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外国文学教案 正文 本文移动端:外国文学教案

外国文学教案

2019-02-22 22:55:1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外国文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欧美文学史

  二、基本教材:《外国文学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教学时数:

  1、 周4学时×18周=72学时(讲授文学史及作品)

  2、 周2学时×18周=36学时(只讲授重要作品)

  四、教学目的: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专业课程,外国文学课程有着自己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 从总体上把握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有关的基本知识和重要的文学现象,理清欧美文学史的发展线索;掌握阶段性特点及重要思潮;

  2、 了解各国文学大师的创作概貌、代表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精髓;

  3、 在此基础上提高鉴赏作品的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要求:

  1、多参阅几种外国文学史(欧美文学史)教材;

  2、采用中西比较的立场,在学习过程能够对照中国文学史现象和文学创作特点;

  3、阅读作品是必要的基础。

  4、了解一些西方文学理论,增进对作品的理论把握能力。

  六、教学重点及难点:19世纪欧美文学,20世纪西方现代派、后现代创作。

  七、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最好有局部细图);华师大网陈建华外国文学精品课程;重要作品课程制作PPT课件(下载图片、贴图);收集名著影视作品碟片以辅助作品教学(特洛伊、红与黑、布拉格之恋、日瓦戈医生等)。

  教学参考书目: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修订本),朱立元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小说的艺术》,戴维·洛奇著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赵毅衡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世纪欧美文学史》(1-4),张玉书、李明滨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999年;

  《人类的故事》,房龙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漫话圣经》房龙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欧洲文学史》 杨周翰等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 陈煜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袁可嘉等编选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插图本外国文学史》 陈建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外国文学经典——文选与解读》 陈建华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我心中的缪斯:西方文学经典的现代解读》 张弘著 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

  《世界文学名著选读》(1—5),陶德臻、马家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导论 欧美文学史发展脉络综述(2学时)

  欧洲文学的两大源流(西方的两希文明):古希腊文学、希伯来文学。

  古代欧洲文学:指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从公元前9世纪的荷马史诗形成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时的罗马文学止,历时1000多年。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两个历时阶段的社会生活。古罗马文学主要继承古希腊文学,总体成就不如后者。二者共同成为欧洲文学源头之一。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希腊悲剧。

  中世纪欧洲文学:以希伯来《圣经》文化为主体,完全异质于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学源头之二。公元9—15世纪。封建教会统治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兴盛时期。基督教神学内容。意大利但丁《神曲》。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欧洲文化的大转型时期,两种源流文化融合、冲突。14—17世纪初。提出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以反拨神学。资产阶级形成时期。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文学成为主流。西班牙塞万提斯、英国莎士比亚。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古典主义文学是主要文学思潮,三一律。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相互妥协产物,推崇王权、理性。法国成就最大。莫里哀《伪君子》。

  十八世纪欧洲文学:启蒙文学。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反封建反教会、追求知识、理性、民主的启蒙运动。德国歌德《浮士德》。

  十九世纪欧美文学:欧洲文化艺术的辉煌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1、前期主潮浪漫主义文学,是对古典主义的否定,主要成就是诗歌,其次是戏剧、小说。英国拜伦长篇叙事诗《唐璜》,法国雨果《悲惨世界》。

  2、中后期主潮现实主义文学,继承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法国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英国狄更斯、哈代、勃朗特姐妹,俄国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德国海涅,北欧易卜生,美国亨利·詹姆斯、马克·吐温。

  3、后期自然主义文学,左拉《萌芽》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英国肖伯纳、劳伦斯,法国罗曼·罗兰,德国托马斯·曼,美国德莱塞、海明威,俄苏学高尔基、布尔加科夫、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拉美马尔克斯。

  2、现代主义文学,英国乔伊斯、爱略特,法国普鲁斯特、萨特、贝克特,德国卡夫卡,美国奥尼尔、福克纳、海勒,拉美博尔赫斯。

  第一章 古代希腊罗马文学 (6学时)

  教学要求:1、了解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荷马史诗、古代希腊戏剧。

  教学重点: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

  第一节 古代希腊罗马文学概述(2学时)

  一、古希腊、罗马社会历史及文学概况:

  1、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文化建立在奴隶社会基础之上,“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对后世欧洲极为深远的影响。人类的童年时期。

  2、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在欧洲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是西方文学的开端。A.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古代的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的搏斗、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B.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表现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原始的精神、情感、心理、文化内容,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神和人的自由享乐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与困难及命运抗争的蓬勃生命力,“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实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了欧洲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C.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品种齐全,既有神话、史诗、悲剧、喜剧,又有寓言、抒情诗、散文、小说,为后来欧洲文学提供范例;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较粗糙、单一;已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因素,以再现说和表现说为哲学基础的两种创作倾向。

  二、古希腊文学:

  1、古希腊特定的地理条件、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造就了古希腊人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充满原始情欲、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也培育了古希腊人追求现世生命价值、注重个人地位和个人尊严的文化价值观念。”古希腊航海业发达,古埃及和古代东方(西亚)对希腊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些形成独特的具有希腊精神的文化。(地图)

  2、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史的源头(开端)。

  古希腊文学发展的的四个阶段:

  A. “荷马时期”(“英雄时期”):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公元前12-前8世纪),文学主要成就是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

  B. 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步形成(公元前8-前6世纪),文学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女诗人萨福是古希腊抒情诗中最著名的诗人,《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现存的多由后人编撰写定,总数在400则左右。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谴责专制暴虐、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狼和小羊》、《农夫与蛇》、《说大话的人》和《龟兔赛跑》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开欧洲寓言的先河。);

  C.“古典时期”:奴隶制全盛时期(公元前6世纪末-前4世纪初),也是希腊文学的繁荣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和文艺理论,戏剧是文学繁荣的代表;散文是一些哲学、历史学著作和演说辞,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和演说家苏格拉底;文艺理论的最杰出代表是柏拉图(“理念论”、“灵感说”/“迷狂说”,《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继承柏摹仿说、《诗学》),“古典时期”的文艺理论为后来欧洲的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

  D.“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2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古希腊文学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对欧洲文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三、古罗马文学:

  1、古罗马文学承继希腊文学的影响,也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古罗马人耕牧生存方式、尚武、强权、富于牺牲精神和责任观念,这种民族与文化性格使古罗马文学比古希腊文学更具理性精神和集体意识、更强的庄严崇高的气质,但缺少古希腊文学的生动灵气和童真,精神与情感世界贫乏;艺术上严整和谐雕饰,失去古希腊文学自然质朴特征。

  古罗马文学在希腊文学和后世欧洲文学之间的“中介”作用(沟通的桥梁)

  2、古罗马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A.共和国时期; B.共和国晚期和奥古斯都时期(黄金时期):维吉尔《埃涅阿斯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表现出罗马文学特色),奥维德《变形记》,贺拉斯《诗艺》(古典主义时期文学批评经典); C.帝国时期:悲剧作家塞内加(塞内卡),散文家阿普列尤斯《金驴记》(罗马保存至今的唯一完整的散文体小说)。

  四、古希腊神话:(待补充)

  1、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最早的意识形态(原始社会的精神产物),反映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看法;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的集体口头创作,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散见于希腊文学、历史、哲学等著作中。产生和反映的地理位置在爱琴海地区。

