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李清照——《满庭芳》 正文

李清照——《满庭芳》

2016-12-09 07:41:1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浅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

浅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可以跻身于一流作家的女性。其穷尽一生精力所留下的脍炙人口的千古佳文,永远地影响着世人,然而其身世却给人带来了几许悲凉之感。在李清照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幸运的,她与赵明诚的生活、爱情是甜蜜的。时局的动乱,赵明诚的猝死,给这个原本很美满的婚姻带来了不一样的结局,女词人生活的全程里夹杂着的历史悲剧以及浪漫且又现实的情感悲剧,让人深表同情。

【关键词】:李清照 赵明诚 爱情悲剧

《史记.外戚世家序》云:“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①从积极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司马迁在看似宿命论的观点中揭示出了我国古代爱情、婚姻的悲剧精神。在众多的婚恋生活中,或受外力阻挠,有情人难成眷属;或因一方早逝,婚姻半途夭折;或是才子佳人露水一场,佳期难再。于是,爱情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特别是在宋代的特殊文化背景之下,宋文人形成了开放的心态和敏感的气质,他们的感情生活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伴随着文学体裁的逐渐成熟,心理体验的日趋丰富,人生变故的巨大刺激,众多的诗人词客开始坦然而深情地咀嚼他们对爱的理解、痛的感受。于是,在宋代文坛上,便出现了以抒写爱情悲剧为题材的盛况奇观。李清照也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美满的婚姻生活

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李清照,结婚时性格还没有完全成熟。婚姻不论是对任何时代的女子来说,都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是人生旅程中的一大转折点。婚姻让少女告别了天真烂漫的生活,承担起了为人妻子的责任和义务。要以新的身份去面对陌生的公婆与丈夫。这样一种巨大的转变,对与一位年轻的少女而言,往往由于前期的心理因素与经验的不足,而显得惘然。对古代的女子而

言,婚姻意味着重重的束缚之外,凭添了一条“夫权”的锁链,许多的家庭也就因此而埋下悲剧的种子。这在封建社会都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的。更何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对彼此陌生的青年男女骤然结合到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家庭,大多都是所嫁非偶,彼此之间在兴趣、性格、爱好、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常常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夫妻之间很少有恩爱可言,婚姻就好比她们的活死人墓,人生就在婚姻的凄凉苦涩之中煎熬。因此,许多的女子被渐渐消磨去才气与个性,憔悴枯萎,在凄凉之中悄然离开人世。而李清照是非常幸运。她与赵明诚结婚。李清照能够拥有自己心爱的丈夫,美满幸福的婚姻。

赵明诚性情淡泊,酷好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每刻意搜求。对于金石学,李清照也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帮助丈夫考证、鉴别。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就是建立在共同爱好的基础上的,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李清照与赵明诚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但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因此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作一年一度的七夕。尤其是两年后赵明诚出仕,相思之苦常常缠绕了这位思妇,李清照和赵明诚短暂分别后的离恨相思与内心的苦痛反映在她的词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窗,人比黄花瘦。”②(《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与丈夫分别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写词人的寂寞心绪与相思情怀。纵观李清照的婚后,除了朝廷给自己带来的不快之外,家庭生活基本上是愉快的。“归来堂里小鸳鸯,翁佐崇宁政事堂。郎典春衣携果饵,妾蠲珠翠市琳琅。古今无比闺房绝,携手成欢分手念。无钱怅记牡丹图,惜别悲吟江藕簟。”(樊增祥《题李易安遗像》)③,这首诗概括了李清照的早期闲适温馨的闺阁生活。在北宋那样的社会里,理学已开始盛行,女子进一步成为男子的附庸,并已开始缠足。李清照能嫁给赵明诚这样一个与她情投意合、以平等态度对待她的丈夫,自然感到十分幸福美满。有《一剪梅》为证,词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④试看,在荷残花凋的的清秋,女词人独自登上一叶小舟,近视河水静静的流淌,远望雁阵飞过,却等不到爱人的只语片言。直到月光洒满西楼,仍然无法排解相

思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思念是何等的深沉,离愁是何等的缠绵。然而,李清照婚姻并不长久,诸多原因导致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姻的不幸。

