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江苏省常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常州市教育学会2016届高三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语文试题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足球太缺少在硬仗中_______的机会,难以在必须赢下的比赛中展现出_______的气势。世界杯预选赛留下的遗憾与失望,或许会被中国球员在亚冠赛场上的神勇表现冲淡, 但中国足球在国家队层面的_______甚至倒退,将始终成为影响这个项目全面起航的短板。
A. 锻炼 不可一世 故步自封B. 磨炼 舍我其谁 故步自封
C. 磨炼 不可一世 亦步亦趋D. 锻炼 舍我其谁 亦步亦趋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谈到本性,对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能略知一二,我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开篇就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B. 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管理部门和主管领导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C. 随着许昕、樊振东以惊险的比分艰难取得双打比赛的胜利,中国男队以总比分3比0击败中国台北队跻身进入决赛。
D. 空气质量与城市竞争力高度相关,一个城市的空气是否洁净,综合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环境治理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3.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C.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4.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相对于其他后进现代化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保守不以压制创新为能,因此它可从传统和现代中都能得到有益的滋养。
①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仍旧保持了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② 对于古今之变淡然处之,不走极端正是英国文化的一大长处
③ 英国比较成功地减弱了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颠簸和震荡
④ 它的创新不以踢开传统开路
⑤ 也就是英国之为英国的国家特性
A. ①⑤③②④B. ②④①③⑤C. ③①②⑤④D. ③①⑤②④
5. 下列各句中,引用的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 三十多年前的池塘,在我记忆里还保留着绿叶红花的碎影,时移事迁,池塘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荷叶荷花了。
B. 我们的祖先有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C. 希望同学们毕业后能凭着“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定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踏实做事去改变家乡,这就是青春不朽的一种方式。
D.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经典阅读的式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正与珍视经典的传统教育方式渐行渐远。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惟孝,字仲友,襄阳人。长六尺,通《春秋》,下第,乃工骑射。城中乱,争出关。惟孝拔剑杀数人,趋白河,见一舟壮钜甚,急登之。舟人不可,惟孝曰:“今日之事,非汝即我,能杀我者得此舟。”众披靡,遂以舟达郢州。兵乱,奔沙洋。别之杰为帅,尽隘诸湖不泄水。惟孝令二人贾服前..
行,密窥隘兵,曰:“易与耳。”乃与十骑,衣黑袍,假为敌兵,曰:“后队亟至。”守隘四五百人悉溃,舟趋藕池。
开庆元年,卜居江陵,至沙市,众舟大集,不可涉。顷有峨冠张盖,从者数十,则宣抚姚希得之弟也,令曰:“敢有争岸者投水中。”惟孝睥睨良久,提剑驱左右而出,举白旗以麾,令众船登岸,.
毋敢乱次。干官钟蜚英见而异之,以告唐舜申,舜申曰:“吾故人也。”具言惟孝平生。蜚英谓曰:“今.
日正我辈趋事赴功之秋。”惟孝不答。又叩之,则曰:“朝廷负人。”明日,蜚英导希得罗致之,宴仲.
宣楼,蜚英酒酣曰:“有国而后有家,天下如此,将安归乎?”惟孝跃然曰:“从公所命。”乃请空名帖三十以还。逾旬,与三十骑俱拥甲士五千至,旗臶鲜明,部伍严肃,上至公安,下及墨山,游踏.
相继。希得大喜,请所统姓名,惟孝曰:“朝廷负人,福难祸易,聊为君侯纾一时之难耳,姓名不可.
得也。”时鼎、澧五州危甚,于是击鼓耀兵,不数日,众至万人,数战俱捷,江上平。制使吕文德招.
之,不就而遁,物色之不可得,或云已趋淮甸,后不知所终。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尽隘诸湖不泄水 隘:阻塞 .
B. 蜚英导希得罗致之罗:捉拿 .
C. 聊为君侯纾一时之难耳 纾:解除 .
D. 于是击鼓耀兵 耀:炫耀 .
7. 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A. 遂以舟达郢州 B. 举白旗以麾 ..
C. 以告唐舜申 D. 乃请空名帖三十以还 ..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今日正我辈趋事赴功之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国而后有家,天下如此,将安归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制使吕文德招之,不就而遁,物色之不可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张惟孝的主要品质。(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 这首诗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4分)
(2) 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主要表现手法。(6分)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2) 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 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 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7) 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8) 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 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老兵客栈
谢友鄞
这儿最早是古驿站,叫水会营子,旅蒙商设臵仓库,囤居货物,行商坐贾云集。一家家火红的幌子下,站着伙计,肩搭毛巾,吆喝:“屋里请,又有包子又有饼,没有麻花现给你拧!”