  2、希腊神话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神的故事包括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的活动、神的创造;英雄传说以某一英雄为中心形成一个个传说系列(俄狄浦斯、赫拉克勒斯、奥德修斯、伊阿宋寻找金羊毛)。

  俄林波斯神系是希腊神话中神的故事的一部分。神的故事包括天地的开辟、神和人的起源、四季的成因、动植物的出现,以及以宙斯为首的俄林波斯神族成员的活动。古希腊人按照人的形象创造了神,并认为天上也和人间一样有一个神的大家庭,因其居住在希腊北部的俄林波斯山上而称为俄林波斯神系。主要的神有神王宙斯,神后赫拉,宙斯的哥哥冥王哈得斯、海神波塞冬,还有宙斯的儿子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女儿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和美神阿佛洛狄忒。此外,还有9个缪斯是文艺女神,3个摩伊勒是命运女神。

  希腊神话反映了原始初民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社会特征、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人类童年时代的原始经典资料。

  3、希腊神话的特色:“神人同形同性”,丰富、完整、优美。

  4、希腊神话的深远影响:A.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B.对古罗马文学艺术的巨大影响;C.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被普遍重视,是文艺创作的重要素材。

  第二节 荷马史诗(2学时)

  一、史诗的形成过程和史诗的作者:

  史诗是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产生于氏族社会晚期,记录于奴隶制时代,编定于奴隶制衰落时期。史诗不是个人的创作,它是人民口头创作的总汇,是集体创作与个人才能相结合而产生的作品。

  古希腊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记》,相传由盲诗人荷马集成。荷马史诗用神话方式表达了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

  二、史诗的情节:史诗的情节与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初期的一次部落战争——特洛亚战争有关。

  1、《伊利亚特》: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与特洛伊间的十年战争,以战争结束前50天的战事为描写重点,以希腊主将阿喀琉斯的发怒与息怒为中心情节。

  2、《奥德修记》: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还乡历程,以伊达卡王奥德修斯的飘流和复仇为中心情节。

  三、史诗的价值。史诗的认识价值。史诗的英雄形象。史诗的健康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两千多年前的文学作品至今仍能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在某方面还是一种规范和不可企及的范本”。“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两千年来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

  1、规模宏伟,极为广阔地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对古希腊人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成为整个古典时期希腊教育和文化的基础;

  2、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表现了“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理想,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展现英雄雄姿、体现对英雄理想的追寻与歌颂(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斯);荷马史诗又称为“英雄史诗”;

  3、通过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通过对众神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人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充满诗意的解释自然与人的心理,诗与哲学的结合),通过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表现古希腊文学和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人生受超自然力量即命运的制约,人生的苦难和局限,在抗争中展现有限生命的最大价值);

  4、艺术价值:A.首次使史诗形成宏大规模,划清文学和历史界限、摆脱了编年史局限、形成了主题明确中心突出的整体格局;B.题材处理及结构的精心:《伊》10年战争精选51天-20多天-4天,情节围绕阿的两次愤怒;《奥》10年历险压缩在40天-5天,结构上“双线发展”;C.擅长人物性格的刻画;D.叙述的显著特点:明快生动不失沉稳庄严,程式化用语反复出现突出凝重肃穆的史诗特点;E.语言上明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以上举作品中实例)

  第三节 古希腊戏剧(2学时)

  一、古希腊戏剧的起源——庆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活动;古希腊戏剧的形成与发展与雅典奴隶主民主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古希腊戏剧成就最高的是悲剧和喜剧。

  二、古希腊悲剧:

  1、古希腊悲剧起源通行说法为产生于酒神颂歌队领队的即兴表演,古希腊语 “悲剧”意为“山羊之歌”;古希腊悲剧内容基本取材于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一般具有深远的历史、宗教、人文背景,考查人类生存的意义;歌队是希腊悲剧的原始成分,早期合唱占很大比重,后来作用削弱;主要研究的是三大悲剧诗人留存的33部作品。

  2、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创作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也标志了希腊悲剧艺术的发展过程。三大悲剧诗人的代表作: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亚》,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三、索福克勒斯和《俄狄浦斯王》:

  1、索福克勒斯的创作标志着希腊悲剧发展的成熟阶段,《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尊为悲剧典范。

  2、《俄狄浦斯王》的情节。

  3、《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冲突:人的意志与命运的矛盾冲突,被称为“命运悲剧”。

  4、艺术成就:A.精妙的结构(优化情节组合、设置多种互为关联的铺垫、利用巧合构造戏剧冲突);B.善于刻画人物性格(用剧情发展推动性格塑造、性格决定行动、性格的形成又是明确的行动的必然产物)。《俄狄浦斯王》无论从其悲剧性格、悲剧冲突、悲剧效果都足以称为希腊悲剧的典范。

  四、古希腊喜剧:

  1、古希腊喜剧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形式:古希腊喜剧形式主要有西西里喜剧和阿提卡喜剧两种,阿提卡喜剧经历了旧喜剧(政治讽刺剧,以阿里斯托芬为代表)、中喜剧(市民讽刺剧)、新喜剧三个阶段。

  2、“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创作:阿里斯托芬是旧喜剧诗人,《阿卡奈人》的主题和夸张手法,《鸟》是阿探索喜剧艺术的重要收获、旧喜剧中的精品。

  教学建议:本章第一节第三款、第三节第四款在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可略讲或作学生自学内容。

  思考题;

  一、 古代希腊文学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二、 希腊神话的特点和重要性。

  三、 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

  四、 为什么说荷马史诗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

  五、 古希腊戏剧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六、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过程。

  七、 怎样理解古罗马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的中介作用?

  阅读书目:

  《希腊神话和传说》 斯威布著 楚图南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希腊戏剧选》 埃斯库罗斯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伊里亚特》 荷马 陈中梅译 花城出版社

  《奥德修记》 荷马 杨益宪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基督教对中世纪文学的影响,了解中世纪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又一源头,了解但丁和《神曲》。

  教学重点:骑士文学,但丁和《神曲》

  第一节 概 述(2学时)

  一、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补充基督教文化知识、形成、发展、派系)

  1、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公元5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奴隶制解体,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发展阶段,欧洲封建社会分早、中、晚三期(早期5-11世纪,中期12-14 世纪,晚期15-17世纪),中世纪文学包括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的文学。

  2、中世纪文化特点:欧洲多种文明和文化相融合,封建地主阶级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矛盾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宗教文化(基督教)在精神领域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A.众多古代蛮族文化的各自融合,古希腊罗马先进文化与蛮族文化的融合,这些促成整体性欧洲文化的形成;

  B.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交融:欧洲本土文化与希伯莱文化融合(犹太教经典《旧约》成为欧洲宗教基督教教义的一部分),在中世纪欧洲占重要地位的拜占庭文化本身具有东西方文化因素的综合性特点;

  C.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融合:欧洲中古的宗教文化,基督教在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领域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宗教文化对世俗文化排斥同时又吸收,世俗文学中很多包含宗教内容;

  3、中世纪文学特点:受基督教思想制约(影响深浅不一),突出维护封建王权的爱国思想和英雄主义,出现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中世纪封建等级制的社会形态决定,如骑士阶层、市民阶层);不同性质文化的融合极大拓展了文学题材的描写反映范围,艺术形式长足发展更为成熟,艺术表现手段进一步开拓,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这一时期的欧洲文学与古代传统脱离,几乎是从头开始的。

