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新农村建设目标 正文 本文移动端:新农村建设目标

新农村建设目标

2016-11-19 11:09:1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点击查看更多: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非常明确,内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

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专家深入各地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到国外考察后,在总结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它也可以概括为五个“新”:就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形成“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从“三农”方面看,也可概括为“三改一化”: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生态乡村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发展道路。

篇二:新农村建设规划

城联村

第一章 现状概况及发展条件分析

1.现状概况

1.1区位与环境

城联村(又名网岙)位于大碶街道东南方向、九峰山旅游风景区西大门入口

处,距大碶街道中心约5公里,东西两侧靠山,北接城东村,南抵和鸽村,有网

岙,陆家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网岙。

地势较为平坦,从西向东呈缓慢上升趋势。周边山体自然植被较好,村内有多处

古树名木,主要为桂树和樟树。现状村庄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洪渠,以导引山中溪

水和雨季泄洪,西侧渠宽约为15米,东侧渠宽约为8米,在城联村与城东村交

界汇合。

1.2历史沿革

1949年8月与今城东村同称柴桥区泰清乡网岙村,1950年7月改属大区城湾乡,

1956年3月称清山乡城联高级社,1961年7月称塔峙公社城联大队,1983年10

月称塔峙乡城联村,1992年5月改称大碶镇城联村。

网岙主姓蒋,明万历年间从小巷蒋家迁入。据族谱记载:清同治年间,渔民常在

此山间晒网,故称网岙。山垄有瀑布数丈,称网岙龙潭。 陆家:主姓陆,明万历年间(1573—1620)从宁波西门外迁入。

1.3人口情况

现有常住人口544人,209户。

城联村农田较少,山林地较多,因处于风景区范围内,山林经济开发受到限制,

但村民从事模具加工较早,工业基础好,现状工业大部分在村庄外发展,现状村

庄经济发展情况见下表。

城联村正建省级示范村,已完成60栋旧房拆迁,原宅地不再建新宅,而是新建

绿地。原村口厂房已拆迁,待建新村委员会和文化活动中心。

公共设施主要有村委会、老年活动中心和由原网岙小学改造的旅游服务公司等。

无生产建筑用地。

公用工程设施主要是公厕和配电房,绿化用地主要集中在古树名木旁的小型绿

化。

各项用地比例见下表:

1.6建筑质量

一、二、三类建筑分别有42、57、38栋。

1.7道路交通现状

宽约6米的清城公路南北向穿过城联村,为村庄对外联系的主要道路;同样宽约6米的风景区入口道路东西向穿过城联村,与清城公路连接。

村庄内有一条宽约3—4米的道路,连接清城公路和风景区入口道路,直达风景区收费广场。

村庄内部道路大部分为水泥路面,路况较好,但路面狭窄,多为2米左右,且道路接横向连接较少,不够通畅。

1.8环境卫生及绿化现状

城联村处于风景区内,周围山体植被茂盛,村庄内部房前屋后花卉和树木种植较多,整体环境较好。但现状村庄内无公共绿地,沿泄洪渠两侧意已进行景观改造。

1. 发展分析

2.1村庄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

(1)村庄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城联村处于九峰山旅游风景区入口的重点形象区域,有利于村庄的统一建设及外观改造。同时村庄建设依托风景区,发展生态旅游,形成独有的特色。

(2)村庄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而经济实力的增强给建设、整治新家园带来可能。村庄居住集中,也有利于整体改造。

(3)村庄建设政策条件较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形成良好示范作用,从而为推动整个北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作出标准。

2.2村庄职能和产业发展

综合考虑北仑区总体规划要求,参照《宁波市北仑区村庄布局规划》,村庄自身发展状况及其在区域中所处地位和作用,规划确定村庄职能为:改特色旅游及旅游服务为主的基层村。

村庄长远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尽量发挥旅游服务功能,近期应以完善配套设施 改善居住环境为重点,尽可能的带动居住开发建设。

第二章 发展规模与规划布局

1. 发展规模

1.1人口规模

2006年户籍总人口为544人,总户数为209户。2010年规划人口550人,212户。

1.1.1新增人口及户数的确定

从该村近年的人口调查分析可以看出两村人口增长趋势不明显。按3‰的自然增长率,至2010年,户籍人口为550人。

由于工业搬迁,近期不考虑外来人口迁入,规划只考虑人口自然分户因素,规划3年增长3户,至2010年,城联村常住人口为550人,212户。新增用户不在村内新建宅基地,统一到青山清水批地建房。故村内仍保持现人口和户数。

1.1.2村北面入口25亩地作为多层住宅用地可容纳120户,360人。

1.2用地规模

现状总用地面积为8.38公顷,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51.04平方米∕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7.3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47.43平方米∕人,另多层住宅区1.2公顷。

2. 用地布局

2.1居住建筑用地

拆除的60栋旧宅基地不再建新宅,改建绿地,使居住用地减少4000平米。村北面入口25亩集约建设为多层住宅用地,以容纳新增村民和社会住户要求。居住区内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

2.2公共建筑用地

2.2.1村委会:城联村委会现位于有特色之老建筑内,建筑年代较久,空间上已不能满足现有需求,规划利用拆迁工业厂房后南侧地段新建村委会和村庄活动中心(2层),占地600平米,建筑面积400平米.原村委会改造为图书馆,并对外墙进行立面整治粉饰,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在村口建成文化活动广场。

2.2.2民俗文化广场:

规划将旅游特色村庄与村民户外活动结合,设置民俗文化广场和戏台,以便在节假日进行具有北仑民间特色的风俗表演,吸引游客,同时利用周边村民住宅设置休闲茶馆。民俗文化广场用地面积1000平方米,戏台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2.2.3旅游服务设施用地

