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卫立煌简介 正文

卫立煌简介

2016-12-19 06:14:5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卫立煌

卫立煌

卫立煌(1897.2.16~1960.1.17),字俊如,抗日爱国将领,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汉族,安徽省合肥人。他被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视为“支那虎将”。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

人物简介

卫立煌1914年入湖南都督汤芗铭部学兵营,毕业后在上海参加“肇和”舰起义反对袁世凯。1915年到广州投粤军,由排长递升至旅长。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陈炯明的作战,在孙中山先生广州国民政府担任警卫。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3师第9团团长。北伐战争时,入闽作战,升任第一军第14师师长。1927年10月任国民党军第9军副军长。1928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后入陆军大学校将官特别班进修。1930年任第十四军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率三个兵团在山西忻口(忻口战役)抗击日军第5师等约5万人的进攻,在会战中,指挥所部奋勇作战,坚持近20日,毙伤敌2万余人,力挫日本侵略军的锐气。1938年2月任第二战区副司令,4月,访问延安,更增强了与八路军合作抗日的信念。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5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9月兼河南省政府主席。1940年兼冀察战区总司令,与八路军友好相处,相互支援。1941年因主张国共合作抗战,与八路军建立友好关系而被撤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1943年11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1944年,指挥所部击败滇西和中缅边境的日军,收复滇西。1945年1月所部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孟尤会师,打通滇缅公路,4月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被美国《名人词典》以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时代周刊》称为“常胜将军”。

解放战争后期,1948年1月在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时,因没有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蒋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获释,随即出走香港。后拒绝去台湾。

1955年3月卫立煌夫妇回北京,并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是第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1960年1月17日零时四十分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

人物生平

投奔革命

卫立煌将军于1897年2月16日,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县东郊卫杨村。卫父正球字序东,清朝末年任合肥石塘桥乡田赋册书多年。后因职微俸薄,用度不济,乃辞职回家务农。母宋夫人生四男三女。立煌字俊如又名辉珊,在兄弟中排行第三。长兄立炯字朗如,辛亥革命时曾在柏文蔚革命军部下任和县军事学习班主任。

卫立煌10岁时,附读于邻村大户靳子伦的家塾。他颇爱学习,强于记忆。在学习上,决不肯落在富家子弟之后。立煌自幼即具有果敢坚毅的性格。他虽身材短小,但体格壮实,力气过人,村中群童,咸非对手。

1912年初春,卫立煌毅然跑到和县找到他的大哥卫立炯,恳求参加军事训练。立煌身材短小,患有疥疮,入伍年龄又不足,队里无法收他。大哥只好安排他为人代班站岗,借以糊口。

这一年的7月12日,江西李烈钧在湖口宣布独立,首先反袁。17日,安徽独立,柏文蔚任安徽讨袁总司令。卫立煌随大哥卫立炯参加了坚守和县的战斗,失败后回到家乡。

追随总理

1914年秋,卫立煌只身来到武汉,投亲谋职未成,适逢湖南的军队在武汉招学兵,便报名进了学兵营。在这里他受到一年多极严格的军事训练,系统地学习了军事基本知识,为他日后军事上的建树奠定了基础。1916年,因他的表兄宋世科两年前已去广州,在粤军中工作。他不辞道远,决心南下粤海投奔表兄。8月,宋世科把卫立煌介绍给同乡吴忠信,在吴的身边当随从副官。当时吴任粤军旅长,他和当时粤军参谋长蒋介石是日本士官同期同学,又是换帖兄弟,蒋经常到吴的旅部,都由卫立煌接待。1917年7月17日,孙中山偕章炳麟、廖仲恺、何香凝、朱执信等由上海乘舰到达广州,举起护法旗帜,并成立了军政府。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不久,经吴忠信的介绍,卫立煌进入大元帅府任警卫。卫为人诚厚,忠于职守,受到信任。一次,他在侍卫孙中山回府时,因马惊而被摔下,

口吐鲜血,身负重伤,孙让他回乡养病,并厚赠川资。卫立煌回到家中,卫老太太遍寻单方,听说几味中草药煮一百只孵鸡蛋吃可断病根,就照方操办。他只吃了七十只,便带着剩下的三十只急忙启程赶赴广州。孙中山看见卫立煌满面红光回来,很是高兴,不日升至警卫团排长。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中山先生离开广州去上海,大元帅府解散。卫立煌调到许崇智部下当排长。在参加闽西的一次夜战中,部队被冲散,他集合百余人,乘乱袭击敌军司令部成功,被晋升为连长,不久,粤军在与福建地方军阀混战中,处势不利,卫立煌接到撤退的命令。在混战中要脱离敌军是不容易的,他急中生智,乘着战斗的间隙,先命令全连摸黑撤出阵地,在离敌人有一段距离后,才点燃火把,快步行军,一下把追敌甩开了二十余里。到达指定地点后,他立即率部占领有利地形抗击敌人,掩护全军立稳阵脚,得以从容再战。因此,他被上级赏识,提为营长。他时年二十二岁,众人皆称其为“小营长”。他为装老成,特意蓄起一撮小胡须,历时三十载。1921年6月,陈炯明叛变,10月,孙中山电令在闽粤军回粤讨逆。在从江西瑞金到福建的大迂回途中,卫立煌用巧计固守一处阵地,不放一枪,使敌军不摸底细,唯恐中计而离去,顺利完成守备任务,他因此在途中被擢升为团长。

