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道德素养感恩 热点教育成长思辨类素材积累 正文 本文移动端:道德素养感恩 热点教育成长思辨类素材积累

道德素养感恩 热点教育成长思辨类素材积累

2019-07-03 23:17:4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道德素养感恩 热点教育成长思辨类素材积累

  思辨性:当然,感恩父母不一定都要用下跪这一种方式,如何把埋藏于心中的爱大声表达出来,才是关键所系。

  感恩作用:懂得感恩是收获幸福的源泉。常怀感恩之心,在心中播下仁爱和感恩的种子,收获的将是丰厚品德和奋进人生。学会感恩,无需动辄跪拜,但不妨从一声温馨、真诚的“谢谢”开始。

  用典: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考点外跪谢母亲这场“加试”该得满分

  胡欣红

  2019年06月10日09:14 来源:北京青年报

  6月8日下午,高考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安徽合肥十中考点大门外,考生陆续走出考场。一位身着黄色T恤的高个小伙径直走向人群,突然在妈妈面前跪了下去,高声说,“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母亲见状,双手抱住儿子的头,哭了出来。

  这一幕正好被住在附近的摄影爱好者拍了下来,周围很多家长都哭了,网友们也纷纷表示“隔着屏幕都被感动了”。很多人不由得想起前年发生在山东淄博工业学校门前的一幕:当年高考结束最后一门考试后,一名学生走出校门缓缓转身,向着学校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这饱含深情的一鞠躬,感动了很多人,戳中了很多人心中那份关于“感恩”的记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感谢父母师长的养育教诲之恩,本是人伦常情,但在物质化、快节奏的时代,一些人缺失了这份感恩,或者不知道怎样恰当表达出来。感恩是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真正的感恩教育应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这样的感恩无疑更令人深受触动。

  以安徽考生跪谢母亲为例,这突然一跪直击人心。一个大小伙子,正是自我意识极其强烈的时期,看似寻常的一跪,可以想象其内心所经历的“爬坡过坎”。虽谈不上什么惊天动地,但在大庭广众之下,却足以震撼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无疑是一堂最生动的“感恩课”。高考固然结束了,但人生无处不是考试,这场“加试”该得满分。

  当然,感恩父母不一定都要用下跪这一种方式,如何把埋藏于心中的爱大声表达出来,才是关键所系。常言道:“大恩不言谢”,国人大多崇尚含蓄,对于感恩往往讳莫如深。殊不知,心中有爱,就应该大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充分传递爱意。老师和家长,有必要引导孩子及时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得到别人的帮助,记得说一声“谢谢”;向别人问路,记得说一声“谢谢”;父母师长的无私关照,更应该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懂得感恩是收获幸福的源泉。常怀感恩之心,在心中播下仁爱和感恩的种子,收获的将是丰厚品德和奋进人生。学会感恩,无需动辄跪拜,但不妨从一声温馨、真诚的“谢谢”开始。

  给妈妈下跪不丢人

  2019-06-25 09:49:30 来源:钱江晚报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6月23日,安徽省高考分数公布,因在考场外跪谢母亲而走红的王恒杰考了635分,超出理科一本线139分。同时,对此前因下跪一事引发的争议,母子也再一次给出了解释。

  6月8日,高考最后一门英语科目结束后,在合肥十中考点外,身穿黄色T恤、戴着眼镜、瘦高个子的王恒杰,面带微笑走向一直等候在考场外的母亲,没等母亲反应过来,他突然双膝跪地,说道:“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这段视频被人无意中录下放到了网上,一经传开,就惹来了很多的争议,有人赞扬,也有人质疑和批判。

  面对质疑,王恒杰感到有些压力,有段时间一度拒绝了很多采访。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怀疑他们摆拍、作秀,为学校“打广告”的质疑,应该是毫无根据的。用王恒杰的话说,他之所以给母亲下跪,只是单纯地想要表达对母亲的感谢,是“不想让这种情感变了味”。

