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观《二十二》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正文 本文移动端:观《二十二》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观《二十二》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1-07-12 13:44:5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同一个导演,同样讲述的是二战期间被迫充当受害者,现在幸存者的生活的故事,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别人告知我是一部记录片,我也以为是这些普通的记录片一样,她们大多上个世纪20年代人,如今都年过90。整部影片很平静,没有撕心裂肺,这样特殊的群体,命途格外多舛。这部电影的导演带给我们的人文情怀,他说:“在采访中,我们只会去问与历史事件有关的问题,尽量不让阿婆们回忆那段屈辱的记忆。”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二十二》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二十二》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一】

  一 把我们连起来

  几个月前,偶然在网络上看到有一部纪录片为了能够在全国院线发行公映而在众筹,于是详细看了关于这部电影的情况介绍,当知道这是一部记录国内 “慰安妇”生活状态的影片时,毫不犹豫的加入了众筹。(这个特定的词汇如此扎眼,但我想了半天却无法用这个日文词以外的词汇代替它)。

观《二十二》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众筹发起方特别提示会在影片片尾将捐助超过一定数额的捐助人姓名名单发布,以示感谢。

  我没有将自己的姓名留在捐助回执上。

  我想一定有无数人和我一样,支持这部电影,支持这些战争的受害者,是自然而然的,我们情愿不留下姓名,默默的记住和祭奠那些沉重。

  原本我也没打算去影院看这部电影,因为觉得可能会太难过太沉重。这几天知道了有那么多的人愿意为电影自发宣传,突然觉得好感动,也想知道那些愿意将自己和电影一起留下来的那些正直好人们的名字。。。

  而当我真正在影院的灯光亮起来以后,站在幕布前看着密密麻麻的无数的名字慢慢向上滚动的时候,我的汗毛竖立,眼泪比影片播放的时候还多。。。

  二 奶奶们说忘记了

  在进电影院之前,好友发消息给我说“你看电影不要太压抑了哈,不然纸巾不够用。。。”

  其实整部电影安静而平和,没有刻意的煽情,更没有人物本身很少的语言以外的冗长描述。就好像夏日乘凉时,边打扇边和院子里的老人谈谈说说,没有计划好的剧本,也没有什么预想达到的效果。

  想说说九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我印象深刻的三位奶奶。(我愿意以奶奶称呼她们,再加上她们如今生活的地方,她们的名字留给史书记载,对于我们来说她们都是奶奶。)。

  (1) 恩仇何所记?

  泪点低的我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湖北奶奶。这位出生于当时的南朝鲜,因战乱逃难来到中国的奶奶,后被同是当时南朝鲜人的同胞诱骗去了日本人的慰安所;再后来她给自己改了姓名,她说她爱毛主席感谢毛主席,所以她从此姓毛;和平后因为不是中国人曾被误会是日本人而遭受非议,她却领养了一位孤儿;晚年含饴弄孙,拒绝了韩国志愿者邀她回乡的好意,坐在弄堂里和任何一位街坊奶奶都没有什么区别。。。

  她的恩,她的仇,该如何记住?她说,记不清了,不讲了。然而,当她笑说自己老了“废了”的时候,女儿说你还会唱歌啊;当奶奶含混着发音,温柔的唱起《阿里郎》,就仿佛她怀中正抱着轻轻哄睡的婴孩微微晃动。。。那情深而遥远的儿时的歌,对她来说是苦难和清甜混合五味调制的鸡尾酒吧?不敢多喝,会醉会上瘾。

  我的眼泪在奶奶的歌声里无法停住,这位奶奶的豁达超越了时间,甚至超越了恩仇。我无法知道她内心是怎样的一种平静才能哼唱出这样的歌声让人动容,也不知道韩国的志愿者们是否有牵着奶奶的手一起唱过这首歌。

  我没办法准确表达为什么我会流泪,是哀怨?仇恨?或感动?无法说清。

  我只知道我愿意听奶奶唱唱歌,然后听她说,忘记了,记不清。。。

  (2) 战斗的意志不忘

  海南奶奶是一位战士。即便是耄耋之年住在敬老院里,讲话仍然干脆利落,谈起当年自己拿枪抗战的事情精神矍铄。偶尔也如寻常爷爷奶奶们一样犯点儿糊涂,在意的是自己的勋章有没有被偷走。。。

