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
现代化的陷阱第六第七章读后感
先说这本书实在是太好了。相当于中国20世纪末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深刻揭露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社会,道德,法律问题。让我明白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更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三者缺一不可。
吹完了这本书,我想主要根据第六章写我的读后感,我想要在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目的是开个网吧。为什么呢?因为在我老家江西,那里的网吧老板实在是太黑心了。我认为做人做事最要紧第一要看的长远,第二要问心无愧。然而那些老板们,总总鼠目寸光,从不遵守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法律法规,例如:
①未成年人可以随意进入网吧,并且已经成为了网吧消费的主力军。并且所有的中小学旁边都建造了网吧!
②与小镇上其它网吧结盟,随意在节假日涨价,一个内地小镇消费水平居然比一线城市还要高。
③与执法人员相勾结,每次省内派下来监督人员对网吧违规现象进行侦查之前,都会有所谓的政府工作人员像网吧老板提前通报。
④暴力倾向,在两千零几年的时候甚至有网吧老板为了增加利润和社会不良人士勾结对网吧上网人员进行敲诈勒索。
这样导致的后果呢?!
①整个小镇的受教育水平低,很低,和我一样我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的村子里的同龄人只有三个人(并没有任何别的想法,360行行行出状元)。其余要不打工,要不还在找工作。你说这样的一个本来就很穷的小镇怎么能够发展?
②网吧望风而起,就像“雨后春笋”那样嗖嗖嗖的就建起来了,导致个个都来开网吧,个个都是像上面说的那样,没有任何底线。商人都是逐利的,都是自私的,于是乎有些人就为了吸引顾客而降价,最后导致恶性循环,导致网吧又嗖嗖嗖倒闭了一大把。
③造成了整个小镇的投资环境的恶化,毕竟没人想要在一个全部都是网吧的小镇搞建设。 说了这一些似乎离题的话,我就是想说现代化是必须的,但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要光想着经济,政治,特别是文化的建设一定不要望。生意人赚钱是天理,然而不要太爱蝇头小利,看远一点,也为整个中国的下一代着想一下,这样你才能够问心无愧。
篇二:《现代化的陷阱》读书报告
《现代化的陷阱》读书报告
姓名:路艳丽
学号:S11030201011 专业:政治学理论 联系方式:13483382180
《现代化的陷阱》读书报告
读完何清涟女士著的《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感触颇深。此书展现出一个真正的学者对中国现代化转型中问题的思考,不禁让人尊敬。在本书中作者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称为伟大的“第二次革命”,可见其艰辛与意义之重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而出现的问题也不得不发人深思。中国进行现代化改革,这一改革过程采用的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路子,当初设想是这样可以避开矛盾从而为社会各界所接受,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所有被小心翼翼避开的问题,最后形成了一种滞后效应,累积成为今日无法避开的社会矛盾。这些问题如不及时探讨并理清,有可能阻碍改革的深化。我们作为一代中国人,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这一问题呢?在此作者探讨了中国转轨时期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转轨时期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就是“研究中国社会转轨时期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及决定和影响资源配置方式的全部因素,它要揭示的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和物之间关系变化的实质,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如何理清计划体制留下的遗产问题”。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最大遗产主要有:资源的管理配置问题;庞大国有资产的处理;没有失业的高度工作保障;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原则被破坏的相当彻底,变质的权力之手介入资源分配引发差距。所有这些问题积累成当今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矛盾——“劣币驱逐良币”,只要劣币与良币等值,只要体制不能使手持劣币者受到惩罚,人们便不会奉公守法,而只会效法那些投机取巧以及贪污受贿者。这种改变要依靠制度,但也要依靠人得良知,经济学的本质是“文化”而非“自然”,在转轨时期中更需要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人文关怀。
本书的导言、结语部分的侧重点在于对经济及社会发展做一些规范性研究,在前六章中,以中国当代原始资本积累(并非“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做一纵轴,通过几次资本积累来展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限制下,中国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方式,来完成这一其他国家需要历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过程,以及中国民主是在一种怎样的经济伦理观念支配下追求财富的过程。揭示了中国自发私有化的过程。在后四章中,则从社会横断面剖析了市场前权力分配引起的种种不良社会现象,揭示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诸种不利因素。以下是我对本书内容的总结以及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中国当代资本原始积累实质
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现代神话概括来说,是掌握资源分配大权的部门和企业这两大科层组织中少部分掌握实权者处于互利的目的,开展大量的寻租活动而获得的。作者从剖析“股份制改造”和“圈地运动”的特点来展示了当代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
(一)股份制改造。起初政府和部分经济学家们推动推动股份制改造,是期望通过职工持有股票这一形式,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迫使企业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以消除国有企业的所有弊端。而企业则主要考虑股份制的融资功能。但是许多改造后的“股份制公司”其实只是“翻牌”公司,运行机制根本没有改变;“企业的主人”股东们既未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主任”,关心的也不是企业的效益,而是股票转手之后可以获得的差价,股份制的设想与现实实践相差甚远。但为什么既然相差这远,一些地方和企业还热衷于“改革”呢? 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因为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掌权者把“股份制改造”变成了一次对国有资产的大瓜分,在股份制改革活动中出现大规模的寻租活动。其
