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血酬定律读后感 正文

血酬定律读后感

2016-12-19 06:26:13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血酬定律》读后感

读《血酬定律》有感

——浅谈中国的行政体制

在行政法的第一节课上,曾老师就为我们推荐了一些书目。其中吴思的《潜规则》引起了我的注意。接着曾老师又介绍了他的另一本书《血酬定律》,还特意提到了这是一本应该禁掉的书。相比《潜规则》我更对《血酬定律》感兴趣,因为这本书曾经在03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且入选了当年影响中国的三本书之一。初次看到这本书时,我不知是不是另有封皮的缘故,全黑的封面朴实无华,给人的印象严肃而又简单,是的,研究历史就应该这样,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全面的阐释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严谨而又不失深刻,这样才能发挥历史这面镜子的作用,为当今世界的诸多困惑提供借鉴。

读完此书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他为我们解答中国暴民暴政轮流交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原来这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全书一再强调的血酬定律。我们不禁要问血酬定律到底是什么?从字面意思来看,血是指肉体、,酬是酬劳,血酬定律应该是以生命为代价换取酬劳。但这并不全面。通读此书我认为血酬定律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在社会不稳定的革命时期,血酬是以生命为代价从事暴力掠夺的收益,但前提是收益大于成本,例如陈胜,吴广的起义,因为大雨他们延期到达目的地,依秦律当斩,在横竖都是死的情况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揭竿起义。二、在社会运行正常的状态下,血酬是以被统治者交纳税收的方式,换取统治者继续允许他在土地上生存的权利。通俗一点说,就是向黑社会交保护费,但是不交却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但是这本书中并没有大篇幅的阐述血酬定律,而是对血酬定律背后的潜规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潜规则的温床就是缺乏监督的行政体制,这种体制必将产生腐败,而对于皇帝这位终极的监督者来讲摆在他面前的有三条路可走。一、推行严刑整治贪官,迫使贪官收敛降低第一种血酬发生的可能性,这在明初朱元璋重点治吏可以体现,但弊端在于不可持续,皇帝死后腐败依旧。二、实行南朝的做法,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抓住所有腐败大臣的把柄使其效忠皇帝,做法固然高明能够利用官员互相牵制以防止一党独大的局面,可是官员内斗频繁,必将无暇顾及百姓安危,又带来了新的隐患增加第一种血酬发生的可能性。第三种就是皇帝不管不问,任由其发展,虽然党派间仍有争斗监督,但国家已不属于皇帝,形成一派专政的局面,在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每个官员都认为天下是皇帝的,又不是自己的,当官就应该多捞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搜刮民脂民膏就成了家常便饭,加速王朝灭亡。在这本书中有意思的引用了世界千年富翁,中国入选的两位有几个相同特征,位高权重,王朝中期,深得皇帝信赖。首先取得皇帝这位终极监督者的信任,形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局面;其次,高高在上的地位便于他控制各级官吏的升迁,培养自己的腐败集团;最后在王朝中期,就算腐败也不至于民不聊生的地步,相反却有可能形成欣欣向荣的景象(例如:乾隆时期的和珅)。这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刘瑾,刘瑾充分利用皇帝的信任,大开抽水机向各级官吏敲诈,敲诈数额甚至多于地方全年的财政收入,在万般无奈之下,行贿成为了唯一的升迁手段,因此把柄也落在了刘瑾的手里,更能壮大其集团的实力,这样的行政制度也必将催生腐败。这也是中国古代腐败猖獗,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坏的行政体制即使是好人也会变坏,而好的行政体制即使是坏人也会收敛变好。

如果说《血酬定律》是讲述中国人官场博弈的规则,那么《伟大的博弈》就是讲述美国人博弈的方式,从两本书对中美社会运行架构的解读,可以略微窥探出中西文化对行政体制的影响。先讲《伟大的博弈》,这本书讲述了华尔街从不知名的一条墙街,发展为全世界金融中心的全过程,充分揭示了资本家贪得无厌的本性和政治家为获得长久的政治生涯而不得不在资本市场寻求支持的事实。所以无论是议会的议员还是白宫的官员,都代表着不同集团,行业的利益。美国官员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大,而在于他能为他身后的支持者获得多少有限的

