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正文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2016-12-11 10:18:5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第一次接触红楼是在我刚上初中时期,作为我小升初的礼物。《红楼梦》中,在众多神采飞扬、个性特征鲜明、充满血肉与情感的女性当中,两位女主角薛宝钗和林黛玉可谓平分秋色。两位女主在和贾宝玉的爱情纠葛中,虽然宝钗在贾府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权威人物贾母的首肯同意下,李代桃僵替代黛玉与宝玉圆房成亲,确立了荣国府二奶奶的地位;而黛玉因相思病卧床榻到绝望分高断痴情,忧郁悲愤殉情而死,一缕香魂绝尘而去,给后世的为读者留下无可奈何的辛酸和遗憾。就如同鲁迅所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

当时迫不及待的、如饥似渴的就把它读完了,书中黛玉的纯真和宝钗的世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当时的我的世界观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存在灰色地带。可以说我一下就喜欢上了黛玉,喜欢她的真性情,喜欢她的风华绝代;而相对于宝钗讨厌她的事故,讨厌她的做作。而在现在回想起来,不禁为年少青春的我感到好笑和可爱。

随着年龄长大和思想成熟,现在又一次看红楼却有了不同发现。若黛玉与宝钗穿越到现代,谁又更能立足于当下呢?同为大家闺秀,二人容貌出众、才学相当,但二人性格截然相反。在世人眼中,黛玉虽生性多疑敏感苛刻,但是可以看到她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一个真字。相比之下,宝钗的温柔敦厚大方,却总个昂人感觉做作造假之姿。假的东西总不及真的能够打动人心,黛玉的真心可以掩盖她的性格瑕疵,宝钗的假意则遮住她在其他方面的光辉。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黛玉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又是书香世家,然父母相继去世只能与龙蛇混杂的荣国府看别人的眼色生活,所以她的孤高自诩、目下无尘更源于她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如果说书香世家讲究满腹书、诗词歌赋,那么皇商讲的则是生意人际的交往。宝钗生于这样的皇商家庭,学到的是人心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还有着和黛玉一较高下的才华,着实不易。宝钗奉行中庸,重现实讲实际。宝钗懂得明哲保生,困境中不忘给自己留有生存的余地。宝钗在评画世说过:该藏得要藏,该露的要露。而黛玉凡事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敏感多疑、多愁善感,往往一时口快与人发生矛盾与误会,为自己埋下祸根。

在当今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一个人走的更远。黛玉才华横溢,风华绝代,固然让人怜惜,然宝钗大气也让人折服。她温柔贤淑,言辞谨慎,态度谦和,宽容大度。她能够对自己喜爱的亲近,对自己不喜爱的也不会断人拒绝,这正是当今大多数的我们要学习的。说宝钗圆滑也好,工于心计也罢,她却实是体贴入微、善于观察,而且她出事不张扬,春风细雨般帮助了很多人。她对香菱的庇护,对史湘云的慷慨仗义,对邢岫烟的体贴相助,以及对黛玉的殷殷教导。她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她人,只是所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虽然有些时候人们会更同情弱者,但生活是世故的,唯有坚强独立才能活下去。毕竟职场是强者的天下,适者生存是社会的淘汰法则。

作者:蔡志华

篇二: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

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阅毕,竟无言以对,没了想法。欲哭无泣,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灵掏了去。曹雪芹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此千古绝唱?

“还泪”之说,引出此风流孽帐。不知多少痴男怨女,梦断红楼,泪洒黄泉。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

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说到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就不得不题,功名利禄。记得第一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头来还是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更别提其他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若不提,钦敬,从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贪官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其实他们的才智,胆识,以及那种不畏惧命运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安排终究是残酷的,死讯换来了呼天抢地的欢呼声,死后还招人恶骂,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难道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