根本原因在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过程中,在资源逐渐市场化的背景下,政府仍然保持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管制,是权力能与市场化的形式全面参与分配。这种寻租活动没有任何刚性的制度进行约束,各种利益集团只要进行各种活动,就可以获得巨大利润。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国有企业的病根在于财产权力私有化和财产责任的公开化。而股份制却没有有效约束经营者的外部机制,并且在董事会成员兼经理人员和企业员工财产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一种将财产权利和财产责任结合起来的机制,由此造就了一大批富翁。
(二)圈地运动。“圈地运动热”与“股份制改造热”一样,虽然以世界罕见的速度造就了一大批富翁,但却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危害极大。“圈地运动”(政府批评为开发区热)在我国展开的政策背景:第一阶段是行政划拨,第二阶段是行政划拨和土地有偿转让相互结合。以前者为主,这种行政划拨方式的缺陷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成为寻租活动最猖獗的领域。
书中主要分析了广东、海南、广西北海、北京、上海等有代表性的地区,在权力这只严重变形的手的作用下,土地供给量失控、土地供给方式失调的局面。大量的例证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只有在“圈地热”中,中国才产生了以无博有、以小搏大的千万、亿万富翁,资本原始积累在这一过程中才得以加速的完成。从房地产中可以清楚的看出。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了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迅速增长的途径,权力介入市场化分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策执行的不同在于,发达国家出台一项法律不容易,但一旦出台,执行起来则相当严格。而发展中国家出台法规政策并不难,难就难在执行过程中的严重走样。我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无法可依,而在于有法不依。因此,制度在设计时就要提出种种限制变形的有力措施。
二、引发的不良现象
中国现代化转型中市场前权力分配引起了种种不良社会现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将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如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积怨,就业压力过大与犯罪浪潮的迭起,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的非组织化进程(宗法组织的复燃和地方恶势力的兴起)导致的社会控制机制畸变,黑色经济的泛滥和黑色组织的兴起,似“官黑结合”而形成的地方恶势力在少数小城镇与农村地区已形成对人民的剥削性控制。在这我主要想谈一下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因为到目前这种趋势仍然在继续,并且矛盾也较多。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来越富。作者主要讨论的是权力市场化造成的分配不公及导致的贫富差距。在城镇,贫困家庭收入低,入不敷出,基本生活失去保障。目前中国国民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对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来说,工资性收入仍是主要的生活来源。一旦工资的不到保障,生活就难以为继。而扶贫救济的方法也只是杯水车薪。
在贫富差距日益变大的今天,由于就业保障已经没有,对于许多人来说,在日益贫困化的同时还面临着失业风险,而失业则意味着这些人将坠入更可怕的贫困境地。可以想象,人们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失业的威胁必然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后果,最后积累成政治问题。金钱不会因为它的来源不同而留下不同的痕迹,因此人们便会奉行投机取巧以及贪污受贿。调查反映公众对贫富差距过大不满的真正原因,实际上是对不正当致富的不满,而不是平均主义时代那种简单的对贫富分层的不满。
毫无疑问,在高收入者和贫困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尤其是高收入者的高收入常用语奢侈性的挥霍上,刺激了某些不正当行业的发展与寄生阶层出现,社会公众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剥夺感。这种收入严重集中化,强烈的(从物质上和心理上)阻碍了公众对发展的参与,损害了民众勤奋工作的意愿和能力,助长了国民的无责任化倾向。从根本上而言,弱势阶层的处境恶化对政府而言是具有危机性质的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必须在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这两者参加分配的比例上有公正的规定,以防止少数人不正当收入过高和两极分化的不断扩张。
三、解决之道
面对种种困难,我们唯一的出路是深化改革,而不是退缩。对中国现阶段来说,改革的过程,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过程,实质上是处理和调节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不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只有开始没有终结。
中国改革的显著特点是政治制度的变迁滞后,经济制度变化相对快,经济伦理观念的变化则快得惊人。社会奉献型经济伦理,在改革中土崩瓦解,并被一切围绕实利作取舍的价值判断标准所取代,结果导致社会严重混乱脱序的局面出现。市场经济秩序被破坏、经济信用失常,例如冒伪劣产品。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考虑公平和效率的问题。经济学是一种文化,公平和效率是人类文化中带有终极意义的一个基本命题。它的意义是作为一种思想根治在制度与人们的心中。事实证明缺乏人文精神的经济发展,使人们在利益的角逐中将不再受自制、理性、公正、博爱等精神的约束,只有对金钱赤裸裸的追求。
转轨时期的中国,比任何时期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没有根植于人文精神这块沃土上的人文关怀,人只会沦为纯粹的经济动物,丧失人所该有的一切意蕴。在制度设计时,那些能够对决策产生影响的理论家,尤其是经济学家们,不应该对民众的要求显得过于“冷静”,反对进行分配改革,应该考虑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本书作者反思了转轨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问题,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速度之快是权力市场化,作者从剖析“股份制改造”和“圈地运动”的特点来展示了当代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另外作者还对国企的改革和经济伦理进行了反思。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积怨,就业压力过大与犯罪浪潮的迭起,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的非组织化进程(宗法组织的复燃和地方恶势力的兴起)导致的社会控制机制畸变,黑色经济的泛滥和黑色组织的兴起,似“官黑结合”而形成的地方恶势力在少数小城镇与农村地区已形成对人民的剥削性控制。要想改造这些问题,就要继续深化改革,在制度保障的同时,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