二、历史现状导致悲剧的形成

1、朝廷的内部斗争对李清照婚姻生活的影响

北宋年间,党派之争给了这一对鸳鸯的幸福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李清照的父亲李恪非是属于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奸党”,这与他的公公赵挺之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派别,新、旧党之间的争斗与沉浮,使李清照与丈夫生活在分别与重逢之间。

当时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的李恪非,被当成与已故苏轼为首的“元祐奸党”,被罢黜出京。与此同时,朝廷又连下二诏,分别为“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阕下”。尽管李清照受党争株连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与此二苛诏中所规定的“政策”直接挂钩,尽管作为已经“泼出去的水”而成为赵家的媳妇的李清照不一定是本来意义上的“党人子弟”,尽管赵家不一定作严格意义上的“宗室”,而主要是因为与苏轼私怨很深的公公赵挺之此时连升三级、大权在握,为此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援救其父,但却落了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结局。事已至此,回乡暂居以避赵家冷眼,未必不是自幼刚强自重的李清照的明智选择??那么,与赵明诚的分离也就不可避免了。

后皇帝下诏,解除党人一切之禁,李清照得以解脱,从原籍回到卞京府司巷的御赐丞相府。但谁也想不到的是,赵挺之于大观元年(1107)三月被罢后五日即卒。卒后三天,在京亲属便被捕入狱,李清照也因赵、李两家政治上的原因而无辜被捉入大牢。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势必会造成影响,朝廷的纷争给李清照的生活浓浓地烙上时代的政治的烙印。

2、封建婚姻制度对李清照婚姻带来的影响

说李清照有“婕妤之叹”,不是莫须有的,从“春到长门春草青”(《小重山》)中就可以看出,李清照把自己待字时的居室称作“长门”,就足可说明“婕妤之叹”之称绝对不是莫须有的。从当时的婚姻制度来看,赵明诚另择新欢也是很正常不过的。况且,在宋朝,一夫多妻是屡见不鲜的,纳妾和寻花问柳是家常

便饭的事,这就可想而知了“一个丞相府邸的三公子,就是结发之妻在身边都有可能难免心猿意马和三妻四妾,何况是年轻离偶,同时又是面对年轻美貌异性的诱惑,二十二三岁的赵明诚不可能完全灭绝生理上的欲求”⑤。我们从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和人生活的欲求上来分析,“婚外情”是必然存在的,这也是造成婚姻悲剧的一个原因。婚姻制度的不合理,不健全,导致了文人士子对婚姻现状的不满足。“在传统婚姻中,总体上说,夫妻之间是礼多于情,义多于爱,生育多于性。夫妻之间,处于一种极不平等也不正常的关系之中??夫妻之间既然少有情爱,甚至少有性爱,则婚后的男子(女子无此权利),便只好到别的女子那里去寻找爱情或者去寻找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⑥作为丞相之子的赵明诚,在那样“优越”的婚姻制度下,面对美貌女子的诱惑,加上生理上的欲求,可想而知,他会不会满足与他的婚姻现状呢?在宋朝那样的制度下,家妓、官妓作为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公开化与商业化的。在此,我们不能不承认,文人与妓女之间的交往,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对不满意婚姻的弥补和对性爱生活的追求。这种事情会不会发生在李清照的身上呢?赵明诚也会不会随波逐流? 廷争的反复无常所导致的李清照的被迫归宁和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注定了李清照与当时的广大妇女一样,难免于在爱情上有有始无终,或有名无实的厄运。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李清照只能用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她的《小重山》、《满庭芳》和《多丽·咏白菊》等作品中,细细咀嚼的话,就会读出只有女性较敏感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

3、外敌入侵对李清照婚姻生活的影响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是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的一年。这年秋天,青州兵变,十二月,金兵攻陷青州,赵家十余屋书籍什物,全部毁于战火。李清照在家乡终于呆不下去,只得逃难南下。当她辗转到达江宁时,已是高宗建炎二年(1128)的春天了,这时她丈夫赵明诚正做江宁知府,两人在一起所谈论的都是国家兴亡之事。李清照在此放声吟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⑦她用这首豪气十足的诗,用西楚霸王逐鹿败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的历史事实来讽刺苟且偷生的南宋小朝廷。面对山河破碎的景象,面对自己不如意的婚姻现状,李清照只有在深闺愤笔疾书。 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职的赵明诚死在刚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李清照赶