由特色餐饮街和旅游管理服务中心及相应停车场,建国度假饭店组成。 为配合九峰山旅游开发在城联村的九峰山公园入口处布置旅游商业街,分一期与二期建成。其中一期商业,占地0.8ha,建筑面积2000平米,主要为特色餐饮和旅游购物,部分旅游管理服务部门如咨询、医疗站等。二期商业占1.2ha,主要为旅游管理服务中心,包括生态主题酒店、健康休疗中心,咨询,购物等,建筑面积为4000平米。另现有的建国度假饭店占地1.3ha。为旅游配套的停车场占地1.08ha,可提供大旅游车42个,小车位190个。

2.2.4在东面山角规划老人公寓一幢,提供30间房。占地2000平米左右。

2.3道路系统

2.3.1外部交通

规划北仑至春晓的太河路从村庄西侧通过,路宽28米。

2.3.2村庄内部交通

1.村庄主要道路:

原清城公路改造为村内主路,宽6米。从太河路到公园入口的2条路构成周边环形主路,分别宽7米和5米。

2.村庄次要道路:为各个居住组团内部与村庄主要道路连接的车行道路,路面宽度3—4米,以满足村民家庭用车的出行,同时也是村庄内部必要的消防车通道。

3.村庄宅间路:村民出行步道,一般为1.5—2米的水泥路面。

2.3.3停车场

村庄入口南侧靠太河路设置2处集中停车场,面积共1.08ha,可提供190个小车位与42个大旅游车位。在九峰旅游公司和景区收费广场旁,另有40个停车位。村庄内在路旁空地分散停车,停车位有80个,停车场要求采用生态的建设方式,采用植草砖与灌木相结合的方式。

2.4绿地与景观系统

拆除的60栋旧宅基地不再建新宅,改建绿地。

沿线洪渠布置绿化带并在主要道路两侧进行绿化。规划区东侧泄洪渠宽度约为8米(含休闲步行道)。

利用屋前宅后的零星土地种植花卉和灌木等宅间绿化,点、线、面有机结合构成村庄内整体绿化景观。绿地面积增加0.7公顷,达1.11公顷。

2.5建筑改造

一、二、三类建筑的80户宅民进行立面改造,采用江南民居风格形式。

2.6环卫设施规划

2.6.1公厕

在九峰山路口附近建60㎡星级公厕一个

2.6.2垃圾收集

垃圾收集采用牌门经验分类收集,实现村里消化,先铺设污水总管网,建垃圾消化池。垃圾分类收集后,集中一些塑料、金属等废品可直接回收利用,少数不可回收的有害垃圾则集中存放,占全村垃圾总量70%以上的食物垃圾,运到全封闭的处理机中,通过无害化处理,产生的废水进入地下污水处理系统,残渣则作为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从而大大减少了垃圾运输量,也进一步改善了环境。垃圾收集点50—70米设一个。

按九峰山旅游区整体规划要求,在村南端设垃圾转运站一个,占地100平米。

2.7消防

2.7.1消防给水与村生活、生产给水为共用系统。村庄主要道路上室外消火栓应与给水管道同步实施,间距不大于120米。

2.7.2本村内道路系统满足消防通道要求,消防通道宽度不小于4米。

2.8竖向规划

以太河公路实施高程为设计基准点,结合底下管线设计,按3‰—8‰的坡度进行道路竖向设计,以最大尊重原有地形,尽量少挖方填方为原则。

3.建设用地平衡表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2010年)

和鸽村

第一章 现状概况及发展条件分析

1.

现状概况

1.1区位与环境

位于大碶街道东南方向,九峰山旅游风景区旁,距大碶街道中心约15公里,东西两面靠山,北接城联村,南抵城湾村,村庄南侧有城湾水库。规划区内地势较为平坦,从北向南呈缓缓上升趋势。周边山体自然植被较好,现状村庄东侧有一泄洪渠,以引导山中溪水和雨季水库泄洪,渠宽约为15米,西边山体曾发生地质灾害。

1.2历史沿革

由于建城湾水库,上世纪70年代从里和鸽(103亩)搬迁下来,现所在地为原城联村用地。

1.3人口情况

近年来人口增幅较为平缓,人员构成情况也相对平稳。现有常住人口264户。720人,外来人口17人。

篇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任务、目标和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

本原则、总体目标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尊重农民意愿,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小康建设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围绕浐灞生态区整体发展规划,加强村庄和民宅的规划、建设与管理,重点建设以集中居住为主的集镇式新村;以转变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新组织;加快提升农民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培育造就新农民并逐步转变为新市民;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树立新作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原则

——政策引导,农民主体。要加强组织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整 合资源,搞好服务;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群众最需要并有条件的事情办起,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

——富民为先,统筹发展。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放在首位,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非农产业,培育主导产品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防止片面化和单打一。

——规划先行,基础突破。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编制规划,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从村容村貌整治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劳民伤财。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一村一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和发展模式;根据农村现状,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做到提升一批、改造一批、建设一批,不强求一律,不搞一刀切。

——试点示范,循序推进。要坚持先易后难、抓好试点,总结经验、示范推广,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切忌盲目攀比、急功近利。

——创新机制,规范运作。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把握规律,大胆创新,建立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项目运作和民主管理等长效机制,使新农村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

通过10至15年努力,使全市农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繁荣,群众生活安康,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民风文明,公共服务配套,村务管理民主,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最终实现农村向城镇、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完善农村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服务的工作

机制,制定实施科学发展规划,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规范村镇规划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基本消除农村脏、乱、差现象,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形成能够支撑农村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生产力格局,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科学致富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都市产业主或产业工人。

——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农民的互助合作、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意识,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管理体系,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树立农村新风尚。

点击查看更多: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新农村建设目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655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新农村建设目标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