资源。因此也不难理解美国渔网式的政治体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每一次决策的过程都极为漫长,国会就是个骂场各方讨价还价,但一旦达成协议就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如不尽快执行将有损资本市场资本家的利益,所以执行起来往往相当迅速。而中国的行政体制却截然相反,由于中国民众缺乏民主和维权意识,从中央到地方的决策,往往是少数领导拍板决策的产物,缺少民众的参与,而相关的听证会等体现民主的方式也仅限于形式,无法代表民意。由于要体现政绩,决策的过程相当迅速,有时甚至省略了听证、考察等必要环节,但执行起来却因地而异。尤其是中央政府发布的各项红头文件,如若不符合地方利益,执行起来必将困难重重。以我现在的资质和阅历还无法探究中美行政体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哪种制度都与某个地域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文化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形成一种理念、规则,而没有这方面意识的人将会处在社会的边缘,被社会所抛弃。

如前所述,在潜规则支配下的中国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官场上左右逢源的人,而被抛弃的人往往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这让我想起了近些年来的社会焦点城管执法,之所以是社会焦点,是在于执法的相对人往往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摊小贩这种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关系,没有门路,在城市里夹缝中求生存,还要天天和城管斗智斗勇,这是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吗?但也有人说,城管只是在执行法律,是因为有人违法违章,所以才会有城管的执法行为。如果没有城管、工商执法者,这个社会就乱套了。的确,执法者是在执行法律。但是,其执法的方式和方法是法律规定的么?法律的规定还是很完善的,比如行政处罚。无论何种行政处罚,都要给被处罚者以申辩的权利,要经过正当程序。但是,这些恰恰被执法者忽视了。不按法律的规定执法,他们的执法行为本身就变成了违法的行为。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社会是分阶层的,就算是以暴制暴也不会有多大的损失,而普通民众因为缺乏这种意识和途径没有任何有效的反抗方法。这种低成本的伤害能力不仅体现在城管执法上,也体现在行政诉讼,政府税收等相对人都是老百姓的行为中。在现代政府的考核评比中,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但这真能为老百姓带来幸福的生活吗?无论当地的GOD的数字有多华丽,强拆事件仍时有发生,而维稳的对象往往都是失地的农民或者是城市的下岗工人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士。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社会繁荣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血酬定律还会再一次的应验吗?

篇二:读《潜规则》 《血酬定律》有感

真实游戏 生存游戏

——读《潜规则》 、《血酬定律》有感

XXX

摘要:人活于世无外乎与生存作斗争,当生存得到了保障,那么无外乎与钱权作斗争,那么这世界就多了那么多的勾心斗角,那么多的黑暗与不公。要想改变,很难很难,用一句很流行的话说就是:我们的问题很多时候不是主义不主义的问题,不是派别不派别的问题,回归到底就是人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监督的问题,制度的问题。

关键词:制度、潜规则、血酬、生存

一、 引言

吴思先生的这两本书,是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阴暗面的揭露,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些其他书中不上提及的问题和现象,是对中国社会的黑暗面的反映,前半部分我精读完了,后半部分速读完了,书中不乏有些亮点,但是很多也都是一些众人皆知的事实,没有多提的必要,但是对现下的年轻人的思想还是有所作用的。

对潜规则的印象极差,深恶痛绝远不能用来形容我对它的感受。官场太多的潜规则,那不适合我,我也认为自己无法在那里存活,最有可能是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然而生活总是无奈的,不管你怎么躲,身边一直有各种“潜规则”发生。因此,我总觉得自己很尴尬:一方面我对潜规则嗤之以鼻,看到社会不公、“被和谐”现象、或各种“潜规则”的存在我就从一个安静的大学生摇身变为热血青年小愤青,巴不得潜规则马上消失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也不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头,网络等各种

二、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

真实游戏

在读《潜规则》这本书之前,我

途径来宣泄心中的不快与愤愤不平;可是另一方面,我的确也在父母的庇护下享受着某些“潜规则”带来的服务,也对那些原本就应该享有的但是却不得不通过“潜规则”得到的服务甘之如饴。

