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范文模板 正文 本文移动端:《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范文模板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范文模板

2021-10-04 14:58:5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劝子寒窗勤读书,兼修孝悌世承儒。艰辛学道梦中镜,爱惜时光掌上珠。格局崇高开眼界,文韬远大醉心图。还乡反哺寻真谛,厚待爹娘永不孤。百味书屋精心整理了“《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范文模板”,望给大家带来帮助!更多优秀精选范文,请关注百味书屋!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范文模板【一】

  我们暂且抛开世人是怎么想的,是怎么议论王阳明的,我们先来看看王阳明是怎么想的。当王阳明准备调头回x讨伐朱宸濠时,王畿的同门邹谦之劝王阳明改弦易辙或是谨慎前行。“师正色曰:‘此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使天下尽从宁王,我一人决亦如此做,人人都有良知,岂无一人相应而起者?若夫成败利钝,非所计也。’”王阳明对邹谦之的顾虑,格外严肃冷静:“我良知不允我退缩!纵然天下所有人都归了朱宸濠,我一人也决意如此。人人都有良知,朱宸濠造反必是错的,我不相信天下人的良知都被遮蔽,无一人响应我!此时,我心中只有良知的命令,成败利钝,根本无暇考虑!”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范文模板

  是的,人人都有良知。正是因为有了良知,才有了今天中国的伟大成就和世界地位。14亿中国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断创新前行,不断开创着改革的新局面。那么,什么是良知呢?在《读先师再报海日翁x起兵书序》一文中,也给出了答案。王阳明曰:“致知在于格物,正是对境应感,实用力处。平时执持怠缓,无甚查考,及其军旅酬酢(zuo),呼吸存亡,宗社安危,所系全体精神,只从一念入微处,自照自察,一些著不得防检,一毫容不得放纵,勿欺勿忘,触机神应,乃是良知妙用,以顺万物之自然,而我无与焉。夫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毁誉两端。世人利害,不过一家得丧尔已;毁誉,不过一身荣辱尔已。”

  王阳明说,“‘致良知’在于‘在事情上正念头’,正是对着外部的事验证我们的心,实在是用力处。平时无急事,感觉不到,一入军旅,呼吸存亡,江山安危,能处理明白,全在良知的力量。我的方法是,遇事时一个念头起处,立即抓住它,自照自察,无一丝思考,无一毫功利心,不要欺骗它,照良知的答案去做,此事必成,这就是良知的妙用,顺万物之自然,达无我之境。人心因有良知,所以就很神奇,它本来就是变动周流的,本能做到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这道理行事而得到成功。之所以有人良知不明,只是考虑了利害毁誉。平常人所谓的‘利害’,不过是一家的得丧而已;所谓‘毁誉’,不过自己的荣辱而已。”

  读到此,不禁再次回想起了中央环保督查组驻闽一事。早在2017年4月初,当得知中央环保督查组即将进驻x,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督查工作后,作为一名生产一线的值长,首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清楚明白自己肩上所背负的责任和重担,将安全环保提升到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更严格和严厉的态度,督促自己狠抓落实、事无巨细、谨慎对待。在每个当班的期间,在班前会、班中、班后会上,在班组安全活动中,不厌其烦、一次次的向班组所有成员传达、灌输、贯彻着安全环保的重要性和利害性,让所有人清楚明白,安全环保对于企业存亡和个人工作的重要性,让所有人自觉树立起与企业共存亡的心理。只有做到这样,安全环保工作,才不会只停留于泛泛之谈或嘴巴上,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落实到每一个人。

  当班8小时期间,随时绷紧着安全环保这根弦,时刻紧盯着生产,丝毫不敢放松。回到家后,针对着当班期间所发生的一些事,脑海中不断思考的是如何去解决、去落实,以至于有段时间,连做梦都是工作的事。付出总有回报,在当班期间,累计接待了2次环保督查工作,正是源于对厂部管理、班组工作和班组成员的绝对信心,2次接待工作均圆满顺利完成,且受到环保督查组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中央环保督查组驻闽一个月期间,每一次到厂环保督查,都取得了圆满的可喜局面。

  王阳明在讨伐朱宸濠大举获胜后,这样说道“此等苦心,只好自知,譬之真金之遇烈火,愈锻炼,愈发光辉。此处致得,方是真知;此处格得,方是真物。非见解意识所能及也。自经此大利害、大毁誉过来,一切得丧荣辱,真如飘风之过耳,奚足以动吾一念?今日虽成此事功,亦不过一时良知之应迹,过眼便为浮云,已忘之矣!”