第一次东征胜利后,卫立煌荣幸地参加了孙中山夫妇重登永牢舰与讨陈有功人员合影的盛典。孙中山和宋庆龄同他谈了话,赞许他勇敢善战,还送他十二寸照片一张,并在一张六寸的单人照上亲笔题签“卫立煌同志,孙文赠”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噩耗传来,卫立煌恸哭失声,悲痛不已。

1925年,卫立煌的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卫任上校团长,归第一军军长何应钦节制。

1925年9月,卫立煌随第三师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10月13日,攻打惠州城,卫率第九团攻打西门。翌日下午四点,当陈明仁连长率部首先登上城墙时,卫见敌军混乱,肖即亲率土卒攻入西门,经过一番混战,终于攻克了号称“南中国第一天险”的惠州城。之后,卫团随师开赴海丰,与兄弟部队击溃陈炯明下属林虎一股,缴枪六千余。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表了《北伐宣言》,10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卫立煌部属东路军。东路军很快占领了闽、浙两省,卫立煌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屡立战功,当部队行至粤闽交界之松口时,遇孙传芳周荫人军约二万人的堵截,他指挥所部与敌激战六昼夜。此役获胜盾,,连升为十四师副师长、师长,奉令由浙南、浙中向镇江进军,对上海取包围形势,接应由江西北上的北伐军,相机肃清孙传芳在江南的残余部队。

1927年2月,卫立煌部攻占镇江(卫兼任镇江警备司令),保卫刚成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南京的外围。8月,孙传芳趁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宁汉分裂,北伐军的兵力有所分散、有所削弱的机会,勾结直鲁军张宗昌等部,沿津浦路南下,强渡长江,占领龙潭车站,妄图切断沪宁线,向南京包围反扑。在此紧要关头,卫立煌奉白崇禧电令,于26日率部进入龙潭,他亲冒炮火,奋战到天明,将车站夺回。又经数日激烈战斗,将逗留在江边的南渡之敌肃清,迫使孙传芳、张宗昌狼狈北遁,使沪宁路畅通,南京转危为安。自此,卫立煌勇敢善战之名,为世人所知。南京国民政府,为表彰卫立煌的功勋,特赠卫一面蓝底黑字、上绣“党国干城”四个大字的锦旗,悬挂于合肥卫杨村卫立煌的家中,当时,何应钦趁机扩编队伍将刘峙、顾祝同提升为军长。卫立煌只弄了个第五军副军长,一气之下,跑到上海休假去了。从此,何、卫不和。

1927年底,卫率部进驻徐州,兼徐州戒严司令,旋又调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同年12月,卫到上海与朱韵珩女士结婚。朱女士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曾留学美国,获过硕士学位,她笃信基督教,为人忠厚。婚后第二天,卫立煌即携带朱夫人,启程赴北京,进入陆军大学第一期特别训练班,带职学习。

十年内战

1930年初,朱韵珩生下长女道蕴,充满了做母亲的喜悦。但此时正是阎、冯联合反蒋的中原大战前夕,蒋之精锐相继北上,变化无常的石友三突然在浦口倒戈,南京受到严重威胁。蒋因其嫡系无法调回,遂要宋美龄写信给她在美留学的好友朱韵珩,让卫立煌速返安徽,组织军队保卫南京。朱原打算待卫于陆大毕业后,再陪他到日本学习一段时间,以避免参与当时的军阀混战。但卫以南京有孙中山的陵园应该去保卫为由说服了朱,朱只好抱着婴儿为他送行。蒋介石将他召回南京,任命他为第三纵队指挥官,要他到兵员充足的江淮地区招募新兵。蒋指派孔健常为参谋长,给他人枪300余。后又派中央军校七期毕业生100多人,充任新兵的下级军官。卫在南京组织指挥部,委任曾任合肥县长的叶粹武为秘书,陆大同学蔡炳炎为

团长,旧部属陶子贞为机枪连连长。他们携带大批服装,由南京乘船去合肥,设指挥部于段家祠堂,开始招兵工作。两个月间,在合肥招足两个团。3、4月间,卫部开赴寿县,设指挥部于道台衙门,又招了两团人。入秋,率四个团进驻蚌埠,八九月间,接收原四十五师番号,卫任师长、白兆宗任副师长,辖两个旅,该师多是其合肥子弟兵,当时有人形容卫部是“夜晚出门不用问,合肥土话当口令”。卫立煌保荐蔡炳炎为旅长,蔡是合肥人,蒋介石不愿卫立煌有私人势力,故未批准,另委李默庵为一三三旅旅长,李树森为一三五旅旅长。接着,又派葛国梁、陶子贞到合肥、寿县、怀远一带招兵三个团,编为独立旅,由陈步云为旅长。

1931年初,四十五师番号改为第十师,奉蒋令由蚌埠调江西南昌,参加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反革命“围剿”。红军很快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卫立煌部败退到吉安困守待命。不久,第十师奉令扩编为第十四军,辖第十师和八十三师,卫晋升为中将军长,郭寄峤为少将参谋长,李默庵升任第十师中将师长,蒋介石调蒋伏生为第八十三师中将师长,十四军移驻杭州。

1932年5月,蒋介石纠集三十万兵力分三略向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卫立煌为中路第六纵队指挥官,于7月初指挥第十师,”第八十三师,由平汉线南端东进,向河口镇、黄安城迸发,策应由豫南下之主力第一、第二纵队。卫认为这道命令有违兵法,要求先朔攻击河口镇,待机向黄安前进,复电请示照准。8月上旬,卫部向河口镇进发。适逢红军向黄安转移。卫部遂占河口镇。随即他又率部向黄安进击,当日黄昏,被红军包围于黄安之冯寿地区。入夜,他命令各部队加紧收缩于两翼防线,并将指挥部官兵全部投入战斗。同时在战斗最紧张阶段,他亲率武器精良的特务连拼死抵抗,才免于被活捉。