到建康,为赵明诚营葬,终于支持不住,猝然病倒。赵明诚死了,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那就是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的嗜好和追求。

赵明诚的去世,对李清照是个沉重的打击,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从此,她一身承受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流落江南,“漂零遂与流人伍”,这对她本人来说,当然是极其不幸的,李清照把这段惨痛的经历与时代脉搏结合起来,从而写出了许多血泪凝成的诗词。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⑧词的上半阕写了此时此际的遭遇和感慨,下半阕直接点明流亡生活。整首词就是通过细致的外形描写和内心刻划,表现了一个兵荒马乱中逃难者的形象,而其中渗透着一个孀妇的寂寞和悲哀,读来让人具体地感受到那个动乱年代的一个横断面。

三、小结

出身于封建时代缙绅之家的李清照,她的阶级地位和时代影响,没有能够按照常规使她成为男子的附庸,没有使她成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贵族妇人;相反,这些使得她在诗词创作方面突破了时代和道学所加于她的某些局限,表现出卓越的才华,终于成为流芳百世的女作家。李清照,一个封建社会的淑女,一个文场词坛的才女,她生活的全程里夹杂着这么多的历史环境的悲剧以及浪漫且又现实的情感悲剧。她的遭遇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亦令人痛惜, 她的爱情和爱情诗篇都是悲情的、凄美的。她的爱情悲剧,在那样一个实行封建统治和动乱不堪的时代也是必然的。

中国文学史上能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女词人,我们引为骄傲,我们也为她和赵明诚的爱情悲剧深感惋惜。

篇二:浅析李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摘要:

细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无论是诗还是词,愁情词总有一 片广阔的空间,给人无尽的遐想。无视“寂寞”、“伤心”、“幽怨”、“凄凉”、“泪痕”、“肠断”诸如此类的“愁”的替代词,也不管整体境界言愁者,单是直接标出“愁”字的就数不胜数。唐诗中有举杯消愁,殊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宋词亦善言愁,而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到了极点,她的“愁”有着深重的文化背景和深邃的文化内蕴。李清照留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像血液一样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触目皆愁。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有她寂寞深闺的思愁,缠绵悱恻,闲适慵懒;有她思乡忧国的哀愁,国运维艰,柔中带刚;有她理想现实的悲愁,呼喊抗争,痛彻心扉等等。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抒情艺术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发展高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李清照则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其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

之一,下面以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李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一、 少女时期惜春伤时的淡淡的闺愁

对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来说,她的生活还是比较稳定、充满欢乐的,她的性格也是活泼开朗的。此期她几乎与“愁”字无缘,词作多写少女生活的欢愉,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便是对怀春少女情态的描绘,表现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思想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李清照已由天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自然界的花开花落、燕来燕去无不拨动词人敏感的心弦,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心头,使得李清照的心头始终萦绕着青春难留的淡淡的若有似无的浅浅闲愁。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是词人早起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回答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李清照感叹:“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现

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从“昨夜”写到清晨,“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测,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不消”两字,表面上是酒意未散,实则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及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内心的惜春怜花之情。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肥”、“瘦”、“红”、“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及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

《浣溪纱.小院闲窗春色深》写出了闺中伤春惆怅情怀:“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以写景入手,描绘了春天阴晴变化的自然景致。描写了词人日常生活中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一天:窗外春色正深,作者却无心欣赏,无法将自己投入到明媚的春光中去,心情似未卷的重帘,压抑沉闷,郁郁寡欢。全词形象地表现生活安逸的词人在暮春时节独处幽闺、寂寞无聊的愁绪和惜春的惆怅。

二、 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相思离愁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夫妻,婚后生活美满幸福。赵明诚是位古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李清照和丈夫不同

