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资料汇编 正文 本文移动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资料汇编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资料汇编

2019-09-01 23:10:2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资料汇编

  1.庆祝祖国 70 周年生日征文

  2.我和我的祖国

  3.新青年敢作为 共铸中国梦

  4.新中国成立 70 年的心得体会 1

  5.新中国成立 70 年的心得体会 2

  6.爷爷的教导

  7.与国同梦 我们都是追梦人

  8.祖国,你好!

  9.昨日风雨兼程 明日砥砺前行

  10.我的祖国母亲

  11.我想长大

  12.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素材整理

  13.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1

  14.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2

  15.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制造大国屹立东方

  16.能源发展实现历史巨变节能降耗唱响时代旋律

  17.环境保护效果持续显现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

  18.服务业风雨砥砺七十载新时代踏浪潮头领航行

  19.科技发展大跨越 创新引领谱新篇


庆祝祖国 70 周年生日征文

  时间曾凝聚在 1949 年 10 月 1 日,当巍峨的华表披上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迎来新一轮的太阳,当无数先烈用鲜血 染红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洪亮的声音传遍了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时刻,对于一个饱经忧患、受尽欺凌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宝贵啊!中国,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一个让无数华夏儿女为之骄傲与自豪的名 字,从此诞生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日子到来时,亿万华夏儿 女为之雀跃。沉睡了百年的东方“雄狮”终于昂首立于世界 之林。这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

  我爱祖国,我爱祖国的壮丽山河;我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我爱祖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勇敢;我更爱祖国那生生不息、辉煌雄壮的民族魂!我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我热爱我的祖国,为自己是中华 儿女而骄傲。

  祖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千百年来牵系、造就了我们民族至高的美和至深的爱。她有如一位德高望重、雍容华贵的贵妇人:绵延万里的长城是她华丽的金项链;莽莽林海的大兴安岭是她俏丽的彩衣;巍峨峻拔的泰山是她金光闪闪的戒指; 奇丽险峻的张家界是她高雅的金冠。四大发明使她辉煌灿烂;

  老子孔子让她闻名遐尔;丝绸瓷器令她光彩照人。大禹治洪水,安天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了她;屈原忧愤满腔,投身汨罗江,是为了她;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抛头颅、撒热血是为了她;无数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毫不保留地献出自己的智慧、才华,艰辛地劳动是为了她!

  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翻开历史厚厚的书页, 我们却发现,昔日的祖国也曾不堪回首。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身躯之时,当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祖国的大门,无数人民群众就惨遭杀戮。中国人民终于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含义,一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开始奋起反抗。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走过!国家领导与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为长夜难明的中国托起了照耀祖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太阳!今天,他们谁敢不惊叹中国科技的巨大进步和飞速发展?谁敢不佩服奥运会场上中国健儿的奋勇!谁敢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无论是神州 5 号的成功还是奥运金牌榜上熠熠发光的金牌,一次又一次让世界向中国投来了惊羡的目光,一次又一次让世人对中国刮目相看!

  站在时代的今天,我们回望: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 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黄河在我们的血脉

  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使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我们会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

  同志们,祖国在我心中,祖国在你心中,祖国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努力吧!奋斗吧!拼搏 吧。


我和我的祖国

  天已黑了,突然觉得浑身酸痛,也许是一整天的手术让我感到疲惫,也许是刚才那长达 7 个多小时有惊无险的手术让我感到疲惫。松懈后的疲倦让我无力的靠在驾驶室一点不想动,但生活还要继续,启动车辆,准备回家。打开收音, 听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不知道唱过多少遍,更不记得听过多少遍,但当耳中濡染飘来的熟悉旋律时,胸中骤然升起从未有过难以名状的感动。这感动,是我印象中那个国 旗挥舞、群情激昂的场景,更是一种为守护每一个生命,作为白衣天使的使命和担当而感到自豪!

  因为我是一名手术室护士,可能不曾被人记忆,但有一 种无私的关怀是伟大的,有一种奉献是平凡的。如果把医院 比作生命之树,那护士就是那枝头上一片最小的绿叶,虽然我是那一片最小的绿叶,但我发挥着绿叶的光合作用所释放的能量,以诠释我的职业,我的祖国情怀。

  我虽渺小,但我身后是一个强大的祖国,我甘愿做一片最小的绿叶。从 2009 年 4 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至今,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大投入,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实现了阶段性目标,这是我的所见医疗制度初步改革取得的成功。

  我虽渺小,但我见证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 13 亿人,筹资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保障范围从大病延伸到门诊小病,城乡医疗救助力度不断加大。体现了我们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 加。

  我虽渺小,但我见证了我们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 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安全保 障得到明显加强;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同步推进,开始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 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体现了我们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

  在我们国家实力增强的同时,我们不能忘了曾经苦难中的民族,用信仰、信念作为柱石支撑,像黑暗中的灯塔,一直为我们向着光明的方向指明航线。

  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行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争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中没有留下名字的,还有没墓场和石碑的。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

  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传统美德,正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中华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张骞出使匈奴、苏武牧羊北海边、文天祥为保国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戚继光率兵抗倭、郑成功挥师收复台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义无反顾,李大钊、陈潭秋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为还我河山而爬冰卧雪,甘洒一腔热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献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身稳如泰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中国人的血脉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多少荣辱,多少艰辛, 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阳光灿烂。

  幸福的生活是我的祖辈、无数的英烈带着对祖国的挚 爱、对人民的赤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幸福来 之不易,这里面凝聚着无数英雄的血与生命。这是他们为了捍卫祖国,保护人民而献出生命的回报,这是所有人民心中 最甜的果实。这就是我亲爱的祖国。

  我曾领略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大气磅礴,聆听长江三峡的嘹亮赞歌……无处不在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她壮美的山 川,也歌颂她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

  我骄傲、我自豪,只因为我是炎黄子孙,我的祖国是中

  国。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每个龙的传人永恒的心愿!

  沉思千万,心有余热,我爱我的祖国,尽管我是一片绿叶,尽管今天手术很累,但想到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很有意 义的,想到我能为我强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而倍感自豪,祖国啊祖国,我永远爱你!


新青年敢作为 共铸中国梦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70 年披荆斩棘,70 年风雨兼程, 中国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处在这个关键节点的我们,应不负前贤之努力,继往开来,在新节点上敢于作为,共同铸就伟大的中国梦!

  七十年来,新中国以令世界惊叹的速度从雨后初生,到如今的枝繁叶茂。在这一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几代青年人的 青春,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是他们的勇敢创新,是他们的弃小家以成大家的精神。所以,处在新时期节点上的我们,不 应故步自封,而要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勇于作为,共铸中国梦!

  新时代青年,当求真务实,勇于反思,勇于改错,彰显 复兴决心。祖国的七十年岁月并非一帆风顺,亦有过迷茫和 徘徊,但终于在反思中开始了改革的阵痛。一九七八年开始的平反冤假错案,吸取经验教训,便是体现大国风范;1979 年改革开放开始了改变二十一世纪世界格局的伟大壮举;新时期来临前夕,开始了大规模的反贪反腐的行动;“求真务实”是从那之后的座右铭,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为一个目标——中华复兴!

  处于新时期的我们更应继承这种求真务实、勇敢反思的精神,在实现梦想途中不断反思,不空谈,要实干。要坚信,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勇立潮头,敢于创新;大国青年,应勇敢地站在时代的潮头,树立创新精神。“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站在祖国七十年华诞的节点上回望先前的奋斗者,不难发现他们所共有的品质——创新。三峡工程,让世界瞩目;载人航天,全球关注;二十年青丝白发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几十年隐姓埋名的“两弹元勋”“氢弹之父” 于敏……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科技成就强国,创新铸就未来。故,处于新节点的我们应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勇于创新。运用新思路和新方法攻破梦想之路上,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应脚踏大地,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在泥泞之中,也要坚定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信念。这必将给我们带来与众不同的人生,而这样的人生也必将与我们的时代交相辉映。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新青年,敢作为,共铸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 70 年的心得体会 1

  中国,给了我们黄皮肤黑头发,还给了我们那些深入骨髓的苦难历史:火烧圆明园、八年抗战、南京大屠杀……这些交织着血与泪的故事,这些贯穿着血腥与仇恨的历史都深深的刻在我们的脑海里。当时的中国,是懦弱的,是胆怯的。 当时,那条名为中国的巨龙在沉睡。它任凭外国人欺辱,任凭外国人拿着枪,拿着刀在身上乱砍乱轰!

  1921 年 7 月 23 日,它惊醒了,愤怒了!它用它那巨大的

  爪子开始抵抗!在 1949 年 10 月 1 日,把所有侵略者赶出了中国!

  70 年来,中国人民走得每一步都充满了苦难与艰辛。中华人民永远忘不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精神与钢铁意志的较量;忘不了,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悲愤与耻辱;忘不了,南沙群岛守护我主权时对手的无耻与卑劣;这牺牲包含了所有的付出,既有先烈的浴血,也有我辈的拼搏。

  如今,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经迈入新的阶段,13 亿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感召下,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和力量,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复兴号、 上海洋山港自动化马头、5g 移动互联网、天宫、探月等一个个超级工程正在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纵观当今世界,我国正面临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70 年

  的积累,让我们处于一种主动的态势,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始终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放松。瞩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满怀,让我们紧紧抓住眼前的历史机遇,万众一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祖国,我的母亲,在欢庆您诞辰 70 周年之际,我热血沸腾,思绪澎湃。70 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多多,而我感悟的只是千千万万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千言万语道不尽对您的爱,表不尽对您的情。请允许我以共和国女儿 的名义,真诚地道出 13 亿人民的共心声:“谢谢您,我的祖国!我爱您,中国!”


新中国成立 70 年的心得体会 2

  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 尚,使人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 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 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

  70 年一瞬,仿佛换了人间,家乡的土地生长出了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生长出丰收的希望,也生长出了林立的楼群, 和谐社会的祥和与美好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这片黄土地: 当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今温饱小康、生活殷实;当年是阴暗潮湿的低矮土坯房,而今是窗明几净的高耸砖瓦房; 当年是泥土路上两腿走天下,而今是水泥路上车辆遍地跑……

  人们在这片黄土地上,浇注着辛勤的汗水,倾注着毕生的精力,等待着四季轮回的春华秋实,期望着时代变迁的丰衣足食,也守侯着那份与世无争的淡定从容。

  祖国母亲啊,您给了我生存的勇气,给了我无比强大的力量,给了我拼搏的目标。要是没有您曾今经历过的磨难, 或许就不会有今天这么令我骄傲的中国。

  祖国母亲啊,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您是一位坚强的母亲,饱经风霜!我作为您的儿女,长大后一定会孝顺您的。 在此跟您说一句:“您辛苦了!”

  今天是您 70 岁的生日,我祝您“生日快乐”。在此我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我相信很快就能实现,让我们一起期待吧!如果有一天,别人问我祖国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说:“祖国,就是一股滋润人民的甘霖。就是一首永 远唱不完的赞歌,是我们神圣的信仰,是我们年轻人热血澎 湃的根源,是我们最最深情的寄托,也就是我的未来,我的 依靠。

  因为在我的心中,祖国是一首歌,雄浑高亢,传响久远; 祖国是一轮月,温馨明亮,清晖怡人;祖国是一片海,生机 浩然,力量涌动。祖国,永远是我的母亲!

  我爱您,母亲!