  她是坚强的,充满着向侵略者斗争到底的意志,生活的磨难也没有也不能把她打倒,她曾是一位战士,她如今还是一位战士,她说,“我的事情,国家知道。。。”

  海南奶奶没有让我流泪,反而让我觉得充满了力量,我敬佩这位奶奶。

  (3) 猫猫和孩子们的奶奶

  这个山西奶奶算是和观众说话比较多的一位,她有一位好儿媳。奶奶说十七岁以后没有对人讲起过往事,纪录片的团队来看她好几次她也没有讲实情,现在讲一点过去算是为自己出口气一样的。。。儿媳说奶奶经历过什么我们无法想象,但是我们尽量不去触碰那些,我们尽量让她晚年开心幸福。

  奶奶喂需要帮助的猫猫,奶奶会煮食物分给孩子们吃,奶奶和猫猫们说话,奶奶和孩子们玩耍。。。

  愿,善良如猫猫,愿,善待如孩童,围绕奶奶长不倦。

  三 无言不是无声

  纪录片团队是体贴的,奶奶们不说,他们便不问。后辈们是善良的,奶奶们说忘记了,他们便尽力呵护着日常。观众们是诚恳的,和奶奶们保持着一样的平静,听她们娓娓道来或陪着她们默默流泪。。。

  这部电影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最特别的一部关于那场抗战的影片,没有血腥刺激的镜头,没有残酷的史料数据,没有同仇敌忾的愤怒,没有痛哭流涕的倾诉,甚至没有一点儿视角色彩。

  然而,我们的相对无言是沉默吗?当然不是。我们用平实记录的方式铭记战争使人扭曲丑陋;我们祭奠生命的无辜陨落来控诉加害者的无耻罪恶。

  或许历史从来就是如此平静无声,却无人能有力量将其抹去;就像河流的每一滴水他们不曾被记录有自己的故事,但他们不但汇成了大海,更流进了我们被河水滋养的世世代代人的血液里,骨子里。。。轰隆隆的响彻脑海,响彻时空。。。

  奶奶们遍尝人间况味,归于平静安宁,她们如此珍视的平静安宁,不正是冥冥中给予她们的安慰与体恤么?

  那么,就让奶奶们忘记吧,就让我们后辈来记住吧。

  四 千言万语说不出

  从观影伊始到写了近两千字的此刻,我的心一直没有平静,甚至在回程的地铁里几次红了眼睛,我无法将自己从骨血里反应出来的感受尽数表达于书面。

  身为东北人,对于那场苦难的记忆印记不是来源于书本或说教,或许这片土地上长出的每一颗粮食,每一叶蔬菜,每一个果子,每一口泉水,都告诉过我们那场过去。

  我们不敢忘记。

  五 代表我自己

  今天我看的是午后的场次,截至开场大约有一半的座位还空着。我想那一半的空位是很多像我一样害怕流泪害怕情绪失控的人们不敢来看。

  其实不用担心:电影的节奏平稳,人物亲切平和,摄影不炫技,音乐不突兀。。。如我这篇观后感一样不刺激。

  最后仅代表我自己感谢所有为这部电影努力过的人,也感谢奶奶们愿意和我们说说话,感谢奶奶们身边的人和那些韩国、日本的志愿者们。

  这篇观后感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只想向以上感谢的人做一点观影后的反馈,表达一点心意,为纪录片《二十二》站台打call,为奶奶们加油。

  祝,世界和平。

观《二十二》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二十二》,作为中国第一部获得龙标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于8月14日,暨“世界慰安妇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映。关于“慰安妇”这个词,笔者曾在各种历史书籍、影视剧中知晓一二,直到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才真正了解到这样一个群体,所思所感,不禁想用这颤抖的笔尖记录下来。