  陪读之路充满了艰辛。王恒杰的母亲李娕不仅放弃了自己之前的服装生意,专心陪读,还克服了许多生活起居上的困难。比如她不会做菜,就通过做菜的软件,一点一点学做。王恒杰是个敏感而懂事的孩子,他深刻体会到了母亲所付出的代价,并将这些点点滴滴都铭记于心。

  考场出来,又自觉考得不错,当看到站在场外等待的母亲,那一刻,或许王恒杰就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点点滴滴,想起了母亲的付出和辛劳,一时情绪激动,难抑翻腾的情感。此时,他只想以一种最高规格的形式,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除了下跪,别无可诉。这是一种极其真诚、自然,也十分浓烈的情感表达,完全合情合理,看不出半点矫揉造作。如果将这样的情感表达也视为糟粕,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呢?

  总有人喜欢以大义和道德责人,看到下跪,就抬出“糟粕”的大棒,却从不问为何而跪,所跪是谁,更不会感同身受,体验当中那拳拳的赤子之情。子跪母恩,无可厚非。更何况,作为子女,自愿主动跪谢父母,这是个人的选择。只要没有伤害到社会公德和其他人的权益,作为旁人,还应以尊重为要,不该指手画脚,更不能轻易地将其上纲上线。

  当下,一些孩子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不仅不懂得感恩,还索取无度,一旦父母没有答应或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动辄就对父母冷言冷语,甚至与父母吵架、痛恨父母,成为当下教育的一个反例。相比而言,王恒杰的这一跪,无疑是给这些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感恩教育课。

  我们不仅要常怀感恩之心,还要主动、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恩之心,说出自己对父母的爱。感恩就该理直气壮,如果需要,下跪一次又有何妨,这不丢人!(张炳剑)

  除了下跪,“谢恩”还有更好的方式

  2019年06月26日08:48 来源:齐鲁晚报

  今年高考,安徽合肥的一位考生因跪而红。考完最后一门走出考场,他当众双膝跪倒,向陪读多年的妈妈表达感恩之情。这幕情景令一众在场者为之动容。也许正是因着这分感动,不少人一直对这位跪谢母恩的考生念念不忘——得知他最终考了一个不错的分数,打心眼里为他感到高兴;当有人对他的做法有所异议时,便禁不住挺身而出为下跪“辩护”。

  在那样一个特别的时间节点,这位考生感念于母亲多年来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情不自禁地双膝跪地当众表达发自肺腑的感谢之情,合情合理无可厚非。这一看似非比寻常的举动,不过是一次水到渠成的真情流露。在他看来,下跪正是表达这分谢意的最高规格的礼仪。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对下跪的做法并不认同,也不应苛责于当事考生的跪谢母恩。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不可对下跪这样的“大礼”有所评判。虽然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对不同的个体而言,下跪的真实含义会有所不同,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人下跪究竟意味着什么,并没有多少“歧义”,并不是多么难以理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给人下跪就意味着平等人格的“屈服”、个人尊严的“让渡”。偶尔为之也许并无大碍,“下跪”一旦成为某种习惯或文化,其危害性可想而知。这样的“躯体化”其实是一种“规训”,让人在不经意间沦为某种陈腐价值观的俘虏。膝盖是用来“自立行走”的,而不是用来跪拜各种“偶像”的。由此就不难理解,面对“康圣人”倘不跪拜留膝何用之类的“高论”,鲁迅先生禁不住拍案而起,“提醒”人们别忘了“坐在椅上时候的膝的曲直”。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理解当事考生的跪母谢恩,但并不赞同他选择下跪——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还有更多更好的方式,也应该有更多更好的方式。基于同样的道理,我们理解一个快递员何以不惜以下跪求得客户的原谅,但并不赞同她或他选择下跪——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还有更多更好的方式,也应该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我们理解一个公交司机何以不惜以下跪求得乘客的原谅,但并不赞同他或她选择下跪——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还有有更多更好的方式,也应该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我们理解一个受冤屈者何以不惜以下跪博得执法者的同情与支持,但并不赞同他或她下跪——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还有更多更好的方式,也应该有更多更好的方式。