其实,正义与邪恶的标准还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说,“人各有志,只能说他们树立了不科学的人生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一定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可耻,也许他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别有用心,我们也许只是让历史蒙蔽了双眼,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想法,毕竟这些都已成过去,无从考证??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其实不能这么想,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是无可奈何的。我个人觉得,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三字“活下去”。什么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么都是需要代价的,你学习,换来好的工作;你工作,换来生活需要的钱。钱让人过好日子,没有钱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认为前乃污浊之物,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要用他?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需靠他活?我不觉得钱是什么污浊之物,钱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所以才让它蒙羞。“功名利禄”,只是换取钱的手段罢了。人生在世,只要赚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贪污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用代价应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若是用正当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没什么不对,即使在别人眼里显得奢华,又怎样,这是用代价换来的,是付出过后得来的,是一点点赚来的,本就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坦,奢华点也是自愿的,没什么不可以的。所以为了活下去,要赚钱。如果总想着是为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别活了。毕竟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看破红尘的生活。既然有许多事都放不下,就别放下,糟踏了光阴。“圣人”也需“凡人”衬。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也是无法无法摆脱父母之命嫁于宝玉,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金簪雪里埋。”再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那人还对我说,“做和尚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对。”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错红尘”的,而面对的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

现在才发现,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觉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心的平静。这才深刻体会“心如止水”的感觉第一篇:看红楼,含笑的悲剧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第二篇: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篇三: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

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

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

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

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

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

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

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

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

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

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

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

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

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

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

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

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

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

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

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

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

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

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

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

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

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

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

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

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

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

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

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

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

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

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

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

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

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

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

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

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

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

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

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其次,这也是一部悲剧,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

是悲剧。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都是

悲剧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特别是中国

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接着平稳走势,最后直 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

相似之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

就必将走向衰亡。的确,照现在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

定理吗?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又一

种新模式。待以后

有时间再细细思考此问题,作个中国的苏格拉低。 第三,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虽基本符合上面的曲线原则,没有生搬硬套

强加于前文之嫌,但终究是焊接产物。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

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

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可是,后40回写了

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

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么样也

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第四,也就是《红楼梦》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

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

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

整套治理整顿措施。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形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

的局面。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

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

无所不至。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作者

还按照生活的逻辑,表现人物,阐发主题的需要,对众多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

个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义,而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当时情节尚未充分展开,

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通过刘姥

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

时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段,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

花似锦的时期。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对比。贾母趁此

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当

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大势已去,刘姥姥救了巧姐。

这样,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最后,还是说说它的艺术成就,鲁迅曾经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

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

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

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

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

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展

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其实,关于红楼梦中可论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才刚究出些皮毛而已。譬如今年《读

者》第七期的丫鬟问题,还值得再好好深挖,但碍于自己阅历浅薄,知识贫乏,无奈只得就

此搁笔。再不赘述,还恭请学姐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循循善诱,多多指教,吴达自当感激

不尽。篇二:红楼梦2000字读后感 《红楼梦》主要内容

在古老的南京城里,有一个男孩口衔宝玉出生,一时成为奇谈。他就是荣国府的二少爷

——贾宝玉(在《红楼梦》中他是女娲补天锻炼而成的“通灵宝石”的化身)。由于出生特殊,

家境显赫,宝玉受到了众人的娇宠,特别得到奶奶,贾母的溺爱。宝玉生性多情,对待身边

的女子温柔有加,尤其是对姑表妹妹林黛玉更是十分爱怜。 黛玉童年就丧母,贾母心疼这个外孙女,将她接到自己身边照料。在贾府珠围翠绕、锦

衣玉食的环境中,黛玉唯一的知己就是犹如手足的宝玉。然而,这份情缘,由于宝钗的加入

而遭到了挑战。

宝钗是宝玉的姨表姐姐,也是一个温柔端庄的大家闺秀。比起孤苦伶仃、清高自许的黛

玉,宝钗更为熟谙世故,善于周旋关系,所以,赢得了更多人的赞赏。宝玉背弃了家族铺设的功名富贵、荣宗耀祖道路,被家长们看成是一不孝的孽障,只有

和他自幼相处的黛玉真正理解他,从不劝说他经营仕途。与封建家庭的矛盾不断激化,使宝

玉终于意识到黛玉才是自己心灵的港湾,爱情终于成为宝、黛两人的心灵默契和期许。

然而,大家族为宝玉挑选的媳妇却是薛宝钗。由王熙风操纵的调包婚礼举行之日,也正是黛

玉在愁风愁雨中生命与爱情一起消殒之时。等到宝玉从婚姻的美梦中醒来,面对残酷事实,

他不得不选择了离家出走这一无奈的归宿?? 故事还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

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

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假作

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有人说红楼梦是

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歌。 在书的开头,曹雪芹写到:“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