  二、欧洲中世纪文学概况:按性质分类主要有教会文学、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化、城市市民文学。

  1、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宣扬长期占统治地位,多取材于《圣经》,鼓吹宗教教义,“ 原罪”、“禁欲主义”、来世思想,内容苍白,形式繁多。艺术上多采用梦幻故事形式寓意性象征性表现手法并成熟化,是对古希腊罗马以来艺术形式的巨大发展。

  2、英雄史诗:分中世纪早期和中期,早期史诗形成于氏族社会末期,具有神话因素和异教精神,多受教会摧残较少留存。中期英雄史诗是封建国家形成时期产生,是各国的民族文学史的最早记录;以一定历史事件为依据,在民间创作基础上形成,由文人整理加工记录;主人公是封建国家英雄,表现其忠君、爱国思想(其中爱国又多表现为护教、反异教)和统一祖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封建时代的英雄主义精神;神话因素大减而基督教内容大增;主要有法国《罗兰之歌》(其中最杰出作品),西班牙《熙德之歌》,德国《尼伯龙根之歌》,古罗斯《伊戈尔远征记》。

  “谣曲”是一种故事性诗歌,15世纪在英国繁荣,题材宽泛,多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罗宾汉谣曲”最有影响。

  3、骑士文学:

  A.欧洲封建社会的骑士制度。

  B.骑士文学中世纪欧洲所特有的文学现象,反映了骑士阶层思想感情;内容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典雅爱情,表现骑士精神;体裁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叙事诗)两类;法国骑士文学最兴旺; 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故事是骑士传奇最常见题材,引出诸多独立的骑士故事(兰斯洛),这些对后世英国文学及欧洲文学产生较大影响。

  C.对近代欧洲诗歌、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和欧洲长篇小说创作有一定影响。

  4、市民文学:A.产生与发展:12世纪后随着工商业城市兴起而产生,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在民间创作基础上发展起来;B.取材于现实生活,内容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写实性和讽刺手法;C.主要形式有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戏剧;D.法国城市文学成就最高,长篇叙事诗在城市文学中成就最高,代表作法国的《列那狐传奇》。

  市民文学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它的写实性和讽刺手法,都直接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文学的根源。

  第二节 但丁和《神曲》(2学时)

  一、但丁的生平与创作:

  1、但丁出生于佛罗伦萨,从小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为后来的政治活动、理论著述和文学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2、但丁的政治活动:佛罗伦萨资本主义萌芽和阶级矛盾,新兴市民阶级同封建贵族阶级的斗争,佛罗伦萨的党派斗争。但丁始终处于时代运动中,支持市民阶级反对封建贵族阶级的政治斗争。

  3、创作:但丁早期的抒情诗集《新生》,爱情主题与象征的艺术手法,《新生》具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也体现了温柔的新体诗的最高成就,开文艺复兴抒情诗先河。三部理论著作:《论俗语》是最早一部关于语言和诗律的专著,论述意大利语言的发展,为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飨宴》(《宴会》)是意大利第一部用俗语写成的学术论著,介绍古今科学文化知识,展示了人文主义思想;《帝制论》阐述政教分离,强调建立帝制的必要性,渴望意大利统一。

  “但丁是意大利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人,人文主义的先驱者”。

  二、《神曲》: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冠以“神圣的”称谓,以后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为书名;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以但丁自己为主人公对冥府的一次游历。

  1、情节介绍。

  2、《神曲》的两重性分析:既有整套的中世纪的神学思想体系,又有新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从思想到艺术都表现了这一特性。从内容上讲,中古神学体系的框架,又富有现实生活的内容;从艺术上讲,构思带有宗教色彩,讲究三位一体,象征意义,但对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比喻富有生活气息。

  充满隐喻象征性又有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基督教神学观念、中世纪思想的偏见、世界观的种种矛盾,对现世生活的态度既热忱歌颂又为来世作准备,推崇理性又局限于信仰和神学,对中世纪禁欲主义和旧礼教既摒斥又有所认同,对封建君主既谴责又寄望。

  但丁作为新时代第一位诗人的特征:赞颂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世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的思想,以人为本,重视现实生活价值,与中世纪宗教神学宣扬的来世主义相对抗;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称颂人的才能智慧,推崇教会排斥的古典文化。摆脱中世纪文学传统束缚,用新的艺术形式表现新时代的思想内容。

  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是研究但丁的一把钥匙。

  3、艺术成就:A.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形式描写了地狱、炼狱、天堂三个境界,以丰富想象力、精深的神学哲学修养和新颖的构思为三个境界设计了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各分九层,蕴含深邃的道德含义,描绘不同的境界采用不同的色彩,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又赋予这些境界巨大的真实性;B.多姿多彩、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但丁、维吉尔、贝娅特丽采),擅长在戏剧性场面和行动中以准确简洁语言勾勒人物外形和性格特征,不同人物形象与特定环境氛围的相互烘托;C.语言表达上,通俗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摒弃拉丁语采用俗语写作;D. 建立在中世纪文化所具有的神秘象征意义上的精确的结构和对称的布局。

  三、历史价值:但丁及《神曲》是两条文化河流相激相荡而产生的壮丽图景。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二座里程碑。

  以极其广阔的画面,通过诗人幻游过程中遇到的上百个各种类型人物的描写,反映出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转折时期的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社会、政治变革,透露了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新思想;对中世纪政治、哲学、科学、神学、诗歌、绘画、文化作了艺术性的阐述总结。不仅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了时代先进水平,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

  思考题:

  一、 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发展概况。

  二、 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影响。

  三、 如何理解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

  四、 简述《神曲》中地狱、炼狱、天堂的概貌。

  五、 为什么说但丁的《神曲》是一部“两希文学”融合的伟大作品?

  阅读书目:

  《神曲》 但丁著 田德望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圣经的故事》 房龙著 王伟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艺复兴”的历史,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掌握莎士比亚的创作及他的代表作《哈姆莱特》。

  第一节概 述(1)

  一、文艺复兴运动: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历史条件。它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实质。它的复古与创新的关系。(借用古代文化作“外衣”,是为了“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它的历史作用。

  14世纪初-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是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的宗教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以世俗形式向封建主阶级思想文化体系发动的一场大冲击,集中在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思想文化领域。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特殊阶段,也是人类历史伟大的变革时期,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影响。

  文艺复兴的产生:社会历史原因: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要求用一种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来反对封建和宗教的精神禁锢,这是根本原因。文化动因:诸种文化的融合碰撞是产生的更独特和直接的原因(宗教文化体系与世俗性、人民性文化价值体系的大规模冲突为文化精神的突变提供可能;市民文化形态(早期资产阶级文化形态胚胎,本身有强烈反封建反教会性)的产生和强劲发展,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被重新发现是直接文化动因,新兴资产阶级从中发现许多可与封建神学相抗衡的积极因素。)

  二、人文主义思想:

  名词的来源与内容。它的基本特征,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和个人主义、人性论的局限性。

  三、人文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新质文化特征和独特文学品格。

  1、基本特征:

  A.文化精神主旨:对人的关注,人本主义,颂扬人的理性、力量、价值和尊严;