  整部电影没有旁白,没有叙事,没有刻意渲染故事性,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个人感觉更像是一档亲切的访谈节目。这些老人,就好像我们的奶奶和外婆那样普通的人,有的子孙满堂,有的孤苦无依,有被丈夫嫌弃,生下来的日本孩子终身无法取妻,有喂养野猫,陪孩子看电视,生活乐观满足的老人……片中有位老奶奶说希望中日友好,否则一直打仗的话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面对自己遭遇的罪行,漫长的岁月中,从痛苦到坦然,她的语言如此朴实,却字字铿锵,受难的人已经放下,而犯下罪行的人至今没有道歉。

  当影片结束时,很多观众似乎还都沉浸在电影中的气氛中,久久不愿离席,伴随着片尾曲《九重山》的悠扬悲怆的旋律,人们都默契的保持着沉默,仿佛此刻正在进行一场告别仪式,我也盯着银幕上滚动的致谢字幕,脑海中浮现出几个数字,二十万、二十二、八,她们中的很多人都已渐渐离去,就像片中的那位脸满是褶皱,眼窝深陷,眉毛和睫毛都已掉光,走路时迟缓的撇着一双小脚的阿开婆婆,那位总是坐在门口不愿说话的老婆婆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失了,最终,这个数字会变为零。

  全篇娓娓道来,尽量以一种平静的姿态为观众展现“慰安妇”这个群体的现状,没有偏激浓烈的爱国主义和国家仇恨情绪,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我更加深切认识到,当今这个和平年代是如此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别让历史就此沉默!

观《二十二》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昨天是2017年8月15日,72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头件投降,结束了十四年的抗战,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记得这个日子的人相对来说似乎不是太多,或许人们印象中比较深刻的还是“918勿忘国耻”。8月15日店长很想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恰好想起偶然间看到的《二十二》的宣传,于是立即约上了两个好友,购买了晚上的电影票。

  纪录片,一般来说看的人都比较少,排片率普遍较低,有些电影院甚至没有排片,当然电影院就是以盈利为目的,不排片也无可厚非。我们所去的电影院在这一天也仅排了一场,22:20开场,99分钟的纪录片看完走出电影院已然是16日。

  这是一部结尾没有彩蛋而我仍然坚持到片尾字幕结束的电影。不仅仅是我,放映厅里的大部分人都是静静的等着片尾字幕放映结束,才肯离去。我想这更多的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一种敬畏。

  我曾以为这部纪录片会充满着仇恨和控诉,结果却是意外的平静,只有老人们说着一些让人听不太明白的言语,可这平静之下却藏着无法量化的沉重,看得出来,导演就是在写实,当然纪录片也应该是写实的,影片没有刻意的去卖泪点去煽动观众们的情绪,放映全程,我沉默着,感受到的除了沉重还是沉重,并没有泪水溢出,可是片尾结束的时候,全黑的屏幕用白字打上了老人说的一些话,眼里夺眶而出,没有一丝防备。店长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在这个时候可否原谅我“不争气”地流了泪呢。

  影片介绍说道《二十二》是一部描写慰安妇的纪录片,可整部影片却少有提及那段她们不堪回首的往事,有的只是婆婆们如今的生活以及她们对于战争的一些回忆,还有那用风景渲染的恰到好处的氛围。影片末尾,在一座老人的墓上做了特写,冬去春来,白雪皑皑又焕发了盎然的绿意,似乎那段不愿被提及的岁月连同老人所遭受的苦难都被时光埋进了泥土里。

  那段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所不能忘记的历史,我不是挑起仇日情绪,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仇敌,可是我也不希望这段历史被淡忘。时至今日,日本政府还没能给老人们一个说法、一个道歉,而到2014年,这些老人还剩下22人,纪录片送审前只剩9人,前几日(8月13日)又是一位老人离去,目前仅剩8人在世,他们年事已高或许这辈子他们都等不到这个道歉了。日本右翼篡改教科书,妄图抹掉历史长卷上的污点,但历史就是历史,总会有人铭记。

  有人问店长,这部电影好看吗?我只想说,纪录片无关好看不好看,她不是用来取悦观众的存在,如果你愿意走进电影院去铭记一段你身为中国人该铭记的历史,如果你愿意感受一次心灵的震撼,你就去吧,不然去了也只是不知影片所云,哈欠连连。