论建制,水会营子是个镇,建筑极像一座小城。水会营子属于辽宁,再向北,就进入内蒙古了。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从民国至今,水会营子两度划归内蒙古,一度划归辽西省,如今纳入辽宁省版图。水会营子人家,都有两三个户口簿,旧的没交上去,新的又发下来。有的老人说他是内蒙古人,新娶进家门的儿媳妇纠正道:“爹,这是辽宁省。”公爹用拐杖敲击地面,吹胡子瞪眼睛叫喊:“我活糊涂了吗!这里是水会营子!”
没错,这里是水会营子,消防团大本营。清朝时,营子内有深井三十眼,井旁设瞭望楼,一旦发现火警,白天举旗,夜晚挑灯,指引火灾方向,官兵们驱动水车紧急扑救。瞭望楼上,永远站着三名士兵,背靠背,呈三角形,监视火情。曾有一场雷火,借助狂烈的北风,扑向瞭望楼。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了瞭望楼上。
民国后,兵营消,水会归商会管理。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商会添臵了机械水车,喷水卷筒。所有商铺都配备水桶,大小一样,用红漆写上“防火”和自家商号名。在救火现场,由商会统一发放号坎,防备盗贼混入,趁火打劫。穿坎肩的伙计,将自家水牌交给水会老兵,听从指
挥,奋力救火。事后按水牌清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渐渐地,水会营子成了省界两边都倚重的消防重镇。
老兵从十四岁起就吃军饷,给数不清的势力当过差,如今九十岁了,眼睛灰白,满脸褶子巴巴,像蜈蚣。陪伴老兵的,只剩下一匹退役军马。营盘内水井遍布,清晨多雾,朦朦胧胧,老兵听见铃当叮咚叮咚响,老军马不用人赶,去奶站给他取奶回来了。老兵喜欢羊奶的膻香。喝完羊奶后,老兵拎着马灯,在客栈内巡行,土墙,空马厩,土坯客房,搭配在一起,像遗址标本。听见客人来了,老兵吸吸鼻子,说:“我嗅到生人味了。”
老兵老了。现在老兵最看重的,就是存放在客栈内的消防水桶,任何人不准乱动,任何人不准乱用。投宿的客人,越来越杂,什么鸟都有,大夏天的夜晚,溜出来,用消防水桶冲澡。老兵眼睛快瞎了,耳朵却好使,听见泼啦啦水声,幽灵一样钻出来。老兵狂怒:“来人哪!掌灯!”立刻响起纷乱的脚步声,客房伙计,食堂厨工们跑出来。一个小工举起马灯。陌生客人急忙穿上裤衩,叫喊:“别照我!”
老兵厉声道:“畜生!你用消防桶洗屁股!”
客人一副赖子样,说:“俩破桶,白给我都不要。用完这水,给你送回去。”
“把他抓起来!”老兵怒吼。
客房伙计和厨工们逼近客人。 “我是旅蒙商。”客人叫嚷,不知道自己惹下了大祸。
老兵下令:“鸣锣,游街。”
众人一拥而上,将客人的头按下,双手别在身后,推着他,向营子里走去。老兵取出铜锣,“咣咣咣”敲,吆喝:“破坏消防犯噢——”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
12. 第②段中说水会营子的“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文章哪些内容体现了这种临界的感觉?请加以概括。(6分)
13. 作品中的“老兵”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14. 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
15. 本文题为“老兵客栈”,但几乎一半篇幅在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六、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大师何以诞生
李海默
①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能不能诞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大师?乐观者言,只是时间问题,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自然会诞生。悲观者言,现今与中西学术传统的原典路径皆割裂太深,隔阂太巨,无以为继。笔者苦思此“问题”,发现其中有一大悖论,此悖论不解决,这个“问题”终究是个伪问..
题。
②首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今中国需要大师?在笔者看来,呼唤“大师”的焦灼来源于公众与
社会的一种普遍认知:中国已经如此发达,学术文化领域“大师”的缺失是明显不合理与不匹配的,这让中国丢脸,因此迫切需要大师。这么想本无可厚非,但呼唤和吁求如此的强烈,乃至人们不再去关注另一个更加切要的问题:怎样的社会机制才是孕育大师的温床?
