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的意思 正文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的意思

2016-12-09 07:33:44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2016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试卷语文(含答案)

2 0 1 6年 呼 和 浩 特 市 中 考 试 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 .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 . 考生必须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 . 本试卷满分1 2 0分。 考试时间1 5 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 0分)

1 . 在第一个括号中填上一个字,使每项成为一个成语;接着在第二个括号中解释所填的字。 (4分)

(1)惟妙惟()() (2)不()()无术

(3)相形见()() (4)不()()之客

2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斑羚们发现自己被狩猎队逼到了悬崖边上,焦急之时,老斑羚发现侧面有一条小路能通到悬崖对面,真是到了进退维谷的地步。 ....

B . 村里出现了一个大洞,有人说,咱们把它填起来;有人说,在上面盖一座庙;有人说,卖给填洞公司。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C . 横跨在洨河上的赵州桥非常雄伟,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全长5 0 .8 2米;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全长2 6 5米,卢沟桥的长度比赵州桥略胜一筹。 ....

D . 《 命运交响曲》节奏铿锵,气势雄浑,大家不由得被它的旋律所感染,每次听到,它都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人叹为观止。 ....

3 . 下面有四个句子,不是病句的不要动它,你只修改病句。 (2分)

(1)他对工作认真负责,虽然身在病中,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学校交给他的任务。

(2)看到他被雨水浇得像个落汤鸡,大家都忍俊不禁。

(3)有些人非常酷爱玩手机,结果功课学得完全一塌糊涂。

(4)教育局号召各学校行动起来,做好校园安保工作,防止校园安全事故再次发生。 4 . 名著阅读。 (4分)

(1)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历时三年才写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的? (2分)

(2)下列选项是与《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相关的内容,其中两项有错误,请你找出来。 (在答题卡选择题处填涂答案)(2分)

A .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B . 书中的故事取材于俄罗斯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身经历,小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C . 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科托夫斯基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D . 在课本选取的一个精彩片段中,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现保尔战胜软弱自我的全过程,心理刻画细腻感人。

5 . 默写。 将相关的诗文名句用正楷字写在答题卡上面的田字格中。(8分)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

(2) 《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齐王纳谏后的结果是,。

(3)写出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的颔联 , 。

(4) “左牵黄,右擎苍”的后两句是 ,。

二、综合性学习(5分)

6 . 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承习俗

(1)古代诗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哪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 (在答题卡选择题处填涂答案)(1分)

A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D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唐代诗人在传统节日记事抒怀的作品,《 九日齐山登高》是其中的一首,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2分)

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语文试卷第2页(共1 0页)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你注意到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了吗? 请写出你学过的,同样描写这个节日习俗的两句诗。

活动二:学对联

( 3)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

②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即是说必须形成对偶 的修辞格。 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

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 能叫做对联。

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

请根据对联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 ( 2分)

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

A .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B . 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C . 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三、文言文阅读(1 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7—1 1题。 (1 4分)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 过晋国,同行者诳之。 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指社(祭祀的神社) 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 指舍曰:“此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 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 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 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7 .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B .晋陶渊明独爱菊故人不独亲其亲 ..

C .微斯人,吾谁与归 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

D .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8 . 从文段中分别找出当“详细”“应当”“探求”“禁受”讲的词语,并依次写下来。( 2分)

9 .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停数日,辞去 B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 .此先人之庐D .咨臣以当世之事

1 0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6分)

(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1 1 . 你学过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文章,请简要写出他们品格相同与不同之处。 ( 2分)

四、现代文阅读(3 1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 2—1 7题。 (1 4分)

忆读书

冰心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 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 三国演义》,

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 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⑤谈到《 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 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 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 水浒传》大加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 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 荡寇志》强多了。

…………

⑧《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⑨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10)我自1 9 8 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 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 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 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 荡寇志》,等等。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11)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12)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节选自冰心《 忆读书》,略有改动)

1 2 . 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真正开始读书是几岁? (1分)

1 3 . 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其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

B . “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

于是哭了。

C . 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凯”与“诸”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岂”和“者”两字的读音相近。

D . 读过《 聊斋志异》,对作者写作很有帮助。 作文老师曾有“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批语,其中的“柳”与“长吉”是指柳宗元和李贺。

1 4 . 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2分)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

