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张爱玲色戒经典语录 正文

张爱玲色戒经典语录

2016-12-23 06:22:1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一句台词让《色戒》暗然失色

一句台词让《色戒》暗然失色

说实话,直到整场电影落幕,我都不认为王佳芝那句“走吧”是个暗示。至于汪精卫的鹰犬易先生为何突然逃走,我理所当然地认为那只是老奸巨滑的特务头子从王佳芝的表情及周围异常看出了端倪而为之。 回来后,对照张爱玲的原著,我才知道,那句“走吧”的确是个暗示。原著更直接,用的是“快走!”

一群怀着家仇国恨的热血青年,高呼着“中华民族不能亡”,唱着“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投入到了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中。为了完成除掉易先生的任务,打入易家,当如花似玉的王佳芝躺在床上,让一个从妓女身上积累了“经验”的男子破身时,这种行为变得如此崇高,让人感动得流泪! 成功打入易家,成为易先生情人的王佳芝含泪哭诉:“当他进入我的身体时,也像蛇一样往我心里钻......”一个涉世不久的女孩儿,担负如此重的担子,忍受着如此重的情与义的煎熬......,然而,这一切,随着一句“走吧”而变得毫无意义!

包括王佳芝在内的六名同学,在废旧矿坑前被易先生杀害。“叛徒”一词用在如花似玉的王佳芝身上,似乎过于残忍,但和“就义”二字绝沾不上边。一句“走吧”,让一群热血青年的爱国义举变成了头脑发热的闹剧,整部影片也变成了一个浅薄的情色故事。

汤唯扮演的王佳芝的确很美,但随着那句“走吧”,王佳芝的形象在我心里轰然倒塌。

篇二:从离散角度看张爱玲色戒

从“离散”写作角度看张爱玲的《色,戒》

201300610063 胡平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酝酿于抗战后期,完成则在她离开大陆之后了。1978年4月11日,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在《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发表。后来张爱玲在1988年皇冠出版的《续集》自序中说,《色·戒》是在1953年开始构思的。《色,戒》在1953年开始构思,到1978年发表,其间历经了二十五个寒暑。关于《色戒》,张爱玲曾在《惘然记》的序言中提到:“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编改写这么多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时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因此结集时题名为《惘然记》”。张爱玲一生都在持续不断地阻隔、分离之中,童年和母亲分离,及长和家庭分离,在香港求学和内地分离,回到上海“孤岛”和大后方分离, 1952年再赴香港,再一次和内地分离,1955年赴美,与民族共同体分离。这是理解张爱玲人格及其创作必须考虑的因素。

《色戒》的情节并不繁复,一群爱国学生周密设计要刺杀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易先生。他们巧妙地用美人计使易先生上了钩,并准备在易先生为女主角王佳芝在珠宝店买首饰时下手。进展一帆风顺,然而在最紧要关头,美人计的主角却提醒他逃跑了。为此组织遭破坏,参与者全部处决,连情人加恩人王佳芝也未能幸免。

张爱玲60多篇作品中,《色,戒》无疑是在当时背景情况下的一篇最为特殊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学不免都带有强烈的使命感,以至于不少作品沦为了社会教科书或意识形态的图解,完全为政治服务,作品主旨中的“家国认识”也可直接评判为“政治意识干扰下的家国意识”,但张爱玲的写作倾向则决定了她的小说不可能去展现时代政治的风云的变幻,即使是涉及到革命的政治背景,她也总是抛开中国文人的浓厚的家国意识,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饮食男女的日常生活上,通过现代人浮华背后朴素的底色来把握变化的人生。但张爱玲前期的经历注定要使这个不想和政治有所挂钩的作家与时代政治联系在一起。可是外部反张舆论却大多持“汉奸”一说:张爱玲因早期与胡兰成的感情问题而被扣上“女汉奸”的罪名,而张爱玲对此是极为敏感的,而《色戒》恰恰与该敏感话题相契,故张爱玲在发表《色,戒》上一拖再拖。但反观张爱玲对此事的态度,她曾经自称道:“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纵观舆论和评说,心中应该秉持何种念想,也只能读完文章才有得定落。