③1957年,以赛亚·伯林在其题为“苏俄文化”的论文中写道:“他们觉得伟大的民族必须拥有重量级的教授、杰出的艺术家和充分的文化装饰。因此他们给予那些行业的最高从业者很高的薪水,但又难以摆脱一种难以抑制的威吓后者的冲动,或一种敲打、欺负、公开羞辱后者的诱惑,当后者稍微表现出某种独立或希望保护自身尊严的迹象时,就迫使后者记住身上拴着的锁链。”这是当年苏联知识分子的处境。社会需要的是作为“符号”意义存在的大师,最好能够拥有一切中西文化的荣誉头衔,而一旦拥有,社会希望他如何自处呢?自然是以永远保持这一“符号”的中立态度而存在,做社会的“大师”,而不是大师自身成长轨迹里不断嬗变的那个具体的人。我们这个社会已渐渐不知究竟何为真正的大师,而只需要一些合乎公众心愿的大师“符号”。
④既然如此,那么反复诘问开篇那个问题,难道不是构成一种内在的悖论吗?只有那种深切浸润在学术传统中,并能结合世道人心做新的发掘与变革,引领风气迁转,却又“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人物,才可能是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大师降临,往往让侪辈与后来者发出“世间原未有斯人”的感叹。真正的大师往往期待用新知为社会做些什么,大师与社会互相“熟悉”,而我们所呼唤的“大师”却定格在一个静止的形象中,作为中国崛起的一个佐证。
⑤1971年汉娜·阿伦特发表《纪念马丁·海德格尔的八十华诞》,描述了她那一代人对海德格尔的仰慕:“关于海德格尔的传说很简单:思想又复活了;人们认为已死的昔日的文化瑰宝又获得了言说,人们发现这些瑰宝所呈现的完全不是先前认为的那样无足轻重。终于有了这样一位教师;人们也许能够从他那里学会思考。”“真正的大师”恐怕就是这个气派,生当衰世能激荡风雷,唤醒“万马”,生逢盛世则洞悉世运,扭转乾坤。
⑥大师何以诞生?他总是诞生在那些渐渐明白何为真正的大师的时代与社会,世代盛衰不是决定性的条件,关键或许更在于整个社会充满对人性的理解与对知识的尊重。
16. 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①段中“悖论”的意思。(4分)
17. 简要说明第③段和第⑤段中的引文在文中的作用。(6分)
18.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8分)
七、作文(70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都知道理想主义者——那些有着高尚却常常不切实际的理想的人们。我们也知道现实主义者——那些把目标限定在能达到的成功,只设置实际且可操作的计划的人们。的确,实际的人常常能实现他们的目标,然而没有那些梦想家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又将会怎样呢?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 不少于800字。
语文附加题
(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 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篇二:2016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常州市教育学会2016届高三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语文试题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足球太缺少在硬仗中_______的机会,难以在必须赢下的比赛中展现出_______的气势。世界杯预选赛留下的遗憾与失望,或许会被中国球员在亚冠赛场上的神勇表现冲
淡, 但中国足球在国家队层面的_______甚至倒退,将始终成为影响这个项目全面起航的短板。
A. 锻炼 不可一世 故步自封B. 磨炼 舍我其谁 故步自封
C. 磨炼 不可一世 亦步亦趋D. 锻炼 舍我其谁 亦步亦趋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谈到本性,对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能略知一二,我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开篇就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B. 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管理部门和主管领导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C. 随着许昕、樊振东以惊险的比分艰难取得双打比赛的胜利,中国男队以总比分3比0击败中国台北队跻身进入决赛。
D. 空气质量与城市竞争力高度相关,一个城市的空气是否洁净,综合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环境治理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3.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C.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4.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相对于其他后进现代化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保守不以压制创新为能,因此它可从传统和现代中都能得到有益的滋养。
①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仍旧保持了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② 对于古今之变淡然处之,不走极端正是英国文化的一大长处
③ 英国比较成功地减弱了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颠簸和震荡
④ 它的创新不以踢开传统开路
⑤ 也就是英国之为英国的国家特性
A. ①⑤③②④B. ②④①③⑤C. ③①②⑤④D. ③①⑤②④
5. 下列各句中,引用的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 三十多年前的池塘,在我记忆里还保留着绿叶红花的碎影,时移事迁,池塘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荷叶荷花了。
B. 我们的祖先有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C. 希望同学们毕业后能凭着“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定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踏实做事去改变家乡,这就是青春不朽的一种方式。
D.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经典阅读的式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正与珍视经典的传统教育方式渐行渐远。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惟孝,字仲友,襄阳人。长六尺,通《春秋》,下第,乃工骑射。城中乱,争出关。惟孝拔剑杀数人,趋白河,见一舟壮钜甚,急登之。舟人不可,惟孝曰:“今日之事,非汝即我,能杀我者得此舟。”众披靡,遂以舟达郢州。兵乱,奔沙洋。别之杰为帅,尽隘诸湖..