于封建时代那些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夫妻之间这种和谐平等的关系使得每当赵明诚出游,李清照就思之情切,往往以委婉动人的诗词表达这种情思。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美好婚姻关系却要忍受着离别的痛苦。由于丈夫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时常需要离家远出。李清照的愁绪就这样溶于词中。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萧》词,把她那种矛盾的心情,表达得很委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如今又添,一段新愁。”狮子兽形的火炉,火已灭,灰已凉,瑞脑香也不再释出。一夜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盖的红被翻波浪。日上帘钩才起来,起来还懒得梳头。宝奁盖上的浮尘,已经很厚了。一个“慵”字,表达了女主人心中的深愁。愁的根源是生怕离怀别苦。长时间的两地分居,使丈夫对自己的感情疏远了,使自己成了被遗弃的陈阿娇、卓文君。心里有苦,还说不出口。新来瘦,不是因为喝酒,也不是因为悲秋!到底是为什么?让她的丈夫自己去想吧。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从离别前,跳跃到离别后。词人最怕分离,偏偏又要分离,唱千万遍“西出阳关无故人”也难留住。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人善吹萧,像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子,筑凤凰台以居。一夕

吹萧引凤来。夫妇乘之而去。女主人借用这个典故,寄希望夫妻不离不弃,百年好合。“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词主人写得很痴情,动了真感情。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睇楼前的流水。凝眸处,又添了一段新愁。

李清照的另两首词更加以细腻的笔法将这种愁思推向了极致。一首词为《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的起句统领全篇,由室外到室内之境之物,点染“已凉天气末寒时”。以景写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再枕席生凉,写出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而后,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之谁寄锦书来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无有,惟寄叹息。表达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时空萦绕心头。下篇换头句所语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抒发“无可奈何花落去”之伤感,以及“流水无限似浓愁”之离恨苦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由“思”而化为“愁”,是两心相印之相思之苦,闲愁之深。最后三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女性相思、愁绪表达的余音绕梁,含蕴绵绵无尽,有由外到内的缠绵,“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韶华易逝的失落和相思之煎熬,“生怕离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的微妙心态,离恨别苦。

篇三:李清照 诗集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李清照之词,卓然自成一家,其中以愁词最为姿态百出,异彩纷呈。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写“愁”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书写主题,也是历代词人诗家常抒发的一种思想感情,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写过离愁别绪,早在唐五代词中就已经有了,如:李白“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菩萨蛮》),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入宋以后,在婉约派词人的一些词作中,更是随手可拾,如:晏殊“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踏莎行》),柳永更是善于写离愁别恨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蝶恋花》),“离愁万绪,闻岸草,切切蛩吟如织”(《倾杯》)等等,读之,都令人回味无穷。

在众多的抒愁奇作中,宋代女性词人李清照无疑占有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她具备男性词人所不具备的细腻、善感,加上她独特的经历,对离愁别绪的体会就格外真切,格外深刻。可以说,李清照的词达到了愁中之极至。

清照笔下的“愁”独具风采:她的愁,写得有形体:“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寂寞深闺》),有重量: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有长度:“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有浓度:“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小阁藏春》),“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等,将愁绪写得淋漓尽致,形象传神,精致幽深,韵味十足。

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离愁、闲愁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在一个文化素养很高的书香门第,祖籍山东济南。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母亲王氏,知书识礼,工于词翰。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自少便有诗名。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是在那“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历史名城济南度过的。那“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优美环境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使得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细腻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多愁善感等。值得庆幸的是,李清照的父母十分开明,不像其他的封建家庭那样,将其锁进深闺,描龙锈风,读道德文章,然后待嫁。少年的李清照,是自由的,生活得无忧无虑,这从她初期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一个天真无邪,貌美如花,情窦初开的少女,见到客人时羞羞答答的模样,在诗中生动地展现出来。可以说。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世界是那样的纯净透明、生活是那么的充满着诗情画意,生活对李清照而言,天空是湛蓝的天空,阳光是灿烂的阳光,草地是绿色的草地,花朵是艳丽的花朵。生活,充满了阳光和欢笑。

再看看这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一个黄昏,与朋友品酒归来,沿着绿树成荫的小路,穿过亭台楼阁,也许是酒的作用,微醉的少女,误入藕花深处,荷叶亭亭,莲花绽放,几只鸥鹭因少女的到来,惊得翩翩飞起。这就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活泼调皮、无忧无虑、性格活泼的李清照在词中栩栩如声。