  总之,即便不乏某种所谓的“正能量”,跪谢母恩之举也不值得赞赏与提倡。由此,对舆论场上某些“辩护”进行必要的反拨,并非小题大做。

  “让爸爸多睡会”,懂得体谅是最好的情感表达

  2019年06月17日 08:38:44来源:新京报评论

  近日,哈尔滨地铁里感人一幕在网络热传:小男孩目不转睛地盯着报站器,手里还举着一张纸提醒周围的人小声点,想让快递员爸爸多睡一会……小男孩小轩称,地铁里有的叔叔阿姨打电话或说话声音很大,他担心会吵到爸爸睡觉,所以拿出练习册,撕下一页纸写下了上面的那句话。

  小男孩尽管没有将“爸爸,我爱你”大声说出来,却用自己的行动进行了一次无声的情感表达。当许多孩子乘地铁都需要父母照顾的时候,这名小男孩却主动承担起了照顾爸爸的责任;“让爸爸多睡会”不仅传递出他对父亲的关心,也传递出他对父亲艰辛与不容易的体谅。

  开放、流动的地铁车厢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乘客之间也存在着千差万别,一些人将地铁车厢当成自家的“后花园”,热衷自说自话,很容易打扰到他人。这位心疼爸爸的小朋友,希望周围的成年人说话声音能小一些以免吵到爸爸。一句简单的“让爸爸多睡会”触碰到了人们心中的柔软地带,引发了不少人的情感共鸣与心理共振。

  部分乘客权利意识高涨,规则意识和边界意识却“慢了一拍”,这种“文明的剪刀差”,对于其他乘客而言是一种打扰。而“让爸爸多睡会”在本质上也是一种逆向的社会化,小男孩在无形之中对成年乘客们进行了一次关于规则、边界与公共文明的教育。如果周围的乘客都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群己界限和自律意识,这名小男孩就没有必要再举着一张纸片提醒周围的乘客了。

  千姿百态的社会流动,让人们拥有不同的生存状态。在一些不良心态的裹挟下,有的孩子非但不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艰辛与不容易,反而抱怨、指责认为正是由于父母的无能与失败,才会导致自己“低人一等”,没有过上好日子。根据媒体报道,小男孩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快递员,领孩子去上学前班时在地铁上睡着了。“爸爸是个超人,要工作还要照顾我,我想让他多睡会儿。”小男孩的举动无疑值得点赞,因为他体谅到了父亲的不易。

  父亲节作为一个“舶来品”,为人们的情感表达提供了一个契机。不论是赠送礼物,还是陪伴父亲聊天吃饭,抑或带父亲外出游玩,人们用各种形式对父亲进行情感表达。对于许多父亲而言,与感恩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孩子们的体谅,体谅他们的局限、体谅他们即便不成功却已经为了更好的生活付出了足够的努力。

  上紧了发条的快递员,很少有机会能够“慢下来”;可是,他们并不是永远不知道疲倦、没有情感的机器人,也需要“歇一歇”。小男孩的“让爸爸多睡会”读懂了普通劳动者的不易,体谅了父亲的艰辛,也见证了他精神世界的健康与丰富。

  □杨朝清(大学教师)

  另类教育

  思辨性:其当初承诺学生,要先好好学习,不要着急上网,高考结束会满足他们的网吧上网的诉求。这样的承诺,本质上是班主任对学生们的理解和尊重。而承诺兑现之时,本身对学生来说也是一场难得的诚信教育,并会给学生留下难忘且美好的珍贵记忆。