其实,我曾多次思考与“潜规则”还有“被和谐”有关的问题,特别是在“微博”上看到一些“社会不公、弱势群体被欺压、事故真相被和谐”诸如此类的信息的时候,心里堵得慌,一直热

切希望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满意的答复。然而,网络上的信息不能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即使信息齐全,也不能尽信。往往三分钟热度过后,这个问题便被派驻脑后,等下一次看到类似的社会现象,这个问题便再次出现,反反复复。

在读完《潜规则》这一本书后,我的确获益良多。

首先,它纠正了我一个认知盲点:其实贪官也有贪官的无奈。过去我是

打心眼儿里觉得贪官污吏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人,用平时的一句口头禅说就是:拉去枪毙也浪费子弹了。但是其实,潜规则存在千年,却一直延续至今,不得不说是验证了一句话: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官场上,如果得罪了上级,那么这官场之路就不可能顺利走下去,因此给上级领导送礼等必不可少;如果你没有给下级好处,也不容易得到下级的拥护;或许有那么廉洁正义的官员存在,但是真正不

畏强权的人又有多少?贪污的官员会容忍清官这种定时炸弹在自己的身边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因此,贪官不是把清官变成自己的同类,便是想办法去除。所以,在各种潜规则面前,那颗正义廉洁的心其实很渺小。

其次,它让我清楚地认识到:胆小怕事是贪官污吏的温床。自古都有“民不和官斗”的古训。民斗官的成本太高成效太低。所谓的“告御状”之路注定是艰难的,往往100个案子,有99是

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枪打出头鸟,敢于站出来的,也是最容易被波及的。所以,在冤大头们低眉顺眼的培育下,贪官污吏的风险很小,麻烦很少,收益却特别高,因此想挤进来的人也特别多,他们的队伍迅速壮大。那么,“公务员热”,“贪官”等状况便层出不穷了。

再者,它让我摒除了一个错误的想法。我曾经天真地抱怨过为什么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年代,国家还是不能正视一些问题,不能公平公正地解决问题,给弱者一个公道。但是我忽略了一点:瞒报还有官官相卫。在群众和党中央之间存在无数道信息关卡,层层汇报,还有中间的众多潜规则,各种官官相卫。即使是在理想情况下,也不能保证信息不失真。即使是领导发狠话要严查,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道理早已深入人心,众多官员已经是一个控制了信息通道的权势集团,只要真实信息触犯到各级行政官员的利益,那么这个利益集团就会被

包围,收买不了则可能遭到反击。一一般说来,收买的结局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对抗于双方都是有风险的。反正,最后的结果是合乎逻辑的,这就是监察系统中说真话的人趋于减少。最后反映到上级的情况可能早就已经严重扭曲,何来还以公道之说?所以,有时候国家也有它的无可奈何。可是,真相往往被少数人所知道,群众多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百姓,在没有获悉真相前,他们无法理解,也对某些“国家的不作为”无法释怀。

至于对于“潜规则”产生的原因,我觉得最终都与“利益”两字脱不了关系,无论是官官相护,还是钱权交易等等。这些都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所遗留下来的问题,病入骨髓,很难根除,要想改变,就必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摒弃“潜规则”这个陋习,但不可否认,这真的很难做到。

三、 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

的生存游戏

相比《潜规则》我更对《血酬定律》感兴趣。读完此书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它为我解答中国暴民暴政轮流交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原来这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全书一再强调的血酬定律。我们不禁要问血

酬定律到底是什么?从字面意思来看,血是指肉体、,酬是酬劳,血酬定律应该是以生命为代价换取酬劳。但这并不全面。通读此书我认为血酬定律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在社会不稳定的革命时期,血酬是以生命为代价从事暴力掠夺的收益,但前提是收益大于成本,例如陈胜,吴广的起义,因为大雨他们延期到达目的地,依秦律当斩,在横竖都是死的情况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揭竿起义。二、在社会运行正常的状态下,血酬是以被统治者交纳税收的方式,换取统治者继续允许他在土地上生存的权利。通俗一点说,就是向黑社会交保护费,但是不交却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但是