这时“愁”对她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东西。如果说有的话,也只能说是那种为赋新词强登楼之愁。也只能是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蹴罢秋千”)的天真少女的青春萌动的朦胧之愁。

十八岁那年,李清照结束了他纯真的少女生活,与比她大三岁的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山东诸城人,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这在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里,能遇到志趣相投、情意相和的对象,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十分幸运的。可是,丈夫又要经常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自然不免把

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诸笔端。因此,这期间她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离愁”、“闲愁”我们来看她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上阙,写一个“思”字。起句领起全篇,景物描写由户外到户内,设色清丽,意象蕴藉,既刻画周围景色,又烘托词人情怀,它使词在开始就显示出特有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接下五句,以“独上”暗逗离情,以“雁足传情”之典,轻启惦念之情。下阙,重写一个“愁”字。换头一句,即景比兴,过渡到纯抒情怀,直吐胸臆,尤其“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组四字对句,结构工整,表现手法巧妙,真是“语言飘逸,令人省目”(李廷机《草堂诗馀评林》)。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则将思念之情深化为离别的愁情;同时又把这种相思与离愁一而二,二而一的进行分合,以见出夫妻二人的两心相印、爱情之笃。此愁不仅见于此,而且见于彼。象这样由己推彼,设想心爱的人也孤单凄苦的词章,还见于《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深挚的感情跃然纸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丈夫的依恋与信任,对美满婚姻的珍视,对爱情的珍视。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词一出,好评如潮,被称为"压倒须眉"之作。《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正集》评曰:"顺说出妙。瘦为甚的,尤妙。"《草堂诗余隽》也说:"写出一种离别心神,而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它截取了别前别后两个横断面,加以深入开掘,把沉挚、凝重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愁,写得婉曲、典雅,又不失语言的平易、畅白。作者以自身——一位文静、深情而又心灵细腻的少妇作为抒情主人公,写自己的离怀。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到周围环境和物品上,虽未直吐胸臆,但人物心中的离愁却不待言说。这里所有的情慵意懒,都是因为“生怕离怀别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为什么呢?留给读者自己想象去。笔法极为曲折。而别后的情景更加冷清孤寂,词人所有的愁苦、期盼都铭刻进了“凝眸处”的那“一段新愁”里。

初别或许还是可以忍受的,但一别经年,就渴念难忍了。赵明诚为官宦子弟,他有自己的事业要做,诸如读书、求学、交友、从政以及其他士大夫文人所需要做的事情,他不可能像柳咏所写的那样“似恁偎香倚暖,抱着日高犹睡”(《慢卷轴》),终日陪伴在妻子左右吟诗作对,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过了十多年,赵明诚便外出作官了。《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原文是: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上阙,主要是写作者独处的寂寞。人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愉快幸福的日子里,往往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而当孤寂愁苦的时候,则会感到时间格外漫长。词的开头两句,便是写词人这后一种感受。不过,作者没有直说自己如何孤寂、愁苦,而说:薄雾、浓云都在为时间太慢,永昼不夜而发愁;兽形的香炉也感日长难熬而点香来消磨时光。词人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把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愁,变成一种具体可感的东西,并且使人感到,不仅人在愁,连物也在愁,天也在愁,地也在愁了。简直是愁满宇宙!真是不写人愁人更愁。

词人为何而“愁”呢?因为“佳节又重阳”,尤其一个“又”字,说明自从丈夫出门,她已经不是第一次独自一人过这令人“倍思亲”的节日了,这怎么能不使她格外感到思亲之痛呢!然而,词人又没直白内心的痛苦,而说“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字面上是说:重阳佳节睡在碧纱厨里,枕着玉枕,到了半夜,就觉得有些凉了。实际上是:由于思念丈夫,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虽时过夜半,还没睡着!一个“凉”字表面象是指天气,实际写心情,写其情绪的愁闷和心境的凄凉。思夫之愁情如此强烈,却又写得十分委婉、含蓄。

下阙主要写词人思夫的深切。一开头就写愁绪的难于排遣: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显然这是在借酒浇愁。然而以酒浇愁愁更愁,一直饮到“黄昏后”,非但没把词人的愁绪排遣掉,反而又勾出了一层新的愁绪——“有暗香盈袖”。“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她想与丈夫一起分享这醉人的清香,但怎么能送得到呢?这无疑又勾起多愁善感的词人对丈夫更深切的思念。这揪心的离愁和缠