《色,戒》中两个主要人物,王佳芝和易先生,一个是满腔热血誓要报国仇最后时刻却因为心中的一丝爱恋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的女学生,一个是无恶不作却对爱人充满了柔情的汉奸,张爱玲赋予了他们多重的人格,中外文艺作品中,灭奸反特题材颇多,尽管其风格有庄有谐,品味有高有低,但忠奸善恶,是泾渭分明的。哪有好端端的正义行为,就因为女主角临时变卦而毁于一旦的?杀人计划流产的原因或许多样:为钱为利,贪生怕死,策划不周等等都是可能的。然而这篇作品的情节似乎与这些无关,失败仅在于王佳芝一时的女人的冲动。这便是张爱玲独特的处理方式。在读者的阅读经验中,还找不到可以与之对应吻合的贮藏,它的

处理方式好像是太超常了,这正是张爱玲的过人之处, 她人生中一系列导致她心理危机的具有冲击性、戏剧性的事件, 构成了她精神创伤的祸因、祸源, 对她的人生选择、情感取向和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些影响导致了张爱玲脱离当时主流的写作圈子,另辟蹊径,完成了一部看似“歌颂汉奸”的作品。

但《色,戒》不是一个有很明显的意识形态性的作品,而是一个包含着人性关怀的作品。1940年代后期,张爱玲显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种不满甚至已包含有与新社会的某种共鸣、契合。但在张爱玲出走香港前,张爱玲的作家立场与新中国建立后的现实已发生了不合,抵达香港后又感到了香港政治环境的压力。张爱玲是很厌恶政治的,所以《色,戒》对涉及到的政治时局,仅是就事论事的评论而已。在对于人物的刻画上,张爱玲有意地加入人性的弱点,王佳芝感情用事,易先生好色,爱国青年们冲动鲁莽等,这是张爱玲的创作特色。张爱玲精于刻画人物但不擅长附和意识形态,这也是她之所以选择“离散”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色,戒》中的人物刻画也是脱离了主流文学创作的想法,热血青年只是一群不成熟的学生,满心完成任务的女卧底最后时刻却能放弃,无恶不作的汉奸不再那么可恨,刺杀汉奸不再成功,正义不再战胜邪恶......确实,从表面上看,女间谍上演“捉放曹”的戏来确实有些令人难以理解,可是,如果仔细思考小说的情节,却不能不说小说是客观写实的:女主角王佳芝虽然是个爱国青年,但是也还是有人之常情,懂得爱,需要他人的尊重的女人。她身边那一帮青年,为了刺杀特务头子,对她失了童贞的态度过于轻率了——须知那个年头的女性对贞节看的是很重的。与之相反的,特务头子却还在她身上投入了感情——起码为她订做了戒指。面对这一差别,王佳芝心上很难不会失了平衡,“放虎归山”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从这一点上看,《色,戒》不像一部“歌颂汉奸的文学”,倒像探讨女性细腻内心的文学。正如张爱玲本人在多篇散文中写到的那样,她是远离政治的,她更愿意关注的是那些日常生活中恒久不变的主题。

总之, 《色,戒》是张爱玲对人性弱点的书写, 但由于小说故事背景使作品蕴含着些许政治性,小说中, 战争、国族、性别是故事背景那个年代人们要应对的三个层面。而离散在异域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境遇, 以及跨语际书写、自我翻译之中,张爱玲经受着文化认同的混乱和徘徊并最终走 向母语写作和中华文化认同。而《色,戒》在张爱玲的创作中是有很重要的价值和地位的。是张爱玲带着自己的文学种子在迁徙中生存、发展,更深切展示自己的文学追求,在新的环境中延续、丰富自己的创作传统的“离散”写作的体现。

篇三:张爱玲的色戒

]张爱玲的色戒,小说中的经典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一开篇就是被偶们的文学评论家称之为“冗长”的打麻将,但是读到选钻戒这一节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是个绝妙的铺垫。没有“洗牌的时候一只只钻戒光芒四射”,没有太太们喋喋不休地谈论钻石,没有这场“牌桌上的确是戒指展览会”,如何顺理成章地引出王佳芝手上的翡翠戒指“让人见笑”?又如何为易先生选钻戒时,那惊鸿一瞥下的笑容,而认定易先生是真爱自己的?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财力也是最好的春药,一个女人,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生活得好一些?一个人,有什么理由非要自己穷困潦倒?