国民党军自黄安、新渠、七里坪战役后,各纵队皆怯于再遭失利,而各自寻找理由按兵不前。蒋介石用重赏的办法,明令各纵队:谁先占领豫皖苏维埃的军政中心金家寨,此镇即用占领者的名字命名,并改为县治。但重赏未见“勇夫”。9月上旬,卫立煌奉命策应行进受阻的陈继承部。他亲率一个师翻山越岭,攀藤而行,前锋到达汤家汇附近,遭红军防守部队的英勇抵抗,卫部感到处境危险,即与在南城的友军连成一片,并及时补充给养,

占据制高点。不久汤家汇红军主力转移,卫立煌遂率部尾随,乘虚占领了金家寨。当蒋介石接到卫占领金家寨的电报后,大喜过望,亲自前去慰问。蒋除给卫巨额金钱的奖励之外,还将安徽省的六安、霍山、霍邱和河南省的固始、商城五个县的部分地区划出,以金家寨为、中心,成立县的建制,称“立煌县”。

卫立煌部之蒋伏生的第八十三师进驻金家寨后,到处抓捕,杀害苏区干部,赤卫队员和红军家属。短短三个月内,就杀害了九百多人,引起极大民愤。蒋伏生是黄埔一期生,仗着是“天子”生”,反共狂热,凶狠好杀。后来,卫立煌把蒋调出了他的军事班子。

翌年12月,蒋介石调卫赴江西参加第五次“围剿”,任第一纵队指挥官,他对此项任命极为不满,拂袖返回南京。有朋友问他:“战事正紧,为何突然回来了?”他说:“仗打赢了,全是别人的功劳,输了,全是我的责任。我又最不愿与那几位(陈诚等)共事。”

卫再次搁挑子的事传到蒋介石那里,蒋准备撤他的职,幸得卫夫人多方周旋,张罗着让他到医院去动了个小手术,才得以生病为由将此事搪塞过去。不久“闽变”开始,蒋需要卫这样的人替他打仗,才又任命卫为第五路军总指挥,率第十四军和宋希濂第三十六师、冷欣第四师、汤恩伯第八十九师,由江西的抚州经闽西北,沿闽江顺流而下,直达福州外围。此时,李济深,蔡廷锴为首成立的福建人民政府,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宣布解散。当十九路军大部队向泉州方向撤退时,卫立煌即在仙游以南、福泉公路以北的有利地形设伏截击。次年2月底,十九路军退集到泉州的部队完全被包围,卫立煌派人到泉州和谈,达成了十九路军接受改编的协议。蒋介石对卫的这次表现甚为满意,曾对左右说卫行动敏捷,战略效果出乎他的意料,并表扬了卫立煌。

“闽变”了结之后,卫立煌先任东路军总指挥,之后改任驻闽预备队总指挥,兼驻闽第十绥靖区司令官。1935年11月,卫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次年6月,兼任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9月,国民政府加封卫为陆军上将衔。

1936年冬,蒋介石两次飞往西安,声言“匪未肃清绝对不言抗日”,乃调陈诚、卫立煌、朱绍良、陈调元等高级将领,集结于西安,准备迫使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率部参加向延安红军进行反革命进剿。卫立煌奉命兼任第五路军总指挥,进驻潼关。

1936年12月初,卫立煌接到蒋介石的急电,要他带领幕僚去西安参加会议。11日,张学良举行盛大

宴会,招待蒋方高级军政人员。在接待宾客的纷忙中,张见卫在宴会厅,便迎上去与卫谈话。张赞扬卫青年时跟随孙中山先生,勇敢善战,目前威望很高。卫说张能继承父业在各种困难中周旋非易,彼此交谈,甚为投机。散席后,张亲自开车送卫回西京招待所。“西安事变”中,卫立煌随着众人一道被扣。在此期间,周恩来同志把卫当成重点团结对象,对他做了很多工作。卫深感周恩来对国民党将领心理状态的理解,开始意识到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必须与共产党合作。蒋介石离开西安后,卫等获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卫立煌回任豫皖督办,设督办公署于六安。目标仍是对着大别山区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与革命人民。

忻口大战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导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7月中旬卫立煌奉蒋介石电召,去庐山开会。卫行前曾与郭寄峤、戴永荪、刘刚夫、叶粹武等就当时局势问题进行商谈。卫说:“我们是军人,保国卫民是我们的天职。目前举国人民一致要求联合抗日,我非常同情。我们要作走上抗日前线的准备。”

卫立煌去庐山不久,公署接到三十二师师长王修身电告:“据岳西县方县长转据该县第三区李区长报告,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派人来致意,愿开和谈,但必须卫督办派代表来。”公署将高敬亭的提议详电庐山卫立煌,卫立即回电派刘刚夫为和谈全权代表。

1937年7月下旬,双方在岳西县就共同抗日举行和谈。9月下旬最后达成协议。由刘刚夫代表卫立煌,与高敬亭分别在协议书上签字,和谈宣告成功,使安徽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形成。为执行协议,卫立煌呈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高敬亭为“抗日联军挺进军司令”,并代向南京有关部门,洽领给养、被服、弹药、关防和委任状等。

