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读后心得 正文

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读后心得

2016-11-11 10:18:3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读后心得

近些年忙于工作,很少花时间去读书,恰逢机关党委组织读书活动,经友人推荐一本《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读后的确受益匪浅。《从清华园到未名湖》,看似关乎北大与清华,实际上是作者根据自己在北大、清华近三十年的人生经历,还有在党政部门从事领导工作的丰富实践,经过缜密思考反复揣摩而总结出来的心得和感悟,是他那些或来自成功的经验,或取自失误的教训,或源于亲身体验,或立足于旁观者视角的肺腑感言,使得该书更接近于一部思想随感集。诚如原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刘吉在序言中所言:这是一本领导科学著作。不仅是大学的领导者,“知识分子成堆”的单位领导者,乃至各行各业的领导者,都网值得一读,对改进自己领导工作是绝对有帮助的。作者关于人才的论述,非常明晰了人才的内涵,认为“人品、特长、贡献”是人才必备的三大要素,“人才不是全才,他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超乎寻常的才能”。“以贡献论英雄是识别人才最根本的标准”。在选择人才上,他主张“制度选人”和“伯乐相马”结合起来;而在对待人才上,认为应该“扬长补短”“扬长避短”“扬长容短,必要时敢于护短”。在培养人才上,用人要当其时、当其壮;不拘一格方能出人才。没有宽容就没有人才。“领导环境”是人才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就如何做好一个管理者,笔者亲身感悟到:领导者主要不是靠自己干事情,而是团结大家合作干事情,善于团结、乐于合作、易于交往,是领导者的基本功。善于团结合作是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本事。搞好团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它需要顾大局、讲原则,有修养、有气量,能服众、能宽容、能吃亏,有时还要委曲求全。团结的基础是共识,共识的前提是沟通,沟通的关键是相互理解。善于欣赏是最高明的领导艺术。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应当善于发现和乐于欣赏别人的优点,最大限度地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出来,有效地加以组织和整合。亲和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力。在工作场合,领导者和身边工作人员应当上下有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生活中,领导者应当是一个真实本色的自我,多一点亲切平和,多一点轻松幽默,讲一点人情世故。一个领导既能“有声有色地工作”,又能“有滋有味地生活”;既组织有力又平易近人;既善待他人(属下)、“有情有义地交往”,又懂得如何关爱自己,处处信守团队精神,实践伯乐之德。这样的领导,着实的可敬可爱。文如其人。书中不难发现任彦申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是以自己创造性的工作,恪尽职守。他一生为官,但绝不是政客,更不是官僚。他思维睿智、谈吐幽默、为人宽厚。他说的是自己的话,但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他做的事总有个性的烙印,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着政治上的高度一致。读《从清华园到未名湖》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作者以思想家的锐利目光,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参悟种种纷纭往事,提要钩玄要言不烦的归纳捡拾自己的思维精华,以充满激情的心胸,睿智简约的语言,发自肺腑的感受,娓娓道来自己的心得体悟。有很强烈的思辨色彩,有独特的思想魅力,有许多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和勇气,锋芒凸现,议论风生,警言佳句,哲思妙语,往往让人产生强烈共鸣。有人说,这本书应是大学校长的必读书,其实每个人不妨都来读读这本书,对个人的工作、生活和成长确实很有启迪。

篇二: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读后感

三、经典语句

第一章:我观北大清华

1. 北大是一首诗歌,清华是一篇论文。

2. 北大是思想家的沃土,清华是工程师的摇篮。

3. 北大的哲学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清华的哲学是:重要的是建设一个新世界。

4. 北大洒脱狂放,外向力强;清华严谨务实,内聚力大。

5. 北大重个性发展,清华重团队精神;北大管理松散,清华纪律严明;北大人喜欢一鸣惊人,清华人一贯处世和平。

6. 北大学生长短随意,清华学生整齐划一;北大学生奇才怪才多,清华学生成功率高。

7. 大学最忌讳的是千校一面,用一个模子复制。

8. 北大历来以文理学科为主、以基础研究见长,重学而不重政、重道而不重势、重学而不重术。蔡元培认为,学与术可分为两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二科,专属学理,其他各科,偏致应用。治学者方可为“大学”,治术者只不过是“高等专门学校”。在北大,重理学,轻实学,重科学、轻技术,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的办学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9. 上世纪50年代初高校院系大调整之后,北大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大学,文科由文史哲当家,理科由数理化当家。工程技术类学科和偏重应用的学科大多被剥离出去。而清华基本上成为了一所工程技术大学,理科保留了一点,而哲学和人文社科类的学科统统被剥离出去。北大、清华这种学科特点必然影响到各自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尺度。如果说科学的使命侧重于认识世界,那么工程技术的使命则侧重于改造世界。所以,北大更看重在认识世界方面有什么新思想、新见解,而清华更注重在改造世界方面有什么新方案、新成效。