身的别绪排遣不了,挣脱不掉。于是词人呼出感人肺腑的诗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莫道不消魂”直如破空而来,这是长期萦怀无法摆脱的思念之情的一次总爆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诉诸画面表达渴念之意:重阳佳节,秋菊盛开,一阵清风吹来,珠帘闪动,一位美丽多情少妇闪出窗来,由于日夜思盼阔别久离的丈夫,而显得花颜憔悴、玉肌消减、弱不禁风!尽管相思想念之词未着一个,但人物内心隐秘却披露无遗。

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被李清照的痴情所感动,更为李清照的艺术才华所折服。年少气盛的赵明诚在为妻子真情所感动的同时,还有一点的不服气,他想,你李清照能写出如此卓绝的诗作,我赵明诚也能写出。于是,他闭门谢客,苦思冥想,在三天时间内,写出了数十首词,并将李清照的那首《醉花阴?重阳》掺杂其中,请友人点评,友人看后说:“洋洋数十首词,一首佳,三句更佳。”赵明诚问:“那三句?”友人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听后,不觉长叹一声。

宣和三年(1121年)秋,赵明诚把李清照接到莱州,结束了他们两地独居、异地相思的生活。后来她又随赵明诚出守淄州。然而,好景不长,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灭辽后,立即分兵两路南下,开始发动大规模的侵宋战争。此后,不幸的阴影久久地笼罩着她。建炎三年(1129

年),赵明诚被调往湖州知州,此时高宗已从杭州来到建康,并下诏明诚立即"过阙上殿",领旨奏事。由于时间紧迫,不允许他们带着那么多的金石书画同时返回建康,只好临时决定"驻家池阳",由明诚一人先到建康赴诏,然后再回来接李清照。

六月十三日,正是盛夏时节,赵明诚离开池阳。李清照望着舍舟登岸渐渐远去的明诚,不禁泪流满面,心如刀绞,一种不祥的预感像乌云一样笼罩着她。七月末,李清照得到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当天她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火速赶到建康,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作了十分生动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从此,李清照开始承受国破、家亡、夫死的剧痛。与此同时,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中。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尝遍战乱流离之苦。她在《清平乐》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

但是,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在她49岁那年,病倒在临安,终日高烧不退,常常处于昏迷状态。张汝舟乘人之危,用花言巧语说通李清照的弟弟李迒,将李清照接到他的府上。这一切都是在她病入膏肓、长期昏迷不醒的情况下进行的,李清照本人对骗婚闹剧毫无所知。

随着身体的逐渐康复,李清照终于了解到骗婚的真相。人格受到侮辱,这是她最不能忍受的,她下定决心"惟求脱去",为了摆脱张汝舟,李清照决定与张汝舟离婚。

在中国社会里,只有男人休妻,那有女人休夫。所以,离婚的主动权在男人的手中,就算婚后夫妻感情不好,甚至遭到家庭暴力,妻子也只能忍气吞声,听天由命。特别是宋代,法律明确规定,夫妻感情不合,作妻子的,不能主动提出离婚,如果妻子提出离婚,也必须要由男方写出休书,离婚方能生效。李清照要离婚,张汝舟的所有打算就落了空,张汝舟当然不同意。

无奈之下,李清照决定告发张汝舟。妻子告丈夫,这又牵扯到一个法律问题。宋代的法律规定,如果丈夫获罪,妻子就可以合法地与丈夫离婚,并且可以保留自己的财产。但宋朝法律还规定,妻子告丈夫,就算丈夫有罪被判处刑罚,那么,妻子也要坐牢两年。

对于宋代的法律,李清照肯定非常清楚,但为了脱离苦海,李清照宁肯坐牢,也要告倒张汝舟。李清照检举揭发张汝舟,说他的官职是虚报考试次数获得的,这是欺君之罪。这件案子当时闹得沸沸扬扬,据说:此案居然惊动了高宗皇帝,张汝舟最终获罪,流放到广西柳州。