爷爷的教导

  印象中夏天的夜晚总是伴随着燥热,而坐在门前的树下乘凉却是一天中最惬意不过的事情了。舒适的躺在藤椅上, 双脚搭着板凳,用蒲扇轻轻扇动,驱赶着偶尔会来觅食的蚊虫,不远处的田地和池塘里断断续续传来蛙叫声,树上的蝉也轻轻和着,似乎要为这夏天合奏一曲赞歌。呡一口车前草煮的茶,困意还是渐浓,手中的扇子动作越来越慢,最后落在胸前,他逐渐进入梦乡。

  “爷爷,爷爷,今天给我讲故事的时间到了哦。”小男孩握着爷爷的手轻轻左右摇晃着,铃铛似的声音惹得老人咯咯回应到“好,好,我给你讲。”脸上的皱纹却掩盖不了洋溢着的慈爱和欢喜。这是爷孙俩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小男孩双手托着下巴,眼睛睁大着,生怕会漏掉了某个细节。

  “你知道爷爷为什么只有一只手吗?”这是爷爷不愿意提起的事情,小男孩以前也问过很多次,但是爷爷每次都巧妙的避开了,这次主动提起此事,小男孩有些吃惊的望着爷爷,眼神呆滞“不知道诶。”“那是好多年前咯,挖五一水 库时候的事。”他长吸了一口气,嘴巴蠕动着,好像有什么卡住了喉咙似的,过了好一会儿又开口了。“那年挖五一水 库,每个大队挑选出精壮劳动力组成一个小组,负责水库开挖工作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说到这里爷爷停顿了一下,脸

  上挂满了自豪感。“然后呢,然后呢?”小孙儿好奇的催促着。“为了村里的田地以后能有渠道水灌溉,收成更好,大家都卯足了干劲,喊着口号,相互加油打气,一边挖土,一边挑走,全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一样,休息的时候轮流唱红歌听。”忽然爷爷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开心的问“你知不知道, 我们挖水库那段时间吃什么吗?”小男孩疑惑的答着“不知道哇”“大米饭,那时队里分的粮食不够,家家户户都是一把米熬成一锅粥,里面飘着几片菜叶子,几大碗下肚,走几步路又饿了。一年里也就过年能吃上一次饱饭了,我们挖水库的活重,所以有饭吃。”

  挖水库那段时间,队里管他们一顿午饭,有专门负责烧饭的人。有一次蒸笼蒸的饭是半熟的,蒸饭的人偷吃了三大碗,喝完水后米饭在肚子里面泡发了,肚子撑的圆鼓鼓的, 裤腰带也系不上了,躺在水库堤坝上哎哟哎哟的叫着,大家纷纷嘲笑他偷吃这么多遭报应了。

  爷爷端起搪瓷缸喝了一大口茶继续往下讲着。“那天挖到了山脚下了,土质不好,松松垮垮的,再加上前天下了雨, 山上一直有水渗下来,忽然远处的人大声在喊快跑啊,我听到时已经来不及了,还没跑几步就被山上滑下来的土给埋住了,还好大家抢救及时才捡回了一条命,只是我的胳膊被土里夹着的大石头砸断了,在去医院的路上耽搁太长时间,加上那时医疗条件有限,我的手不得不截肢。”说到这里,爷爷掩面不停的搽拭着眼睛。“爷爷不哭,不哭,以后我就是

  爷爷的左手!”小男孩眼里噙着泪水,伤心的叫着。爷爷温柔的摸着他的头,转悲为喜应着“好,好。”

  爷爷望着他,表情逐渐严肃起来“我要对你提一个要 求。”小男孩不知所措,慌张的答着“好的,爷爷。”

  “我以前挖水库,虽然不是什么伟大的事情,但也是为了村子里以后的发展着想,你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争取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小男孩还听不懂爷爷此时对他说的这番话,却还是坚定的回答“好的,我答应爷爷,一定好好读书。”

  忽然天空下起了小雨,滴落在他的脸上,才发现他在梦里又回到了小时候。他一直谨记着爷爷对他的教导,并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努力,如今,他成为了湖南五建的一员,在生产一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公司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从百年前的积贫积弱,到现在的世界强国;从温饱问题难以解决,到现在的富足小康;从青砖瓦房,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从石桥土阶过小河,到现在的大桥通天堑,跨海洋, 这一切的翻天覆地离不开先辈打下坚实的基础,今我辈定当牢记先辈教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与国同梦 我们都是追梦人

  在纪念了改革开放 40 周年之后,我们又迎来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

  这 70 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人民及海内外华人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 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世人瞩目。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尤其是党的十八 大以来,在以领袖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华儿女正式踏上了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伟大征程。

  70 年披荆斩棘,70 年风雨兼程。中国人民走得每一步

  都是步履蹒跚,每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牺牲。这 70 年,中国人民永远忘不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精神与钢铁的较量;忘不了,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悲愤与耻辱;忘不了,南沙群岛护我主权时对手的无耻与卑劣。这牺牲包含了所有的付出, 既有先烈的浴血、也有我辈的拼搏,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大家的团结奋进,离不开大家不惧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如今的祖国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 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已经成为中国的新名片。这一系列成就,证明中国不仅可以跟上世界的步伐,而且可以引领世

  界的潮流。。

  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七十年的扬弃和继承,当今中国正以不卑不亢、不惊不躁的姿态,昂首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 在“十九大”的东风劲吹中,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必将继往开来,带领着各族人民把“中国梦”一步步变为现实。

  国家的伟大,莫过于以改革之魄力圆国人之理想;人生 的精彩,莫过于以拼搏之活力筑家国之梦想。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当把个人梦想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与 国同梦”必将让我们的目标更清晰,步履更坚定,在报效祖国的同时最大化地实现个人价值,成就人生辉煌!


祖国,你好!

  岁月悠悠,潮起潮落,共和国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 2019 年,迎来了她七十岁华诞。

  七十年前,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声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红旗漫卷,遍地歌声,中国人民受 压迫、受屈辱、受剥削的历史一去而不复返。

  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但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 始走上了伟大、壮阔的富国之路。

  上世纪 60 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撤走专家,中国经济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然而,我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到,没有被国际和国内的敌对势力所压服,依然挺起腰干, 挖掘资源,硬是凭着自己的创业精神,让卫星上天,让原子弹爆炸,让《东方红》的歌声第一次响彻在天宇,让西部沙漠第一次腾起蘑菇云……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整个时代的主题。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13 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都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一时间, 三峡蓝图得以实现,“神九”、“神十”遨游太空,奥运、

  世博在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如火如荼,国产航母顺利下水,“歼-20”飞上蓝天,国防力量盛况空前……

  回首过去,我们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们成竹在胸;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定当胸怀祖国,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当思考:我要为祖国做什么? 我能为祖国做什么?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肩负的职责也千差万别,但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祖国事业链条的一部分,都是共和国大厦的一块砖,一片瓦。尽全力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每个人都会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今天大家安坐在校园一隅,明天将会是新时代的接棒人,祖国的未来,将由我们书写。不负祖国的期望,不负师长的嘱托,以信念执笔,怀真才实学,这, 就是我们对祖国 70 华诞最好的献礼。

  昨日风雨兼程 明日砥砺前行

  你可知,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了兰渝铁路的建设构想,外国专家曾惊呼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今,10 万建设大军历时 9 年终于让山川不再是阻隔, “复兴号”动车组在×铁路上日夜飞驰。

  你可知,1980 年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参观美国航母,美军以保密为由不让我们触碰航母上的设施。而今,国 产航母成功下水,我们扬眉吐气,举国欢腾。

  你可知,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却被拒之门外,不能如愿。而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 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我国迈进“空间站时代”。

  还记得,1932 年美国洛杉矶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运动员仅×一人。而今,中国不仅成功举办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很快,我们还要在家门口迎来冬季奥运会。

  还记得,香港和澳门漂泊多年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一国两制”在中国大地上开启生动实践。而今,东方之珠璀璨依旧,盛世莲花更加娇艳。

  还记得,第一次走出国门的胆怯;还记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笑谈;而今,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已成为外国人最想从中国带回去的新“四大发明”。“一

  带一路”倡议正让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

  不能忘,80 年前卢沟桥的枪声,宛平与北平不平,华北与中国告急;不能忘,南京南京,40 多天的屠杀,30 万同胞罹难;而今,人民军队正大步走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道路上,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不能忘,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横冲直撞,八国联军在北京城中烧杀抢掠。而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 人无论走到哪里,身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回首一路走来的岁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日益强大、愈加自信的中国。我们同样看到,是亿万中国人,是每一个你, 共同缔造了共和国的荣光。

  今年,共和国迎来 70 周年华诞。70 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70 年,春华秋实,砥砺前行。

  我爱你中国,爱你坚守的过往,也爱你执着的前行。为 了你更美好的未来,我们一起努力!


我的祖国母亲

  我的祖国母亲,

  您跨越了五千年的风雨, 哺育了傲人的炎黄子孙。您创造了巍巍神州大地, 给予了我们民族的希望。您带领着我们苦尽甘来, 迎来了丰衣足食的今天。

  ——辛苦了,我的祖国母亲!

  我的祖国母亲,

  您有令我们骄傲的滚滚长江; 您有令我们自豪的万里长城; 您有令我们荣耀的顶天五岳; 您有令我们陶醉的大好河山。

  ——壮观了,我的祖国母亲!

  上天神州飞船, 下地中国蛟龙,

  挥挥衣袖的潇洒刷单, 通天入地的宏伟工程,

  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

  ——厉害了,我的祖国母亲! 我的祖国母亲,

  您是这么的伟大, 这么的壮丽丰饶。作为您的儿女, 我感到很荣幸。

  ——我爱您,我的祖国母亲!


我想长大

  (一)

  我,今年 66 岁了可是我,还没有长大。

  或许有人会问,

  呵!66 岁,正是颐养天年的好时光为何说,还没有长大?

  不,我不是小朋友我是××公司 今年才 66 岁

  我和 70 岁的祖国一样,正年轻!

  (二)

  70 年前,一位从湖南走出的伟人带领着四万万同胞,

  推倒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并在天安门城楼上,

  说出了那句举世闻名的宣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4 年后,一群梦想在建筑领域闯出天地的工人阶级在祖国的支持下,创立了我的前身

  ××××××××公司

  66 年的艰辛历程,几代人的共同追梦几经风雨岁月,打造了现在的我

  ××××××××公司

  一直来,我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每一次的科学发展和创新引领

  定会为社会带来焕然一新

  也许过程有过坎坷,甚至造成伤口

  而每一次,祖国都会用它几千年的底蕴内力抚平每一道疤痕,更新每一寸肌理

  在这每一次的发展和创新中,祖国保护着我

  还有其它和我一样,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国有企业在祖国的保护下,靠着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彰显国企担当

  安稳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在危机中,稳步成长,生机盎然就这样,我越长越大

  也越来越充满青春的活力

  (三)

  纵使如此,在当今的国际市场我才涉足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我多想和祖国一样

  与全球很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一份亲密关系

  我总是忍不住想

  地球上那些我未曾涉足的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不是正在等着我

  等着我长大,为他们的建筑史添上或轻或重的一笔

  为他们的发展贡献一份有力的力量所有未涉足中,南极最令我神往 如能在这里施展我的专长

  那将是我非常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有夜晚举头可望的月亮

  我也未曾到达,更别说火星可我心中,一直有个信念 我坚信

  祖国去过的地方,我一定会去我更坚信

  祖国想去的地方,我会和祖国一起去如果说,祖国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那么我的梦想,也是银河系外!

  今年我 66 岁了,我和 70 岁的祖国一样,年轻!

  今年我 66 岁了,我想和 70 岁的祖国一起,长大!