南口激战

7月底,天津日军向中国驻军第三十八师攻击,并占领大沽一带。日本关东军也策应行动,向天津增派了坦克部队。此时,

日军进入平津地区人数已达十余万人,北平危在旦夕。卫立煌请缨北上,得到南京军委会的批准,立即行动。

8月初,卫率第十四军在保定以北、琉璃河站南陆续下了火车,日夜兼程,绕满城进入太行山东面的狼牙山、梁各庄、大安山,绕北平西面,侧敌行军。主力进至百花山,史家营附近时,卫见日军板垣第五师团正向怀柔进犯,就立即命令第八十旦师向北面之西沟子前进,从敌背后插上一刀。同时,约集在南口、赤城、廷庆一线的两个师,南北夹击板垣第五师团,并令第十师向门头沟急进,乘北平空虚之际进行突进,令第八十五师至大安山、相机向丰台前进,袭击日军在华北最高司令部。可是,这个部署却因汉奸的泄漏而被敌知悉,日香月清司怀念官即变更部署,命板垣第五师团停止原有行动,分兵阻击,以保护他的后背;主力则在长城居庸关附近与卫部之八十三师激战于西沟子,并派长野右一郎的第十二联队对卫部作包抄行动。此时,卫部向北平急进的一个师,已进入北平西面的下马岭、千君台,与日军神田正种第四十五联队遭遇。另一个师也在离丰台三十八公里处与日军冈本镇臣第二十三联队遭遇。从8月19日到9月10日,卫的各部均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日军对卫立煌早有“支那虎将”之说,现在算尝到了他的厉害。香月清司见两军相持不下,于是继续增调兵力,命令他的第二十师团拚命向良乡进攻,打算包抄卫部的后路。面临敌人的三路围攻,卫立煌即令各部利用山形地势,从日军间隙中穿行,向南转移。各部遵照卫的指令,与香月清司指挥的部队比速度,比灵活,比机智,采取进进退退、打打走走的行动,全部冲出包围圈,到达指定的会合地点遂城镇。部队会合后,卫率部继续南下,准备参加保定和石家庄会战。但没想到保定正面的总指挥刘峙居然不战而逃,十余天败退近千里,引起全线溃退,日军长驱直入,保定、石家庄失守,他只好命令部队就地待命。

忻口战役

进攻山西的日军突破晋西北防线,猛攻忻口。阎锡山见日军逼近,急电蒋介石,要求派卫立煌部队驰援山西。十月初,卫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后,即率参谋部到山西太原。阎在太原见到卫时,如遇救星,连声大呼:“是咱把你求来的。你辛苦了!”看到卫一行人风尘仆仆,都是一身深灰夏季军装,便叫副官处处长把所有随行人员领到太原一家大服装店,送给每人一套呢军服和一双皮马靴。卫在太原还见到周恩来和朱德总司令。当周恩来向他介绍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板垣师团,消灭日军一千多人的重大胜利时,卫当

即向八路军祝贺,并用电话通知在西安的办事处负责人吴海德,购置上万元的慰问品送给八路军。十月上旬,南京军委会发表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统辖晋北全部中央军和晋绥军,在忻口阻住日军进攻。

忻口是挡住日军由北入侵太原的战略要地。向忻口正面进攻的日军,除板垣师团3个联队外,还有伪蒙军的两个师,总兵力约二万人,并附有各种火炮百余门。卫立煌指挥的部队为第十四集团军、河南地方军刘茂恩的第十五军、晋军陈长捷的三个师、晋军骑兵五十团、炮兵六个团,总兵力二十余万人。卫立煌接与阎锡山、朱德总司令研究了作战方案,决定以第十四集团军主力作为机动力量,以李默庵的第十四军、郝梦龄的第九军、刘茂恩的第十五军为基干,编为左、中、右三路兵团,分别在忻口以北的龙正堂、南怀化、大白水,南峪之线布防,阻击日军,进行忻口战役。

10月13日,日军三个师团和特种部队在飞机、战车和重炮的掩护下,对忻口发动猛攻。卫立煌指挥守军奋勇抵抗,几经激战,南怀化以南的灵山制高点被敌攻占,整个防线被打开了一个缺口。卫立煌闻讯,立即前往察看,严令李仙洲师实施反击,收复失地。但李部反击失利,李仙洲重伤而归。此时,卫立煌计算自己的兵力,还有六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旅可以机动,决定用第十四集团军郝梦龄军和陈长捷军进行一次决定性的反击,歼灭板垣师团,夺回南怀化要地。但是这次反击遭到敌人的逆袭,双方展开了肉搏战,灵山得而复失,失了又得。在这场激烈的混战中,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第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麒、独五旅长郑廷祯同时殉国,官兵伤亡达数千人。卫立煌非常痛心,决定暂取守势,待进一步消耗敌人后,再由左翼发动攻势。忻口战役激战至31日,已历时二十天,日军始终未能突破卫部防线。当时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的任弼时曾评价说;“忻口战争是华北抗战中最激烈的战争”。“卫立煌将军指挥下的全线部队,虽遭受了重大伤亡,毫未动摇,许多忠勇将士的英勇奋斗,是值得每个同胞永远纪念的。”但就在卫立煌准备从左翼向板垣师团发动攻势的同时,从东面进攻太原的日军已突破娘子关,长驱直入,奔向太原。阎锡山在电话里向卫立煌求援说;“东面守不住啦!咱们的兵力都用上了,你看咋办?”卫告诉他;“守不住东面,一定要守住忻口与太原之间的通道,两片联系起来,棋才能活。”同时卫又考虑到,一旦敌人割断太原与忻口之间的联系就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可能。于是11月1日,他命令部队退出忻口阵地,向太原靠拢。