王佳芝等待易先生的时候,回想了很多往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佳芝由热血到迷惘的过程。如果说参与锄奸可以看作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多必不可少的举动,那么充当美人计中的美人,就很有些热血冲昏了头脑的无知。在那种时代,一个女学生去充当美人,纵然这样的牺牲能够被夸大为壮举,但是??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还真有些自轻自贱了,至少,完全属于个人的性行为,被他人控制了,被他人安排了,不管这些他人们有多么华丽的外衣来装饰,稍微有点儿头脑的人都会看得出来,王佳芝去充当这个美人,等于是去做性交易——不管这个交易看起来多么大义凛然。

热血沸腾的王佳芝稀里糊涂做了美人,刺杀的计划没有完成,她这个美人也被同学们刻意地疏远了,王佳芝终于明白,无论在她答应做美人时同学们给予了多少赞美和鼓励,但是骨子里,同学们已经在为做美人而鄙视王佳芝。这点从做美人之前的性培训可以看得出,培训王美人的重任,交给了梁闰生,因为他嫖过妓——在接受做美人这个任务那一刻,王佳芝已经被同学们看作妓女了。

更可悲的是,培训完了之后,连梁闰生都在刻意回避王佳芝了,更别说鼓动王佳芝加入刺杀计划,鼓励王佳芝做美人的邝裕民了——假如不是对邝裕民的暗恋,王佳芝会参与刺杀计划么?

无论这个刺杀计划有多么冠冕堂皇的桂冠,有多么大义凛然的目的,从一开始,它就已经很不道德了,王佳芝是这场不道德行动的第一个祭品——之所以说是第一个,因为小说的结局,王佳芝的同学其实都做了祭品,而那个重庆来的人,却成功逃脱了。

现在该说道重庆来人了,尽管张爱玲对这个人只是着墨不多,但是这个人物,足以让王佳芝和她的同学成为悲剧。

刻意疏远王佳芝,甚至有意去遗忘王佳芝的同学们,再度想起王佳芝,是因为这个重庆来人。同学们在这个重庆来人的经费支持下,要继续那个在香港没有完成的刺杀计划,于是王佳芝被想起来了,于是王佳芝向狗一样被召之即来了——不来又如何呢?不来无非是同学们终于撕破脸皮,骂她一声婊子而已。

王佳芝把易先生引到珠宝店,同学们埋伏在周围,重庆来人却在电影院等待消息—

—这个重庆来人,应该比同学们更有经验,刺杀的计划,更应该由这个重庆来人来完成才算是合适,至少人家是职业的。

但是重庆来人在电影院,当易先生逃脱,街道被封锁,同学被抓获,三言两语就全招了供——这个细节其实很有讽刺意味,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第一个供出的,就是王佳芝,总之,王佳芝也死了,重庆来人却逃脱了。

现在再来说易先生。这个人是个情场老手,与王佳芝的偷情安排的周密细致,但是你又怎么能认定,一个情场老手,不会对某一个情人付出真爱?易先生和王佳芝做爱,至少是情人之间的做爱,不是梁闰生的性培训。“对女人,礼也是非送不可的,不过送早了就像是看不起她。”在易先生眼里,王佳芝是个女人,不是个女抗日战士或者施美人计的美人——女人就是女人,不是战士,也不是美人。

同时易先生也是谨慎的,他的职业决定了他的谨慎,他的官场权谋决定了他只能失去王佳芝——任何一个男人,在女人和权力的取舍中,牺牲的永远都是女人。不过是有些人牺牲了女人,还要给自己一个大义凛然的借口,比如说吴汉,比如说张巡。

失去了王佳芝的易先生,短暂地痛心了一下,继续周旋在自己原本的世界。

自此,狐狸很佩服张爱玲,她笔下,男人和女人,如此鲜明,如此淋漓,男人的爱排在末位,女人的爱排在首位,一声“快走”,王佳芝的形象升华到灿烂,这是个完整的女人;“喧笑声中,他悄然走了出去”,这是个完全的男人。

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张爱玲笔下的人,是真实的人,正常的人,有人性的人,不是我们的主旋律作品中那些非男非女人不人妖不妖的形象所能比拟的。

可惜而又可怜的是,见惯了非人的形象,自然难以接受正常的人。于是,我们曾经批判张爱玲,至今还说她是汉奸文学。

分享到


张爱玲色戒经典语录》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29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张爱玲色戒经典语录
相关文章
  • 张爱玲色戒经典语录

    一句台词让《色戒》暗然失色一句台词让《色戒》暗然失色说实话,直到整场电影落幕,我都不认为王佳芝那句“走吧”是个暗示。至于汪精卫的鹰犬易先生为何突然逃走,我理所当然地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