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素材整理

  领袖致词

  2019 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70 周年华诞。

  70 年披荆斩棘,70 年风雨兼程。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 气。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 瞩目的中国奇迹。

  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 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摘自领袖 2019 新年贺词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十大成就

  1.两弹一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 6 月 17 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 20 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恢复联合国席位

  1971 年 10 月 25 日,在联合国大会第 26 届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得到恢复。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重回联合国,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3.载人航天

  1992 年 9 月 21 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并将该项目命名为“921 工程”。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之后,从“神州六号”到“神州十一号”,中国航天技 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4.港澳回归

  1997 年 7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在香港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结束了葡萄牙在澳门442 年的殖民统治。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大大推进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5.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 路。整个工程分两期建成,2006 年 7 月 1 日全线通车。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成功解决了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施工环境和对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

  6.加入世贸组织

  2001 年 11 月 10 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 15 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也标志着中国在经过了 15 年的歧视待遇之后,终于享有了与其他世贸成员同等待遇的权利。

  7.2008 年北京奥运会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改革开放 30 年风雨历程,中国在世界人民的印象中更多的是一个蓬勃的新兴经济体。北京奥运会则把“文化中国”传递给了世界,“绿色”“科技”“人文”的理念,深深地融进了传统奥运理念之中。

  8.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0 年,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当年名义GDP 为 54742 亿美元,比中国少 4044 亿美元,中国 GDP 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自 1978 年改革开放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壮观增长,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9.国产航空母舰

  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第一艘航空 母舰,其前身是苏联海军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1999 年,中国购买了因苏联解体而建造中断的“瓦良格”号,并继续建造改进。2012 年 9 月 25 日,正式更名为辽宁号,开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服役。2017 年 4 月 26 日,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 002 型航空母舰在大连正式下水,它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海上作战平台自主设计取得重大阶段性突破。

  1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欧洲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的第四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2017 年 11 月 5 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8 年,我国陆续发射了多颗“北斗”全球组网卫星。2018 年12 月 27 日,北斗系统服务范围正式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五大圆梦工程

  1.中国桥

  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近十年来中国大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纵观世界桥梁最长前 100 所大桥中,大部分都由中国建造。其中已建成跨度超 400 米的斜拉桥、悬索桥分别有 114 座、109 座,中国分别有 59 座、34 座;全球在建及拟建的主跨 400 米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为 49 座、37 座,中国分别占据 39 座、29 座。其中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如今,在世界桥梁界有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看欧美,90 年代看日本,21 世纪看中国。

  2.中国路

  从起步到高速公路通车 1 万公里,我们用了 12 年时间,从 1 万公里到突破 2 万公里,我国只用了 3 年时间。可以说仅仅 15 年,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一般需要 40 多年才能完成的发展进程,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高速公路里程 13.1 万公里世界第一,2020 年将达 15 万公里;高铁里程 2.2 万公里世界第一;城市轨道交通 4153 公里世界第一。

  3.中国车

  2017 年 6 月 25 日“复兴号”下线,这是中国第一列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涉及的高速动车组 254 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了 84。2018 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 2.9 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超过其他国家总和。2019 年, 计划确保投产高铁新线 3200 公里。高颜值、高速度。高铁,已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4.中国港

  2018 年 12 月 10 日,全球最大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港四期开港试运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而洋山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占到上海港 40以上,是上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撑点。与传统人工码头不同,洋山四期码头是一座高科技新型码头,集装箱的装卸转运将全部由智能设备完成。除了上海港,全球吞吐量排名前十的超级大港,中国已 经包揽了七席。一座座由中央企业参与建造的港口和巨轮,正在搬运着整个世界,也在托举着中国梦由理想变为现实。

  5.中国网

  当前,中国的光缆线路总长 3041 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 4G 网络,竖起 299 万个基站,拥有 8.9 亿用户;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有 7.51 亿人,全球第一……在中国,每三个手机用户,就有两个在使用移动支付。这里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购物、吃饭、加油……甚至在路边摊,中国到处都能移动支付。中国在互联网方面的进步正在改变着全国甚至全球的生活方式。在经历了移动通信领域“2G 追赶,3G 突破,4G 并进” 等阶段之后,在即将到来的 5G 时代,中国通信业正在酝酿着一出更加精彩的“引领”大戏。

  70 年来中国人的生活巨变

  衣

  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穿衣服主要靠购买布料自行加 工。而由于供应紧张,买布还得用布票,每人每户都有严格的限量。人们的着装风格也很单一,颜色是沉闷的黑、绿、蓝,面料是一水的棉布。当时流行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布票逐渐被取消, 添新衣也从自己加工变为购买成衣。到如今,各种品牌和风格的衣服琳琅满目,线上线下大小服装卖场随处可见。衣服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御寒保暖,舒适、个性和时尚才是人们的普遍要求。

  食

  改革开放之前,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粮食供应紧张,同样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直到 90 年代初,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才逐渐消亡。而今天,分门别类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 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住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破旧民居,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单位上的人们为了分房子有时还会勾心斗角。从 90 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 物交通也方便。对于经济条件好的人,居住的选择就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

  行

  改革开放之前,最主要的短途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因此, 中国也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火车和长途汽车的条件也很差, 拥挤、缓慢更谈不上舒适性。而坐飞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现如今,私家车高度普及;公交路线增多、车辆条件大为改善;出租车招手即停,“滴滴”等打车软件更加方便了 出行;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高铁和动车;坐飞机已成为一种日常的出行方式。


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70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 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

  一、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新中国诞生时,我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 679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119 元。经过长期努力,1978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 3679 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 1.8,居全球第 11 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1986 年经济总量突破 1 万亿元,2000 年突破 10 万亿元大关,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2010 年达到 412119 亿元,超过日本并连年稳居世界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近三年,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 70 万、80 万和 90 万亿元大关,2018 年达到 900309 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 16。按不变价计算, 2018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 1952 年增长 175 倍,年均增长 8.1; 其中,1979—2018 年年均增长 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 左右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 18左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18 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 9732 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二)财政实力由弱变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建国初期,我国财政十分困难。1950 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 62 亿元, 1978 年增加到 1132 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99 年全国财政收入首次突破 10000亿元。进入新世纪后,财政收入实现连续跨越,2012 年达到117254 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18 年达到 183352 亿元。1951—2018 年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2.5,其中 1979—2018 年年均增长 13.6,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上世纪50—70 年代,我国外汇储备相当紧张,1952 年末外汇储备只有 1.08 亿美元,1978 年末也仅为 1.67 亿美元,居世界第38 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稳步增加,2006 年末突破 1 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2018 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为 30727 亿美元,连续 13 年稳居世界第一。

  (三)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影响力日益彰显。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受外来封锁等影响,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 的经济交往较少。上世纪 50 年代,与前苏联东欧国家一度开展交流;70 年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交往明显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融 入国际社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1980 年 4月和 5 月,我国先后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2003 年以来,我国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建设自贸区,目前已与 25 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 17 个自贸协定,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 路”,得到 160 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 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以 WTO 改革为代表的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贡献了中国智慧, 展现了大国担当。

  二、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 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一)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上世纪 60—70 年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由 1978 年的 30477 万吨增加到 2012 年的 61223 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 1978 年的 1397 亿元上升到 2012年的 86342 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持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其中谷物、肉类、花生、茶 叶、水果等产量持续位居世界第一。回首 70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 1949 年的 11318 万吨提高到 2018 年的 65789 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由 1952 年的 18 万千瓦提高至 2018 年的 10亿千瓦,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由 1952 年的 1996 万公顷扩大到2018 年的 6810 万公顷,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二)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多项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建国之初我国工业部门十分单一,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大量工业产品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后,拉开了我国工业化的大幕,上世纪 50—70 年代我国初步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宝贵基 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进入腾飞期,2012 年工业增加值比 1978 年实际增长 38.2 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日益增强,并逐步向中高端迈进。2013—2018 年,我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 11.7和 9.5。目前,我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 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自 2010 年起稳居世界首位。2018 年,我国原煤产量为 36.8亿吨,比 1949 年增长 114 倍;钢材产量 11.1 亿吨,增长 8503倍;水泥产量 22.1 亿吨,增长 3344 倍。电子信息产业应运而生,实现快速发展。2018 年,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达到 18.0 亿台和 3.1 亿台。

  (三)服务业蓬勃发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能力不断提高。建国初期直至上世纪 70 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52 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 195亿元,到 1978 年也只有 905 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进入发展快车道。2018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469575 亿元,比 1978 年实际增长 51.0 倍,年均增长 10.4。其中,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 9.0、10.1 、10.3 和12.0 。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以依赖单一产业为主转向 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1952 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50.5、20.8和 28.7。上世纪50—70 年代,随着工业化建设推进,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1978 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 27.7、47.7和 24.6。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巩固加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2 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 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2018 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 7.2、40.7 和 5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4.2、36.1 和 59.7。

  三、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实现重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交通邮电快速发展,基础产业地位不断巩固,能源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交通运输发展成就斐然,综合运输网络四通八达。 建国初期,我国交通十分落后。建国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加快,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运输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交通线路长度随现代化建设成倍增长,2012 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和公路里程分别比 1978年末增长 0.9 倍和 3.8 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服 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18 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 万公里,比 1949 年末增长 5 倍,其中高速铁路达到 2.9 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 60以上,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铁网基本形成;公路里程 485 万公里,增长 59 倍, 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8 年末达到 14.3 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 12.7 万公里,增长 72.7;定期航班航线里程 838万公里,比 1950 年末增长 734 倍。

  (二)邮电通信水平全面提升,现代信息通信体系加快构建。建国初期,我国邮政通信发展水平很低,邮路总长度仅为 70.6 万公里,长途明线仅为 14.6 万对公里。建国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后来居上。2018 年末, 全国邮政营业网点 27.5 万处,比 1949 年末增长 9.4 倍;邮路总长度 985 万公里,比 1978 年末增长 103;光缆线路总长度达 4358 万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邮电通信全面发展,“宽带中国”建设加快实施,2018 年移动宽带用户达 13.1 亿户,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大数据、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三)能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基础保障作用日益增强。 建国初期,我国能源供给严重短缺。1949 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只有 0.24 亿吨标准煤,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经过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努力,我国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给体系。2018 年我国能源生产达到 37.7 亿吨标准煤,比 1949 年增长 158 倍。2018 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 19 亿千瓦,比 1978 年末增长 32.3 倍。党的十八大以来,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利用大幅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扩大, 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生产比重从 2012年的 15.3上升为 2018 年的 23.5,我国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的积极引领者。

  四、从城乡分割到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稳步实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不同地区比较优势有效发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旧貌换新颜。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建设多姿多彩。建国 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

  10.6 。1978 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仅为 17.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8 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9.6,比 1978 年末上升 41.7 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推进实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不断提高。2018 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43.4,比 2012 年末提高 8.0 个百分点。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速,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城镇网络体系不断完善。1949—2018 年,城市数量由 132 个发展到 672 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由 65 个增加到297 个,县级市由 67 个增加到 375 个;建制镇由 2000 个左右增加到 21297 个。

  (二)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建国初 期,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随着人口较快增长,农民 温饱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农村建设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农村交通、通信明显改善。据测算, 2018 年,全国农村地区有 99.9的户所在自然村通公路,99.9 的户所在自然村通电,99.7 的户所在自然村通电话,98.1 的户所在自然村能接收有线电视信号,95.7 的户所在自然村已通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8 年, 全国农村地区有 65.3的户所在自然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83.6 的户所在自然村垃圾集中处理。

  (三)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新的增长极增长带蓄势崛起。 建国初期,我国地区差距很大,工业基础薄弱,且都集中在“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等沿海城市。上世纪 50—70 年代,在工业化建设中,生产力布局逐步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发展等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区域发展新空间不断拓展。2018 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 52.6,比 1978 年上升 9.0 个百分点。中西部后发优势不断显现。2018 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21.1和 20.1,分别比 2000 年提高 1.9 和 2.7 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

  五、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抓住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再到共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显著拓展。

  (一)贸易大国地位日益巩固,货物贸易规模跃居世界首位。建国初期,我国外贸落后失衡,进出口规模十分有限。1950 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 11.3 亿美元。上世纪 50—70 年代,进出口略有扩大但仍处于较低水平。1978 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 206 亿美元,居世界第 29 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2001 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18 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 4.6 万亿美元,比 1978年增长 223 倍,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服务进出口总额 7919亿美元,比 1982 年增长 168 倍,居世界第 2 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多边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效果显现。2016—2018 年,我国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增速持续快于全部进出口。