10. 北大思想解放、思路活跃、务虚能力较强,喜欢坐而论道,往往想法多,办法少,醒得早,起得晚。清华则严谨务实,虽然想法不如北大多,但是办法比北大多,想得到也能办得成。如果能把北大的“想法”和清华的“办法”结合起来,势必如虎添翼。

11. 北大和清华都有着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表现形式不大一样。清华不但自我感觉良好,而且很关注别人的评价。北大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反正北大就是这样。清华注意内外有别,“家丑不可外扬”,尽管内部有不同意见,但对外的声音常常是一致的。如果哪个清华人在外面说了清华的坏话,就会触犯众怒,招致“群起而攻之”。而北大则内外无别,常常“内战外打”,北大人在外面说北大的坏话是常有的事,人们似乎也无所谓。在一些评奖、评优、举荐人才的活动中,因为来自北大的评委揭自己的短,而使北大落败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在清华是难以想象的。如果上级部门到北大清华考察人才,在北大考察的结果往往是“虽然??但是??”,而在清华考察的结果往往是“不但??而且??”。

12. 北大包容性较强,颇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风度,各种不同意见都允许发表,形形色色的人包括怪诞不羁的人都允许存在,很难统一认识、统一指挥、统一

1

行动。而在清华,校方意图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对某个问题能够形成强大的主旋律,在困难时能够万众一心,集体行动,甚至逆流而进。但对于不同意见和持不同意见的人,有时候缺乏必要的宽容。

13.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那是“革命家治国”的阶段,大批搞革命、打天下的功臣走上领导岗位。那时候人们更加关注干部的革命经历,而不太注重教育背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硬专家治国”阶段,许多有工程技术背景的工程师进入政坛,此时清华具有明显优势。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开始向现代化社会过渡,逐步转入“软专家治国”阶段,具有法学、商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现代科技背景的人正在步入政坛。在新时期,北大、清华各有千秋,北大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歧视,不论具有清华学历或者具有北大学历的领导人,大多数并不是从学校直接进入政坛的,而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时势造英雄”,是社会发展对领导者素质的要求决定了领导层的构成。

14. 应当特别提到的是,清华从20世纪50年代起,蒋南翔校长就开创了一种干部“双肩挑”制度。即从学生和青年教师中挑选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又有管理才干的人担任“双肩挑”干部,并有相应的政策作保证,造就了一批复合型人才。这些人走向社会以后,很快显示了自己的综合优势。当今活跃在中国政坛高层的清华毕业生,大多在学校受过“双肩挑”的训练。

15. 世界上著名大学风格各异,但有着共同的大学精神。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真理与你为友”;芝加哥大学的校训是“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剑桥大学的校训是“求知学习的理想圣地”;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加州理工大学的校训是“真理使人自由”;悉尼大学的校训是“繁星纵变,智慧永恒”。这些著名大学的校训,都体现出一种共同的大学理念,这就是崇尚真理、追求知识、珍视人才、热爱自由、启迪智慧以及引导人生。

16. 北大和清华不仅有“异”,而且有“同”,在本质上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这两所大学都鲜明地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都充满着追求真理、崇尚知识、珍视人才、关爱学生的大学精神。北大的“兼容并包”与清华的“厚德载物”,北大的“敢为人先”与清华的“自强不息”何其相似!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志向远大、锐意创新、功底扎实、注重后劲等等,这些都是北大和清华共同的办学思想。

第二章:谈谈人才理念

1. 大学是人才荟萃之地,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大学的根本功能就是依托现有的人才去早就未来的人才。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是大学的标志,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社会声望主要是通过大师来支撑的。所谓名师出高徒。有了名师,优秀学生就会慕名而来。有了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就能够带动一个学科,带起一支队伍,承接到重大的科研任务,争取到可观的科研经费,从而不断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出名气。