11月5日深夜,阎锡山找卫立煌、傅作义研究保卫太原的防务问题。傅作义认为,卫部可到太原以南保护太原与晋南的通道。以形成犄角之势。卫立煌同意傅的意见,说:“北面与东面的日军共有五万余人,都是有作战经验的。宜生(傅作义)的意见是对的。”他还对阎说,由他指挥的几个晋军师可归还阎的建制。阎马上说:“不说这些了。散会,快行动。俊如,听说你在忻口经常冒险上前线,咱可赔不起你的命。”

6日,卫部尚未来得及部署,日军第二十师团向南切断了太原与晋南的通路。8日,敌第五师团进攻太原。9日,太原即失守。卫立煌只好率部至介休、孝义一带筑工坚守,与敌对峙。

韩信岭阻击战

1938年2月中旬,卫立煌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指挥山西境内的全部中央军。16日,卫总部移往霍县,准备对付敌人新的行动。

这时,侵华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集中了第一O八、第二十,第一O九,第十四,第十六师团,共约十万人,由太原南下,企图一举攻下山西南部。卫立煌认为敌人的战略是速战速决,中国军队采用持久战,则是对日军的有效打击手段。中国军队应主动阻击其由北南下的师团,争取时间,让兄弟部队转入太行、吕梁。中条山脉和敌后。于是,他与阎锡山,朱总司令研究确定,将阻击点选择在临汾北面的韩信岭。2月17日,卫立煌指挥所属部队在太行山区的韩信岭一带展开,构筑工事,采取阵地战的办。法,进行了继忻口之后的第二次阻击战。

卫立煌在韩信岭与日军恶战至26日,寸土不让。日军未能从正面突破,乃以第二十师团主力向韩信岭阵地猛攻,并分兵一部向隰县前进,企图从左翼实施包抄。卫当即命令守军全线反击,展开更加猛烈的战斗。27日,卫立煌打电话给阎锡山,要他乘日军离开太原向韩信岭进犯之机,迅速夺回太原。阎接电后,大声高叫;“好!好!不过东面敌人挡不住咋办?”卫说:“先夺太原,放弃临汾,也是上策。”晋军开始行动后,因汉奸通敌,暴露了行动企图,日军急将其第一O九师团全力回撤,反攻太原的意图未能实现。

访问延安

1938年春节,卫立煌到洪洞县十八集团军总部拜年。以丁玲为首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举办欢迎晚会。会上,表演了许多以团结抗日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形式活泼感人。朱总司令向卫介绍了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情况,卫颇感兴趣,表示他也要办一个文艺团体,宣传抗日,作为学习八路军政治工作的第一步。他回总部

篇二:卫立煌

卫立煌

目录[隐藏] 人物简介 投奔革命 追随总理 北伐战争 十年内战 忻口大战 访问延安 主政河南 挥师远征 撤职查办 出走香港 策反“归队” 雪上加霜 主席复电 抵京团聚 与新中国 个人评价

[编辑本段]

人物简介

卫立煌(1897.2.16~1960.1.17),字俊如,爱国将领,他被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视为“支那虎将 ”。汉族,安徽省合肥人。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1914年入湖南都督汤芗铭部学兵营,毕业后在上海参加“肇和”舰起义反对袁世凯。1915年到广州投粤军,由排长递升至旅长。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陈炯明的作战,在孙中山先生广州国民政府担任警卫。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3师第9团团长。北伐战争时,入闽作战,升任第一军第14师师长。1927年10月任国民党军第9军副军长。1928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后入陆军大学校将官特别班进修。1930年任第十四军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率三个兵团在山西忻口(忻口战役)抗击日军第5师等约5万人的进攻,在会战中,指挥所部奋勇作战,坚持近20日,毙伤敌2万余人,力挫日本侵略军的锐气。1938年2月任第二战区副司令,4月,访问延安,更增强了与八路军合作抗日的信念。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5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9月兼河南省政府主席。1940年兼冀察战区总司令,与八路军友好相处,相互支援。1941年因主张国共合作抗战,与八路军建立友好关系而被撤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1943年11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1944年,指挥所部击败滇西和中缅边境的日军,收复滇西。1945年1月所部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孟尤会师,打通滇缅公路,4月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

国陆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被美国《名人词典》以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时代周刊》称为“常胜将军”。

解放战争后期,1948年1月在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时,因没有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蒋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获释,随即出走香港。后拒绝去台湾。

1955年3月卫立煌夫妇回北京,并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是第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1960年1月17日零时四十分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

[编辑本段]

投奔革命

卫立煌将军于1897年2月16日,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县东郊卫杨村。卫父正球字序东,清朝末年任合肥石塘桥乡田赋册书多年。后因职微俸薄,用度不济,乃辞职回家务农。母宋夫人生四男三女。立煌字俊如又名辉珊,在兄弟中排行第三。长兄立炯字朗如,辛亥革命时曾在柏文蔚革命军部下任和县军事学习班主任。

卫立煌10岁时,附读于邻村大户靳子伦的家塾。他颇爱学习,强于记忆。在学习上,决不肯落在富家子弟之后。立煌自幼即具有果敢坚毅的性格。他虽身材短小,但体格壮实,力气过人,村中群童,咸非对手。

1912年初春,卫立煌毅然跑到和县找到他的大哥卫立炯,恳求参加军事训练。立煌身材短小,患有疥疮,入伍年龄又不足,队里无法收他。大哥只好安排他为人代班站岗,借以糊口。

这一年的7月12日,江西李烈钧在湖口宣布独立,首先反袁。17日,安徽独立,柏文蔚任安徽讨袁总司令。卫立煌随大哥卫立炯参加了坚守和县的战斗,失败后回到家乡。

[编辑本段]