  B.基本题材与主题: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C.艺术风貌: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征、欲望要求成为基本艺术追求,以关注现实人生的新创作方法取代中世纪宗教文学的寓意、象征方法,扩大了传统文学体裁领域(原有的抒情、叙事诗、戏剧等更成熟,新发端的十四行诗、长短篇小说成就辉煌),体现出鲜明民族特色(民族语言创作)。

  2、发展阶段:三个时期。

  A.早期:14世纪初-15世纪中叶产生发展,主要成就在意大利与英国,强调个性解放和享受世俗生活是否定生活的主要方式;

  B.中期:15世纪下半叶16世纪上半叶,主要成就在法国,描绘巨人形象、展示巨人思想和行动成为主导趋势(充分展示人的风采和理性力量);

  C.晚期: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主要成就在西班牙和英国,对人自身矛盾关注、由于人性弱点所造成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探讨成为文学基本任务(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

  四、人文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发展概况:

  1、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资产阶级新文学的发源地;但丁、彼特拉克、薄迦丘是佛罗伦萨文坛“三杰”。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他的抒情诗开创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先河;

  薄迦丘:将意大利人文主义发展到新高度,《十月谈》提倡人性、人道、反封建、反教会,宣扬“幸福在人间”的思想。

  2、法国:法国人文主义文学始终存在贵族与平民两种倾向;拉伯雷是平民倾向的杰出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最重要作家之一,长篇小说《巨人传》中的巨人形象和巨人思想(用象征手法塑造了两个从肉体到精神都高大的巨人形象及其成长,表现对人及世俗生活的肯定和人文教育的重要;通过巨人见闻批判封建教会虚伪腐朽,提出新兴资产阶级社会理想)。

  3、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特点(主人公为无业游民,取材平民生活,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无名氏《小癞子》(16世纪中),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维迦。

  4、英国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小说;斯宾塞在十六世纪英国诗歌改革中的作用;“大学才子派”和英国戏剧的发展。

  第二节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1)

  一、塞万提斯:文艺复兴时期是西班牙文学黄金时代,塞是代表作家,被狄更斯、福楼拜、托尔斯泰等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1、生平:生于1547年。品德高尚富有才华,却一生穷困历尽坎坷。少年时代只受过中学教育,青年时期22岁时从西班牙来到文艺复兴发源地意大利,学习了许多拉丁文经典著作和意大利优秀作品。这时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军队准备入侵这一地区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年轻的塞万提斯满怀爱国热情加入西班牙驻意大利的军队(约1570年)。他带病参战勇敢无畏,身负重伤被截去左手,成为残疾人,伤愈后的几年又继续作战,受到军队嘉奖。1575年,他退出军队乘船回国,途中被土耳其海盗俘虏,被抓到阿尔及利亚当了三年奴隶。1580年被亲友赎回,回到离开十年的祖国。但他的为祖国流血致残并为得到政府的补偿和重视,甚至找不到谋生的工作。在为工作四处奔走的过程中,他又因被诬告等原因数次入狱,但每次又很快被释放。《堂吉诃德》就是在狱中构思出的。为生活所迫,他开始文学创作,卖文为生。《堂吉诃德》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诞生,出版后获得很大成功,但塞只得到很少的稿费,大部分钱都被出版商赚走,塞万提斯依然穷困潦倒。1616年,《堂吉诃德》第二部出版后的第二年,塞万提斯在马德里家中病逝。

  2、创作:塞万提斯从骑士文学传统走向现实主义创作。创作有诗、剧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训诫小说集》(1613,又译《惩恶扬善故事集》,13个短篇)是仅次于《堂吉诃德》的又一部名篇,对西方文坛影响很深。《堂吉诃德》共两部,第一部于1605年出版,出版后立即风行一时,仅在几星期之内就销售一空,一年内再版6次。1614年有人冒名出版《堂吉诃德》续集,肆意歪曲小说内容并恶意辱骂塞本人,塞极为愤慨,加紧写作,于1615年迅速完成并出版了第二部。从《堂吉诃德》问世至今,原著和几乎包括世界各种文字的译本共出了1300多版。

  二、《堂吉诃德》:

  1、创作动机(宗旨):扫除风靡西班牙的骑士小说。出色达到目的。

  2、情节:堂•吉诃德的三次游侠经历。主人公原名阿伦索吉哈答,是拉曼却地方的穷乡绅,认为要实现公平和正义,唯一办法是恢复古代的骑士道。于是他给自己取名堂•吉诃德。拉。曼却,模仿古代骑士选了邻村的牧猪女杜尔西内亚为意中人,骑上瘦马“驽梓难得”,穿上破旧盔甲,去做“游侠”。三次游侠经历:第一部写两次游侠:第一次,他单枪匹马离家出走,把客店当城堡,让老板授封他骑士,又解救被主人痛打男孩,又遇一伙赶骡商人,被痛打在地不能动弹,被邻居发现,放在驴背上“像干尸一样”驮回去。第二次,他说服同村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答应封他做海岛总督,和他一起去游侠,风车大战(巨人),解救苦役犯反被犯人打劫,把红葡萄酒酒囊当作巨人头,乱砍乱杀,荒唐可笑,他的所为不仅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最后被人装进牛车送回家。第三次幸运些,两人遇到公爵夫妇被请去城堡做客,公爵夫妇听了二人经历想愚弄他们,就委任桑丘做海岛总督,结果桑丘的治理却政绩显著,实践了理想,但堂•吉诃德被他的邻居假扮的白月骑士打败,只得答应回家不再出游。回家后一病不起,临终时恍悟骑士小说的有害,立下遗嘱让唯一财产继承者外甥女不得嫁读骑士小说之人,否则取消继承权。

  3、主题:A.扫除骑士小说的恶劣影响,指责封建社会宣扬的骑士制度和骑士道精神。小说广泛反映了西班牙封建社会生活,讽刺和抨击了西班牙上流社会和骑士制度。

  B.广泛反映了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生活状况(16世下-17世上):从贵族到平民各个阶层、各种职业不同性格的人物,从各种角度描写西班牙社会现状,真实再现了一个即将衰亡、危机四伏的西班牙王国,一个贫富对比鲜明、贵族阶级横行霸道、官府贪赃枉法、宗教统治残暴无情、百姓困苦不幸的封建社会。

  三、人物形象:

  1、堂•吉诃德:是一个矛盾复杂的艺术形象。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优秀品德(坚持正义、嫉恶如仇、向往自由、勇往直前),他的脱离历史进程的主观唯心主义精神。堂•吉诃德的矛盾反映了塞万提斯世界观的矛盾。以及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现实的矛盾。

  丧失理智的疯子: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荒唐固执、行动盲目、鲁莽蛮干;

  具有高尚理想的人文主义者:以铲除邪恶、主持正义为己任,除强扶弱,见义勇为,行侠仗义、解救贫苦、消除丑恶。

  主观动机是善良的,理想是美好的,但却采用过时的骑士道方式单枪匹马进行战斗来实现理想,导致荒唐可笑的行为,反映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落后过时的封建方式的矛盾,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悲剧性,使这一人物同时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因素。

  2、桑丘·潘沙:与堂•吉诃德形象处处形成对照,两者是对立的统一。

  外形上:一个又高又瘦骑高马,一个又矮又胖骑胖驴;