2

2. 人品、特长、贡献,这是人才必备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人才首先应当懂得如何做人,在思想、政治、道德人品方面是合格的。如果人格低下、心术不正,本事再大也算不得人才。毛泽东说:学问再大,方向不对,等于无用。司马光说过:“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如果一个人无德无才,虽然想干坏事,但智力不足,能力不济 ,很容易败露。如果一个人品行很差,但很有才能,智足以邃其奸,勇足以决其暴,如虎添翼,危害多多。人才不是全才,他只是在某一个方面或者某几方面有超乎寻常的才能。再伟大的天才也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再英明的领导也不可能洞察一切、包打天下。如果自认为自己是万能人才,那本身就是愚蠢的表现。如果社会对人才求全责备,那也就没有人才可言了。一个人的德才学识,最终要体现在实践中,落实在贡献上。以实绩分高下,以贡献论英雄,这才是硬道理,是识别人才的最根本标准。人才不是自封的,那些自吹自擂、大轰大嗡的人,大多不过是昙花一现的流星、泡沫。人类历史上那些流芳百世的杰出人才,都是在促进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民群众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经过实践检验、为群众所公认的人。

3. 创造性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简单认同既成的事实,不拘泥于固定的想法。他们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权威,不按常理行事,不按规矩出牌,“扰乱”了现有的秩序,因而不易得到社会的认同,常常被对现有秩序的维护者认为是危险人物,加以攻击和扼杀。从古至今,那些改革创新人才常常遭受很多误解和冤屈,大多源于此。例如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而人们却骂他是魔术骗子,几乎把他置于死地。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却被人攻击为“犹太人威危害世界的阴谋”。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开创了人类航空史的新纪元,而当初也遭到了美国科学界和舆论界的封杀,被迫移居法国继续他们的飞行试验。

4. 那些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具有超凡的天赋和智慧,他们在人类未知的世界中摸索前进,推翻约定俗成的公理,质疑理所当然的结论,揭示人所不知的秘密,提出异想天开的构想,预见未来世界的发展。他们开创的这些新思想、新成果,凭借常人的智慧难以理解,按照已有的标准难以衡量,至于未来的价值更是难以判断,常常被视为“异端学说”,受到压制。

5. 古人讲:“有高山者必有深谷,有奇才者必有怪癖。”那些杰出人才常常特立独行,具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某种反叛精神。他们桀骜不驯、狂放不羁,常常做出一些惊世骇俗之举。他们自信、自尊、清高、固执甚至有些古怪,我行我素而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他们的逻辑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一个人越是把聪明智慧集中在某一方面,其他方面就越是平常甚至笨拙。他们这种不合时宜的举动,常常遭到世俗力量的冷遇、白眼和孤立。自古以来,那些具有非凡创造力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大多是子啊逆境中奋斗的,夭折的比存活的要多,被埋没的比被发现的要多,不得志的比得志的要多。不受杰出人才的价值是在其死后才被人发现的。时间越是久远,他们的价值就愈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6. 正因为杰出人才难得,因此作为一个高明的领导者,更应当细心地发掘、大胆地起用、加倍地呵护。大规模选拔人才必须依照制度进行,但“制度选人”不能够完全代替“伯乐相

3

马”。现在通行的工业化、标准化的选人方法,只能够选出一般性的优秀人才,而那些特殊性的杰出人才则很难被选取出来,甚至会被当作“不合格产品”加以淘汰。只有领导者独具匠心和慧眼,才能够将他们挑选出来。一个开明的社会,不但要为大批常规性优秀人才开辟宽阔的通道,而且要为少数与众不同的特殊人才,如天才、奇才、偏才、怪才留有发展的空间。

7. 人才是人而不是神。任何人都是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的集合体。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只有长处而没有短处的人才是不存在的。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往往在一条直线上,优点的延长线就是他的缺点。