事后,她给当时已出任翰林学士的綦崇礼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对他帮助自己表示感谢外,还阐明了这次被"强以同归"骗婚事件的真相。尽管有此信可以作证,李清照是被骗婚而非改嫁,但李清照晚年改嫁之说,仍一直成为主流。旷代才女蒙此千古奇冤,是李清照的不幸,更是文坛史评的不公。

这一系列的变故,使李清照的词情为之一变,往事的追忆,故都的怀念,身世之感,家国之恨,成了她后期的词的主旋律。至此,李清照的词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家愁、国愁

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空有满腹的恢复之志,借草草杯盘,以酒消愁,身处异地,孤独寂寞,国破家亡之痛早就已经是通彻心扉了。她痛苦,忧郁,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自然她的词中也透露着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我们来看看《永遇乐》这首元宵词: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荣,妇女们披珠带玉,打扮得花枝招展;看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景。词人把今日的临安与昔日的汴京的元宵盛况相对比,将故国之思与自家之痛联系起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词人不是带着惋惜、艳羡的心情帘下拾笑,而是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元宵佳节的华灯笑语,已经再也无法让词人展开笑颜,相反只能勾起词人对故国故土的深切怀恋,勾起词人在天下多难、大敌当前的形势下统治集团“直把杭州当汴州”的不满和讽刺,“次第岂无风雨”?勾起对风雨飘摇的南方的担忧多愁。

南渡后,李清照的愁已经从“两处闲愁”“一段新愁”,发展到“载不动,许多愁”和了不得的“怎一个愁字了得”。和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相比,李清照的“愁”是那么多,那么重,是无法摆脱的。

李清照在《武陵春》中所写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 “物是人非事事休”,所谓“事事休”,至少有三个原因:亡国之恨、飘零之苦、寡居之悲。敌人的侵略,不仅威胁到国家民族的存亡,也威胁到个人的存亡。这个,凡是具有国家民族意识的人总是会十分自觉的或是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但在这动乱的年代,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还有人不知亡国之恨,还在追逐欢乐,词人怎能不“欲语泪先流”?家无重圆之望,乡无重返之日,国无重复之期,这种愁到底有多深有多重?“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是一首老泪纵横的孀妇哭泣的泣不成声的悲歌,哀婉欲绝。 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李清照后期愁词中以《声声慢》最为典型,这是她的一首震动诗台的名篇。全篇都写愁,每一字每一句都有如血泪,是李清照饱经风霜忧患的低沉的倾诉与忧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哀愁的心绪,反映了李清照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零丁的日子里煎熬的情景。一开头,铺陈直叙自己遭到不幸以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冷冷清清”侧重写感觉,“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三个方面都是以“情”贯穿其中。

“寻寻觅觅”以描写动作反映自己的精神状态。作者心神不定,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似的;她白无聊赖,竭力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事实上,这时候她失去的东西太多了——官邸的华美陈设不见了,芬芳静的小花园设有了,多年珍藏的文物典籍丢失了,用心血撰写的诗词文稿散佚了,更重要的是终生的伴侣也与世长辞了。空屋陋室中,然一人,寻来觅去,一无所获,拿什么来托安慰自己的精神呢?因此,简单的动作情态描写,却把外敌的侵扰,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一切不幸,全部蕴藏其中了。

“冷冷清清”描写自己的感觉。当然,这既可能是指天气——秋风吹、天气冷,也可能指环境——

异乡之地,举目无亲,陋室之中,别无长物,又怎能不冷清呢?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指自己的孤寂生活——一个人索寞寡居,形影相吊,柳郁少欢,瞻念未来,前途无望,更觉凄零:所有这一切,怎能不使她产生“冷冷清清”的寂寞之感呢?