在最后作者探讨了学者的生命真谛,学术的价值在能够阐扬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并超越时代维系人类精神于不堕。如果学术成了政治的附势之作,“学术”还能称其为学术吗?“学者”还能称其为学者吗?文化本是寂寞的,学者本是寂寞的,学术良心更要存在。中国传统的“养士”表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核心:人文知识分子的本体价值从来就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被中国社会进行评价。我们这个“商品社会”拒绝人文精神,但市场游戏缺乏规则的状态和当代经济伦理的恶性畸形却又要昭示我们,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如果丧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柱,会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胀、人性的泯灭、社会秩序
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因此中国现在不但需要人文学科,而且比任何时候都需要。
篇三:读书笔记
关于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人文社科书目课外读书活动
读书笔记收交的通知
各学院:
根据我校本科培养计划课外学分有关规定:我校本科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参照《应读书目》和个人志趣,认真选读若干种人文社科文化名著。最低阅读量不得少于8种(文学名著2种,其它文化名著6种),所阅读的书籍应有读书笔记备查,按要求完成后得2学分(从2010级开始调整为课外选修学分,学生可以自愿选择)。本学期读书笔记收交工作已经开始,现通知如下:
1.收交时间为2013年4月27日(周六)(上午8:30-11:30,下午13:30-16:30),交至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科办(第九教学科研楼117),由专人负责核对、签收,过期一律不再接收。
2.各学院按自然班级收交,按学号顺序排列,并认真填写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一式两份(见附件),以班级为单位上交,不接受个别学生单独递交。
3.根据文件规定最低阅读量为文2其6,文学类超过2篇,按2篇计,其它6篇,超过6篇,按6篇计,不能相互抵补。每一篇读书笔记要求注明所读书目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各年级同学的历史记录请到各自所在学院查阅。
4.读书笔记不接收打印稿,否则以不合格处理。
5.请各学院把本通知复印发至各班级,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尤其是2013届毕业生。
6.本通知电子版、参考书目和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可从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课程建设/读书笔记栏目下载。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3年4月12日
附件1: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
附件2:参考书目
附件1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
本次共有____个同学上交读书笔记,合计_____篇。
上交人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 日期 年月 日 注:本表可复印,电子版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课程建设/读书笔记栏目下载。
附件2 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A.文学类
1、《诗经选》 余冠英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年版
2、《唐诗选》(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宋词选》 胡云翼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
4、《古文观止》 吴楚材、吴调侯编 岳麓书社 1983年版
5、《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版
6、《红楼梦》 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年版
7、《鲁迅选集》(上、下)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8、《四世同堂》 老舍著 北京出版社 1996年版
9、《围城》 钱钟书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
10、《笑傲江湖》 金庸著 三联书店 1994年版
11、《平凡的世界》 路遥著 华夏出版社 1998年版
12、《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 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13、《浮士德》(德)歌德著,郭沫若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年版
14、《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陈敬容译 三联书社 1950年版
15、《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郭宏安译 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16、《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4年版
17、《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18、《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石真、谢冰心译 人民文学出版1958年版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忒洛夫斯基著,梅益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20、《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科斯著,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B.历史类
1、《史记》 司马迁著 岳麓书社 1988年版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 胡绳著 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3、《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 解放军出版社 1986年版
4、《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著三联书店 1997年版
5、《剑桥中国史》(英)费正清主编(多卷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4年版
6、《历史研究》(上、中、下)(英)汤因比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C.哲学类