不泄水。惟孝令二人贾服前行,密窥隘兵,曰:“易与耳。”乃与十骑,衣黑袍,假为敌兵,曰:“后队亟至。”守隘四五百人悉溃,舟趋藕池。
开庆元年,卜居江陵,至沙市,众舟大集,不可涉。顷有峨冠张盖,从者数十,则宣抚姚希得之弟也,令曰:“敢有争岸者投水中。”惟孝睥睨良久,提剑驱左右而出,举白旗以麾,.令众船登岸,毋敢乱次。干官钟蜚英见而异之,以告唐舜申,舜申曰:“吾故人也。”具言惟.
孝平生。蜚英谓曰:“今日正我辈趋事赴功之秋。”惟孝不答。又叩之,则曰:“朝廷负人。”明日,蜚英导希得罗致之,宴仲宣楼,蜚英酒酣曰:“有国而后有家,天下如此,将安归乎?”.
惟孝跃然曰:“从公所命。”乃请空名帖三十以还。逾旬,与三十骑俱拥甲士五千至,旗臶鲜.
明,部伍严肃,上至公安,下及墨山,游踏相继。希得大喜,请所统姓名,惟孝曰:“朝廷负人,福难祸易,聊为君侯纾一时之难耳,姓名不可得也。”时鼎、澧五州危甚,于是击鼓.
耀兵,不数日,众至万人,数战俱捷,江上平。制使吕文德招之,不就而遁,物色之不可得,.
或云已趋淮甸,后不知所终。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尽隘诸湖不泄水 隘:阻塞 .
B. 蜚英导希得罗致之罗:捉拿 .
C. 聊为君侯纾一时之难耳 纾:解除 .
D. 于是击鼓耀兵 耀:炫耀 .
7. 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A. 遂以舟达郢州 B. 举白旗以麾 ..
C. 以告唐舜申 D. 乃请空名帖三十以还 ..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今日正我辈趋事赴功之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国而后有家,天下如此,将安归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制使吕文德招之,不就而遁,物色之不可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张惟孝的主要品质。(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 这首诗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4分)
(2) 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主要表现手法。(6分)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2) 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 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 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7) 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8) 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 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老兵客栈
谢友鄞
这儿最早是古驿站,叫水会营子,旅蒙商设臵仓库,囤居货物,行商坐贾云集。一家家火红的幌子下,站着伙计,肩搭毛巾,吆喝:“屋里请,又有包子又有饼,没有麻花现给你拧!”
论建制,水会营子是个镇,建筑极像一座小城。水会营子属于辽宁,再向北,就进入内蒙古了。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从民国至今,水会营子两度划归内蒙古,一度划归辽西省,如今纳入辽宁省版图。水会营子人家,都有两三个户口簿,旧的没交上去,新的又发下来。有的老人说他是内蒙古人,新娶进家门的儿媳妇纠正道:“爹,这是辽宁省。”公爹用拐杖敲击地面,吹胡子瞪眼睛叫喊:“我活糊涂了吗!这里是水会营子!”
没错,这里是水会营子,消防团大本营。清朝时,营子内有深井三十眼,井旁设瞭望楼,一旦发现火警,白天举旗,夜晚挑灯,指引火灾方向,官兵们驱动水车紧急扑救。瞭望楼上,永远站着三名士兵,背靠背,呈三角形,监视火情。曾有一场雷火,借助狂烈的北风,扑向瞭望楼。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了瞭望楼上。
民国后,兵营消,水会归商会管理。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商会添臵了机械水车,喷水卷筒。所有商铺都配备水桶,大小一样,用红漆写上“防火”和自家商号名。在救火现场,由商会统一发放号坎,防备盗贼混入,趁火打劫。穿坎肩的伙计,将自家水牌交给水会老兵,听从指挥,奋力救火。事后按水牌清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渐渐地,水会营子成了省界两边都倚重的消防重镇。
老兵从十四岁起就吃军饷,给数不清的势力当过差,如今九十岁了,眼睛灰白,满脸褶子巴巴,像蜈蚣。陪伴老兵的,只剩下一匹退役军马。营盘内水井遍布,清晨多雾,朦朦胧胧,老兵听见铃当叮咚叮咚响,老军马不用人赶,去奶站给他取奶回来了。老兵喜欢羊奶的膻香。喝完羊奶后,老兵拎着马灯,在客栈内巡行,土墙,空马厩,土坯客房,搭配在一起,像遗址标本。听见客人来了,老兵吸吸鼻子,说:“我嗅到生人味了。”
老兵老了。现在老兵最看重的,就是存放在客栈内的消防水桶,任何人不准乱动,任何人不准乱用。投宿的客人,越来越杂,什么鸟都有,大夏天的夜晚,溜出来,用消防水桶冲澡。老兵眼睛快瞎了,耳朵却好使,听见泼啦啦水声,幽灵一样钻出来。老兵狂怒:“来人哪!掌灯!”立刻响起纷乱的脚步声,客房伙计,食堂厨工们跑出来。一个小工举起马灯。陌生客人急忙穿上裤衩,叫喊:“别照我!”