追随总理

1914年秋,卫立煌只身来到武汉,投亲谋职未成,适逢湖南的军队在武汉招学兵,便报名进了学兵营。在这里他受到一年多极严格的军事训练,系统地学习了军事基本知识,为他日后军事上的建树奠定了基础。1916年,因他的表兄宋世科两年前已去广州,在粤军中工作。他不辞道远,决心南下粤海投奔表兄。8月,宋世科把卫立煌介绍给同乡吴忠信,在吴的身边当随从副官。当时吴任粤军旅长,他和当时粤军参谋长蒋介石是日本士官同期同学,又是换帖兄弟,蒋经常到吴的旅部,都由卫立煌接待。1917年7月17日,孙中山偕章炳麟、廖仲恺、何香凝、朱执信等由上海乘舰到达广州,举起护法旗帜,并成立了军政府。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不久,经吴忠信的介绍,卫立煌进入大元帅府任警卫。卫为人诚厚,忠于职守,受到信任。一次,他在侍卫孙中山回府时,因马惊而被摔下,口吐鲜血,身负重伤,孙让他回乡养病,并厚赠川资。卫立煌回到家中,卫老太太遍寻单方,听说几味中草药煮一百只孵鸡蛋吃可断病根,就照方操办。他只吃了七十只,便带着剩下的三十只急忙启程赶赴广州。孙中山看见卫立煌满面红光回来,很是高兴,不日升至警卫团排长。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中山先生离开广州去上海,大元帅府解散。卫立煌调到许崇智部下当排长。在参加闽西的一次夜战中,部队被冲散,他集合百余人,乘乱袭击敌军司令部成功,被晋升为连长,不久,粤军在与福建地方军阀混战中,处势不利,卫立煌接到撤退的命令。在混战中要脱离敌军是不容易的,他急中生智,乘着战斗的间隙,先命令全连摸黑撤出阵地,在离敌人有一段距离后,才点燃火把,快步行军,一下把追敌甩开了二十余里。到达指定地点后,他立即率部占领有利地形抗击敌人,掩护全军立稳阵脚,得以从容再战。因此,他被上级赏识,提为营长。他时年二十二岁,众人皆称其为“小营长”。他为装老成,特意蓄起一撮小胡须,历时三十载。1921年6月,陈炯明叛变,10月,孙中山电令在闽粤军回粤讨逆。在从江西瑞金到福建的大迂回途中,卫立煌用巧计固守一处阵地,不放一枪,使敌军不摸底细,唯恐中计而离去,顺利完成守备任务,他因此在途中被擢升为团长。第一次东征胜利后,卫立煌荣幸地参加了孙中山夫妇重登永牢舰与讨陈有功人员合影的盛典。孙中山和宋庆龄同他谈了话,赞许他勇敢善战,还送他十二寸照片一张,并在一张六寸的单人照上亲笔题签“卫立煌同志,孙文赠”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噩耗传来,卫立煌恸哭失声,悲痛不已。

1925年,卫立煌的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卫任上校团长,归第一军军长何应钦节制。 1925年9月,卫立煌随第三师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10月13日,攻打惠州城,卫率第九团攻打西门。翌日下午四点,当陈明仁连长率部首先登上城墙时,卫见敌军混乱,肖即亲率土卒攻入西门,经过一番混战,终于攻克了号称“南中国第一天险”的惠州城。之后,卫团随师开赴海丰,与兄弟部队击溃陈炯明下属林虎一股,缴枪六千余。

[编辑本段]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表了《北伐宣言》,10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卫立煌部属东路军。东路军很快占领了闽、浙两省,卫立煌在短短的几个月

中,屡立战功,当部队行至粤闽交界之松口时,遇孙传芳周荫人军约二万人的堵截,他指挥所部与敌激战六昼夜。此役获胜盾,,连升为十四师副师长、师长,奉令由浙南、浙中向镇江进军,对上海取包围形势,接应由江西北上的北伐军,相机肃清孙传芳在江南的残余部队。

1927年2月,卫立煌部攻占镇江(卫兼任镇江警备司令),保卫刚成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南京的外围。8月,孙传芳趁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宁汉分裂,北伐军的兵力有所分散、有所削弱的机会,勾结直鲁军张宗昌等部,沿津浦路南下,强渡长江,占领龙潭车站,妄图切断沪宁线,向南京包围反扑。在此紧要关头,卫立煌奉白崇禧电令,于26日率部进入龙潭,他亲冒炮火,奋战到天明,将车站夺回。又经数日激烈战斗,将逗留在江边的南渡之敌肃清,迫使孙传芳、张宗昌狼狈北遁,使沪宁路畅通,南京转危为安。自此,卫立煌勇敢善战之名,为世人所知。南京国民政府,为表彰卫立煌的功勋,特赠卫一面蓝底黑字、上绣“党国干城”四个大字的锦旗,悬挂于合肥卫杨村卫立煌的家中,当时,何应钦趁机扩编队伍将刘峙、顾祝同提升为军长。卫立煌只弄了个第五军副军长,一气之下,跑到上海休假去了。从此,何、卫不和。

1927年底,卫率部进驻徐州,兼徐州戒严司令,旋又调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同年12月,卫到上海与朱韵珩女士结婚。朱女士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曾留学美国,获过硕士学位,她笃信基督教,为人忠厚。婚后第二天,卫立煌即携带朱夫人,启程赴北京,进入陆军大学第一期特别训练班,带职学习。

[编辑本段]