  一些人认为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纪录片,或许吧,他没有《三十二》的艺术手法,可这部片子的'最大价值在于他的社会意义,我们需要通过这些资料来明白战争带给一个民族的伤痛,我们知道南京大屠杀那三十万遇难的同胞,却有多少人知道二十万被迫成为慰安妇的同胞们呢,如果没有这些纪录片或许我们真的会淡忘掉慰安妇的存在。要知道,当代青少年对日本侵略者的印象都快被抗日神剧给扭曲了,我们需要写实以正视听。当然,店长知道这对婆婆们很残忍,要拍摄这样的纪录片必定会触及到她们难以启齿的那段岁月,影片结束的时候小狒(店长的朋友)说:“是不是不该拍这部片子,婆婆们太可怜了,我都不忍心了。”店长瞬间内疚起来,是啊,我们是铭记了历史,可对老人们却是二次伤害,直到现在店长的内心还是矛盾不已。

  说什么感同身受都是假的,我们不是她们,我们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根本不能体会到那段黑暗岁月他们所遭受到的非人待遇。有人说时间可以淡忘一切,其实时间不能淡忘一切,能淡忘的只有那些无关紧要的人或事,其他的只能埋藏,当某天有人再提及这些埋藏的东西还是会喷涌而出,有些老人看似对生活的苦难报之以歌,可这报之以歌背后是不是伪装的保护色?不希望再有人去打扰、去提及。

  店长最害怕的不是人们不了解历史,而是因为不了解历史就当历史没有发生过。春上村树先生在他的新书《骑士团长杀人事件》中提及了南京大屠杀,许多的日本人包括他自己的一些忠实读者对他发起了语言攻击,认为他是在讨好中国。这很可怕的,国家机器的洗脑能力之强,令人畏惧,历史被无声的篡改了,只有少数的人还清楚真相,其他人当做从未发生。老人们的事情也是如此,如果再不提及,或许在我们这代人又或者下代人的记忆力便不存在了吧。

  店长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表达内心所想,没有和平的年代只有和平的国度,我为我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国度而感到庆幸,感激那些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的烈士们,没有他们的付出便没有如今强大的祖国,慰安妇的存在让我们我们正视历史,更好的面向未来。

  现在的我彻夜难眠,遂写下了这篇观后感,至此,泪如雨下。

  如果有条件,我希望朋友们能到电影院看一看这部纪录片,用99分钟去铭记这段历史,要知道“你们能来看阿婆,阿婆很高兴。”

观《二十二》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作为一名90后的我,虽然不是第一次听说“慰安妇”这个词,而且也知道那段历史对于亚太地区的女性来说是劫难,也是屈辱,可从来没有好好看过她们的样子,她们的生活,看她们如何度过劫难后的漫长岁月。

  8月15日,是个特殊的日子,下班后,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我走进了电影院,观看了纪录片《二十二》。虽然《二十二》在现如今铺天盖地的奇幻、喜剧、爱情片里显得苍白、无趣、茕茕孑立,寥寥无几的宣传让这部电影显得更加孤寂,但电影背后的事件和人物是值得关注的。

  曾经我看过一个报道,韩国由民众众筹拍摄了慰安妇主题电影《鬼乡》,朝鲜族民歌《阿里郎》贯穿始终,悲情而温暖。现如今,中国首次将镜头对准了这个特殊的人群,可悲的是,电影拍摄时的22位老人,到电影上映时,减少到了8位,这个数字什么时候会降为零,要等到什么时候再来回顾这段历史?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也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说这句话的是今年97岁的韦绍兰,1944年,她被日军掳到慰安所,3个月后才逃出来,回到家的时候,丈夫第一句话是,你还晓得回来啊,3个月来没流一滴泪的她这一刻哭了。婆婆却说,不是她学坏,是日本人在山头捉到她的。1个月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想死,喝农药,被邻居救下来,还是婆婆劝她,死什么,不管是男孩、女孩,生下来。1945年,她生下儿子罗善学,这个孩子从小被人指着骂日本人,谈过6个对象,但最终因为他的日本人后代的身份,没人愿意嫁给他,终身未娶。

  将来会怎样?