  (二)引进外资大幅增加,日益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建国初期直至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利用外资渠道单一、规模很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引进外资规模大幅增加。2018 年,我国实际使用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 1350 亿美元,比 1983 年增长 146倍,年均增长 15.3,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1979—2018 年,累计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 20343 亿美元。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业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 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 2018 年达 68.1。

  (三)对外投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分工能

  力明显加强。建国以来至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开展对外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外贸迅速发展,带动了企 业逐步走出去。进入新世纪,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2018 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1205 亿美元,比2003 年增长 41.3 倍,年均增长 28.4。党的十八大以来, 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 56 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 2018 年为 156 亿美元,占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总额的 13。

  六、从发展落后到创新驱动,科学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科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科技实力显著增强,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建国初 期,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落后,科研人员和机构短缺,全国科 技人员不超过 5 万人,专门科技机构仅有 30 多个。上世纪50—70 年代,我国自力更生发展科技事业,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体系初步建立,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重大成果,但科技总体水平仍然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出台,产学研结合不断强化,科技领域投入持续增加, 带动创新产出不断扩大。2018 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19657 亿元,比 1995 年增长 55.4 倍;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 2.18,比 1995 年提高 1.61 个百分点,超过欧盟15 国平均水平。2018 年末,全国有效专利达 838 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 160 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1.5 件。我国自 2013 年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 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连续 6 年和 8 年居世界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诸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不断显现。

  (二)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建国初期,我国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质差,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 20左右,全国 80以上人口是文盲。上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重视发展基础教育。1978 年,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5.5;1982 年,文盲率降至 22.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义务教育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逐步加强,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18 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4.2;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 2831 万人,比 1978 年增长 32 倍;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1982 年的 5.3 年提高到 9.6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进展,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2018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 48.1,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达到 10340 所。教育事业发展有效提升了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资源。

  七、从相对滞后到全面进步,社会事业繁荣昌盛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硕果累累,环境保护日益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一)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国家软实力明显增强。建国初期,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图书、报纸等严重不足。上世纪 50—70 年代,社会主义文化在曲折中发展,总体上仍难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 要。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事业实现快速发 展。2018 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 3173 个,比 1949 年增长 56.7 倍;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 99.3;全年出版各类图书 95 亿册(张),比 1950 年增长 34 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汉语学习热潮在众多国家兴起。2018 年末,全球 154 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8 所孔子学院和 1193 个孔子课堂。

  (二)医疗卫生长足进步,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新 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曾被称为“东亚病夫”。建国初期,我 国医疗卫生水平很低,且大部分医院集中在城镇。上世纪50—70 年代,经过努力,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1978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 17 万个,床位数 204 万张,卫生技术人员 246 万人,但医疗卫生事业总体水平依然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2018 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 99.7 万个,比 1949 年末增长 271 倍;卫生技术人员 952 万人,增长 17.8 倍。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医保、医药事业深入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为人民健康撑起牢固保障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居民预期寿命由建国 初的 35 岁提高到 2018 年的 77.0 岁,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的 200‰下降到 2018 年的 6.1‰,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三)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迭创佳绩。建国初期,我国体育发展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上世纪 50—70 年代,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突破。1956 年,

  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9 年,容国团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1984 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2008 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 29 届夏季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所获金牌数首次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1949—2018 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 3458 个。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党的十八 大以来,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各种健身场所迅速兴起,有力促进群众体育运动开展。近年来,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 到 1.6 平方米以上,近 4 亿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我国运动员在各项国际比赛中捷报频传。

  (四)环境保护从无到有,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上世纪中叶起,环境保护发端于工业化国家。我国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就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等污染物治理。1972 年,我国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之后成立了一批环境保护相关机构。改革开放后,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90 年代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改善环境质量取得突出成效。2018 年,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 22.1,比 1978 年提高 15.5 个百分点;全国首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 74 个城市PM2.5 平均浓度比 2013 年下降 42,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68 ;十大流域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比 2013 年下降 2.1 个百分点。

  八、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供社会保障,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实现 总体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改善。新中国 成立前,经济凋敝,城镇劳动力多数处于失业状态。1949 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 18082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仅有1533 万人,城镇失业率高达 23.6。上世纪 50—70 年代, 通过积极发展经济,我国就业状况逐步改善。1978 年末,我国就业人员达到 40152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 9514 万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优先政策实施,我国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18 年末,我国就业人员增加到 77586 万人,其中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 27.6和 46.3,比 1952 年末分别提高 20.2 和 37.2 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新兴就业岗位不断涌现,第三产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就业形势稳中向好。2013—2018 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 6 年超过 1300 万人。

  (二)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1956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 98 元,人均消费支出仅为 88 元。由于人口增长快,积累和消费关系不合理等原因,1978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为 171 元,人均消费支出为 151 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18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8228 元,比1978 年实际增长 24.3 倍。随着收入较快增长,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2018 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 19853 元,比 1978 年实际增长 19.2 倍;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28.4,降低 35.5 个百分点。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18 年,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达 41.0 辆、121.3 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达 22.3 辆、116.6 台,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幅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 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2018 年已下降至 2.69。

  (三)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织就广覆盖的民生安全网。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尚属空白。上世纪 50—70 年代, 开始由国家和单位对城镇职工提供劳保等一定福利,并由集体对农民实行少量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 水平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18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41848 万人,比 1989 年末增加 3613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19643 万人,比 1994 年末增加 1167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 23868 万人,比 1994 年末增加 22046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 9 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 13 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四)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对全球减贫事业贡献巨大。新中国成立前,国家积贫积弱,人民贫困如洗。上世纪 50—70 年代,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始终突出。按照 2010 年标准,1978 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 7.7 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 97.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扶贫开发大力推进,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2 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至 9899 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 10.2。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精准脱贫政策陆续出台,尤其是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进, 贫困人口脱贫明显加快。2018 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 万人,过去 6 年共减少 8239 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 1.7 ,过去 6 年下降 8.5 个百分点。我国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 70。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70 年披荆斩棘, 70 年风雨兼程,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勠力同 心,奋斗不息,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经济结构发生深 刻变化,从落后的农业国演进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温饱不足的贫穷国家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城镇化稳步推 进,东中西协调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共生共荣,经 济社会发展快速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产业基础十分薄弱,1952 年,农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50.5,农业吸纳了 83.5的就业人口。之后,按照当时环境和现实需要,我国主要实行“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同时配以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促进了工业积累。1978 年,农业增加值比重降至 27.7,就业比重降至 70.5。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力迅速解放和发展, 产业结构深刻调整。2011 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到35.7 ,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就业最多的产业;2012 年,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 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增加值最大的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18 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 7.2、40.7 、52.2 ;就业比重分别为 26.1 、27.6 、46.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比1952 年上升 23.5 和 37.2 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种植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52 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高达 85.9,林、牧、渔业比重分别只有 1.6、11.2 、1.3 。改革开放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等多方面改革逐步实施,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农业生产逐步多元化。1990 年,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下降至 64.7,林、牧、渔业比重分别上升至 4.3、25.7 、5.4 。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基础更加巩固,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农业结构调整优化。2018 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下降至 54.1,林、牧、渔业比重分别提高至 4.8 、25.3 、10.7 。

  工业体系更加齐全,工业生产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新 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技术水平落后,仅能制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基本处于手工作业和简单制造状况。建国 70 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专项规划,工业规模由小变大,技术水平由低转高,实 现了从产品单一向门类齐全的变化,“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逐渐增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 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全门类的产业配套为工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航空航天、电子通信、医疗仪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高铁、核电等重大装备竞争力居世界前列。2018 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13.9,比 1995 年提高 6.9 个百分点。

  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改革开放前, 服务业主要是一般生活服务业,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业比重较高。1952 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 35.9和 14.9。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大量服务职能从公共部门分离出来,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带动服务业多元化发展。2010 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至 19.7和 10.3,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上升为 14.1和 12.9。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子商务、数据消费、现代供应链、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新模式日新月异,服务业成为创新创业的热点。2018 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升至 5.2和 6.9;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 7019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升至 18.4;销售方式的变化带动快递业务迅猛发展,2018 年完成快递业务量507 亿件,比上年增长 26.6。

  二、需求结构持续改善,实现了由需求疲弱向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的转变

  建国初期,居民消费受限,投资资金匮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一般消费拉动,1952 年,最终消费率高达 78.9,资本形成率为 22.2,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负。之后,“先治坡、后治窝”,投资明显加快,消费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均快速增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 来,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7 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 GDP 比重达到顶峰,为 8.6;2011 年,资本形成率达到顶峰,为 48.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需求结构逐步合理化。2018 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 54.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76.2;资本形成率为 44.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 。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主 要用于解决温饱。1978 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高达57.5 和 67.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2010 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 35.7和 41.1。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向全面小康大步迈进。2018 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 27.7和 30.1;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 33.0 辆,比 2013 年增长 95.3;每百户助力车拥有量为 59.2 辆,增长 49.9;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为 249.1部,增长 22.6;每百户空调拥有量为 109.3 台,增长 55.3;每百户排油烟机拥有量为 56.4 台,增长 32.7;每百户热水器拥有量为 85.0 台,增长 32.4。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改革开放前,由于资金和物资匮乏等原因,有限的投资主要用于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工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关键性作用持续显现,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生积极影响。2010 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达 56.5。党的十八大以来,短板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2018 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为 59.0;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比重为 17.5,比 2014 年提高 6.9 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 62.0,比 2012 年提高0.6 个百分点。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出口商品总 额中初级产品占 80以上,进口商品主要是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1978 年,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仍高达 53.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贸易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2018 年,出口商品总额中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到 5.4, 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 94.6。贸易方式经历了从一般贸易为主向加工贸易为主,再向一般贸易为主的转变。加工贸易比重从 1981 年的 6上升至 1998 年的 53.4,2018 年又降至27.4 。一般贸易比重从 1981 年的 93.5降至 2014 年的53.8 ,2018 年上升至 57.8。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取得积极成效,自贸区建设从无到有,与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往来更为紧密。2018 年,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达 12 个,贸易伙伴达 200 多个,对东盟国家货物进出口占全部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12.7,比 2012 年提高 2.4 个百分点。

  三、区域结构更加协调,新的增长极增长带不断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为改变工业偏集于沿海的局面,我国区域政策强调平衡发展,着重解决沿海与内地的不平衡问题。“一五”时期确立了有计划地、均衡地布局工业的指导方针,提出“在全国各地区适当地分布工业的生产力,使工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区和消费地区,并适合于巩固国防的条件,来逐步地改变这种不合理,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三线”建设时期,采取“靠山、分散、隐蔽” 的工业布局原则,为内地工业化和区域差距的缩小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后,实行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区域政策强调效率优先,以特区为代表的沿海地区迅猛发展。1999 年以来,区域政策再次强调平衡发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逐步形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等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区域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建国 70 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征,总的来看,当前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小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时也比世纪之交明显缩小。2018 年,全国各省(区、市)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比值为 4.5,而 1952 年为 8.1,2000 年为10.8;2018 年,全国各省(区、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异系数为 0.439,而 1952 年为 0.581,2000 年为 0.686。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2012—2018 年,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 8.2和 8.5,东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年均增长 7.2和 6.1。

  产业布局更加平衡。随着工业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各地 区形成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工业布局逐渐优化。1952 年,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北,两板块工业增加值占 全国的 73.8,中部和西部比重分别只有 12.6和 13.6;工业规模最大的上海和辽宁两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 30.4。2018 年,中部和西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升至22.5 和 17.8;工业规模最大的两地区变为广东和江苏,两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 23.4,明显小于 1952 年最大两地区的占比,工业区域集中度明显下降。