十年内战

1930年初,朱韵珩生下长女道蕴,充满了做母亲的喜悦。但此时正是阎、冯联合反蒋的中原大战前夕,蒋之精锐相继北上,变化无常的石友三突然在浦口倒戈,南京受到严重威胁。蒋因其嫡系无法调回,遂要宋美龄写信给她在美留学的好友朱韵珩,让卫立煌速返安徽,组织军队保卫南京。朱原打算待卫于陆大毕业后,再陪他到日本学习一段时间,以避免参与当时的军阀混战。但卫以南京有孙中山的陵园应该去保卫为由说服了朱,朱只好抱着婴儿为他送行。蒋介石将他召回南京,任命他为第三纵队指挥官,要他到兵员充足的江淮地区招募新兵。蒋指派孔健常为参谋长,给他人枪300余。后又派中央军校七期毕业生100多人,充任新兵的下级军官。卫在南京组织指挥部,委任曾任合肥县长的叶粹武为秘书,陆大同学蔡炳炎为团长,旧部属陶子贞为机枪连连长。他们携带大批服装,由南京乘船去合肥,设指挥部于段家祠堂,开始招兵工作。两个月间,在合肥招足两个团。3、4月间,卫部开赴寿县,设指挥部于道台衙门,又招了两团人。入秋,率四个团进驻蚌埠,八九月间,接收原四十五师番号,卫任师长、白兆宗任副师长,辖两个旅,该师多是其合肥子弟兵,当时有人形容卫部是“夜晚出门不用问,合肥土话当口令”。卫立煌保荐蔡炳炎为旅长,蔡是合肥人,蒋介石不愿卫立煌有私人势力,故未批准,另委李默庵为一三三旅旅长,李树森为一三五旅旅长。接着,又派葛国梁、陶子贞到合肥、寿县、怀远一带招兵三个团,编为独立旅,由陈步云为旅长。 1931年初,四十五师番号改为第十师,奉蒋令由蚌埠调江西南昌,参加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反革命“围剿”。红军很快粉碎了蒋介石

的第三次“围剿”。卫立煌部败退到吉安困守待命。不久,第十师奉令扩编为第十四军,辖第十师和八十三师,卫晋升为中将军长,郭寄峤为少将参谋长,李默庵升任第十师中将师长,蒋介石调蒋伏生为第八十三师中将师长,十四军移驻杭州。

1932年5月,蒋介石纠集三十万兵力分三略向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卫立煌为中路第六纵队指挥官,于7月初指挥第十师,”第八十三师,由平汉线南端东进,向河口镇、黄安城迸发,策应由豫南下之主力第一、第二纵队。卫认为这道命令有违兵法,要求先朔攻击河口镇,待机向黄安前进,复电请示照准。8月上旬,卫部向河口镇进发。适逢红军向黄安转移。卫部遂占河口镇。随即他又率部向黄安进击,当日黄昏,被红军包围于黄安之冯寿地区。入夜,他命令各部队加紧收缩于两翼防线,并将指挥部官兵全部投入战斗。同时在战斗最紧张阶段,他亲率武器精良的特务连拼死抵抗,才免于被活捉。 国民党军自黄安、新渠、七里坪战役后,各纵队皆怯于再遭失利,而各自寻找理由按兵不前。蒋介石用重赏的办法,明令各纵队:谁先占领豫皖苏维埃的军政中心金家寨,此镇即用占领者的名字命名,并改为县治。但重赏未见“勇夫”。9月上旬,卫立煌奉命策应行进受阻的陈继承部。他亲率一个师翻山越岭,攀藤而行,前锋到达汤家汇附近,遭红军防守部队的英勇抵抗,卫部感到处境危险,即与在南城的友军连成一片,并及时补充给养, 占据制高点。不久汤家汇红军主力转移,卫立煌遂率部尾随,乘虚占领了金家寨。当蒋介石接到卫占领金家寨的电报后,大喜过望,亲自前去慰问。蒋除给卫巨额金钱的奖励之外,还将安徽省的六安、霍山、霍邱和河南省的固始、商城五个县的部分地区划出,以金家寨为、中心,成立县的建制,称“立煌县”。 卫立煌部之蒋伏生的第八十三师进驻金家寨后,到处抓捕,杀害苏区干部,赤卫队员和红军家属。短短三个月内,就杀害了九百多人,引起极大民愤。蒋伏生是黄埔一期生,仗着是“天子”生”,反共狂热,凶狠好杀。后来,卫立煌把蒋调出了他的军事班子。

翌年12月,蒋介石调卫赴江西参加第五次“围剿”,任第一纵队指挥官,他对此项任命极为不满,拂袖返回南京。有朋友问他:“战事正紧,为何突然回来了?”他说:“仗打赢了,全是别人的功劳,输了,全是我的责任。我又最不愿与那几位(陈诚等)共事。” 卫再次搁挑子的事传到蒋介石那里,蒋准备撤他的职,幸得卫夫人多方周旋,张罗着让他到医院去动了个小手术,才得以生病为由将此事搪塞过去。不久“闽变”开始,蒋需要卫这样的人替他打仗,才又任命卫为第五路军总指挥,率第十四军和宋希濂第三十六师、冷欣第四师、汤恩伯第八十九师,由江西的抚州经闽西北,沿闽江顺流而下,直达福州外围。此时,李济深,蔡廷锴为首成立的福建人民政府,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宣布解散。当十九路军大部队向泉州方向撤退时,卫立煌即在仙游以南、福泉公路以北的有利地形设伏截击。次年2月底,十九路军退集到泉州的部队完全被包围,卫立煌派人到泉州和谈,达成了十九路军接受改编的协议。蒋介石对卫的这次表现甚为满意,曾对左右说卫行动敏捷,战略效果出乎他的意料,并表扬了卫立煌。“闽变”了结之后,卫立煌先任东路军总指挥,之后改任驻闽预备队总指挥,兼驻闽第十绥靖区司令官。1935年11月,卫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次年6月,兼任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9月,国民政府加封卫为陆军上将衔。