  性格上:讲求实际,目光短浅,自私狭隘,机灵乐观,朴实善良。

  堂•吉诃德胸怀大志,满口骑士道,谈论人生社会,语言智慧抽象;桑丘贪图小利,抓住一点眼前事实就证明自己简单看法,满口土语俗话,具体生动,一路只关心背袋里的酒食和得到的好处;一个苦脸骑士,一个始终乐观;桑丘虽然一路挨打吃尽苦头,最终未离开主人,为堂•吉诃德的死真心悲痛,他感染了堂的人文主义崇高理想,心胸逐渐开朗。任海岛总督期间光明磊落、政绩卓著、正直公平,显示出人文主义美德。

  四、成就:《堂吉诃德》开创近代长篇小说的先河。对骑士小说结构的讽刺性的模仿。从发展和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生动的民间俗语和谚语。讽刺艺术。

  第三节 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4)

  一、莎士比亚的生平。莎士比亚的著作权问题。

  可被冠之诸多“伟大”头衔的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最重要的剧作家。1564年生于英中部斯特拉福镇,20岁时为了生计和对兴趣的浓厚兴趣奔赴伦敦,在剧院谋职,开始戏剧创作,渐露才华,后以演员身份出入宫廷,熟悉了王公大臣生活,为剧作积累素材,演出和剧作渐走向成功。1610年回到故乡继续戏剧创作,1616年4月23日去世(与塞万提斯同年月日)。

  二、莎士比亚的创作分期,按其思想与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三个时期的创作活动,重要作品,以及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喜剧与悲剧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四大悲剧”的强烈的批判精神,鲜明的艺术形象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1、历史剧和喜剧、诗歌时期(1590-1600):当时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民族统一,封建王权巩固,资本主义经济明显发展,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社会进步要求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席卷全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在90年代,伊丽莎白统治达到鼎盛时期,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高涨。莎士比亚以历史剧创作反映英国历史走向民族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必然趋势,塑造一系列理想君主形象,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对开明君主制的向往。喜剧和诗歌创作,歌颂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和传统习惯势力,为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幸福而斗争,基调乐观、明朗。

  2、悲剧和悲喜剧时期(1601-1607,创作高峰期):伊丽莎白统治晚期,社会矛盾激化,王权统治专制反动,社会问题严峻,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现实间的巨大反差,理想在现实中的失落。以悲剧和悲喜剧创作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提出社会问题,增强作品批判力量,基调沉郁、悲怆、愤激。

  3、传奇剧(1608-1612):社会矛盾更激烈,社会斗争日益尖锐,人文主义理想在现实中很难实现。理想与现实妥协。作者的传奇剧创作重新探索实现理想的道路,以神话传奇方式描绘书写现实矛盾,借助超自然力量解决理想与现实间矛盾,幻想以调和的乌托邦方式解决矛盾,基调清丽、俊秀、高远。

  三、莎士比亚戏剧分类:

  1、历史剧:历史剧反映英国自13世纪到16世纪三百多年历史,展示英国封建社会从动乱纷争走向中央集权、民族统一的过程,借古喻今,歌颂给国家带来统一安定的贤明君主,批判给国家带来战争纷乱的昏君,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王权的理想。尽管莎士比亚历史剧客观反映了统一战胜分裂的必然趋势,但主观上,莎士比亚评价历史还是道德标准,以善恶解释历史的变迁,剧作充满善恶报应,和神秘的诅咒(被害者诅咒害人者并应验)。共10部,有《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约翰王》,《亨利八世》。

  《亨利四世》(1547)是最重要的历史剧,塑造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君主形象,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即从封建割据走向中央王权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福斯塔夫”是该剧中一个著名形象,一个无恶不作、但外形言行都很可笑的滑稽的喜剧形象。据说伊丽莎白女王很喜欢这一形象,曾命莎士比亚以他为主角再写一剧,于是便有了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2、喜剧:主要从正面表现人文主义在爱情、友谊、婚姻等方面的美好理想。具有浪漫、抒情风格。喜剧共10部,在莎剧中占相当分量。《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1595)是莎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第十二夜》是莎喜剧的杰出代表。

  莎喜剧以肯定性、歌颂性主题奠定乐观开朗的基调,肯定生活中新生事务,赞美人的力量和价值;女性形象生动优美;抒情与写景的有机结合构成优美恬适的喜剧氛围。

  3、悲剧:内容广泛,有更丰富的生活含量,其思想深度和对人的震撼力量更大。世界的和谐被破坏,悲剧中人物常在哲理性思辨中把个人灾难扩展为整个社会的灾难、整个时代的危机、扩展为人生的荒谬和痛苦。主要有爱情题材悲剧、复仇题材悲剧、个人野心金钱权

  势悲剧。共10部,《罗密欧与朱丽叶》、《奥塞罗》、《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哈姆雷特》、《科利奥兰纳斯》、《裘力斯·凯撒》、《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

  悲剧成就:思想上广泛深刻揭露社会阴暗面,全面透彻剖析人性,表现理想的崇高和追求理想的执着,正义力量的顽强抗争。艺术上,专写高贵的英雄在残酷现实面前的可悲的毁灭,具有悲壮色彩;形象塑造不仅有外部冲突还有人物内心冲突,体现形象塑造的深刻性精致性;艺术风格上以喜衬悲、以喜促悲,升华主题意蕴;表现手段多样,充分利用想象力,戏剧效果显著;意象的大量运用。

  4、悲喜剧:戏剧气氛阴暗,结局有喜剧性。创作主旨在于揭露社会黑暗、提出社会问题,目的部在于解决问题和对结局的悲喜性。有意识打破悲与喜界限,在喜剧形式内表现悲剧性矛盾冲突,在沉郁阴暗气氛中揭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属于社会“问题剧”。3部,《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

  5、传奇剧:借助超自然理想解决理想与现实间矛盾,主人公先遭难后幸福,解决矛盾的办法往往是一些偶然因素或魔法力量,使敌对双方互相和解、圆满结局。带有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悲剧情节突然转向喜剧结尾,带有空想性质的乐观精神和积极信念,宽恕与和解的主题表达。4部,《辛白林》、《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四、《哈姆莱特》分析:

  1、题材的来源及其情节。

  取材于1200年的一部丹麦史。16世纪时英、法一些作家根据这部丹麦史中记载,写了一些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复仇故事和悲剧。莎士比亚的创作则从内容到形式都推陈出新,使之成为其代表性悲剧。

  剧本一开始就充满阴郁不安的气氛。在德国威登堡大学上学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因父王猝然病故,赶回国内。夜间,父亲的鬼魂出现,声称自己系遭到谋杀身亡,凶手就是弑兄娶嫂、篡夺王位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决心先查明真相,再行复仇。为了免遭毒手,他不得不装疯莱保护自己,并用“戏中戏”证实了叔叔克劳狄斯的罪行。在一次与母亲谈话时,哈姆莱特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大臣波罗涅斯错当成克劳狄斯杀死。他的情人奥菲丽亚因父亲被杀、恋人“发疯”而精神失常,落水而死。哈姆莱特最终在决斗中杀死克劳狄斯,自己也中毒剑身亡。