老兵厉声道:“畜生!你用消防桶洗屁股!”
客人一副赖子样,说:“俩破桶,白给我都不要。用完这水,给你送回去。”
“把他抓起来!”老兵怒吼。
客房伙计和厨工们逼近客人。 “我是旅蒙商。”客人叫嚷,不知道自己惹下了大祸。 老兵下令:“鸣锣,游街。”
众人一拥而上,将客人的头按下,双手别在身后,推着他,向营子里走去。老兵取出铜锣,“咣咣咣”敲,吆喝:“破坏消防犯噢——”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
12. 第②段中说水会营子的“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文章哪些内容体现了这种临界的感觉?请加以概括。(6分)
13. 作品中的“老兵”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14. 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
15. 本文题为“老兵客栈”,但几乎一半篇幅在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六、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大师何以诞生
李海默
①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能不能诞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大师?乐观者言,只是时间问题,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自然会诞生。悲观者言,现今与中西学术传统的原典路径皆割裂太深,隔阂太巨,无以为继。笔者苦思此“问题”,发现其中有一大悖论,此悖论不解决,..
这个“问题”终究是个伪问题。
②首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今中国需要大师?在笔者看来,呼唤“大师”的焦灼来源于公众与社会的一种普遍认知:中国已经如此发达,学术文化领域“大师”的缺失是明显不合理与不匹配的,这让中国丢脸,因此迫切需要大师。这么想本无可厚非,但呼唤和吁求如此的强烈,乃至人们不再去关注另一个更加切要的问题:怎样的社会机制才是孕育大师的温床?
③1957年,以赛亚·伯林在其题为“苏俄文化”的论文中写道:“他们觉得伟大的民族
必须拥有重量级的教授、杰出的艺术家和充分的文化装饰。因此他们给予那些行业的最高从业者很高的薪水,但又难以摆脱一种难以抑制的威吓后者的冲动,或一种敲打、欺负、公开羞辱后者的诱惑,当后者稍微表现出某种独立或希望保护自身尊严的迹象时,就迫使后者记住身上拴着的锁链。”这是当年苏联知识分子的处境。社会需要的是作为“符号”意义存在的大师,最好能够拥有一切中西文化的荣誉头衔,而一旦拥有,社会希望他如何自处呢?自然是以永远保持这一“符号”的中立态度而存在,做社会的“大师”,而不是大师自身成长轨迹里不断嬗变的那个具体的人。我们这个社会已渐渐不知究竟何为真正的大师,而只需要一些合乎公众心愿的大师“符号”。
④既然如此,那么反复诘问开篇那个问题,难道不是构成一种内在的悖论吗?只有那种深切浸润在学术传统中,并能结合世道人心做新的发掘与变革,引领风气迁转,却又“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人物,才可能是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大师降临,往往让侪辈与后来者发出“世间原未有斯人”的感叹。真正的大师往往期待用新知为社会做些什么,大师与社会互相“熟悉”,而我们所呼唤的“大师”却定格在一个静止的形象中,作为中国崛起的一个佐证。
⑤1971年汉娜·阿伦特发表《纪念马丁·海德格尔的八十华诞》,描述了她那一代人对海德格尔的仰慕:“关于海德格尔的传说很简单:思想又复活了;人们认为已死的昔日的文化瑰宝又获得了言说,人们发现这些瑰宝所呈现的完全不是先前认为的那样无足轻重。终于有了这样一位教师;人们也许能够从他那里学会思考。”“真正的大师”恐怕就是这个气派,生当衰世能激荡风雷,唤醒“万马”,生逢盛世则洞悉世运,扭转乾坤。
⑥大师何以诞生?他总是诞生在那些渐渐明白何为真正的大师的时代与社会,世代盛衰不是决定性的条件,关键或许更在于整个社会充满对人性的理解与对知识的尊重。
16. 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①段中“悖论”的意思。(4分)
17. 简要说明第③段和第⑤段中的引文在文中的作用。(6分)
18.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8分)
七、作文(70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都知道理想主义者——那些有着高尚却常常不切实际的理想的人们。我们也知道现实主义者——那些把目标限定在能达到的成功,只设置实际且可操作的计划的人们。的确,实际的人常常能实现他们的目标,然而没有那些梦想家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又将会怎样呢?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 不少于800字。
语文附加题