  深化分析:具体来说,其在理解尊重学生想法和意识的同时,更注重合理的教育引导,沿着学生的兴趣和诉求走,并进行一定的把关和规范。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让教育本身变得更春风化雨,而不是死板机械般强加给学生。这便是此事所延伸出的最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2019年06月13日 08:01:19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丨默城

  自高考结束后,各地考生的放松方式引发网友讨论。6月9日,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一中一名高三班主任包下网吧,带全班学生通宵打游戏的视频上了热搜。有网友在微博留言称,“这样的班主任太棒了,请给我来一打!”这位班主任表示,此次包网吧陪学生上网的活动源于3年前给学生们的承诺,“相当于给学生们一个惊喜”。该班主任还于6月12日带领15名挑选过的学生一路向南骑行,从学校出发,骑往上海。(澎湃新闻6月12日)

  表面上看,这位班主任受到舆论热捧,是因为其主动带学生在高考后放松玩乐,且去的还是高中生的禁区“网吧”,在打破常识的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认可和回应,更给学生带去了欢乐。但若进一步看,该班主任受热捧,也不能忽视这位班主任3年前的承诺这个点。其当初承诺学生,要先好好学习,不要着急上网,高考结束会满足他们的网吧上网的诉求。这样的承诺,本质上是班主任对学生们的理解和尊重。而承诺兑现之时,本身对学生来说也是一场难得的诚信教育,并会给学生留下难忘且美好的珍贵记忆。该班主任能成为“别人的老师”,承诺这个点以及其背后的价值意义,也是功不可没的。

  不过,对于此事,舆论场的声音也并非一边倒的支持。也有网友质疑,带学生们去网吧通宵的行为是否妥当,会不会产生负面的社会导向?对于这样的质疑,其实这位班主任自己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首先,这次学生集体网吧通宵活动,是在其陪同下的,风险相对可控,尺度相对有把握;其次,正如这位老师自己所言,当晚到了后半夜,大部分学生都在网吧内休息,而且“并不是都在打游戏,更多是在浏览网页、看电影”。这样的现实,便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公众的担忧。

  据了解,这位班主任不仅带学生网吧通宵,还要和15名学生从山西骑行到沪,整个骑行路程将花费15~16天,途经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最后到达上海,这样的骑行也能充实学生们的假期。

  从这位班主任对待学生的种种行为来看,我们能感受到其开放多元的思维底色,以及“因势利导”的行为追求。具体来说,其在理解尊重学生想法和意识的同时,更注重合理的教育引导,沿着学生的兴趣和诉求走,并进行一定的把关和规范。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让教育本身变得更春风化雨,而不是死板机械般强加给学生。这便是此事所延伸出的最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与其相比,现实中的很多老师和家长,怕是成了负面典型。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一切“唯成绩论”,不仅将自身的想法意识强加给学生,还会扼杀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存在于学习中,也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当然,不能否认,这其中不乏教育体制的困扰,很多老师家长也是主观无奈。但需要明确的是,教育体制并非一些老师和家长不理解尊重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理由,只要老师家长想兼顾学生合理主观诉求以及社会对学生客观要求,就一定能找到方法兼顾。

  带学生网吧通宵的班主任,很显然已经和学生打成了一片,并成为学生兴趣的引路人。未来,期待更多老师和家长,能和我们那些祖国的花朵们,打成一片,心心相印。

  批判性教育

  方法:批判需要勇气,质疑权威;批判需要科学知识,合情合理;批判品质需要尊重呵护。

  思辨性:神话虽然是传说、是故事,其中有许多杜撰成分,但是作为文学作品也要讲究基本逻辑,避免出现硬伤。而连小学生都能发现的、显而易见的漏洞,其实是不该出现的。

  态度:也正因为此,这位勇敢质疑教材的小朋友,也给编者上了一课:教材编写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孩子,要保持足够的责任心和敬畏感。尤其是要尊重逻辑和常识,这是贯穿教育始终的基本遵循。