8. 人才的与众不同不在于他没有缺点,而在于他具有常人所没有的优点和特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9. 对待人才的三原则:第一,就培养人才而言,应当取长补短。第二,就使用人才而言,应当扬长避短。用人之道千万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其最强的优势领域。一个人才的奇迹都是在其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和最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领域中创造出来的。使用人才应当校短量长,唯器是适,用其所长,各得其宜。就保护人才而言,应当扬长容短,必要时干预护短。古语讲:“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小过无害正道,斯可略矣”。作为领导者,对成长中的年轻人才,应当多一点偏爱、多一点袒护,多做一些补台的事情,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强壮起来。在年轻人才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领导者要敢于挺身而出,为他们保驾护航。如果不设法遮挡住他们的“伤口”,而是任人捅来捅去,那么一个很有希望的人才就可能遭到夭折,徒有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10. 任何物质产品都有保鲜期、保质期。人才同样存在一个保鲜期、保质期问题。古人讲:“用人当其时,用人当其壮。”对于人才,应当在他们处于精力的最高峰、进取心的最高峰和创造力的最高峰时委以重任,把他们用好、用足、用活,这样才能够取得最佳的人才效益。

11. 青年人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历来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开拓精神的群体。“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从社会进步史、科技发明史中得出的结论,也是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

12. 衡量一种人才体制和政策是不是先进、优越,关键是看它能不能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拔尖创新人才。然而,在不少地方仍然沿袭着“追补性”的人才政策。当一个人才最具有创造活力、最能干事、最需要支持时,却得不到必要的支持,要“帽子”没有“帽子”,要经费没经费,要条件没条件。而当他移出创造力的高峰以后,名分、地位、各种优惠政策却接踵而至,可惜此时他已经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即使心有余也力不足了。

13. 人才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一个大系统、大团队里,需要各类人才相互配套,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形成整体实力。比如办好一所大学,需要从事教学、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内外合作、后勤保障、行政管理、思想政治工

4

作等各方面的人才。人才还有层次性的特点,层层递进,错落有致。每个层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每个层面的人才都有上下优劣之分,很难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比如优秀的博士生导师是人才,优秀的小学教师也同样是人才。如果让一个小学教师去教大学,当然难以胜任;反过来,如果让一名大学教授去教小学的孩子,也未必称职。

14. 鉴于人才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在选拔人才上必须尊重特点,承认差别,各取所长,各得其所,决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套所有的人。江泽民说:“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子来培养人才的倾向。不准别人脱颖而出,谁一冒尖,一先进,就孤立人家,把人家挤下去,以为这样大家都“公平了”,舒服了,殊不知,这是扼杀优秀人才、否定先进事物的极其错误的行为。如果让这种现象泛滥成灾,还谈什么创新精神,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在人才政策上,必须统筹兼顾,合理调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各类人才都有奔头。综合资,对待人才应当有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网罗众家,博采众长,努力促成一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生动局面。

15. 不拘一格的另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对于优秀人才、青年人才,要敢于打破常规,破格提拔。在人才选任中最流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论资排辈、循序渐进。这种办法尽管有弊端,但仍有其现实性和合理性。因为人才的识别需要一定的周期,建功立业也需要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对大多数人来说,既缺乏特殊才能,有没有突出贡献,论资排辈未尝不是一种现实的晋升办法。在某种意义上讲,年资就是经验,就是贡献的“积分”。如果在人才选拔上完全不讲年资,就会助长浮躁心理,为投机取巧之徒提供可乘之机。论资排辈的优点是便于操作,进退有序,心理平衡,减少麻烦,缺点是会埋没优秀的年轻人才,造成人才队伍的同步老化。正确的办法是把必要的论资排辈和破格提拔相结合,用邓小平的话来讲,一种办法就是“爬楼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爬;另一种办法叫做“搭梯子”,让优秀人才快一点上来。当前我国的民族复兴大业急需大批优秀人才,对于那些才能出众、成绩突出、潜力很大的年轻人才,应当积极引进,大胆选拔,破格使用,让他们早上岗、早就位,充分施展才能。“大锅饭”政策首先挫伤的就是优秀人才。如果把高能者放在低能者之下,把杰出人才放在平庸之辈之下,那等于是驱赶优秀人才。越是岗位拥挤,越要设法腾出位子招贤纳才;越是资源短缺,越要注意实行择优扶重,重点突破,在资源配置上适度向优秀人才倾斜,千万不要把优秀人才资源湮没在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中。