1 5 . 根据作者的本意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读《 水浒传》? 为什么不喜欢读《 荡寇志》? 为什么喜欢读《 西游记》? 为什么不喜欢读《 封神传》? (4分)

1 6 .《 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水浒传》《 红楼梦》这四部书的作者分别是谁? 从它们的体裁上看,《 聊斋志异》与其他三部书有何不同? (3分)

1 7 . 马南邨在《 不求甚解》一文中谈到的读书方法与冰心的读书实践不谋而合。 结合冰心的读书经历,说说你对马南邨文章中“读书不求甚解”这个观点的理解。 (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 8—2 1题。 (8分)

扇子的起源和功用

付秀宏

①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子发端于殷代,以鸟羽制成,作仪卫之美。 三国孔明之羽扇,非为自用,而是仪令之物。 汉代之后,湖南竹扇、山东纨扇问世,才用之除热取凉。 及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神州,张合自如,风行一时,苏东坡曾有“高丽白折扇,展之广尺余”的妙语。

②但是,中国人对扇子的使用发展到后来却是艺术功用大于实际功能。 一般来说,扇面之书画创作,以美态愉悦于人;而制作裱糊之时,却以精妙工艺潜化自身。 苏州檀香扇、杭州绫绢扇、新会火画扇、自贡竹丝扇、江苏麦秆扇,声名遐迩。 书画家在扇面写字取景,不求形似,但求神韵。 飘逸造清凉,执扇祛暑气。

③明代大书画家祝枝山曾喻书扇为美女舞于瓦砾,乃盆景之象。 其实,书扇环肥燕瘦,气候虽小,却能做到风云际会。 吴子深、张大千等人的行书扇,文字如神龙升腾,达数十万港元之 高 价,令 世 人 刮 目。 任 伯 年 和 赵 之 谦 联 袂 的 扇 面,墨 笔 与 金 石 同 在,更 价值不菲。

④喜好收藏明清闺秀折扇小楷的张中行,最爱其“形娟秀而神柔婉”。 明清的书法扇面,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有薛素素、黄媛介、叶小鸾、周淑禧、李陀那、董小宛和马守真,或闺阁气韵,或工笔娟秀,或运风挟雷。

⑤作为艺术品,扇面之画讲究气韵迷人。鸟兽虫鱼、人物山水,无不能画,贵在品位。有时仅画菊一枝、白菜一棵,也要清风雅意。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寅扇面画《 秋江垂钓》,,令人冥思。 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的纵长5 9 .5厘米、横宽1 5 2厘米的明代大折扇,一面画的是柳阴赏花,气息飘动,闲情如梦;一面画的是松下读书,主仆对语,儒风拂面。 此画出自明宣德帝朱瞻基之手,为中国之最大折扇,乃罕见传世宝物。

⑥对于工笔书画家,定是意象在心中涌现,心迹在扇上流注。对于收藏使用者,必是悠然处见有意趣,挚爱间涌出性情。 一朋友购得一把雪白鹅毛扇,折起像白鸽回巢,展开似白鹤亮翅,遂赞曰:“美,此处无墨胜有墨。”另一同事的客厅壁上,挂一把竹扇,白扇面只写四字隶书“宁静致远”,此时无声胜有声。

篇二:201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在第一个横线上填上一个字,使每项成为一个成语;接着在第二个横线上解释所填的字。(4分)

(1)惟妙惟()()(2)不()()无术

(3)相形见()()(4)不()()之客

答案:(1)(肖)(相似)(2)(学)(学识、学问)(3)(绌)(不足、不够)(4)(速)(邀请)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斑羚们发现自己被狩猎队逼到了悬崖边上,焦急之时,老斑羚发现侧面有一条小路能通到悬崖对面,真是到了进退维谷的地步。 ....

B.村里出现了一个大洞,有人说,咱们把它填起来;有人说,在上面盖一座庙;有人说,卖给填洞公司.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C.横跨在洨河上的赵州桥非常雄伟,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全长50.82米;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全长265米,卢沟桥的长度比赵州桥略胜一筹。 ....

D.《命运交响曲》节奏铿锵,气势雄浑,大家不由得被它的旋律所感染,每次听到,它都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人叹为观止。 ....