  剧中第一幕第一场便暗示了一个秘密——凶手是谁,但在同幕第五场便揭示出来。它的过早揭示说明作者对秘密并不看重,不想以此为全剧悬念。这一处理降低了谁是凶手这一秘密的重要,使悬念从为何复仇迅速过渡到如何复仇的问题上。表现如何复仇的过程中,作者呈现给我们一个超出情节线索之外的丰富而深邃的世界——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在这里,生活显示了令人惊叹的崇高、丰富、奇特和深邃,在我们感觉到的表明的、具体的事情下,还有着催人思考、令人难以平静的蕴含。这正是莎士比亚使旧题材焕发了新的生机、化腐朽为神奇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也正是《哈姆莱特》一剧有着永远阐述不尽的内涵、这样为人津津乐道的根本原因。

  独白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

  悲剧的主题思想:该剧不仅仅是一个为父复仇的故事,它揭示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反动的封建主权之间的斗争;悲剧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实,歌颂了人文主义理想在道义上的胜利,表达了坚持改造社会的信心。

  2、悲剧的艺术形象。哈姆莱特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家。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其性格的发展,经历了“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快乐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认为人和世界都无限美好,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父亲是理想君王的象征,母亲是爱的象征,世界是“美好的花园”。“忧郁的王子”——剧本一开始,哈姆莱特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残酷现实,昔日的理想被击碎,精神颓唐,痛苦忧郁,对世界和人的看法有了根本改变。“延宕的王子”——理想破碎后,他一方面激愤诅咒“冷酷的人间”,一方面深入思考生活于其间的人,他人文主义理想在严酷现实前的破灭,使他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内心世界与现实的矛盾,找不到复仇和变革社会的途径,造成他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延宕问题有待讨论)“行动的王子”——面对残酷现实,得出结论,自己所处时代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决心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使他的个人复仇行动与整个社会改革和人类命运结合起来。

  哈复仇行动的延宕:不只是找不到复仇方法,而是他的思考涉及到人的生存、死亡、灵魂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对人的问题的思考,使哈看到人文主义在个性解放口号下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带来的社会罪恶,他更多关注存在本身的问题而不是复仇的现实行动。人生无意义、对人现实存在的否定,感悟到人生虚无、信仰失落等等,复杂而深刻的形象。

  3、艺术特征:A.情节结构丰富复杂——三条复仇线索,哈姆莱特是主线,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副线,交错进行,主次分明,互成对比又激化矛盾。B.人物塑造丰富化、个性化和典型化——抓住人物内心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深度,内心独白的艺术手段刻画人物性格,对比手法突出人物个性。C.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兼具的创作方法。D.语言生动丰富有力。

  教学建议:本章的“莎士比亚”一节是外国文学课教学的重点,可就“哈姆莱特行动的延宕”问题布置课堂讨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亦可在课后布置《文艺复兴运动,假如没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在中国》等书面作业。

  思考题:

  一、 什么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这一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二、 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认识它的进步性和思想实质?

  三、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文学的发展概况和主要成就。

  四、 《十日谈》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如何估计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五、 拉伯雷《巨人传》的主要内容。

  六、 如何认识《堂吉诃德》在欧洲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七、 莎士比亚的创作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是什么?

  八、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是什么?他的四大悲剧是指哪几部作品?

  九、 《哈姆雷特》悲剧冲突的社会意义。

  十、 有关哈姆雷特形象的思考。

  十一、试对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两个人物进行比较。

  阅读书目:

  《莎士比亚全集》 朱生豪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阅读重点:《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十四行诗》)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4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概况,了解莫里哀及其代表作《伪君子》。

  第一节 概 述

  一、社会历史文化状况:

  十七世纪欧洲进入近代史时期。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平衡:英国是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的先进国家,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则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先进地位上降落下来处在落后状态(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动荡、外国入侵,德国封建割据分裂,西班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挫),英国、法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家统一安定进一步巩固,成为十七世纪欧洲文化的中心。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各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法国出现了一个专制君主制盛极一时的历史阶段。太阳王路易十四大力扶持文艺。

  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成为政治上经济上都走在前列的世界强国,在文学上也有新的发展,产生了杰出的诗人弥尔顿。从《圣经》取材的两部长诗《失乐园》和《复乐园》,使弥尔顿成为十七世纪欧洲最重要的诗人。

  文化总体氛围,失去文艺复兴的激进、革命、动荡,代之以安定统一的生活、遵循理性与秩序的思想,失去革命精神,趋于保守,在文学领域尤为明显。

  二、古典主义文学:

  1、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主要文艺思潮,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至欧洲诸国。持续发展到19世纪初,直至浪漫主义运动兴起才结束其在欧洲文坛的统治地位。17世纪古典主义又被成为新古典主义,它与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时期一脉相承——对古代艺术的推崇,对艺术高雅的追求,对理性的充分肯定。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政治妥协在文艺上的反映。产生的政治原因:王权(法国波旁王朝)为加强对文学艺术的控制,使之直接受制于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奖金、薪俸和检查制度,创建法兰西学士院,目的是在语言文学方面制定一套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的统一规范,学士院是当时文艺界中央集权政治的代表。古典主义产生于这样的政治气候和文艺政策下。产生的哲学基础: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性是一切认识的根源,人凭理性判断是非真伪,获得正确认识,必须以理性抑制情感,艺术要有严整稳定的规则,以体现理性的标准。

  2、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思想上的唯理主义和艺术上的崇尚古典,重视规则。

  A.思想特征:政治上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拥护贤明君主;(如高乃依《熙德》)

  B.崇尚理性原则,宣扬以理性克制感情;(如拉辛《安德洛玛克》)

  C模仿古代(如题材取材,风格),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在古典主义诸多严格创作规则中,最主要的是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的“整一”(围绕单一的剧情,排除一切次要插曲;在一天24小时中进行,在一个地点进行),剧本“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的充实”(布瓦洛《诗的艺术》)。三一律使剧情集中,结构紧凑,戏剧冲突尖锐,但更多束缚,失去作品的丰富性和人物的个性化。

  D.人物塑造类型化,性格单一;

  E.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较多宫廷趣味。

  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代表作《熙德》表现了个人感情服从理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以一对贵族青年男女爱情为线索,展开了维护封建家族荣誉和成全男女爱情的矛盾冲突,最后理智战胜情感,让贤明君主作为英明的仲裁人,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拉辛: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悲剧主题仍是理智战胜情感,但已从歌颂英雄变为谴责封建王权和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代表作《安德洛玛克》用古代题材批评法国统治者的恶德败行,歌颂理智与情感相统一的理想人物安德洛玛克。

  布瓦洛:古典主义理论家,《诗的艺术》提出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是法国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

  拉·封丹:《寓言诗》,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腐败。将寓言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高度。

  巴洛克文学,清教徒文学(内容略,自学)

  第二节 莫里哀和《伪君子》

  一、莫里哀的生平和创作:(1622-1673)

  1、法国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创始人,欧洲戏剧史上继莎士比亚之后的又一个戏剧大师,是莎士比亚之后欧洲戏剧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戏剧家之一。他把欧洲的喜剧提高盗真正近代喜剧水平,可说欧洲整个18世纪的喜剧都从他这里派生。

  莫里哀集编、导、演于一身,创办了自己的剧团。他编演了一辈子喜剧,却以悲剧而终。积劳成疾,得了肺病,在一次演出中倒在舞台上,演完后咯血而死。死后教会拒绝其葬入教会墓地,经路易十四出面说情才得以葬在公墓墙外,规定天黑后出殡,不让有任何仪式。

  2、创作:

  古典主义喜剧开创期:《多情的医生》(《风流医生》)得到路易十四赏识,从此立足巴黎;《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学堂》(《夫人学堂》)是莫里哀第一部大型喜剧,是他性格喜剧和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开端。这些作品以家庭生活为题材,涉及爱情。婚姻、教育等问题,矛头指向传统封建道德。

  古典主义喜剧全盛期(1664-1669):《伪君子》(《达尔杜弗》)、《堂·璜》、《恨世者》、《乔治·唐丹》、《吝啬鬼》(《悭吝人》)对十七世纪法国封建贵族的辛辣讽刺和对资产阶级的规劝。《伪君子》和《吝啬鬼》最为重要。《吝啬鬼》中守财奴阿巴公的形象,成功刻画了资产者贪婪吝啬的拜金本质,阿巴公成为欧洲文学史著名的吝啬鬼形象和吝啬鬼代名词。

  风俗喜剧期:《贵人迷》、《司卡班的诡计》、《女才子》(《女博士》)《没病找病》,《司卡班的诡计》史这一时期代表作,塑造了机智和逾越等级观念的仆人形象。

  二、《伪君子》:(1664-1669)被禁5年后才得以上演,是莫里哀最杰出的喜剧。

  1、情节结构:五幕诗体喜剧。喜剧的“楔子”,喜剧的开端,喜剧的发展,喜剧的高潮,喜剧的结局。

  主要人物:宗教圣职人员达尔杜弗,原本是外省破落贵族,巴黎富商奥尔贡,母亲白尔奈耳太太,夫人艾耳密尔,儿子大密斯,女儿玛丽亚娜,女仆桃丽娜。情节结构严格按照古典主义三一律进行,故事发生地点始终在奥尔贡家客厅,剧情在一天内展开,全剧只有一个主旨——揭露达尔杜弗的伪善。剧本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矛盾冲突集中。

  主题思想:通过宗教骗子达尔杜弗的形象,尖锐地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揭露了伪善的实质,伪善的危害及伪善的社会基础。对国王的正面歌颂。

  2、人物形象:作为宗教骗子的伪善本质。作为没落贵族的腐朽本质。一切伪善者的总和及代名词。

  中心人物达尔杜弗:性格单一,就是伪善。全剧始终围绕他的伪善安排展开。他打着上帝旗号,披着宗教外衣,表面上是虔诚的正人君子,清心寡欲,乐善好施,实际上是贪婪贪财又好色的无耻之徒。他接近奥尔贡的目的就是夺得他的家产和他美貌的妻子。他还善于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为自己的阴险和奸诈作掩护,并巧施手段,让奥尔贡乖乖入圈套。是单一性格特征的形象,缺乏丰富个性的扁形人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但因具有高度概括的典型性而成为欧洲文学史著名形象,这一形象成为伪善者的代名词。

  奥尔贡:愚蠢。受骗后行为失去理性,不辨真假,一意孤行,执迷不悟,蛮横暴躁,顽固保守。表明宗教欺骗的危害性。作者对这一人物既批判又同情。

  桃丽娜:机智。最富于生气的人物。勇敢、机智、泼辣,是下层人民代表,从她身上可看到莫里哀民主思想。是跟达尔杜弗斗争的主要力量。毫不畏惧,敢于揭露达尔杜弗的假正经、伪善,批评奥尔贡的愚蠢。不仅勇敢斗争,还善于调动其他人的积极因素,联合起来对付他们。是反对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

  3、《伪君子》的艺术特点。独特的开场,紧凑的情节发展,喜剧的夸张手法和讽刺效果,语言的性格化,喜剧中插入悲剧因素及民间闹剧场面。

  A.绝妙的铺垫:别具匠心的开场,一开始达尔杜弗没有亮相,通过奥尔贡一家两派对他的不同态度,交代他的性格特征,使得他在尚未出场前,就被摆在中心位置。用两幕一场为人物出场作铺垫在戏剧史上尚属罕见。间接描绘人物。

  B.丰富的喜剧手法:悲喜剧因素巧妙结合,造成悲中喜,喜中悲的艺术效果。喜剧手法和闹剧手法结合,吸收民间喜剧和各种喜剧的表现手法,增加喜剧效果(夫妻吵架、桌下藏人、打耳光、逼婚等)。

  思考题:

  一、 十七世纪欧洲各国文学发展的一般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重要的作家作品?

  二、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哲学基础是什么?

  三、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 为什么说莫里哀的创作具有民主精神?如何认识莫里哀与古典主义的关系?

  阅读书目:

  《莫里哀喜剧六种》 李健吾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启蒙运动、启蒙文学;了解英、法、德国启蒙文学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歌德和《浮士德》

  第一节概 述

  一、启蒙运动:18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转型期。

  18世纪全欧性的一次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与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全面批判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提出自由、平等、人权等正面纲领。启蒙纲领的空幻性与阶级局限性。

  宣传唯物论或自然神论,批判封建蒙昧和宗教神学,反对基督教专制和传统宗教教义,提倡和信仰自由和宗教容忍,主张自由竞争,重视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弘扬人的价值和个性尊严,提出“理性国家”等社会政治思想。法国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二、启蒙文学:

  1、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多是文学家,把文艺当作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和批判封建主义的武器,在欧洲形成启蒙文学的强大主潮。

  2、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A.启蒙文学的政治性和革命性(反封建反教会);B. 启蒙文学鲜明的哲理性(哲理小说);C. 启蒙文学的新题材(内容丰富)、新人物(资产阶级及平民成为主人公,人物富于理性)、新思想(宣传启蒙思想)的教育意义; D. 启蒙文学的体裁和艺术手法:广泛采用多种文体(小说、诗歌、戏剧、政论文等),打破诗体文学独尊局面,开创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小说形式多样(书信体、游记体、自白体、自传体、对话体),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和法国哲理小说成就最杰出,市民剧的形成开创后世话剧先河(戏剧的创新);创作时虚构出具有“自然理性”的“外乡人”进行观察评论,感伤主义文学;E.启蒙文学美学的现实主义原则。

  三、启蒙时期的英国文学: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成就:上承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下启19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高潮。

  A.笛福:英现实主义小说开创者之一,奠基人,他的小说创作是一次真正的文学革命;《鲁滨逊飘流记》是第一部重要作品,塑造了一个英国“真正资产者”艺术典型,写实手法。

  B.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更富民主倾向和讽刺特色。

  C.菲尔丁:集各家之大成,《汤姆·琼斯》标志着当时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理查生开创英家庭小说,代表作《帕米拉》、《克拉丽莎》,英感伤主义文学先驱,书信体形式;斯摩莱特的流浪汉小说,代表作《兰登传》、《亨佛历·克林克》;斯泰恩感伤主义文学,代表作《感伤的旅行》。)

  四、启蒙时期的法国文学:

  法国启蒙运动最典型、最激烈,启蒙思想家也就是文学家,他们的文学创作直接为宣传启蒙思想服务。孟德斯鸠和伏尔泰是法18世纪上半期启蒙文学代表作家,狄德罗和卢梭是法18世纪中期启蒙文学代表,把法启蒙文学推向繁荣顶峰。博马舍是法18世纪最后一位著名启蒙作家。

  A.孟德斯鸠:法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作家,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理论著作《法的精神》论证三权分立,成为关于国家学说世界名著)