及当日所有之女,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皆出于我之上”可见

曹雪芹对“当日所有之女子”的评价之高。书中更是“女性颂歌“的联唱。它歌颂黛玉是”

世外仙姝寂寞林“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营雪“,尤其歌颂湘云道“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我们听了这样的颂歌,才能深刻感受他们的悲剧。 的清高的个

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

也是她悲剧的开始。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究竟爱谁,贾府的当权者们(宝玉的父母和祖母)

究竟选谁作宝玉之妻是大问题,而悲剧就产生于两个选择的不一致。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

他惟一的知己,宝钗虽然可爱聪明,讨人喜欢,可宝玉总是觉得在宝钗和他之间有一层隔膜。

而当权者们则是越发的发现宝钗符合贤惠儿妻的标准。然而宝玉爱谁,他可以自己判断,别

人无法改变。可是他要娶谁为妻在当权者,权威面前他是决定不了的,这一切不得不决定于

父母之命。故而悲剧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全书最中心的人物是书中唯一的男性——贾宝玉。有人说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腹

中开始孕育的“新人”(所谓“新人”就是有了“人的觉醒”的的人。)的胚胎,他为女性唱

颂歌,唱悲歌。都是他做“新人”的表现。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并不是来自理性的认识,而

是来自直接的感受。他曾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

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在他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边长期接触到那么多的聪明美丽

的青年女性,看到他们受到不应有的轻视,看到他们是那样屈辱,对他们又敬又爱,又悲又

愤。 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中国古典文学尽管写出了很多美丽的女性形象,

但绝对没有像《红楼梦》这样对女性的颂歌,在这些女性形象中最高的也不过是敢于为自己

的幸福而斗争的可爱形象,例如崔莺莺和杜丽娘;其次是被损害被侮辱的可同情形象,例如

刘兰芝和杜十娘,再次就是可怜悯的形象,例如“官怨”诗、“思妇”诗的主角;最低则是供

玩弄甚至是蹂躏的对象,就是那些宫体诗艳体诗的主角...... 而《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睛雯、鸳鸯、紫鹃、平儿......多

少个青年女性的形象,不仅仅是美丽,不仅仅是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有独立

人格的人。宝玉不仅爱戴他们,尊重他们,我想他定会尊敬天下所有女性不然他怎么会说“女

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拿前者“把女性不当人“和后者”女性的颂歌“来对比,《红楼梦》是了不起的。《红楼梦》不仅是女性的悲歌,颂歌。它还写出了封建家庭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在读

《红楼梦》时不难发现,在前文中,宁国府,荣国府,一片和谐美好,而后来,宁国府被炒。

凤姐死后整个贾家一片混乱。这也许源于封建王朝对人的压迫,而这种压迫即使是贾府的一

家人也许是无奈的。王妃来贾府行亲,贾母,贾政等无论什么辈分大小,统统下跪行礼。就

是因为封建社会,王妃是妃。这也可见为什么人们都说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总的来说《红楼梦》这本书值得赞赏的地方很多很多,作者自己写书的目的—“使闺阁

昭传“也达到了。最后用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为结尾。《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

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

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

路,与宝王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篇三: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王文娟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

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

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

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

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

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

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

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

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

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

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

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

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

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 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

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

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

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

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

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

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

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

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

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

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

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 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

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

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

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

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

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

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

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

不是真正的赢家。 (转载于: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

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

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

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篇四:《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

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

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

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36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相关文章
  •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第一次接触红楼是在我刚上初中时期,作为我小升初的礼物。《红楼梦》中,在众多神采飞扬、个性特征鲜明、充满血肉与情感的女性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