篇三:三大战役简介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会战。东北人民解放军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在北宁路中长路之间长达七百五十公里绵长战线上,同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决战,这期间包括锦州攻坚战、长春围困战、辽西围歼战和沈阳、营口解放等一系列战役。

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共有12个野战纵队、36个师,计447800余人,第一兵团指挥独一至独十一师,第二兵团指挥独四至独八师及炮兵旅、骑兵师,计133100余人,炮兵纵队、铁道纵队,计33670人,合计614700余人。地方武装,共有吉林、龙江、嫩江、辽北、松江、合江、辽宁、安东、冀察热辽等军区,合计为332500余人。东北军区直属之司令部、政治部、前后方后勤部及学校,合计为92500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8884713_1.html/ ]

总计东北人民解放军全部实力为1037000余人,拥有长枪385134支,短枪50352支,冲锋枪12960支,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高射机枪127挺,战防枪61挺,自动步枪749支,信号枪203支,枪榴弹筒1883个,掷弹筒3959个,六零炮2890门,迫击炮986门,战防炮121门,火箭炮253门,步兵炮127门,平射炮58门,速射炮45门,高射炮54门,机关炮108门,山炮324门,野炮194门,榴弹炮92门,十加炮8门,刺刀126171把,军马104057匹。

国民党军: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率2个兵团、8个军、24个师又3个旅,约30万人防守沈阳及其卫星城市铁岭、抚顺、本溪、辽阳和新民地

区;“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2个军、6个师又3个旅,约10万人防守长春;“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冀热辽边区司令范汉杰率1个兵团、4个军、14个师,约15万人防守锦州。正规军共计约55万人。

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正规军四个兵团、十一个军、三十六个师,非正规军九个师,共四十五个师,总计47.2万,其中毙伤6.8万,俘虏32.43万,起义2.6万,投诚6.49万。缴获火炮6546门,轻重机枪16293挺,长短枪203960支,坦克160辆,装甲车180辆,汽车2261辆,飞机9架,战马23595匹,电台353部,炮弹270180发,枪弹2435万发。

解放军阵亡14009人,伤53328人,失踪1874人,共69211人。敌我伤亡比6.82:1。损耗火炮127门,轻重机枪587挺,长短枪4483支,掷弹筒85具,手榴弹136169枚,炮弹156190发,枪弹6974万发,炸药38187斤。

淮海战役

共军60万 VS 国军80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 ]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八十万人。解放军参战部队华野十六个纵队,中野七个纵队,连同华东、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万人。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

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俘虏124人,击毙6人,投诚22人,起义8人。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

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解放军阵亡25954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敌我伤亡比为4.06:1。武器消耗有山炮、野炮、榴弹炮共34门,迫击炮、步兵炮共219门,掷弹筒26具,轻重机枪1884挺,长短枪14588支,各种炮弹679943发,各种枪弹2014.9万发,炸药(缺双堆集战场统计数字)97025斤。在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最大,超过其他两次战役伤亡的总和,占大决战总伤亡的53.8%,各种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损耗占总损耗的48.6%;长短枪损耗占总损耗的69.4%,轻重机枪的损耗占总损耗的61.8%,炮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8.7%,子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2.7%,炸药的消耗占总消耗的57.4%。而歼敌总数最多,占总歼敌数的35.8%,缴获则最少,淮海战役的激烈可见一斑。

平津战役

共军100万 VS 国军50万

华北地区解放军的力量在两年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948年9月,已拥有野战军三个兵团,十一个步兵纵队,共三十一个步兵旅,两个炮兵旅,约二十五万人。除野战军外华北军区还下辖七个二级军区,军区部队二十一万人,全区兵力合计四十六万人。

1948年11月,经过最近四个月的战争,特别是北线的辽沈战役、南线的睢杞战役、济南战役,国民党军在战争中损失了八十三个师的建制部队,合计约一百万人,几乎占当时国民党军总兵力的一半。使其总兵力下降到二百八十万,而解放军总兵力则上升为三百十四万,在二十多年的战争中,共产党方面的武装首次在数量上全面超过国民党方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共一百余万人,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对华北国民党“剿总”总司令傅作义集团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决战。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对战争进程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一个剿总总部、一个警备司令部、三个兵团部、十三个军部、五十个师(旅),连同正规军,共52.1万余人。其中毙伤3万余人,俘虏23.2万余人,接受投诚700余人,和平改编25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5537门,轻重机枪30271挺,长短枪155944支,坦克158辆,装甲车52辆,汽车2390辆,飞机46架,炮弹98820发,子弹1207.2万发。

解放军阵亡7030人,伤31478人,失踪936人,共39444人。敌我伤亡对比为1:13.2,武器损耗为火炮140门,轻重机枪577挺,长短枪1947支,掷弹筒88具,手榴弹104872枚,炮弹152680发,子弹499.5万发,炸药33760斤。华北、东北两大解放区的人民为平津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直接支援前线的民工有30万,二线民工有150余万,出动担架2万副,大车40万辆,小车2万辆,牲畜100万头,运送到前线的粮食达3.1亿斤。


卫立煌简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97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卫立煌简介
相关文章
  • 卫立煌简介

    卫立煌卫立煌卫立煌(1897 2 16~1960 1 17),字俊如,抗日爱国将领,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汉族,安徽省合肥人。他被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视为“支那虎将”。曾任中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