  四、城乡统筹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新格局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差距很大,城镇化发展缓慢,城乡处于分割状态。改革开放后,户籍束缚逐渐松绑,城镇化开始加速,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市场界限被打破,带动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一些地区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 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不仅有力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也有效扩展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减轻了农村和农业的人口压力。同时,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三农”投入力度逐渐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逐步形成。2018 年末农村公路里程达 404万公里,是 1978 年的 6.9 倍,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 。2008 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持续缩小,2018 年为2.69,比 2007 年缩小 0.46。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前,我国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1949 年,我国城镇人口仅为5765 万人,城镇化率为 10.64,1978 年也只有 17.92,近30 年的时间内仅提高 7.28 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2018 年,城镇常住人口从 1.7亿人增加到 8.3 亿人,城镇化率从 17.92提升到 59.58,提高 41.66 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 193 个增加到 672 个,建制镇数量从 2176 个增加到 21297 个。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速。2012—2018 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 35.33 提高到 43.37,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 17.24 个百分点缩小到 16.21个百分点,缩小 1.03 个百分点。

  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镇布局结构不断优化,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哈长、北部湾等城市群,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部分城市群已经具备强大的国际经济影响力。城市群内部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城市间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速一体化,产业分工效率持续提高,人才流动、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等多方面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

  五、所有制结构合理调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持续巩固

  上世纪 50 年代,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前,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后,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所有制理论认识逐步加深,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 断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支持民营经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多 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

  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过“放权让利”“抓大放小”“公司制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和战略调整,国有企业数量占比有所降低,但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持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国企改革红利逐渐释放。2018 年末,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数量仅占 4.9,但主营业务收入占 26.8,利润总额占 28.0。2018 年《财富》世界500 强企业中,中国 120 家企业上榜,其中中央企业 48 家,3 家中央企业排名前十,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占我国全部上榜企业营业收入的 49.1,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比重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企业基本上均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 制,几乎不存在民营经济,1978 年公有制经济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100。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在促进增长、稳定就业、增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 年末,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达22.1 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 58.3;主营业务收入为 30.6 万亿元,占比达 30.0。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超过 2500 万户,对税收贡献超过 50;民营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超过 60;民营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 70;民营企业城镇就业超过80 ,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达到了 90,成为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六、收入分配兼顾公平和效率,实现由平均分配向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居民收入平均化特征十分明显,“吃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广大劳动群众生产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释放。改革开放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大幅调整,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兼顾了效率与公平,极大地激发了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两个同步”和“两个提高” 思想,在注重提高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将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社会结构进一步优化。

  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单一,城镇居民依靠工资,农村居民依靠工分。1978 年,城镇居民人均职工工资及得自单位的其他收入合计占城镇居民收入的比重为 93.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 66.3来源于集体统一经营。改革开放后,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居民收入来源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下 降,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上升。200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降至 7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升至 30.8。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财产净收入成为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2018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净收入占比为10.3 ,比 2013 年提高 0.6 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比为60.6 ,下降 2.2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 工资性收入占 41.0,比 2013 年提高 2.3 个百分点,高于经营净收入 4.4 个百分点。

  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13—2018 年,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 7.3,快于人均 GDP 实际增速 0.8 个百分点。2016 年,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全部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为 62.1,比 2011 年提高 1.3 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重为 52.2,提高 4.7 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成效突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贫困,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 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约为 97.5,农村贫困人口规模达 7.7 亿人。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0 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 17.2,贫困人口降至 1.7 亿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历经数载砥砺,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迈出了坚实步伐, 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2018 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 1.7,贫困人口降至 1660 万人,均降至 2010 年的十分之一左右。

  总之,70 年来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70 年来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 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下一步,要按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顺应经济发展大势,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制造大国屹立东方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建国 70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 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工业制造加快向高质量发展推进。新中国工业为我国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康,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推动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

  70 年前的旧中国,由于长期战乱,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工业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少量粗加工产品。经过新中国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工业成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使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中国工业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国 70 年来,我国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浪前行。工业增加值从1952 年的 120 亿元增加到 2018 年的 305160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 970.6 倍,年均增长 11.0。分阶段看,国民经济恢复及“一五”时期(1949-1957 年),我国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建国初期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同时在整个“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保持了年均 19.8的增长速度。“二五”时期至改革开放以前(1958 年-1978 年),受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等影响,工业建设遭到很大损失。但在部分老一辈革命家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工业经济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1978 年,工业增加值 1622 亿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比 1952 年增长 15.9 倍,年均增长 11.5。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焕发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经济规模迅速壮大。1992 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1 万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 10 万亿元大关,2012 年突破 20 万亿大关,2018 年突破 30 万亿元大关,按不变价格计算,2018 年比 1978 年增长 56.4 倍,年均增长 10.7。我国工业国际影响力发生历史性变化。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7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高达 27.0,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建国初期,我国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经过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进入世界前列。原煤、钢铁、建材、化工等能源原材料行业已形成庞大的生产能力。2018 年,原煤产量 36.8 亿吨, 比 1949 年增长 115 倍;粗钢产量 9.3 亿吨,增长 5799 倍;水泥产量 22.1 亿吨,增长 3344 倍;平板玻璃 8.7 亿重量箱,增长 803 倍;化肥产量 5424.4 万吨,增长 9040 倍。

  主要消费品行业实现了供应不足向供应充裕的巨大转变。2018 年,纱产量 2958.9 万吨,比 1949 年增长 89.5 倍;布产量 657.3 亿米,增长 33.8 倍。日用消费品丰富多彩。据轻工联合会资料显示,如今我国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塑料加工机械等 100 多种轻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高技术装备类产品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8 年,我国手机、计算机和彩电等产品产量分别达 18 亿部、3.1 亿台、1.9 亿台,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在 70-90 之间;汽车产量为 2781.9 万辆,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高铁动车组已成中国靓丽名片,走出国门。工业供给能力的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工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 大货物贸易出口国。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主要工业品供应短缺,加上工业发展模式是半封闭型的,仅有少量的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也多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完备产业基础和综合成本优势,我 国对外贸易量质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978 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仅为 168 亿元人民币,2018 年已达到 16.4 万亿元,增长 979 倍。自 2009 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

  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建国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中 80以上是初级产品。1978 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 53.5, 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到 46.5,2000 年以后工业制成品上升到90 以上。其中,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出口主力。2018 年,机电产品出口 9.6 万亿元,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接近60 。 同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快更新换代,出口产品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等行业已成为我国在全球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

  (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些技术已从跟跑到领跑。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技术能力比较薄弱。随着国家 经济实力的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引下,工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作为创新主体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促进我国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企业研发力量不断增强。2017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 10.2 万家,比 2004 年增长 5 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从 2004 年的 6.2上升至 2017 年的 27.4,提高 21.2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 R&D 经费支出 12013 亿元,比 2004 年增长 9.9 倍,研发投入强度(R& D 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由 2004 年的 0.56提升至 1.06,提高了 0.5 个百分点。

  研发成果日益丰硕。2017 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 93.4 万件,比 2004 年增长 29.8 倍。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 年中国成为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国,仅排在美国之后。部分产品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和通讯设备产业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多次蝉联全球超算 500 强榜首。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北斗导航进入组网新时代。

  二、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旧中国,我国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的加工业。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 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对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进行了多次重大调整,我国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在 不断调整中优化升级。

  (一)建立了门类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建设,从“一五”开始就将有限的资源, 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经过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医

  药等工业行业不断由小到大,一些新兴的工业行业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子通信工业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拥有 41 个工业大类、207 个中类、666 个小类,一个行业比较齐全、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建国以来,我国传统工业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不断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等实现产业升级、脱胎换骨。如水泥行业 2012 年底前基本淘汰了机立窑、干法中空窑、立波尔窑、湿法窑,目前新型干法水泥基本全覆盖。截至 2017 年,中国拥有 1715 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其中日产万吨的生产线有13 条。煤炭行业 1997 年就开始整顿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同时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2017 年,大型煤矿企业的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 96,掘进机械化程度提高到 54。钢铁行业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冶炼、轧制设备,钢材品种质量提升实现巨大突破,大多数钢材品种的自给率超过了 100。有色金属工业实现了从主要技术装备依赖进口到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和电解铝技术输出国外的转变, 落后的自焙槽电解铝生产工艺已经全部淘汰,中厚板高端航空铝材已用于大飞机和军工等领域,高铁用铝材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三)新兴产业不断加快孕育发展。建国初期至 90 年代,我国工业结构是以钢铁、建材、农副食品、纺织等传统行业为主。进入 21 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2018 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11.7、8.1 ,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 5.5 和 1.9 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 13.9和 32.9。2018 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 8.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2.7 个百分点。主要代表性产品增势强劲。2018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 66.2,生物基化学纤维增长 23.5, 智能电视增长 17.7,锂离子电池增长 12.9,集成电路增长 9.7。移动通信、语音识别、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掘进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集成电路制造、C919 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龙门五轴机床、8 万吨模锻压力机等装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四)智能制造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展加快。一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据工信部材料,截至 2018 年 9 月,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 67.8和 48.5。二是“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不断涌现。截至 2018 年 6 月,开展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分别达 33.7、24.7、7.6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服装、家具等行业加快推广,协同研发制造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日益兴起。三是工业互联网发展已迈出实质步伐。工业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钢铁、家电、服装、机械、能源等行业,国内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超过了 50 家,重点平台平均连接的设备数量达到了 59 万台。

  三、多种经济成份携手共同发展,经济活力大幅跃升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8 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 77.6,集体企业占 22.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多种所有制经济携手共同发展。

  (一)国有企业在优化调整中发展壮大。1952 年,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28.2 亿元,固定资产原值 149 亿元。

  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年“扩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等艰 难探索,国有企业活力、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18 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18583 亿元,比 1952年增长 658 倍;2017 年固定资产原值 309410 亿元,比 1952年增长 2076 倍。国有企业不断优化战略布局,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主导地位。2018 年,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电力生产供应业中,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 93.2和 91.7;在石油加工、冶金、有色等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领域,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在 37.0-61.1 之间。国有企业为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民营经济和私营企业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1982 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党的十五大 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 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私营经济一步步由弱到强、逐步成长壮大。2001 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 3.2 万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 18.9,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 为 3.9、7.7 和 6.0。2018 年,私营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数量已超过一半,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比均超过 20。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我国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港澳台同胞积极响应,率先前来投资。1978 年,第一位港商广东投资办厂,此后一大批港澳台商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纷纷来内地投资兴业。2018 年末,大陆境内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已达 2.3 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达 956 万人,主营业务收入 9.9 万亿元。港澳台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更为内地输入了先进的理念 和管理经验,成为我国工业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四)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979 年,我国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加快增长,一些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大财团纷纷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出台了一系列利用外资重大举措,为外商投资企业长期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外商投资由最初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拓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2018 年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已达 2.5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达 931 万人,主营业务收入 14 万亿元。不断开放的中国制造业受益于国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同时也为外资企业持续提供了良好回报。

  四、不同地区工业总量均实现历史性飞跃,区域经济不断向协调发展推进旧中国的工业主要聚集于东部地区,布局极不平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进行了以大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地区工业布局大调整。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率先发展,区域经 济发展差距有所拉大。世纪之交,国家高度重视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

  (一)东部地区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对全国工业经济起着压舱石和导向标的作用。1952 年,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就已经超过一半。经过 70 年的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年的率先发展,东部地区规模持续扩大,在由速度向质量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2018 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38089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117 倍,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 57.4。2017 年东部地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 61.6。

  (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对全 国工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中西部地区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一直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振兴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战略,相关地区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8 年中西部地区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 13498 亿元和 12000 亿元,较1978 年分别增长 192 倍和 147 倍;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 2764 亿元,较 1978 年增长 21 倍。