16. 宽容是一种社会文明,是一种政策环境,是对多元权利的尊重和容忍,是对手中权力的自我约束。宽容是处事的原则,交往的智慧,修养的境界。宽容就是对人要大度、包容,为人要厚重、厚道,对别人的缺点和过失多一些原谅和宽容,少一些计较和报复。在人的所有优点中,最可贵、最难得的就是宽容。

17. 宽容的前提是尊重和信任,宽容的目的是团结和激励,宽容只有与自觉和自律相结合才能持续健康地运行。如果借助别人的宽容而放纵自己,那就破坏了宽容的环境。宽则得众,苛则失和,没有宽容就没有人才。第一,允许失误,宽容失败。这是鼓励探索,激励创新的

5

篇三:读《从清华园到未名湖》心得

——读《从清华园到未名湖》有感 乌江小学 陈远征

书是我一口气读完的,果如朋友所言,虽实实在在、朴实无华,却不乏真知灼见和为人做官的思想光辉,读来酣畅淋漓,时时激起我的强烈共鸣。而令我感悟最深的,则是书中的一段话——“一个受人拥戴的领导者,应当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其实,无论是身居高位的领导者,无名无权的小干部,还是普普通通的平头百姓,大家都要回答这一永恒的命题:就是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你的工作、生活和交往。这个问题我过去也或多或少地思考过,但思维都是支离破碎的,时隐时现的,没有清晰和集中起来。但被任书记这么一总结,思想的火花又开始闪烁,“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这正是我所追求的生存方式、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这三者少了哪一项,人生都不会完整。

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工作是历练个人心智、施展自身才干、激发创造力、提高社会适应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它占据着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也只有在工作中,人们才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本质力量之所在。而我们作为国家检验检疫机构的工作人员,不管职位高低,都被赋予了一定的管理职能,都具有或大或小的权力。古语云:“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纣为帝王,足以乱天下”,这说明:没有权力,好人也很难干出好事,有了权力,坏人就会干出很多坏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使工作有声有色,最为关键的是要谨慎用权,正确用权,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情谋事、认真做事、抓紧时间多做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人民群众。而作为一个普通干部,要使工作有声有色,就要在思想上视单位为“衣食父母”,视工作岗位为奉献社会的平台,认认真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工作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如此人生才会变得有价值。我作为一名机关后勤人,要使工作有声有色,就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把后勤工作做细;始终保持一颗责任心,把后勤工作做实;始终保持一颗进取心,把后勤工作做优。

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一个人的生活道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常常布满荆棘和泥泞,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坎坷和挫折,因而生活滋味也变得百味俱陈。我们在享受生活带来的欢乐时也必须承受生活加予的愁苦。成功往往蕴藏在苦难之后,苦尽才会甘来。所以,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热爱生活、改变生活、享受生活,把家庭、学识、子女、健康、娱乐、文体爱好、旅游、运动、快乐、亲情、轻松等等都视为有滋有味,都看作是自己成功的标志,在平凡中享受生活的滋味。而不能只把物质享受、排场阔气视为有滋,把金钱美色、吃喝玩乐视为有味,把官位、名车、豪宅、美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甚至作为工作生活的动力,为了得到这些,就牺牲其他的一切,

扭曲了人生观、价值观。有滋有味地生活,才会品尝出生活的真谛,才会活得更有意义。

对交往做到有情有义。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免不了交往,少不了友谊,这既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交什么样的朋友,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与生活格调,甚至是命运和人生。我认为要广交众、慎交友,注意交往对象,选择交际方式。交往要有情有义,不能图名挂利;要善于识别,不能真假不分;要讲原则性,不乏灵活性。对可交往的人要坦诚相待、情义相加,以此加深友谊、方便工作、丰富生活。用自己的有情有义去结交那些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挚友、密友。即使彼此天各一方,但能时常让人怀想,情义不因距离的远近和岁月的流淌而消逝。如果为名为利去交往,结交的则常常是那些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昵友、贼友。虽近在咫尺,却貌合神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交往不掺任何情义以外的东西。有情有义地交往一个好朋友,等于开辟一个崭新的生活圈子。


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读后心得》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23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读后心得
相关文章
  • 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读后心得

    《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读后心得近些年忙于工作,很少花时间去读书,恰逢机关党委组织读书活动,经友人推荐一本《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读后的确受益匪浅。《从清华园到未名湖》,看...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