【解析】A.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不合语境“老斑羚发现侧面有一条小路能通到悬崖对面”。

B.莫衷一是:指不知哪个正确,形容各种意见都有,得不出一致的看法。符合语境“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

C.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句中指卢沟桥的“长度”比赵州桥“长”一点,不是“好”。

D.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句中是“听”不是“看”,对象错。 答案:B

3.下面有四个句子,不是病句的不要动它,你只修改病句。(2分)

(1)他对工作认真负责,虽然身在病中,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学校交给他的任务。

(2)看到他被雨水浇得像个落汤鸡,大家都忍俊不禁。

(3)有些人非常酷爱玩手机,结果功课学得完全一塌糊涂。

(4)教育局号召各学校行动起来,做好校园安保工作,防止校园安全事故再次发生。

【解析】(1)不合逻辑,否定失当,“无时无刻不”表示肯定意思。(3)语意重复,“非常”与“酷爱”重复,“完全”与“一塌糊涂”重复,删去“非常”和“完全”。

答案:(1)①把“无时无刻”改成“每时每刻”或“时刻”;②把“忘”改成“记得”。(3)去掉“非常”,去掉“完全”。

4.名著阅读。(4分)

(1)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历时三年才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的?(2分)

(2)下列选项是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相关的内容,其中两项有错误,请你找出来( )(2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B.书中的故事取材于俄罗斯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身经历,小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C.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科托夫斯基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D.在课本选取的一个精彩片段中,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现保尔战胜软弱自我的全过程,心理刻画细腻感人。

【解析】(1)题考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2)题考查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的能力。B.错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不是俄罗斯作家,而是前苏联作家。C.错误。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而不是科托夫斯基。

答案:(1)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这部书。

(2)B C

5.默写(8分)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齐王纳谏后的结果是: , 。

(3)写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颔联: , 。

(4)“左牵黄,右擎苍”的后两句是: , 。

答案:(1)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重点字:窈窕、淑、寤寐)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重点字:魏)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重点字:莺、燕、啄)

(4)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重点字:貂裘)

二、综合性学习(5分)

6.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承习俗

(1)古代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哪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1分)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唐代诗人在传统节日记事抒怀的作品,《九日齐山登高》是其中的一首,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2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你注意到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了吗?请写出你学过的,同样描写这个节日习俗的两句诗。

活动二:学对联

(3)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

②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即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

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做对联。

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

请根据对联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

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2分)

A.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C.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解析】(1)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C项写的是中秋节。

(2)题考查对此诗的分析能力。做此题首先要明确古诗描写的季节,“江涵秋影雁初飞”,可断定是秋季,秋季有中秋节和重阳节,而重阳节又叫做登高节,“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由此句便可断定是重阳节。

(3)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熟悉对联的基本要求,根据要求去判定哪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对联必须构成对偶,词性必须两两相对,而“满地春”与“多喜气”不符合这一要求;此外根据“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作出分析,“春”为平声,“气”为仄声,所以也不符合要求。

答案:(1)C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B项两句中,“满地春”与“多喜气”不构成对偶(或短语结构与词性不同)。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而“香”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而“气”是仄声。

三、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14分)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城。”其人变容。指社(祭祀的神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B.晋陶渊明独爱菊 故人不独亲其亲 ..

C.微斯人,吾谁与归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D.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绝:隔绝/绝妙。B.独:唯独/唯独。C.微:没有/微弱。D.至:到/极点。 答案:B.

8.从文段中分别找出当“详细”“应当”“探求”“禁受”讲的词语,并依次写下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答案:具:详细。宜:应当。求:探求。禁:禁受。

9.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停数日,辞去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此先人之庐D.咨臣以当世之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例句是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A.省略句。B.倒装句(宾语前置)。C.判断句。D.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答案:D.

