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风筝》的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黄茅洲镇中小文灿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中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本堂课下来出色的地方有:
1、思路清晰。围绕“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快乐心情”这一教学重点展开,目标明确。
2、激趣导入,诱发活力。在上课开始,以“小朋友,你们在课余生活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可是我们的贾平凹爷爷说。。。”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他们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学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得到提升。
3、注重孩子们朗读水平的提高。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4、写字教学在课堂中体现出来。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 10 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在本课中,我特地将“丧”字进行写字教学。
有待提高的地方有:
1、朗读指导仍不够到位。在学生读懂文意的时候,应该多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快乐,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评价不全面。因为平时课堂上的习惯,所以指名学生朗读后,学生在评价时,只指出他的错误,没能对他值得肯定的地方加以赞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肯定回答者的优点,再指出他的不足之处。
3、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到位。“找风筝”的过程讲解朗读不够,学生还没有真正体会到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最后可以让学生续写文章结尾,发散学生思维。
我今后还要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语言艺术,深钻细研教材,以使课堂达到更加满意理想的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篇二:《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写了我们“放风筝”的快乐与“找风筝”的伤心,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我把整堂课的重心都放在了朗读上,希望通过朗读去让学生体会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与“找风筝”的伤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当孩子朗读有进步,让其他孩子给他鼓掌。看着孩子们因鼓掌而兴奋的脸庞,我不禁也深深感动了,不经意的一点掌声对孩子来说是成功的肯定,我们上课时真的不要吝啬一句表扬的话语,因为那对孩子们来说是意义非凡!
一、本节课中比较成功的地方:
1、导入问题设计巧妙:“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内容相关联,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抓重点词句朗读感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在备课中,我主要抓住文中重点句子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朗读和说话的能力。例如:在感悟做风筝时的快乐这部分内容时,我针对体现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那一段话,“我们精心做着......写在上面”进行引读:(1)、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精心......(2)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3)、因为风筝给我们的梦想带来最
大的快乐,所以我们......这样引读的目的是为让学生能带一步感受到做风筝给孩子们带来了快活的体验,这样的引读很有必要。
二、不足之处剖析:
1、朗读指导还有点不够细致,读的时间少。重点地方,还是应该精讲,给课文朗读指导留些时间。
2、老师语言组织不够精炼,对学生的回答没有有效、巧妙地作出评价和引导,缺少激励性评价。
篇三:三年级《风筝》教学反思
三年级《风筝》教学反思
三年级《风筝》教学反思
周五听完齐xx老师的《风筝》之后,我准备了一节《风筝》的第二课时,之前第一课时已经讲过,9月28号我试讲了《风筝》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设计的《风筝》第二课时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的体会,让孩子们感悟,学会把事写具体,这即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把自己的情感变化描写清楚;其次要让孩子们融入课文,体会文中小伙伴的快乐,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第一节课时达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这也就是我这一节课的三维目标。
《风筝》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在备课时,首先想到的是,童心童趣童真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于是我抓住了三条线,一是课文写了与风筝相关的几件事即事情线,二是课文如何写孩子们的动作和心情的写法线,三是孩子们心情变化的情感线。通过三条主线的品析,让孩子感悟文本中的感情变化。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动作,心情变化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感受童心童真童趣。
课文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我通过课文最后的标点符号,是省略号而非句号,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理解这群孩子找风筝时的心情,让他们明白文中的孩子们之所以这样苦苦寻找丢失的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他们的快乐,寄托着他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从而让孩子们对文章结尾扩展想象并写下来,“我们”向那房子跑去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最后找到了“我们”的“幸福鸟”了吗?如果找到了,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他们会去哪些地方找?如果没有找到,心情怎样?会说什么?孩子展开想象,畅所欲言。
经过周五的听课,我学到了很多,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最大的缺点便是没有充分的启发孩子们,而是一直在提问题,导致最后孩子们都没有兴趣回答问题了。教学不能只灌输而应该启发,问题过多,也未起到应有的启发效果,是最大失误,孩子们的注意力早已不集中,课堂效果也不太好。虽然自己也用心设计了,可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以后应该多积累经验,让孩子多读,多想,多感悟,多体会,让他们真正融入到课文里,在课堂设置的情境里学到知识。
二、内容太多,讲课的速度过快,有一些超时,到最后结束得有些仓促。好的一节语文课,应该有张有驰,有紧有慢,让学生说的时候尽量把时间给他们,激发他们的情感,引起共鸣,促成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才叫一堂好课。
三、在重点词句挖掘上,还不够深入。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认真体会,感悟其
中的感情,渲染不够,气氛未达到,课堂效果也自然不会很好。
四、朗读指导还应该加强。这是我最欠缺的一部分,希望这次培训中可以有所提高,我会好好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的。
细节决定成败,今后我努力做好各个细节,要花更多的工夫,多听,多想,多反思。希望下一次的教学,自己能有新的突破!
《《风筝》教学反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251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