这本书中并没有大篇幅的阐述血酬定律,而是对血酬定律背后的潜规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潜规则的温床就是缺乏监督的行政体制,这种体制必将产生腐败,而对于皇帝这位终极的监督者来讲摆在他面前的有三条路可走。

一、推行严刑整治贪官,迫使贪官收敛降低第一种血酬发生的可能性,这在明初朱元璋重点治吏可以体现,但弊端在于不可持续,皇帝死后腐败依旧。二、实行南朝的做法,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抓住所有腐败大臣的把柄使其效忠皇帝,做法固然高明能够利用官员互相牵制以防止一党独大的局面,可是官员内斗频繁,必将无暇顾及百姓安危,又带来了新的隐患增加第一种血酬发生的可能性。第三种就是皇帝不管不问,任由其发展,虽然党派间仍有争斗监督,但国家已不属于皇帝,形成一派专政的局面,在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每个官员都认为天下是皇帝的,又不是自己的,

当官就应该多捞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搜刮民脂民膏就成了家常便饭,加速王朝灭亡。在这本书中有意思的引用了世界千年富翁,中国入选的两位有几个相同特征,位高权重,王朝中期,深得皇帝信赖。首先取得皇帝这位终极监督者的信任,形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局面;其次,高高在上的地位便于他控制各级官吏的升迁,培养自己的腐败集团;最后在王朝中期,就算腐败也不至于民不聊生的地步,相反却有可能形成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刘瑾,刘瑾充分利用皇帝的信任,大开抽水机向各级官吏敲诈,敲诈数额甚至多于地方全年的财政收入,在万般无奈之下,行贿成为了唯一的升迁手段,因此把柄也落在了刘瑾的手里,更能壮大其集团的实力,这样的行政制度也必将催生腐败。这也是中国古代腐败猖獗,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坏的行政体制即使是好人也会变坏,而好的

行政体制即使是坏人也会收敛变好。

如前所述,在潜规则支配下的中国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官场上左右逢源的人,而被抛弃的人往往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这让我想起了近些年来的社会焦点城管执法,之所以是社会焦点,是在于执法的相对人往往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摊小贩这种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关系,没有门路,在城市里夹缝中求生存,还要天天和城管斗智斗勇,这是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吗?但也有人说,城管只是在执行法律,是因为有人违法违章,所以才会有城管的执法行为。如果没有城管、工商执法者,这个社会就乱套了。的确,执法者是在执行法律。但是,其执法的方式和方法是法律规定的么?法律的规定还是很完善的,比如行政处罚。无论何种行政处罚,都要给被处罚者以申辩的权利,要经过正当程序。但是,这些恰恰被执法者忽视了。不按法律的规定执法,他