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③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答案:①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村人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②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

③同行的人指着晋国的都邑说:“这是燕国的都邑。”那人听后,变了神色。

11.你学过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文章,请简要写出他们品格相同与不同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自己追求美好、安定的生活,《爱莲说》借对莲花的描写,表达自身高洁的品格。两篇文章都表现自身品格高洁。但是《桃花源记》是表现作者自己厌恶官场,辞官归隐,出世思想.而《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作者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答案:相同点:自身品格高洁。

不同点:陶渊明,厌恶官场,辞官归隐,出世思想。

周敦颐,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附语段【丁】译文:燕国人出生于燕,在楚国长大,老了以后回燕国。经过晋国时,同行者骗他说:“这是燕国的城。”他惭愧地变了脸色。同行者指着土地庙说:“这是你乡里的土地庙。”他唉声叹气了。同行者指着房子说:“这是你先人的屋。”他大哭。同行者又指着土堆说:“这是你先人的坟墓。”他哭得止不住。同行者大笑,说:“我刚才骗你,这是晋国。”燕人感到很不好意思。等到了燕国,真的见到了燕的城池社稷,先人的屋、冢,他就没那么悲伤了。

四、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7题。(14分)

忆读书

冰心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⑧《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⑨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⑩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节选自冰心《忆读书》,略有改动)

12.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真正开始读书是几岁?(1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文中信息“而是7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

篇三:诗歌练习及答案之六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登楼览景时怎样的心情?(2分)

(2)诗家认为全诗中间两联最令人动情,请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其独到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忧愤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

(2)即景抒怀,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特色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6分)

九日齐山登高 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其间。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①首句“江涵秋影雁初飞”形象地描绘了无限的“秋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一个“涵”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江水 、的特点。(2分)

②有人评价这首诗“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2分)清澈、平静、浩渺(答出其中两个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②(5分)要点:在颔联中诗人感叹活在尘世上,难得开心一笑,因此,重阳登临之际,便应头插菊花,尽享欢乐(1分)。“尘世难逢开口笑”表达抑郁之思(1分),“菊花须插满头归”表达旷达之情(1分),一个虽遭贬谪但却乐观旷达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1分)。(意思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雁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①月明孤影过,长门②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乡菰③米岸莓苔。

【注】①仙掌:皇宫求仙时以铜铸人托盘承露的一种设施。②长门:汉代宫殿之名,这里指朝廷。③菰(gū):草本植物,果实可食用。

(1)本诗描写的是早秋时节在“胡骑”入侵情境下离散的大雁,它们四散飘飞,哀鸣阵阵,流离失所,寄身江南。第二联描写大雁飞过皇宫的的“孤影”与叫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早雁在文中象征什么?作者借早雁这一形象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3分)

【参考答案】

(1)将孤雁哀鸣与皇宫求仙偷安享乐形成对比,突出主题。由于胡奇占据边疆,百姓流散漂泊、无家可归,可统治者不问百姓生死,竟然求仙祈求不老,歌舞升平。这样写有警示统治者关注边疆安定,安抚边疆百姓的意味。

(2)早雁象征边疆地区战乱中离家漂泊的百姓。作者借早雁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战乱中背井离乡、寄身江南的苦难百姓的深刻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不事边疆稳定、无视百姓苦难的状况的不满。

【4】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崖,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1)本词上片用了什么典故?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2)结合全词谈谈对“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王维《渭城曲》(写《阳关三叠》《阳关曲》也对)。突出作者在漂泊天涯时与故人刚刚相逢又匆匆别离的悲苦的心情。

(2)这两句以景写情,用凄切的寒蝉声和暗淡的夕阳烘托出无边无际的愁苦。

【5】阅读下面的诗做题(6分)

西陵夜居 (唐)吴融

寒潮落远汀,暝色入柴扃。漏永沉沉静,灯孤的的青。

林风移宿鸟,池雨定流萤。尽夜成愁绝,啼蛩莫近庭。

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夜”的哪两个特点?试简述之。诗中哪个字最能传达诗人暗夜中的情绪、堪称“诗眼”?

【参考答案】

1、写出了“静”与“暗”两个特点。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潮音、池雨、夜漏和晚风林鸟、啼蛩以衬夜之“静”,写孤灯“的的青”则以衬夜之“暗”。 诗眼是“愁” 字。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①“除非问取黄鹂”中的“问取”是何意思?(2分)

②黄庭坚的诗词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请鉴赏这首词(50字内)(4分)

【参考答案】

①问一问。②这首词的主旨是惜春。词的上下阙都采用设问的形式,道出作者寻觅春迹的痴情,且将一个极平常的留春旧题点化得趣味盎然、生动可感。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2分)

(2)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仲春时节,加之大雨过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感觉“春半如秋”。

(2)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习绪。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的意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26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

    2016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试卷语文(含答案)2016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的规定位置。2 考生必须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