  罗善学说:以后病了没人端水,就喝药去死。

  韦绍兰却讲,“我还没有活够,这个世界红红火火的,我要留下命来看。”

  比起回忆那段悲惨的往事,韦绍兰更愿意讲自己还是姑娘家时候的日子,上山放牛,唱山歌,歌词是这样的: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天上下雨路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每当讲到这段,她的脸上总浮现出令人揪痛的笑容。

  正片加字幕,总共99分钟。这段时间里,没有指责,没有仇恨,电影院里安静极了,隐隐约约能听见有人啜泣。我想大家跟我一样,更多的是愧疚吧,因为觉得残忍,虽然知道有这段历史,有这么一群人,却忽视他们的存在。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遗忘就等于背叛。如今,留给我们去看看她们的时间更紧迫了,有一群不愿承认历史的人正在等待着她们死去。对她们,历史不曾以温柔相待,但她们却用温柔融化了岁月。

观《二十二》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电影没开场前,影院小厅里仅有两个人,开场后十分钟,陆续来了十来个人,最后终于来了三名男观众。看这部纪录片的,女性居多。

  没看影片之前,一直忐忑,怕故事呈现得太过沉重,没想到导演避开了直揭历史,只是讲述了七十年之后,这些仅存的受害者晚年的日常生活。镜头不可谓不平静,情感不可谓不克制。对于这些风烛残年,曾经饱受伤害的老妇人,曾经的伤痛依然一提就难过,真怕一提起,就会像一阵风一样吹灭她们的生命之烛。导演郭柯在另外的采访中说,让她们讲述曾经的遭遇,实在是太残酷了。

  是的,历史已经过去。她们在蹂躏中忍了过来,在伤害中挺了下来。七十年多前,让中国人饱受欺凌的战争烟消云散了,她们活下来了,又死去了,在长满青草的土塚中,谁还会记得她们,谁还会记得这段历史呢?在日后奔息的历史中,这个民族那个时期的20万女性的遭遇,对这个民族意味这什么呢?甚至来一下更残酷的漫思,历史还会重演吗?那些禽兽和恶魔,用刀枪,用残暴,用兽欲,事后仅仅冠之以战争的罪名,抹煞历史,用沉默和拖延的态度对待这段史实。这不是被侵略民族的耻辱,不是被侵略国受害女性的耻辱,恰恰是侵略国之民族的耻辱,是他们民族生存史中永远的污点。难道他们不知吗?

  纪录片中,一位曾经的受害者说道,希望中日长久友好,不要再打仗了,因为那会死很多人。只有经历过战争伤亡的人,才会有如此对和平的祈愿吧?在郭柯的另一个短片《三十二》中,一位老人说,现在这个世界如此红红火火,为什么不好好活下去呢?吃不饱可以慢慢来。和平多么珍贵?曾经饱受侵害的人,可以原谅那些战争罪犯,可是我们这些仅仅听了她们的讲述,完全感受不到她们伤痛的后辈,该怎样做呢?

  纪录片中,一位志愿者称,他有些后悔打扰了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在经历了十几年与日本政府的交涉,经历了起诉无果的境况后,内心有些惆怅。截止到影片上映,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害的,当做慰安妇的曾经的受害者,在中国仅存8人。

  纪录片解释了“慰安妇”这个名字的由来。在向日本政府讨回公道的法律途径中,志愿者被迫对这群受害者称呼为“慰安妇”。我想这是一个关于称谓的非常可贵的揭示和提示,我辈及后辈当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和日本本民族的“慰安妇”相混淆——这是一个严肃的概念问题,是被日本人掩饰和冠冕的名词,是对被害他族伤痛的抹煞和文过饰非。

  有人称纪录片过于平淡,甚至有人去探究它的拍摄技艺,而其实能记录下来,本身便是价值,它不是哗众取宠,不是影像刺激,是交流和关注。再一次提起导演拍摄的心路——揭露她们的伤痛是残酷的。面对活生生的经历者,面对风烛残年的老人,这是最人性,最隐忍的表达。罪恶即是罪恶本身,无任何开脱的理由;历史即是历史本身,任何宽容、沉默都抹煞不了它曾经存在的本身。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观《二十二》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3484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