  王阳明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这番苦心,只能自知,正如真金遇烈火,越锻炼,越发光辉。此处能经得住,才是真知;此处能解决问题,才是大本事。自从经历了这场性命攸关的大事,一切得丧荣辱,就如耳边之风,怎么能动我起念?今天虽称此大功,也不过是运用良知后所留下的一条轨迹,过眼就成浮云,我已忘了!”

  心存善念,方得始终。王阳明的一生,都致力于“致良知”一事,不管是在家书中、战场上,还是在管理家庭事务、平定战乱叛贼里,抑或是其所创办的心学,“致良知”始终贯穿其中。他的一生,是值得尊敬的一生,也正如此,后人才以其为榜样,“致良知”才得以流传至今。

  在公开场合上,不止一次和班组所有成员这样说道:不管是于公的“工人先锋号”荣誉,还是于私的党员身份,对于自己而言,都不是荣耀,更不是光环。他们存在的意义,是赋予自己更深、更重的责任、担当和压力,自己一定会不忘初心、埋头苦干、继续前进的。话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致良知”、为了对得起那份沉甸甸的荣誉和党员的身份,在生产上,不断献言献策,一针见血,有的放矢;在管理上,不断创新管理手段,用班组成员都能接受的方式,让大家不排斥并接受;在处理外宾事宜上,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向外宾展示了公司及厂部的良好形象和素养。

  你的努力和改变,总会被人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无需刻意表现,更不需邀功受赏,我们能做的,就是以“致良知”为准绳,不断改变自己。

  最后,想用《读先师再报海日翁x起兵书序》一文中,王畿对恩师王阳明的评价,作为结尾。只愿天下人都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心存良知方得始终。“夫死天下事易,成天下事难;成天下事易,能不有其功难;不有其功易,能忘其功难。此千古圣学真血脉路,吾师一生任道之苦心也。”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范文模板【二】

  这本书前面的家训部分还是解释的很好的,作者引经据典,也有自己的思考,比如什么容人、自谦等等都不是那些停留在表层意义上的解释。不过家书部分刻画出来的王阳明太圣洁了,王阳明本来打破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可是自己的在致良知中大部分也是在灭己欲,就比如在和宁王作战时嘱咐下人如果他败了,就把府邸点着,然后全家以前殉国的这种做法……虽然他的圣学可以纵横万物,但人要为了圣而这样虐己虐人,还是不要的好。

  至于最后一部分的育儿,本身我是没有特别大的兴趣,再来有些说法也不得当。比如王阳明让子女们学词章,学骑射,学礼……然后下面给出的解释,诸如学礼是为了让礼在躬亲执行时融入血脉,还可以强身健体(这个我简直……)没错还算合理,然后作者在下面感叹了一下“这才是真正的育儿之道”。我个人认为育儿方式对不对好不好本身不在于形式;其次不是每个孩子都必要学什么骑射,什么中华旧社会繁文缛节;再者,都说因材施教,有些人就不适合这种从小规规矩矩的教育方式。所以对于这段,我觉得王阳明教育自己孩子用这种理想的方法很不错,但是不知道作者在感叹什么……

  总之,大体上还是一本好书,虽然我吐槽了它,但是缺点差不多也就这么些了(不质疑作者的权威)。这本书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两个心学关键词结合的还是很好的,值得一读。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范文模板【三】

  《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x诗》中。全文虽然只有96字,却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 我今天只取其中几点来谈谈感受。

  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对自己的老师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由此可知,王阳明让人勤读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而孝悌,《论语》中称“其为人之本与”。王阳明一上来就说了人生的两件大事,孝悌和读书。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发明本心,修身而成为圣贤的途径。

  学谦恭,循礼仪;

  谦恭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它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

  谦恭和礼仪,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内在的谦恭,化作外在的礼仪。假如只有外在的谦恭而没有内在的谦恭,这就是虚伪。

  现在人的毛病,大多只因一个傲字。千罪百恶,都从傲上来。“傲”的反义词为“谦”。 “谦”字便是对症治“傲”的药。做人不但容貌举止要表现出谦虚恭谨,内心也必须保持恭敬、节制、礼让,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真正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

  节饮食,戒游戏;

  《论语》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黄帝内经》上也说“饮食有节”,这是古人对于饮食的态度。

  至于戒游戏,则主要是立志。游戏一类令人玩物丧志。王阳明曾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如果一个人沉迷于游戏嘻乐,日子长了,志气都消磨尽了,最终也难成事业。

  王阳明家训字字珠玑,乃阳明先生大智慧的浓缩,读来令人感受颇深,身为教师,也为人父母,可从中借鉴、学习,把它作为家庭教育的范本。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范文模板【四】

  一、百善孝为先,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顺不仅体现在口头上,而应该尽快落实到行动上。

  二、读书,有知识更要有智慧。掌握知识不等同拥有智慧,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知识就变为了智慧。