  (三)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 来,相关地区工业经济质量不断提升。2018 年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46.7 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 45.7,较 2014 年 41.6的比重,提高了 4.1 个百分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2017 年长江经济带地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 值的比重为 53.2。部分新兴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集聚效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积极进展,产业转移协作有序 推进,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创新协作新模式,一大批跨区域重大产业项目与共建园区陆续落地,为京津冀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四)区域政策趋于精准,区域经济在不断调整中向协调联动推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上更加精准,更加注重跨行政区域、大区域的协调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 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2018 年,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7.4,西部地区为 6.9,分别比东部地区快 1.8 和 1.3 个百分点,2018 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分别为 22.8和 17.5,与2000 年 13.9和 11.3的比重相比,分别提高了 8.9 和 6.2 个百分点。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有所放缓,2016 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 3.1,随着一系列东北振兴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措施的逐步落地,东北工业企稳势头不断巩固。2017 年工业增加值增长 4.2,2018 年增长 6.1。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有所扭转, 不同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新中国成立 70 年,中国人民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创造了波澜壮阔、世界瞩目的工业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工业仍然还有很多山要爬,还有很多坎要过,但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业一定会再创新的辉煌,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历史奇迹。


能源发展实现历史巨变节能降耗唱响时代旋律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能源事业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能源生产水平很低,供求关系紧张,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70 年后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显著增强,我国能源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能源生产不断攻坚克难, 实现跨越式发展,能源消费不断提高水平,实现历史性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把握新时代对能源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强化各项节能降耗政策落实,我国能源事业取得新进展,能源结构显著优化, 节能降耗成效巨大。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能源政策不断完善,有力推动我国能源事业飞跃发展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对国家 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能源基础十分薄弱。上世纪 50-70 年代,能源发展得到重视。从“一五”计划至“五五”计划, 国家对电力、煤矿、石油等能源工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同时提出节约使用电力、煤炭、石油等。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加强能源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我国更加注重能源发展质量和效率,从“六五”计划到“十五”计划,逐步提出提高经济效益和能源效率,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推动能源技术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进入新世纪后,面对资源制约日益加剧、生态环境约束凸显的突出问题,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 策,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加大节能力度,将单位 GDP 能耗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连续写入“十一五”、“十二五” 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相继出台了能源发展“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和《能 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 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等纲领性文件,以及《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 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专项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提出“能源革命”的战略思想,为我国能源发展 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推动能源事业取得新进展。

  二、能源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基础性保障作用持续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能源生产能力不足、水平不高。1949 年,能源生产总量仅为 0.2 亿吨标准煤。经过 70 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生产逐步由弱到强,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一跃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基本形成了煤、油、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充分发挥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性保障作用。2018 年,能源生产总量达 37.7亿吨标准煤,比 1949 年增长 157.8 倍,年均增长 7.6。主要能源品种生产全面发展。原煤产量 1949 年仅为 0.3亿吨,2018 年达到 36.8 亿吨,比 1949 年增长 114.0 倍,年均增长 7.1;原油产量 1949 年仅为 12.0 万吨,2018 年达到 1.9 亿吨,增长 1574.9 倍,年均增长 11.3;天然气产量1949 年仅为 0.1 亿立方米,2018 年达到 1602.7 亿立方米,增长 22894.7 倍,年均增长 15.7;发电量 1949 年仅为 43.0亿千瓦小时,2018 年达到 71117.7 亿千瓦小时,增长 1652.9倍,年均增长 11.3。

  三、能源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用能条件和水平不断改善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整体呈现较快增长态势。1953 年,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仅为 0.5 亿吨标准煤,2018 年达到 46.4亿吨标准煤,比 1953 年增长 84.8 倍,年均增长 7.1。人均用能水平显著提高。1953 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 93 千克标准煤,2018 年达到 3332 千克标准煤,比 1953年增长 34.8 倍,年均增长 5.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断下降。1954 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 3.54,2018 年为 0.50,比 1954 年弹性系数低3.04,比 1954-2005 年、2006-2017 年平均弹性系数分别低0.49、0.01。

  四、能源结构大幅优化,清洁低碳化进程不断加快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随着我国能源总量不断发展壮大、用能方式加快变革,能源结构持续大幅优化改善,清洁低碳化进程不断加快。

  生产结构逐步向清洁化转变。受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多煤少油缺气”特点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高达 96.3,其他品种原油仅占比 0.7,水电占比 3。70 年来,原煤占比在波动中持续下降,2018 年下降到最低的 69.3;原油占比稳步提高到 1976 年最高的 24.8后逐步下降,2018 年下降到 7.2;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占比总体持续提高,天然气由 1957 年最低的 0.1 提高到 2018 年最高的 5.5,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由 1949 年的 3.0提高到 2018 年最高的 18.0。

  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改善。受资源禀赋特点影响,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始终保持第一,但总体呈现下降趋 势,由 1953 年的 94.4下降到 2018 年最低的 59.0;石油占比在波动中提高,由 1953 年最低的 3.8提高到 2018 年的18.9 ;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占比总体持续提高,天然气由 1957 年最低的 0.1提高到 2018 年最高的 7.8,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由 1953 年的 1.8提高到 2018 年最高的 14.3。

  五、能效水平显著提升,单位GDP 能耗不断下降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随着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能源技术装备突飞猛进发展,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推动能源系统不断优化,能效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18 年单位 GDP 能耗比 1953 年降低 43.1,年均下降 0.9。从单位 GDP 能耗指标值(GDP 按 2018 年价格计算)来看,由 1953 年的 0.91 吨标准煤/万元逐步上升到 1960 年最高的 2.84 吨标准煤/万元后逐步下降,70 年代开始又逐步上升后,基本呈现稳步下降态势,2018 年下降到最低的 0.52 吨标准煤/ 万元;从单位GDP 能耗降低率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前波动较大,多数年份为上升,改革开放之后基本保持下降态势。

  六、“十一五”以来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节能降耗取得巨大成效

  “十一五”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陆续出台多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不断加强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法制和能力建设,切实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通过加快产业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结构和推进节能型社会建设等方式,促使我国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节能降耗取得巨大成效。

  能源生产由传统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转变。“十一五”以来,我国能源生产发生巨大变革,发展动力由传统能源加速 向新能源转变,能源结构由原煤为主加速向多元化、清洁化转变。原煤、原油等传统能源生产增速明显放缓,占比大幅下降:2005-2018 年,原煤产量年均增长 3.5,比 1949-2005年年均增速回落 4.5 个百分点,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 2018年比 2005 年下降 8.1 个百分点;原油产量年均增长 0.3,年均增速回落 13.7 个百分点,占比下降 4.1 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新能源(风电、太阳能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加速发展,占比不断提高: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9.5 ,占比提高 2.6 个百分点;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产量年均增长 10.2,占比提高 9.6 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清洁低碳化趋势加快。“十一五”以来,我国能源消费革命不断深化,用能方式不断变革,清洁低碳化进程显著加快,品种结构继续优化,利用效率高、污染小的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 能源消费得到有效控制。2005-2018 年,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 4.5 ,比 1980-2005 年年均增速回落 1.5 个百分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消费增速减缓:煤炭消费年均增长 3.7,年均增速回落 2.0 个百分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2018 年比 2005 年下降 13.4 个百分点;石油消费年均增长 5.0,年均增速回落 0.4 个百分点,占比提高 1.1 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新能源(风电、太阳能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消费高速增长,占比大幅提高: 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14.8 ,年均增速加快 9.9 个百分点,占比提高 5.4 个百分点;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年均增长 9.9,年均增速加快1.2 个百分点,占比提高 6.9 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取得巨大成效。“十一五”以来,在各项节能 降耗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动下,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单位 GDP 能耗整体呈现下降态势,2005-2018 年累计降低41.5 ,年均下降 4.0,比 1952-2005 年年均降幅扩大 3.9 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取得巨大成效。“十一五”时期,单位GDP 能耗 2010 年比 2005 年降低目标为 20左右,实际下降19.3 ;“十二五”时期,单位 GDP 能耗 2015 年比 2010 年降低目标为 16以上,实际下降 18.4;“十三五”时期, 单位 GDP 能耗 2020 年比 2015 年降低目标为 15 ,2018 年比2015 年已下降 11.4。

  当前,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调整,应对气候变化提上议程, 能源治理体系加速重构,新一轮能源革命蓬勃兴起。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能源转型变革任重道远,传统能源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仍较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率亟待提升, 节能降耗面临阶段性压力,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完成“十三五”单位 GDP 能耗降低 15的目标,仍需继续努力。“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动能源革命的蓄力加速期,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思想,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着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环境保护效果持续显现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事业有序发展,污 染治理成效不断显现;生态文明理念逐步确立,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一、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开始确立

  70 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我国的环境问题逐渐累积显现,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及时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建立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度体系,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完善,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道路。

  (一)上世纪 70 年代后,环境保护理念初步形成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孕育,上世纪 70 年代正式拉开帷幕。1973 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1978 年,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写入宪法,为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不断完善

  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随着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规模扩大,我国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愈发重视,国家及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环境保护事业步入有序发展时期。“六五”期间,环境保护首次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3 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正式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七五”期间,我国发布首个五年环境规划——《“七五”时期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从此环境保护成为国民经济与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五”期间,我国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九五”期间,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快速发展 时期。“十五”期间,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 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2002 年第一部循环经济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出台,标志着我国污染治理模 式由末端治理开始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十一五”期间,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管理,建立了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统计监测及考核体系和相关制度。

  (三)新世纪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世界文明形态的演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党的宗旨责任、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视野,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战略,推动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概括了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和世界携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的共 赢全球观,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核,是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 40 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制定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分别简称“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施行, 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党的十九大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着眼未来,进一步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作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

  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状况逐步改善

  70 年来,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深化,国家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逐步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 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工作,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一)环境保护投入跨越式增长

  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状况变化,我国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增长,特别是从“十五”时期开始,国家积极拓宽环境保护投资渠道,提高资金保障水平,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 设,有力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开展。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大幅提升。80 年代初期,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每年为 25-30 亿元,到 80 年代末期年度投资总额超过 100 亿元,“九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 1010 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 1。“十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 2565 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 1.37;“十一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 7612 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 1.84;“十二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 8806 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 1.28。2017 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 9539 亿元,比2001 年增长 7.2 倍,年均增长 14.0。其中,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6086 亿元,增长 8.3 倍,年均增长 14.9;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 682 亿元,增长 2.9 倍,年均增长 8.9;当年完成环境保护验收项目环境保护投资 2772 亿元,增长7.2 倍,年均增长 14.1。

  (二)林业生态建设效果显著

  林业投资持续增加。2017 年,全国林业投资完成额为4800 亿元,比 2012 年增长 43.6。其中,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 2016 亿元,增长 25.7;林业支撑与保障投资 614 亿元,增长 175.6;林业产业发展投资 2008 亿元,增长 144.6。植树造林工作成果丰硕。2018 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707 万公顷,比 2000 年增长 38.5 ;其中,人工造林面积 360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 50.9。2019 年 2 月英国《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从 2000 年到 2017 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居全球首位,其中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中国巨大的人工造林面积。

  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 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 2.1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 21.6,森林蓄积 151.4 亿立方米。与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73-1976 年)相比,森林面积增加 0.9 亿公顷, 森林覆盖率提高 8.9 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增加 64.8 亿立方米。