  用典: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河水被蒸干如何蹚河射日”,小学生给教材编者上了一课

  2019年06月15日 09:31:09来源:新京报

  最近,一位来自福州的8岁男孩发现,在2017年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关于《羿射九日》的描述中,有这样一段话:“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接下来却是:“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

  小学生纳闷了:既然“江河水被蒸干了”,那么羿又怎么“蹚”过九十九条大河?小学生妈妈答不上来,发到朋友圈求解,众人调侃。不过,仍有人试图焊接这个逻辑:蹚不成水,也可以蹚草。河里没水了,应该会长草。

  嗯,按照这个解释,结合语境,情景似乎是这样的了:羿蹚过九十九“条”大草原,来到东海边……是不是顺便也可以把神农尝百草的活儿干了?

  据《山海经》《淮南子》等相关文献记载,并未有蹚九十九条大河一说。显然,蹚河一说,是编者为了丰富故事情节,以便给孩子们带来更强的可读性。怎奈异想天开太随意,犯的错误太低级,一眼就被小学生识破了。一句话:不走心。

  神话虽然是传说、是故事,其中有许多杜撰成分,但是作为文学作品也要讲究基本逻辑,避免出现硬伤。而连小学生都能发现的、显而易见的漏洞,其实是不该出现的。

  让孩子们了解神话故事,是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此外,通过这些神奇瑰丽的故事,也可以呵护孩子的童真和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认知教育。

  但比起文采或故事的奇幻性来说,“符合逻辑”显然是更基本也是更重要的要求。一篇“摸不着头脑”的故事或许还会阻碍孩子想象力的发挥。因此,为了文采而放弃逻辑,在我看来是削足适履。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小学读物没必要那么较真。其实越是针对小孩子的教育内容,越是要精益求精,越是要费心策划、制作、完善。因为对如同白纸一样的小孩子来说,最初的记忆是深刻的,是难以矫正的。如果因为教材或教辅的粗陋误导了孩子,这种不良影响是长久的、潜移默化的。

  而逻辑更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认知基础。如今,信息纷繁复杂,我们对信息的判断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逻辑——依靠逻辑去分辨真假、寻找原因、预想后果等。越是长大,运用逻辑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独立意识、质疑精神就显得越发重要。

  也正因为此,这位勇敢质疑教材的小朋友,也给编者上了一课:教材编写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孩子,要保持足够的责任心和敬畏感。尤其是要尊重逻辑和常识,这是贯穿教育始终的基本遵循。

  不要回避课文里的错误

  王庆峰

  2019年06月26日08:40 来源:南方日报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这则鹬蚌相争的故事,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不过,最近有个小学生提出了疑问:“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

  鹬蚌相争的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记载的是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该小学生发出质疑之后,相关部门回应,寓言故事用来喻事明理,允许有一些想象和夸张,暂时不会更改教材。必须承认,寓言故事为达到生动形象、直白明了的效果,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这本身即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倘要严格较真的话,鹬和蚌并不会说人话,大灰狼也不会扮作狼外婆,龟和兔怎么可能去赛跑?我们理解寓言,必须浸入情境,而不能认死理、钻牛角尖。

  但寓言表达手法没问题,不代表讲述逻辑能自洽。鹬蚌相争的故事非常精妙,较真大可不必。但也颇有一些故事,为了讲道理而不顾逻辑。如课文《羿射九日》讲到,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江河里的水都被蒸干了”,然后又写到,为了帮助人们摆脱苦海,神射手羿“蹚过九十九条大河”。同样地,童话故事《灰姑娘》里,过了12点魔法都会消失,一切归回原状,但是唯独水晶鞋被保留下来。像这样一些漏洞,就不能简单用寓言的“筐”给盖住,而应该大胆承认错误。小学生主动挑错,是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的体现,值得点个赞。

  教育界有个理论,“儿童乃成人之父”。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许多案例中,问题不是成人主动发现的,而是小孩子挑出的。正是这种对比,让我们看到孩子们身上有某些难能可贵的品质,如对细节的专注性,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正如《发现儿童》所写的,“儿童本质上是积极的主体,蕴藏着创造力和志趣爱好,但往往被成人制定的教育制度所压抑”。今天我们成人也要想一想,何以自己发现不了问题?是对经典习惯了盲目崇信,还是养成了某种表达套路,抑或被生活顿挫了热情?果真如此,孩子难道不是成人学习的榜样吗?