  三、满招损,谦受益。谦虚的人懂得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人们就喜欢这种被尊重和被重视的感觉。如果在工作生活中获得一项荣誉时,谦虚的人往往不会招引嫉妒。

  提到王阳明,不得不提“知行合一”和“龙场悟道”,下面是我对于这两个理论的拙见,如有赞同,不甚荣幸。

  知行合一:知为良知,行为实践。我个人所理解的知行合一即一个人所懂得的道理必须落实到实际的行动和实践中,才称之为知行合一,才更容易成功。网上很流行的一句话“知道很多道理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其实很多原因就是因为你所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是没有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比如我们大家都懂得天道酬勤,但是生活中成功的人仍是极少数,原因就是懂得天道酬勤道理的人中只有小部分坚持并践行了它,最终获得了成功,我觉得这就是知行合一。

  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译文为“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樊登概括一句话即“圣人在吾心?”。龙场悟道时期,王阳明在“训龙场诸生”写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句话大意为: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只要内心不存在杂念不存在私心就好了。当下忙碌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做一件事还会考虑这其他要做的事情,这样的模式不太可取,圣人王阳明都只能一心一意做某事,更何况大部分常人,当然这个也要因人而异啊,总之心无旁骛非常重要。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范文模板【五】

  3000多页的知行合一,王老师的确是一位乐于施教,循循善诱的大人物。在他那个年代,平民皆尧舜,人人为圣贤的学知的确也打动了很多知识分子和普民大众。他的门徒遍布全世界,其中还包括日本的精营大师稻盛和夫。文中提及他毫不“大费周章“便使两家公司进入世界五百强行列,靠的就是王阳明的一部分先知理念。 本书大部分着重讲解大道理,读古书有一好处,可以重拾起那些读书年代才有机会朗朗上口的文章,读,悟,清理,觉醒。尤其在情绪波动比较激烈的状态里,能静下心读古文,是自救的良计。 如下: 孔孟思想之精华:大臣者,以道侍君,不可则止。 王阳明晚年写下的一篇很动人的诗词:“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我心本具的良知“: 良知不是恒等额,有人更多,有人更少。他们产生对应的福报和恶报。“不执”: 因材施教,不以主观凌驾别人,顺着对方的思想。以下是本人的一部分感悟:生意人,经常为一时失误找借口而不得不说谎,总进行深刻反思。没办法做到一句谎话都不说,但总也要求自己基于事实“适当优化“语言,尽量还原事实,谎言对他人无害。纵观这是一个处处充斥着谎言的社会,纵使当中的谎言亦属无伤大雅,有些歪理正解的”职场老油条“还雅称其为”销售语言“听甚反感!每个人都处于这种为歪做正的大环境中,有多少是实实在在的”事“,是否有人掂量过? 我们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非常贴近以上描述的状态,即“道理我懂,但我做不到!“十个人这样讲,大家觉得无可厚非;一百个人这样讲,大家就认为“做不到”是一种常态,那我“也可以”;于是,懂道理就够了。不是我一个人“做不到”,大家都“做不到”,我心坦荡了。综上,大家遇上烦心事后,总生抱怨,悔恶,甚至仇恨。对一部分能“心神领会,知行合一”的人却馈以“装逼”的质疑,烦恼带去的狭隘是能够摧毁一个人的心性滋养的。我时常会观察与我沟通的人的神情,尤其是眼睛部位的神态,有些人的眼神里透露着藏不住的“怨”,它如此肆意地摧毁了一个人向往“善”的意图,或者说,他们在“怨”的包围里无法挣脱。而少部分人的眼睛神态富有“韵”,他们总能耐心的善待一切不顺,即便当下也有难以纾解的烦闷,他们总能下意识地调整状态,靠的正是累积已久的“不怨”,定力和智慧。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范文模板【六】

  王阳明家训是一首三言诗,题作《示宪儿》,是王阳明写给其堂弟王守信的儿子的。与会学者表示,作为训蒙学的教材,其三字经的载体适合小孩子诵读,音调和谐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即使儿童不一定字字都懂得很透,也足以启发其想象,会让孩子感觉到书有念头,有学头,促进他们求知的欲望。因此,王阳明一贯主张用诗教作为蒙学的主要教育手段之一。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就是“好心地”。王杨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家长们应当对家庭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以王阳明家训为范本,从小给孩子灌输“知行合一”的思想,并能形成自己家庭的独有家训,代代相传,家训文化才不会消逝。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范文模板【七】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国要发展靠什么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国家要发展就要靠教育。而国家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的所以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所以, 家训就显得是那样的重要。家训各民族都有,但其他名族的家训只言片语,不成气候,唯独中华民族,家训自成体系,独挡一面,几乎能与任何传统文化抗礼。中国家训古代有曾国潘,此人除了会做大管会打硬仗外,还特别擅长写家训。除了曾国潘我们要知道还有一个光辉的人物---王阳明。王阳明的家训与曾国潘的不同,王阳明的家训一字一句一板一眼,全出于诚。用王阳明的话说,写家训的念头就是教育家致良知。利用假期,专心研读了度阴山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对于此书,它总的分为四部分:一不算序的序;二,第一篇:王阳明家训;第二篇:王阳明家书;第三篇:王阳明家规。对于此书,它能很好的指引我们的教育方向,找打教育的方法。下面对于此书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理解:

  在王阳明家训中的第一条:勤读书的理解

  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的途径。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读书不是说什么书都去读,我们要读好书,读对我们的有用的书,无论哪个时期人们都偏重于名著经典。知道选读什么书了,那是不是草率的读一遍就完了呢?人类的读书法则异曲同工,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苦读背诵,用心揣摩,自得于心。众所周知,王阳明是主张心外什么都没有的。所以只有进入你心而被你心认可的才是真理;如果不被你心认可的,那什么也不是。所以,套用孟子的话就是万物皆备于我----天地之间一切书籍,都是为我光明良知而存在的。但,也有一些人,读了很多的圣贤书,自得于心但,在行动上有背于心,做出很多的违规犯法的事只能说他们对于第三种境界的理解颇有偏差。

  在王阳明家训中的第二条:要孝悌的理解

  家和万事兴在中国人最熟悉的五个字,从最远古的中国人身上代代遗传至今。家如何和,孝悌能做到。孝是儒家的基石,是孝顺父母之意;悌是友爱兄弟姐妹,成家的包括妻子。有许多人能把家和万事兴这几个字做成牌匾,或者能够用十字绣,或者书写来高高的挂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上。但真正能做到的课能没有多少。即使家和也是牺牲了一些人的忍气吞声,不计较,那是表面的和。孝顺父母,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我努力的赚钱,等我有了钱等我有本事了我就孝顺父母了。当然有的人是出于生活不得不远走他乡去赚钱,丢下老父老母,有的还把自己的孩子丢给父母带。真的,一年回来一次,忙里忙外的母亲脸上露出稍有的微笑,当然你赚的钱可能正真意义上花在父母身上的少之又少,这不是孝顺当有一天你回家团聚时感觉孩子大了,而父母也离开了。这也不是孝。在微信上有一则故事:有一个油漆工的儿子因为成绩非常好,读了研究生本可以找工作了,还想出国。由于成绩很好办的一切非常顺利,他想再等几年,我学成归来,一定好好的孝顺妈妈。每次他打来漂洋过海的电话时,母亲都压住自己经常咳嗽的嗓音接他的电话,述说着思念的苦。然而他不知由于母亲年龄大了,油漆刺鼻的味道长期侵蚀她的身体,但由于没有生活来源,还得天天坚持工作。这位留学生,真的是孝顺之子吗?本来作为一个农民,能供养孩子上到研究生也是很了不起的了,你现在找个工作能够孝顺母亲,学成归来时怕是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你再有很好的本事,那也只能阴阳相隔,能孝吗?所以要想真孝顺,做到五个字就可以了:让父母心安。就是你的身心平安。对于父母并不是锦衣玉食就对他们的孝顺,有的人在父母有生之年,并没有好好的做过一次饭来孝敬老人。在中国很多家庭,只要是父母在的,基本是老人照顾年轻人。当父母过生时,做好饭,还打电话问要回家吃饭吗?但都忙,忙,稍点的买好礼物带上家人赶到家吃饭,有的因为忙,不能回家。吃完饭后多数是老人把碗筷洗了。哎,孝顺真的挺孝的,怕母亲活动量少身体不好。(说笑的)。那孝如此,更别说悌。没成家时大家是兄弟姐妹,但成家了,有的自私,有的怕老婆,真的要做的舜的那样只能是故事。

  当然,在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的。但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有良知的去干,一定不愧于心,那事一定能办好的。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范文模板【八】

  王阳明的全套书籍已购进,闲暇之余好好拜读,解读王阳明辉煌传奇的一生,感知知行合一的巨大威力!

  今天看到第三册,王阳明家训,是王阳明写给家人的心学课!于修身,持家,教子,读书,立业中,娓娓道来日常生活中的知行合一的要诀。现摘录如下: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贵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楴;楴若坏,果必坠,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凡做人,在心地”是王阳明的信仰和家法,它既是恒古不变的教育法门,也是令一个角度的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堪称现代版的《楞严经》,阐述的都是真相,以德行为本,做人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句句经典!不愧为千古圣圣的点滴骨血!

  一生俯首拜阳明!

  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范文模板》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486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