  (三)自然生态保护不断加强

  自然保护区迅速增加。2017 年,全国自然保护区达 2750个,比 2000 年增加 1523 个;自然保护区面积 14717 万公顷,比 2000 年增长 49.9。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形成。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小区并存,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2013 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 5360 万公顷,湿地率 5.6。纳入保护体系的湿地面积 2324 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 43.5。与 2003 年首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同口径相比,湿地面积减少 340 万公顷,减少 8.8;受保护湿地面积增加 526 万公顷,湿地保护率提高 13.0 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持续加大。2017 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12584 万公顷,比 2000 年增加 4488 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590 万公顷,比 2003 年增长 6.5。 荒漠化沙化趋势逐年好转。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截至 2014 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 26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27.2;沙化土地面积 172.1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17.9。与 1999 年完成的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 6.2 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 2.2 万平方公里。自2004 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以来,连续三次监测结果均显示荒漠化沙化面积呈持续缩减趋势。

  三、污染防治强力推进,治理成效日益彰显

  70 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意识逐步加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陆续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环境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防治成效日益显现,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和明显改善。

  (一)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不断显现

  污染减排既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也是改善环境质量、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1986 年国家出台了《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明确提出“对流域、区域、城市、地区以及工厂企业 污染物的排放要实行总量控制”,成为我国污染总量控制制度的起源。“九五”期间,首次制定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 制计划》,对 12 项污染物指标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并层层分解落实,以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为抓手,大 力推动总量控制计划的全面实施。

  “十五”期间,污染减排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开始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对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 6 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控制目标。2005 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2549 万吨,比 2000 年增长 27.8。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 左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的约束性指标,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等治污减排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污水处理收费、脱硫电价等有效政策措施,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0 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2185 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1238 万吨,比 2005 年分别下降 14.3和 12.5,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扩大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 提出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 8、10 、8 、10 的约束性目标。2015 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2224 万吨, 氨氮排放量 230 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 1859 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 1851 万吨,分别比 2010 年下降 12.9、13.0、18.0 和 18.6,均超额完成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十三五”规划纲要继续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列为约束性指 标。2018 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 2017 年下降 3.1 、2.7 、6.7 和 4.9,均完成 2017 年排放总量降低目标。

  (二)大气污染防治提速发力

  2013 年,国务院印发“大气十条”,提出了 10 条 35 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行业整治、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机动车污染治理等全面推行。“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 到 2020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 80以上,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累计下降 18。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全面开展,“大气十条” 目标全面完成,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

  全国空气质量逐年提高。2018 年,全国 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 121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 35.8,比2015 年提高 14.2 个百分点。338 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79.3 ,比 2015 年提高 2.6 个百分点;重污染及以上天数比例为 2.2 ,比 2015 年降低 1.0 个百分点。城市颗粒物浓度逐步下降。2018 年,全国 338 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为 71 微克/立方米,比 2015年下降 18.4;PM2.5 年平均浓度为 39 微克/立方米,比 2015 年下降 22.0;PM2.5 未达标城市(基于 2015 年PM2.5 年平均浓度未达标的 262 个城市)年平均浓度 43 微克/立方米,比 2017 年下降 10.4。

  重点区域细颗粒物浓度显著下降。2018 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PM2.5 平均浓度分别比 2013 年下降了48 、39 和 32。北京市 PM2.5 大幅下降,从 89.5 微克/立方米下降到 51 微克/立方米,下降 43。

  温室气体排放大幅降低。2018 年,中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较 2005 年降低 45.8,提前完成 2020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40~45的目标,为实现中国 2030 年左右碳排放达峰并争取尽早达峰奠定了坚实基础。

  酸雨区面积明显减少。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 云贵高原以东地区。2018 年,全国酸雨区面积约 53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 5.5,比 2013 年降低 5.1 个百分点, 酸雨区面积呈逐年减小趋势。

  (三)水污染防治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法》《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等一系列法规和标准,制定并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发布“水十条”,出台《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 年)》,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通过水陆统筹、河海兼顾,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良好。

  地表水水质总体向好。2018 年,全国地表水 1935 个水质断面(点位)中,Ⅰ~Ⅲ类比例为 71.0,比 2016 年上升3.2 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 6.7,比 2016 年下降 1.9 个百分点。

  河流水质不断改善。2017 年,全国 24.5 万千米的河流水质状况评价结果显示,全年Ⅰ~Ⅲ类水质河长占 78.5,Ⅳ~Ⅴ类水质河长占 13.2,劣Ⅴ类水河长占 8.3。其中,Ⅰ~Ⅲ类水质河长比例比 2016 年上升 2.1 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河长比例下降 1.5 个百分点。

  湖泊水质有所改善。2017 年,全国 123 个湖泊共 3.3 万平方公里水面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湖泊有 32 个,Ⅳ~Ⅴ类湖泊 67 个,劣Ⅴ类湖泊 24 个,分别占评价湖泊总数的 26.0、54.5和 19.5。其中,Ⅰ~Ⅲ类水质湖泊占比较 2016 年上升 0.9 个百分点。

  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2018 年,全国近岸海域 417 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 74.6,三类海水占 6.7 ,四类、劣四类海水占 18.7。其中,一、二类海水占比较 2016 年上升 1.2 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占比上升 2.4 个百分点。

  (四)土壤污染防治逐步开展

  土壤污染防治政策陆续发布。2016 年,国务院印发“土十条”,是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首个纲领性文件,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之后陆续出台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农用地土壤管理办法(试行)》《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等。201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认真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并规定每十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普查。

  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面开展。2005 年 4 月至 2013年 12 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 16.1,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大力实施。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2018 年,全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 2263 万吨,较上年减少46.5 ;严厉打击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行为, “清废行动 2018”挂牌督办的 1308 个突出问题中 1304 个完成整改;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和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存在问题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在 2018 年全部完成整改,净土保卫战有序稳步推进。

  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乡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70 年来,我国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从零起步到迅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一)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

  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2017 年,我国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6086 亿元,比 2001 年增长 8.3 倍。其中,燃气投资 567 亿元,增长 5.9 倍;集中供热投资 778 亿元,增长 7.6 倍;排水投资 1728 亿元,增长 6.1 倍;园林绿化投资 2390 亿元,增长 12.2 倍;市容环境卫生投资 623 亿元,增长 9.8 倍。

  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提高。2017 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为 94.5,比 2000 年提高 60.2 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 97.7,提高 39.5 个百分点;用水普及率 98.3,提高 34.4 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 96.3,提高 50.9 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 83.1 亿平方米,增长 6.5 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 40.9,提高 12.7 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 平方米,增长 2.8 倍。

  (二)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村庄环境整治, 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农村人居环境日益得到改善。

  2017 年,全国建制镇污水处理率 49.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51.2,供水普及率 88.1,燃气普及率 52.1。全国乡污水处理率 17.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3.6,供水普及率 78.8,燃气普及率 25.0。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81.7,比 2000 年提高 36.9 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奋斗下,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和长足进步,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服务业风雨砥砺七十载新时代踏浪潮头领航行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 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一、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新中国成立 70 年, 是服务业快速成长的 70 年。 1952-2018 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从 195 亿元扩大到 469575 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速达 8.4,比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高出 0.3 个百分点。

  (一)改革开放前,服务业在波动中发展成长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服务业处于辅助和从属地位。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不稳定,服务业与经济运行趋势基本一致,在波动中发展成长。1952-1978 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 195 亿元增长到 905 亿元,年均增长 5.4,比 GDP 年均增速低 0.8 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低 5.6 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偏低,1978 年末,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只有 24.6排在三次产业最末位,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低 3.1 和 23.1 个百分点。

  (二)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这一时期,服务业各领域改革稳步推进,行业准入门槛不断降低,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 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1978-2012 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 905 亿元增长到 244852 亿元,年均增长 10.8,比1952-1978 年均增速快 1 倍,比 GDP 年均增速高 0.9 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低 0.5 个百分点。1985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2012 年超过第二产业,上升至45.5 。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 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来培育和促进服务业新经济、新动能的发展壮大,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12-2018 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244852 亿元增长到 469575 亿元,年均增长 7.9,高出GDP年均增速 0.9 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 1.3 个百分点。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6 年提高了 6.7 个百分点,2015 年超过 50,2018 年达到 52.2,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二、服务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凸显

  新中国成立 70 年,我国服务业发展实力日益增强,对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经济增长、就业、外 贸、外资等方面发挥着“稳定器”作用。

  (一)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前,我国服务业基础薄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1978 年底,服务业对当年 GDP 贡献率仅为 28.4, 低于第二产业 33.4 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企业、居民、政府等各部门对服务业需求日益旺盛,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1978-2018 年间,服务业对 GDP 的贡献率提升了 31.3 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对 GDP 贡献率呈现出加速上升趋势,6 年提高 14.7 个百分点,接近改革开放 40 年增幅的一半,2018 年达到 59.7,高出第二产业 23.6 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

  改革开放前, 工业、农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体, 1953-1978 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速虽然达到 3.7,但比重相对较小,1978 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仅为 12.2,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低 58.3 和 5.1 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在城镇化建设带动下,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和新增劳动力进入服务业,服务业就业人员连年增长。1979-2018 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速 5.1,高出第二产业 2.3 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后,服务业继续保持 4.4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增加就业人员 1375 万人。2018 年底,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 35938 万人,比重达到 46.3,成为我国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三)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不断上升

  改革开放前,除了对外援建项目和少数外国友人来华旅游外,对外服务较少。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开展国际间经济、技术、学术、文化等合作交流,服务贸易规模快速提升。1982-2018 年,服务进出口总额从 47 亿美元增长到 7919 亿美元,年均增长 15.3,比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高出 1.3 个百分点。2016 年,我国服务进、出口规模在世界排名分别位列第 2 位和第 5 位。2018 年,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 14.6,较 1982 年提升了 4.5 个百分点,越来越接近世界 20左右的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服务出口额呈现加速增长态势。2017 年、2018 年服务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 8.9和 16.9,高于服务进口额当年增速 5.5 和 4.7 个百分点。

  (四)服务业吸引外资能力大幅增强

  改革开放后,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日益扩大。1983-2018 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从 9.2 亿美元增长到 1383 亿美元,年均增长 15.4。从投资方向看,2001 年以前,外商主要投资于制造业;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业对外资的限制进一 步放开,投资于服务业的外资比例大幅上升。2005 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中,服务业仅占 24.7,2011 年这一比例已经超过50 ,2018 年达到 68.1,服务业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领域。

  三、服务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新中国成立 70 年,服务业实现了由门类简单、地区差异低、单一公有制向门类齐全,区域协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转变。服务业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日趋协调优化,发 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一)传统服务业加速升级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服务业部门构成简单,内容及形式比较单一。1952 年服务业各部门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 35.9、14.9和 7.5,总和接近 60,构成服务业主体。经过 70 年建设,服务业门类更加齐全,各部门发展更趋均衡。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不断下降,2018 年分别为17.9 、8.6 和 3.4,总和已不足 30,较新中国成立初期比重下降近一半。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对经济支撑作用逐渐增强,2018 年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4.7 、12.7,较 1952 年上升了 8.7 和 5.6 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影响力越来越大, 2018 年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 6.9和 5.2,按不变价计算,近 3 年年均增速更是高达 23.4和 9.9,成为助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纷纷依托新 技术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订餐、网上零售等新业务新商业模式。2015-2018 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速分别为 17.8、28.8;2018 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 18.4。

  (二)服务业区域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地区间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不大,主要为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基本生活提供服务。改革开放后,各地区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服务业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和阶段性特征。2018 年,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50的地区共有 15 个。其中,北京、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 81.0和 69.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壮大,地域集聚和行业集聚趋势初步显现。从区域上看,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18 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北京、上海服务业增加值绝对额位列全国前 6 位,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45.6;从行业上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度相对较高,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两个门类营业收入排名前 3 位的省份营收之和已经超过全国总量的50 。

  (三)服务业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

  改革开放前,服务业一直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在服务业中快速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放宽金融业等行业市场准入和限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服务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2018 年底, 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私人控股企业数量占比超过65 ,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占比分别接近 35和 45;港澳台和外商控股企业数量占比虽不足 5,但营业收入占比已超过13 。