(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 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20.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自仲尼以上尚书则阙略无年次百国春秋之志复散乱不循凡例又亦藏之故府不下庶人国亡则人与事偕绝。太史公云:“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此其效也。是故本之吉甫①、史籀②,纪岁时月日,以更尚书。传之其人,令与诗、书、礼、乐等治,以异百国春秋。然后东周之事,粲然著明。令仲尼不次春秋,今虽欲观定、哀之世,求五伯之迹,故荒忽如草昧。
篇三:2、(彭长盛解析)2015届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模卷
2014~2015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
语 文Ⅰ 2015.3
解析者:彭长盛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面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
写出高▲的作品来的。 (2)在3D投影技术的帮助下,一代歌后▲,“邓丽君”不仅和周杰伦共同演绎
其经典金曲《你怎么说》,更为周杰伦的《千里之外》献声,引发万人大合唱。
(3)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
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的事,也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
A.品味 栩栩如生 一蹴而就
B.品位 栩栩如生 一朝一夕
C.品味 惟妙惟肖 一朝一夕
2
B.仅仅把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记住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作为目标是不够的,
教师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C.2013年就在苹果商店上线的“芒果TV”移动应用,能够在近日引爆用户下载,主要
D.
随着各种手机APP的普及,无形中放大了人们对雾霾的焦虑,因为随手一划就能看到
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坏天气带给人的压迫感让你躲无可躲。
3A.本人昨天在学生阅览室遗失英汉词典一本,务请拾获者从速归还。
B.你推荐的那家饭店菜品新颖,价格公道,下次我们一定还会惠顾的。
D.府上乔迁之喜,理当拜贺,只因琐事缠身,无法赏光,祈请海涵。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一种诗歌体式。他创作的无题诗颇多, ▲ 而这种寄寓又往往是模糊隐晦,在有无之间,所谓不便明言的情感隐秘。
①由于表达隐晦曲折,历代的研究者解说各异,更有不少穿凿附会。
②其中不乏直接写爱情相思的,但更多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抒发身世感喟。 ③往往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
④这些诗篇是诗人人生感受与情感的原生态的展现。
⑤辞藻精丽,意境要眇,情思婉转,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A.③①②⑤④B.③⑤①④②C.④①②③⑤D.④②⑤③①
5.下列诗句中,不属于表达“人事沧桑,自然永恒”感慨的一项是(3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B.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C.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D.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A项,王勃《滕王阁》; B项,李白《苏台览古》;C项,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
二)》;D项,刘方平《春怨》)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
欧阳修
臣近闻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四字。其知州冯载,本是武人,不识事体,便 我近来听说澧州进献柿木,上面长成了“太平之道”四个字。那知州冯载本是武人,不懂得事理,把 为祥 瑞,以 媚朝廷。 它作为祥瑞进献,用来讨好朝廷。
臣谓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方今西羌叛逆,未 平 之 患在前; 我认为前代号称的太平之世,必须是全国安定,各种政事都处置得恰当顺畅。现如今西夏反叛,眼前摆着尚未剿平的祸患;
北虏骄悖,藏伏之祸在后。一患 未 灭,一 患 已