1、《论语译注》 杨伯峻注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2、《孟子译注》 杨伯峻注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3、《周易外传》(清)王夫之注 中华书局1976年版
4、《老子新译》 任继愈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辑 中华书局 1961年版
6、《孙子兵法》郭化若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7、《坛经校释》(唐)慧能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8、《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著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9、《传习录》吴光,钱明等编校(见《王阳明全集》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10、《大同书》康有为著 中华书局 1956年版
11、《胡适文存》(上、下) 胡适著 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7年版
12、《孙文学说》孙中山著 中华书局 1985年版
13、《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 商务印书馆 1957年版
14、《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汀著 商务印书馆 1963年版
15、《新工具》(英)培根著 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16、《悲剧的诞生》(德)尼采著 作家出版社 1986年版
17、《科学革命的结构》(美)库恩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年版
18、《单向度的人》(美)马尔库塞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
19、《西方哲学史》(英)罗素著 商务印书馆 1976年版
20、《思想录》(法)帕思卡尔著 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
D.文化、教育类
1、《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著 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2、《傅雷家书》 傅雷著 三联书店1984年版
3、《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丹尼尔·贝尔著 三联书店 1989年版
4、《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英)阿伦·布洛克著 三联书店 1997年版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马克斯·伟伯著 三联书店1987年版
6、《爱弥儿》(法)卢梭著 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7、《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编委会编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E.艺术、美学类
1、《美学散步》 宗白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2、《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 1984年版
3、《艺术录》(法)丹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4、《艺术问题》(美)苏珊·朗格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5、《美学的历史》(意)贝尼季托·克罗齐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F.经济类
1、《资本论》(德)卡尔·马克思著 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亚当·斯密著 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经济学》(美)保罗·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4、《经济学》(美)斯蒂格利茨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5、《经济学原理》(美)曼昆著三联书店 1999年版
6、《通向奴役之路》(英)哈耶克著 商务印书馆 1962年版
7、《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美)熊彼特著 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8、《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美)贝克尔著 三联书店 1995年版
9、《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美)道格拉斯·诺斯著 三联书店1994年版
10、《经济学的伦理问题》 厉以宁著三联书店 1995年版
11、《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 吴敬琏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12、《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张清涟著 三联书店 1996年版
13、《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汪丁丁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14、《现代化的陷阱》 何清涟著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年版
G.社会学
1、《江村经济》 费孝通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2、《社会学》(上下册)(美)波普诺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3、《社会学理论》 (美)D.P.约翰逊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年版
4、《社会心理学》(美)巴克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年版
H.心理学类
1、《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美)马斯洛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2、《自卑与超越》 (奥)A·阿德勒著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7年版
3、《快乐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 (美)卡耐基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
4、《性爱与文明》 (奥)弗洛伊德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7年版
5、《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00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