  (四)服务业发展效率稳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后,一系列助推服务业发展的改革措施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私人办企业难度,财税体制改革减少了服务业企业税收负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掀起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潮,“放管服”改革优化了营商环境。据工商和税务部门数据显示,2018 年,服务业日均新登记注册企业接近 1.5 万家,全年服务业新登记注册企业占工商新登记注册企业的比重接近 80;服务业税收收入同比增长 10.5,高于第二产业 3.1 个百分点,占到税收收入总量的 56.8。服务业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增强了服务业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服务业生产效率稳步提升。2018 年, 我国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较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 年)和改革开放初期(1978 年)分别提高了 10.7 倍和 7.1 倍。四、服务业新动能加快孕育,新产业新业态亮点纷呈新中国成立 70 年,服务业积极适应时代变化,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新动能茁壮成长,服务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一)生产性服务业步入快速成长期,支撑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党的十八大以来,制造业企业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日趋迫切。而新一轮税改及时打通了二、三产业间税收抵扣链条,有力促进了制造业、服务业的分工细化和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得以快速成长。2016-2018 年,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 13.3,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年均增速0.5 个百分点。其中,与制造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发展势头较快。2018 年,规模以上工程设计服务、质检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和广告服务企业营业收入较上年分别增长 18.0、10.3、25.1 、20.1、17.5 和 17.5。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为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服务支持,有力促进了我国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加速转变。

  (二)互联网行业跃入高速增长期,深刻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后,互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快速成长。2008 年后,随着智能手机以及 3G、4G 通讯网络的推广普及,互联网开始迅速渗透到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互联网上网人数大幅攀升。2018 年底,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 8.3 亿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 112 部/百人,分别是 2008 年的 2.8 倍和 2.3 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互联网与国民经济各行业融合发展态势正在加速成形,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共享经济、数字经济深刻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加速重构经济发展模式。2012-2018 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从 11929 亿元增长到 32431 亿元。2014-2018 年,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32.8和 21.2,远超规模以上服务业 11.1的年均增速。

  (三)“幸福产业”迈入蓬勃发展期,助推公共服务量 质齐升

  新中国成立 70 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大幅改善。2018 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51.9 万所,其中普通高校 2663 所,是 1949 年的 13倍;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99.7 万个、床位 840 万张,分别是1949 年的 272 倍和 98.9 倍;公共图书馆 3176 个、文化馆(站)44464 个,分别是 1949 年的 57.7 倍和 49.7 倍;社会服务床位 782 万张,是 1978 年的 48 倍。2017 年全国体育场地已超过 195 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1.66 平方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08 年全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十二五”时期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018 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 9.4 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 13.4 亿人,建成世界上最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服务领域建设,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蓬勃发展。2017 年,旅游及相关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体育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 37210 亿元、34722 亿元、781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8(未扣除价格因素,后同)、

  12.8 、20.6,占当年GDP 比重分别达到4.53、4.23 、0.95 。2016-2018 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13.3和 28.1,我国公共服务规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回首新中国成立 70 年,服务业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实力稳步提升,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服务业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综合实力会大幅增强,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科技发展大跨越 创新引领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

  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70 年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跨越新世纪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党的十八大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中国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实现了从难以望其项背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 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并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一、奠定基础,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从零开始起步。1956 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方针指引下,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 系,打破封锁,发奋图强,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自强的灵魂。

  (一)科技体系初步布局

  新中国诞生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科技基础更是极为薄弱,亟待改善。1949 年,以中国科学院成立为代表,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开始布局建立一批科学研究机构。1956 年,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制定了国家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1967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专题研究部署科技发展问题,拟定了多项当时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任务,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至“文革”以前,全国科研机构已经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 30 多个增加到 1700 多个,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从不足 500 人增加到 12 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和国防部门五方面组成的科学技术体系。

  (二)拼搏精神影响深远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以钱学森、华罗庚、朱光亚等为代表的海外专家学者破除一切艰难险阻,怀抱对祖国的浓浓感情,纷纷归国效力,为新中 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到 1957 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 3000 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中大多数人成为了新中国各个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 代,带领着全国科研人员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创造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奇迹,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首创成果举国振奋

  这一时期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下,迅速涌现出了一批追赶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 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随后,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相继研制成功;1959 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 年,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65 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7 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 年代初期, 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砥砺前行,科技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文革”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受到了极大冲击,发展陷入停滞。改革开放犹如一场及时雨,涤云荡雾,我国科技事业由乱到治,由衰到兴,迎来了新的春天。在 1978 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使全国上下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此后一系列科技规划、计划相继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大幕开启,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科技规划相继出台

  改革开放后,为尽快改变科学技术落后状况,中央审时 度势,对科技发展进行全面系统规划。1978 年,国家制定了《1978-1985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 8 个发展领域和 108 个重点研究项目,为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1986-2000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首次强调了科技 发展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促进了技术成果在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上世纪 80 和 90 年代,国家又相继研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1991-2000 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等,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前景和方向。这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成为改革开放后直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向前发展的驱动器。

  (二)重大计划顺利实施

  为保证各项科技规划落地生根,加强对科技活动的管理和引导,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技计划。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 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集中解决重大问题的科 技攻关(支撑)计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面向 农村的星火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国家累计向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 投入资金超过 310 亿元,科技攻关(支撑)计划投入近 7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累计安排资金约 350 亿元。各项计划顺利实施,成为这一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标签,也为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逐步确立,原有的科技体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1985 年,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中国科技体 制改革的大幕。此后相继推出了科技拨款制度改革、科研机构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重大制度改革举措;制定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以及自主创新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探索形 成了科学基金制、科研课题制以及技术合同制等先进科研管理机制。创建了科技园区,开辟了技术市场,优化了科研资源布局,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加速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时至今日,科技体制改革仍在不断深化和完善,改革为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内生动力。

  (四)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彰显

  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我国科技力量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的同时,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大幅提升。这一时期,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新兴产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科技能力持续增强,重大产品、 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科学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以及系统成套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建设和举国盛事,“中国制造”走遍世界。科技在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专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在应对和处置传染病疫情、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国防 安全等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三、创新引领,迈向科技强国新征程

  进入新世纪以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 涌,我国科技发展再次面临重大机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 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作为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发展再次提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实现了从过去的追踪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踏上了从科技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不断 壮大;改进项目管理评价机制、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等政策使科研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2018 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 419 万人年,是1991 年的 6.2 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 2013 年超过美国,已连续 6 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研发经费规模和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随着经济实力跃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8 年达19657 亿元,是1991 年的138 倍,1992-2018年年均增长 20.0,远超同时期按现价计算的 GDP 年均增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更是屡创新高,2014 年首次突破 2,2018年提升至 2.18,超过欧盟 15 国平均水平。按汇率折算,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

  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7 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为8383.6 亿元,是 1980 年的 130 倍,1981-2017 年年均增长14.1 。一系列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实施效果凸显。2017 年,规模以上工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的企业分别达到 2.44 万家和 2.42 万家,分别是 2009 年的 3.3 倍和 3.5 倍,减免金额分别达到 570 亿元和 1062 亿元,对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研发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科学论文成果丰硕。2018 年,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 引(CPCI)》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 41.8 万篇、26.6 万篇和 5.9 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论文质量大幅提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论文被引 用情况,2018 年我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二位。专利发明量大幅提升。2018 年,我国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 432.3 万件和 244.8 万件,分别是 1991 年的 86 倍和 98 倍。专利质量得到同步提升。以最能体现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为例,2018 年,发明专利申请数达 154.2 万件,占专利申请数比重为 35.7,比 1991 年提高 12.9 个百分点;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境内发明专利申请 70 件,比 1991年提高 19 件,专利产出效益得到明显提高。知识产权产出取得长足进步。经过多年的深耕厚植,我国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大国。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 8 年居世界首位;当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二位。2018 年,我国商标注册申请量达 737.1 万件,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我国申请人提交马德里体系商标申请量排名世界第三;全年著作权登记量突破 345.7 万件,作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分别达到 235.2 万件和 110.5 万件。

  (三)重大成果举世瞩目

  原始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我国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2018 年基础研究经费为 1118 亿元,是 1995 年的62 倍,1996-2018 年年均增长 19.6。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支持下,我国在量子科学、铁基超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 干细胞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 2015 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高技术领域捷报频传。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等的支持下,我国高技术领域硕果 频传。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在太空交会翱翔;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最大深潜纪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

  科创基地和平台建设如火如荼。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 善,新建了中国散裂中子源、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科学”号海洋科考船、JF12 激波风洞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规范管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截至 2018 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 501 个,已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32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217 个。

  (四)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极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 展。2018 年,我国日均新设企业 1.8 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日均新增 5.9 万户。截至 2018 年底,全国各类市场主体已达 1.1 亿户,越来越多的创客、爱好者以及普通民众参与到创业创新的大潮中来。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增强。各类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投入和产业化活动的主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7 年, 我国研发经费中企业资金达到 1.35 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 76.5。据对 74.9 万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调查,有 29.8 万家当年开展了创新活动,占比达 39.9。截至 2018年底,我国已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 1480 家。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类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

  区域创新梯次联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区域创 新发展的主阵地。高新区数量已由 1990 年的 27 个发展到2018 年的 168 个,区内企业数由 1600 家增加到 11.7 万家,实现了与国家创新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互动互补、互联互 通。此外,上海、北京两个全国科创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北 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各具 特色。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将引领中国创新发展的新高度,成 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外又一区域创新的典范。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科技体制改革活跃了技术市场交易,极大促进了科技创新资源合理利用和成果转化。2018 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 41.2 万项,涉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面,成交总金额达 17697 亿元,是 1991 年的 186 倍。在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各类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科技中介组织如雨后春笋。截至 2018年底,经国家备案的众创空间达 1952 家,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逾 4800 家,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融通合作的平台。

  (五)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提供专业服务。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我国在质检、气象、地震、海洋和测绘等领域提供的专业技术服务水 平逐年提高。截至 2018 年底,全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 36327家,共有产品质量、体系和服务认证机构 484 个,已累计完成对 63 万家企业的认证。2018 年,全国气象观测站点达到67069 个,全年发布预警信息 25 万余次,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稳步提升;全国共有海洋观测站(点)124 个,测绘部门公开出版地图 1928 种;全国共有各类科技馆 800 余个,每年为 6000 余万人次提供科普服务。

  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的关键期,高技术制造业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带动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2017 年,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5.9 万亿元,比2012 年增长 55.8。高技术制造业的较快发展得益于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2017 年,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为 3183 亿元,比 2012 年增长 83.6,年均增长 12.9,比同期工业年均增速高 2.1 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 2.0,是工业平均水平的 1.9 倍。

  科技创新提升供给质量。技术革新为企业不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条件。2017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逾四成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共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 19.2 万亿元,比 2012 年增长 73.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 16.9,比 2012 年提高 5.0 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项目中,以开发全新产品或者改进产品功能质量为目标的项目占比达到 82.4,“中国制造”正升级为“中国智造”。科技创新成为改善供给质量、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科技创新助力发展新动能。随着“互联网+”深入开展, 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成为我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支撑。大数据、云计算应用不断深化,以 5G 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走向实用,催生出一大批大数据企业、独角兽企业、 瞪羚企业。电子政务、信息惠民、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迅速兴起,大力提高了政府治理水平和民众获得感。科技创新引领新动能发展,开辟了经济增长的新天地。

  70 年来,中国科技事业走过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印证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党的十九大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对新时代如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突破方向、提出了具体任务、剖析了薄弱环节,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使命光荣。蓝图已经绘就,蹄疾还需步稳。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鼎力传承老一辈科技人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勠力同心,奋勇突破,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而不懈奋斗。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资料汇编》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9766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资料汇编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