萌。加以西则泸戎,南则湖岭,凡与 契丹骄横,隐伏着随时会来的战祸。一个祸患还没有除灭,另一个祸患已经开始发生。加上西部的泸州,南部的湖岭,凡是跟 外族交界的地方,没有一处不发生动乱。而且在国内百姓困苦艰难,盗贼四处惹事。前些日子京西、陕西派出八九千官兵,抓
捕几百名盗贼,不能一下子消灭,只能把他们打散,然而这些盗贼又在别的地方集结了。现在张海虽被打死,但达州造反的士
兵已接近百人,还杀了朝廷使臣,他们的势头不小。兴州也向朝廷报告有八九十名盗贼。各个州县恐惧不安,用什么办法来处 存 济?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万 物 失 所,实 未见太 平之象。 置这个局面呢?在我看来,现在竟是全国混乱,大小政事的处置都有失误和不当,实在没有看到什么太平盛世的景象。
我又想即使柿木上的文字不假,确实是天生的,那么也有很深的含义。那上面的文字只说“太平之道”,它的意思是可以 推也。夫自古帝 王,致太 平 皆 自 有 道。得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臣视方 推求的。自古以来帝王的治理,要达到天下太平都各自有治国之道。得道就天下太平,失道就会出现危险和混乱。我观察现在 今,但见其失,未 见 其 得也。愿陛下 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 的形势,只见到失误,没有见到恰当和顺畅的施政。希望陛下要操心国事、勤于政务,不生安乐之心,那么两三年之内,可以 渐 期 修 理。若 以 前 贼张海 等 稍衰,便谓后贼 不 足 忧;以 近 京
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如果因为以前作乱的张海等势力略微衰败,便认为后起的贼人用不着担心;因为京城附近 得 雪,便谓天下大丰熟;见 北 虏 未来,便 谓必 无 事;见 西贼 通使,便 谓 可 罢 下了大雪,便认为全天下都丰收;看到契丹暂时没有来侵扰,便认为一定没有战事;看到西夏派来了使臣,便认为可以停止打
仗。奢望太平,渐渐生出安乐之心,那么这根瑞木就是耽误国家大事的“妖木”了。
我看到今年有进献芝草的,现在又有人进献瑞木。私下担心各地模仿他们,争着制造出荒诞离奇的事。澧州进献的瑞木, 伏乞更不宣示臣寮(liáo)。仍乞速 诏天下州军,告以 兴 兵累年,四海困弊,方
当 我恳求再不要给臣僚们传观。并恳求马上向天下各州各军下达命令,把多年的战事告诉他们:天下穷困疲累,正处在严格 责 己 忧劳 之际,凡有奇禽异兽草木之类,并不得进献。所以彰示圣德,感励臣民。
要求自己为国忧虑操劳的时期,所有的珍禽异兽草木之类,一概不准进献。这才是表明皇上的德行,感动劝勉臣民的良策。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A.便为祥瑞,以媚朝廷 媚:讨好 .
B.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
C.致太平皆自有道 致:达到 .
D.所以彰示圣德,感励
臣民励:劝勉 7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州县皇皇,何以存济?
8.(1)各个州县恐惧不安,靠什么来安顿(措置)这个局面呢?
(3分,“皇皇”“何以”“存济”各1分)
(2)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
(2)希望陛下操心国事、勤于政务,不生安乐之心,那么两三年之内,可以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
(4分,“忧勤”“逸豫”“修理”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窃虑四方相效,争造妖妄。
(3)私下担心各地效仿他们,争着制造出荒诞离奇的事。
(3分,“窃”“效”“妖妄”各1分)
9.作者认为澧州瑞木虚妄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9.(1)当时社会内忧外患,没有太平的景象;(2)天下太平需要励精图治才能实现。(4分,每点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山寺
项 斯
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
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
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赏析】
这首诗构思精巧,立意清奇,意境高雅。“出语淡荡可爱”,“词调秀色可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是中途日暮投宿僧房之作。诗中一写山,远望此山,千重栗树;二写晚,黄昏时节,溪上语稀;三写到,古寺孤立,明月照门;四写入,门见好风自开,而斋堂无主。一望、二寻、三到、四人,信手写来,层层深入,如现眼前。接着写宿,五六句果自落,萤乱飞写宿后所闻,宿后所见。只因寺僧未归,无人共语,又辗转床褥,难以入睡,故能闻、见如此。最后两句反结出“宿”字,对应题目。一夜通宵不得合眼,又被钟声催起,仆仆奔走风尘之劳,得不到短暂休憩,“劳人之劳,不亦悲哉!”(《唐律偶评》)读后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1)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5分)