“凄凄惨惨戚戚”是纯粹的心理描写。国家江河日下,自己沦落天涯,遭遇的一切无不使其心境悲凉。词人年轻时也曾有过愁苦,但那是闲逸之愁,生离之愁。愁中还有希望,往往掺和着甜蜜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如今,这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而且个人的遭遇之愁和国家的败亡之愁交织在一起,缠绕在一起。这愁苦的心情向谁去诉?想到这些,凄凉,惨痛,悲戚便齐涌上心头。 这三句是血和泪的吞吐,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叠字用得巧妙,极好地表现了词的内容,很受历代评论家的赏识。有人说“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词苑丛谈》),有说“超然笔墨路径之外,岂特闺闱士林中不多见也”(《花草新编》),有说“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两般秋雨庵随笔》)说法虽多,但都不外乎赞许这些叠字气韵顺畅,造语新颖,达意深邃,具有独创性。的确,这三句虽连用了十四个叠字,但字之自然妥帖,毫无雕琢痕迹,且达意深刻具体,使人读后如见其状,如见其情。

精神状态如此,身体肯定难以支持。接着,诗人写了自己的健康状况。“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字面上说:由于气候时暖时冷,身体难以适应,不能得到调养和休息。其实,我们知道,影响词人身体健康的是她遭遇的不幸和精神的悲伤,哪里是由于天气的不好呢?初看起来,好像表现了词人受到连续过渡刺激之后的精神麻木。实际上这是一种隐真意于词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具有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和感人力量。后面一句同样如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明明是借酒浇愁,可她不言胸中愁绪,却偏说酒淡难敌急风。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在这寻觅寄托,愁绪难遣的伤心时刻,一群大雁正来,这似科给死寂般的沉闷带来了一点生气。然而,雁的到来不但没给词人带来一点慰籍,反而使她格外伤心。见了飞雁,自然引起“鸿雁传书”之念。可家乡沦亡,亲故逃散,丈夫病逝,还会有谁给自已捎信来呢?自己有信又寄向何方呢?再一看,这雁“却是旧时相识”,是曾经替自己捎过信的,这怎能不使她更加感伤呢!是的,词人在《一剪梅》中曾写过“云中谁寄锦出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时鸿雁带来的只是离情别绪,其中也许含有要见到丈夫的甜蜜向往。而如今,这“旧时相识”的鸿雁,只能给她带来极度的绝望和悲哀!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遍地金黄,秋菊怒放,该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啊!而如今,词人已憔悴亏损,心灰意冷,还有谁有兴致去摘取它呢?李清照是非常喜爱菊花的,在前面介绍过的《醉花阴》中,她用菊花既比自己又比丈夫,写出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名句。现在面对花团锦簇,竟漠然视之,无心一顾,可见她心情沮丧到何各程度!人们常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作者正是用秋菊盛开,繁花压枝的乐景,衬托自己面容枯槁,肌体耗减,心境悲凉的哀情,因而更显出她的悲苦和不幸。

“旧时相识”的鸿雁也好,刚刚开放的菊花也好,视野所及,无不触景伤情,引起作者物是人非之感,使好更加悲愁和哀伤。因此,她更感到时光难熬:”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单一人坐在窗前守着,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呢?时间,对人们来说,有时是那样宝贵,但对劫后余生的李清照来说,简直就是难以忍耐的痛基和折磨了。

其实,“愁因薄暮起”,到天黑却更添几层愁意:“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俗语说:前不种杨,后不种柳,当院不种鬼拍手。所谓“鬼拍手”就是指梧桐。(迷信认为梧桐树会招鬼)这几句是说,特别是黄昏以后,风吹着窗外的梧桐树,天又下着细雨,桐叶簌簌,秋雨滴滴,时而像鬼语嘁嘁,时而像幽灵啜泣,令人难堪!如果说,前面的“满地黄花堆积”是从反面衬托作者心情的话,那么这里就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心情。它使读者更加体会到词人“冷冷清清”的感觉和“凄凄惨惨戚戚”的心境。这里又一次叠用“点滴”,同篇首一样,自然流畅,毫无痕迹。由于作者对这一景象的描写注入了极其强烈的感情,因此,这与其说是“点点滴滴”的雨,不如说是词人“点点滴滴”的泪。

感情抒发到此,作者精神上的痛苦已到了不可名状、无以复加的程度了。所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景况,哪是一个“愁”字所能包括得了呢?

这种哀愁情绪是那样的深沉,那样的浓厚。靖康之难以后,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


李清照——《满庭芳》》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29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李清照——《满庭芳》
相关文章
  • 李清照——《满庭芳》

    浅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浅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内容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可以跻身于一流作家的女性。其穷尽一生精力所留下的脍炙人口的千古佳文,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