篇三:《血酬定律》读后感

[《血酬定律》读后感]《血酬定律》读后感 第一次知道关于吴思和他的著作是在去年,看到电视里的一档节目,当时觉得他的观点很新颖,提出的观点是我此前从未了解过的,他给了我一种全新的史观,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理解,《血酬定律》读后感。而他的观点,在《血酬定律》和《潜规则》这两本书中体现的最为显著。后来有一次逛书城,偶然发现了《血酬定律》,于是买回去细细读完,真的有些茅塞顿开的感觉,很多之前困惑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虽然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准确的答案,但是总归是一条思路。 吴思的本页是新闻工作者,在业内外都很有名气。但是,真正让他出名的却是历史著作。吴思成长在文革时期的北京,也许这段经历让他对历史的感悟与旁人不同,提出的观点总是异于常人。《血酬定律》这本书曾经轰动一时,如同它全黑的封面,整本书给人的印象严肃而又简单,语言简练冷酷而内涵丰富,读起来有时候还有一些困难,但是总结起来,《血酬定律》绝对不失为一本好书。 《血酬定律》中,吴思给出了全新的史观,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中国历史上暴民暴政轮流交替的现象。所谓血酬定律,应该先给出一个定义:血酬是对暴力的酬报,就好比工资是对劳动的酬报、利息是对资本的酬报、地租是对土地的酬报。不过,暴力不直接参与价值创造,血酬的价值,决定于拼争目标的价值。如果暴力的施加对象是人,譬如绑票,其价值则取决于当事人避祸免害的意愿和财力。这就是血酬定律。但是在本书中,吴思并没有通篇阐述这个道理,而是对血酬定律背后的潜规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入手论证了他的理论。 血酬即暴力掠夺的收益,血酬定律衍生出来的即是“血酬史观”。用这种史观纵观历史,就会觉得很残忍,也很难受,因为过于利益化,过于“暴力为王”。尤其吴思关于英雄的论述,更是让我觉得心寒,他是这样分析的:“英雄这种东西,本来就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物,稳定的常规秩序中不需要英雄,也没有英雄的位置。民众尽管没有固定的脸谱,却始终是理性的趋利避害集团。他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自己的利益是永恒的,读后感《《血酬定律》读后感》。英雄是顺民转化为所谓暴民的催化剂,是将扭曲的秩序拉回原位或部分拉回原位的发动者和组织者,而缴出催化剂和主使者(说白了,就是牺牲英雄)则是暴民回归顺民的象征和保证。大家都不愿意当暴民,都知道那不是长久之计。”我想理论而言他是对的,但是感情上还是觉得很难接受,幸好,作者也不是冷酷到底,“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英雄,在他们可以挑拨激化事态,可以裹挟和利用民意的时候,主动放弃自己的最后一线希望,挺身当了民众贡献给统治者的牺牲。我对他们充满同情和敬意。”这可能是冰冷的《血酬定律》中最有温情,也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了。 血酬其实是最基本的法则,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比较大,人都是逐利的,总是想用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利益,所以慢慢发展就出现的升级版的血酬定律,叫做“法酬”。举个例子,首先土匪的收入叫什么呢?叫保护费也可以,还可以叫血酬,因为它是暴力掠夺带来的收益,但是比血酬高级了,有节制的抢劫还叫血酬吗?它包含了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就高级了。中国历史有个亘古不变的问题就是税收,税收是国家之本,但是比如,取之于民100万,用之于民20万,行政管理费10万。还有70万的剩余,这七十万就是法酬,通过合法手段剥削得来的收益,统治者可以拿这七十万盖房子、修祖坟,养着后宫三千·····税收是不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剥削方式,即不需要付出血酬,所以称之为法酬。 其实我看完这本书,有一个最近的观点,血酬的上升是法酬,那法酬的上升是是什么呢?吴思并没有阐述,我个人觉得, 是“思酬”,即统治者利用思想控制民众,比如中国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各种宗教等···这样付出的成本更小,得到的收益却只多不少。 吴思是新闻工作者,他看历史,有点儿像鲁迅,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我素来觉得,读史做研究,需要有点“小人物之心”,才看得透彻。站得太高,指点江山,或是正人君子状,激扬文字,其实都打不着中国历史的要害。像吴思这般冷冰冰,客观冷静,在浩瀚史籍的犄角旮旯里挖出些活生生的事例,条分缕析,一点点挖出那些东西,反倒塌实,只是觉得看的有些绝望。 想起一个故事:说是

北京市为解决08奥运的交通问题,请来外国专家团实地考察,给出报告。外国专家站在我们立交桥上凝神看了半小时,摇摇头:“死循环,没得治。”在《潜规则》和《血酬定律》中,吴思看到的中国历史的所有症结综合起来,也是个循环,死循环。就像病菌顺着块腐处不断孳生,不断孳生,最后烂到面目全非。所以中国历史不断改朝换代,就是问题不断从轻微到严重的无可救药的过程,还是死循环。 但是《血酬定律》我觉得还是不能作为真正的史书著作来看,因为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影响历史进程的因素实在太多,我相信绝对不是这一个定律可以概述的,所以虽然我很欣赏这本书,但是还是想以八字概括之:不可不信,不可尽信。


血酬定律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045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血酬定律读后感
相关文章
  • 血酬定律读后感

    《血酬定律》读后感读《血酬定律》有感——浅谈中国的行政体制在行政法的第一节课上,曾老师就为我们推荐了一些书目。其中吴思的《潜规则》引起了我的注意。接着曾老师又介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