10.(1)以时间为顺序(黄昏——月明——中宵),首联写山寺所处的环境,颔联写初到山寺,颈联写夜宿山寺的所闻所见,尾联写诗人的感想。(5分,每点1分)
(2)分析“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2)山果落地的声音,飞舞的萤火虫,反衬出山间夜晚的静寂;(1分)表现诗人彻夜不寐,孤独疲惫的情状;(1分)山果无人问津、自生自落,萤火虫没有目标、不停歇的飞舞,暗含诗人忧郁怨愤的人生感慨。(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2
(3
(4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赤壁赋》)
(5
(6
(7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变奏的乡愁
李新勇
⑴多年以前,不管是在新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一旦出现“大凉山”“西昌”或者“安宁河”这些字眼,心头澎湃的情绪就如同初恋时节在路上遇见暗恋的女孩。那时候,我的文
字总走不出由这三个字眼组成的故乡,连做梦都奔走在回家路上。因为那里有我的父母兄弟,有熟悉的乡音,有熟谙的粗茶淡饭,有熟稔的山山水水。
⑵这些年,逮上个机会我就会回故乡住上几天。跟爷爷同时代的老人,走得一个不剩了;跟父亲同时代的,已都步入老年;我的同龄人已到中年,各忙各的生计;比我年轻的,我们彼此都不认识。小村无法挽留年轻人的脚步,翅膀稍硬,便飞进城市。小村的道路不断改变,房屋不断翻建。一次次回去,一次次积淀着陌生。故乡能被我感知的气息越来越微弱,乡愁变得越来越不可捉摸。
⑶火车提速、机票打折,让曾经在火车上熬五十多个小时的漫长细节,一下子缩短为一二十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快到我还没有把频道调过来,就到老家大门口了。还有电话和手机,从前四天才能寄达的情绪,如今动一下指头就搞定。还有微博、微信,故乡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情,从天气到高原湿地开发、排污抗污,都在眼睛到手机屏幕那么短的距离间。我在第二故乡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的出生让我有一种在脚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感觉,我将成为孩子的起点和圆心。孩子长大了,小学、初中、高中,眼看就要上大学了??我对老家的乡愁跟春天开河的冰凌一样,再坚强也无法阻止崩塌的命运。
⑷我的父母在故乡替我留了一小块土地,希望我回去建房子。有现在这份工资,再在老家的自留地上经营一个梭罗笔下的庄园,那种无忧无虑的田野牧歌生活的确令人向往。我估计,待到退休,我早已没有这份心境。到那时候,我成了我女儿的故乡。
⑸人生的维度就那么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却又非常简单。任何人心头都有一份乡愁,哪怕从来没离开过自己的出生地。比如我的邻居,买土豆要买本地土豆,买鸡蛋要买家户蛋,买鱼虾要买野生的,诸如此类。本地土豆、家户蛋、野生鱼虾我们也喜欢,虽然我从前生活在四川,他们一直生活在江苏,那是我们童年和少年时候共同的味道。良种蔬菜抑或转基因蔬菜吃到嘴里,口味差得跟从前的猪食一样。乡愁从味蕾开始,跟离不离开故乡没有多大因果关系。
⑹这种乡愁已不属于地理范畴。
⑺2011年,从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梦境都在文学馆路、中国现代文学馆、鲁院的教室和宿舍里。后来多次到北京出差,无论时间多么紧张,都要挤出时间回去看一看。铁打的鲁院,流水的学员。树长高了,院子更美了,池中的红鲤鱼变大了。但在我心底,“我们”的气场还在。仿佛我们同届的学员都还在宿舍里指尖飞舞,构筑皇皇大著,只要在楼下喊一声“打球啰”“拔河啰”,就能把大家热热闹闹地招呼到楼下来??徜徉半日,徘徊于小径,在往事中流连忘返。临到要离开,人就落到现实了。落到现实是很痛的,不过,要是不落到现实,更痛。
⑻这个别致的学院,成了多少中国作家的精神故乡。
⑼乡愁如果有生长期,其童年、青年、壮年,大概也是一直生长着,变化着的吧。
12.文章开头用“多年以前”这种方式叙述有什么作用?(4分)
12.(1)与下文形成对照(映衬),表达时代与人生的变化改变了原有乡愁的气息;
(2)营造一种时间上的旷远感,表达乡愁的长久。(每点2分,两点4分)
13.第三段最后写道,“我对老家的乡愁跟春天开河的冰凌一样,再坚强也无法阻止崩塌的
命运”。请具体说说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崩塌”。(4分)
13.(1)过去的熟人不断地减少与老去;(2)小村的道路与房屋不断地让我陌生;(3)回家的速度变得非常快捷,与亲人的联系变得非常方便;(4)在第二故乡生根发芽,慢慢成为孩子的起点和圆心。(每点1分,四点4分)
14.“落到现实是很痛的,不过,要是不落到现实,更痛。”解释这句话在文中含意。(6分)
《刘方平:春怨》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272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