  这也提醒我们,权威的课文,不能照搬大道理,而是要讲好小故事。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应以回归童年去解读学生,充分地代入学生,为他们创设适宜身心发展的阅读环境。好的文章应该能开启学生大脑、打动学生心灵,面对学生质疑时正面回应、及时纠偏,而不是据以经典之名,绝不悔改、文过饰非。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我们固然要追求知识,但更追求独立求索的态度,不盲信权威的精神。一些小学生挑出课文的错误,不管是否成立,其态度总是值得赞扬的。倘若错误成立,如何回应也很重要。《羿射九日》被曝漏洞之后,教材编写组表示会认真研究,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在我看来,这就是个不错的态度。

  8岁男孩质疑“羿射九日”,凸显语文学科的尴尬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19-06-14 17:12

  作者:李勤余

  近日,福建省福州市的8岁男孩小冯提出的一个问题,难倒了不少家长和老师。

  这个问题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有篇文章《羿射九日》,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按照“蹚”字多意指“从有水、草的地方走过去”,羿是怎么蹚的?

  这当然是个再明显不过的逻辑错误。不过,最让人感到哭笑不得的倒不是这个错误的出现,而是一群人围绕着该话题争论不休。有人说,后羿射日本就是神话故事,所以出现一些夸张的修辞手法不足为奇。也有专家认为,应该感受神话中的先民智慧,而不是纠结于其中的逻辑错误。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也都不具备十足的说服力。很简单,连一个8岁孩子都看不下去的错误,又有什么好掩饰的呢?既然连出版社也表示,“全国已有不少地方反映该问题,会请专家判断,明年9月,教材可能会有更合理、更严谨的修订”,那么我们只需要期待更正即可。

  但该事件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自然,我们有理由欣赏和鼓励那位孩子的质疑精神。发现错误就及时提出,不管他说得有没有道理,至少我们都能感受到,新的一代已经不满足于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了。

  语文教学、语文学科的尴尬恰恰就在这里。一方面,语文课文要向学生传递某种“正确”的答案。另一方面,诸多语文课文经不起推敲,又是不争的事实。单说课文中的逻辑错误、知识错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斑羚飞渡引发的争议、爱迪生救妈妈的匪夷所思,都曾引起广泛争议。

  或许更应该追问的是,语文学科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是工具性(教会学生识音认字),还是文学性(教学学生鉴赏文学)?现实情况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两头都沾,却都是浅尝辄止。比方说,所谓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能在现实中派上多大用场?再比如说,现在有多少毕业生拥有流畅的自我表达能力?

  最让人不愿意看到的是,经过多年教学之后,学生既没有扎实掌握语法知识,也缺乏分析文学作品或者说使用文学知识的能力。

  回到8岁孩子提出的问题。《羿射九日》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何在?是理解神话的主旨精神,还是学会分析叙事和文本的结构?倒不如说,为了在眼下的语文教学中,为了达到前一个目标,可以抛弃后一个目标。很多课文把所谓思想性、观念性放在第一位,鲜有文学价值可言。所以,各种课文中的错误层出不穷,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语文教材该怎么选、该怎么编,这显然是个太过宏大的问题,根本无法在本文中得到解答。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语文是什么、语文应该教什么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广大语文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就始终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而那位提出质疑的孩子,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李勤余)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道德素养感恩 热点教育成长思辨类素材积累》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949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