  B.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作家,哲理小说《老实人》。

  C.狄德罗: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坚,唯物主义哲学家、现实主义美学家、作家,哲理小说(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市民剧创作,“百科全书派”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准备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D.卢梭:教育小说《爱弥儿》及“文学史上的奇书”《忏诲录》。

  E.博马舍:戏剧家,“三部曲”。喜剧《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婚姻)》

  五、启蒙时期的德国文学:

  1、18世纪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四分五裂的封建小国);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妥协性与思想软弱性,知识界在精神领域构筑理想王国使文学发达。

  2、德国启蒙文学经历了三个时期:启蒙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德国的民族文学。

  A.初步繁荣期:18世纪中期,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伟大代表,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现实主义美学家和剧作家,美学名著《拉奥孔》、戏剧评论集《汉堡剧评》。

  B.迅猛发展期:18世纪70-80年代的“狂飚突进”运动,是一次全德性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反封建、崇尚个性天才、主张民族统一和民族文学创作,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和个性觉醒起过积极作用,青年歌德和席勒是它的代表作家。

  C. 高峰期:德国“古典文学时期”(1796-1804),德国文学同德国古典哲学、古典音乐一气形成德国古典文化的灿烂时代,文学成就体现在歌德和席勒的创作中。

  3、席勒:作品洋溢着对整个德国社会挑战的叛逆精神。《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的“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席勒是德国狂飚突进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

  青年时代正处于德国文学史上的狂飚突进时期,创作有《强盗》、《斐哀斯柯》、《阴谋与爱情》、《唐·卡洛斯》、《欢乐颂》。“席勒式”的“传声筒”的写作方法(马克思)。创作高峰是市民悲剧《阴谋与爱情》,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飚突进运动最优秀成果。此后1787-1796年间,停止文学创作,专事历史和美学、哲学研究。1794结交歌德,1796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著名剧作有《华伦斯坦》、《威廉·退尔》,后者是席勒创作道路的总结。席勒建立了德国民族戏剧,使之达到世界水平。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狂飚突进运动最重要的创作成果之一,青年席勒创作的顶峰,德国市民悲剧的代表作。(市民悲剧区别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古典悲剧)。是席勒全部创作中反封建倾向最突出的作品。宰相之子斐迪南与乐师之女路易丝。

  第二节 歌德的《浮士德》

  一、歌德的生平和创作:是欧洲文学史上重家作家之一,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的思想和创作呈复杂性。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天才的诗人”。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与德国的感伤主义。歌德与席勒的十年合作,对德国“古典”文学时期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歌德重视东方文学研究,并为创作世界文学而努力(《歌德谈话录》)。歌德作品中的辩证法,歌德与康德。

  歌德是一个在自然科学、美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卓越成就的博学的才子,又是一个具有丰富、深刻思想的思想家,他著述中阐述的思想、见解,蕴涵的精神、气质,不仅仅流行于一时,而浸透于德意志文化乃至欧洲文化之中。他的影响超越了他所在的世纪。他是德国文学的颠峰。

  1749年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青年时期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求学。1732年去世。

  1775年前是早年文学创作时期,70年代初投入狂飙突进运动,形成早期创作的艺术理想:讴歌狂放激情、崇尚个性自由,反对思想和艺术上的束缚。他的创作成为狂飙突进时期文学主要代表。主要作品有历史剧《葛兹。冯。伯利欣根》(1773),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这部小说使年仅24岁的歌德一举成名,轰动德国,也正是因这部小说,德国文学开始引起外国注意。歌德根据本人亲身经历的爱情体验和友人的事件而写成,围绕维特的失恋,描绘他感情的痛苦状态和他最终万念俱灰,走向自杀的经历。把感伤体小说推向高峰。形成“维特热”。)。

  1775-1794是第二个创作时期,“魏玛十年”,脱离狂飙突进运动,从政,形成新的美学、艺术理想:追求客观性、理性,推崇淳朴、现实的古典艺术,希望通过美的艺术培养完善和谐、自由美好的人类社会。放弃狂飙式幻想,形成淳朴、宁静、和谐和富于理性的美学观。

  1794-1805,第三个创作时期,与席勒合作的十年,共同开创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艺为楷模,贯彻人道和自由精神,强调古典主义艺术。完成自转体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浮士德》第一部(1806)。

  19世纪之后,第四个创作时期,歌德更多关注世界和时代的变化,艺术视野突破国界。晚年歌德人生阅历更丰富,对人生探索和理想追求更深入,作品充满哲理性思考。主要作品有小说《亲和力》,自传《诗与真》,《意大利游记》(182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浮士德》第二部(1832)。

  歌德一生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始终关注人,包括人的激情、本性,以及人与现实生活和人与世界的关系。他的人道主义和个性完善思想,深刻体现了当时德国人的主要特征,从而与现实不断发生冲突。这些主题在他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依次出现,显示他思想的不断深化和艺术追求的不断变化。他早年尊重个性自由,崇尚激情,与人文主义者思想较一致;在创作中期,他崇尚古典美,渴望深入实际生活并试图在具体工作中改造社会,具有17、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与文学家的特点;晚年他从思想体系的角度探讨人与世界关系,又明显带有19世纪初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特征。他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歌德一生也充满矛盾,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他生活环境以及自身的气质与性格,又使这种矛盾显得极为鲜明。“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恩格斯)

  二、《浮士德》(Faust)分析:

  1、题材来源:取材于德国16世纪的民间传说。据说浮士德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生活在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中期,是个游方学者,精通星象、算命术和点金术。死后民间产生很多传说。传说的核心:浮士德同魔鬼订了契约,借助魔法追求各种知识和生活享乐,约期满后,魔鬼把他的灵魂带走。16世纪后半期始,很多作家采用过浮士德传说的题材。歌德全面改造和深入挖掘这一素材,用近60年时间,写成诗体悲剧《浮士德》。

  2、主题:《浮士德》是歌德一生思想探索概括性的、总结性的宏伟记录。这60年,即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30年代,欧洲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动荡、变革时代:启蒙运动在许多国家展开,北美脱离英国殖民而独立,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欧洲成立维护封建势力的“神圣同盟”。在这新旧交替时代,旧观念动摇,新观念出现还未确立,该如何评价,思想家、社会学家都在思考。作为一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一名关注社会发展的思想家,歌德关注着重大历史事件,思索着社会的前途和人类的未来这些巨大而实际的问题。《浮士德》是歌德这种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提出并力求解决这样的问题:人类是否能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贯穿全剧的这个根本性主题通过浮士德这一形象体现出来,他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是人类的代表,全人类的导师,他所追求的是人类发展的历史。

  3、《天上序幕》是全剧情节开端。

  两场赌约:天帝与魔鬼靡菲斯特的争论——人究竟是善是恶,人在世界上是进取还是沉沦,歌德对神学体系中的“上帝”与“魔鬼”给予全新解释,天帝成为“至善”的化身,坚信善的威力和“造化之功”,魔鬼是“恶”的化身,认为历史不会进步发展,人必然堕落;浮士德书斋,靡菲斯特与浮士德赌约——在浮士德生前魔鬼供其驱使,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浮士德是具体的善的体现物,靡菲斯特是具体的恶的形象,使前一个赌约中的抽象观念变为实体。

  浮士德探索人生真理的五个阶段(书斋生活、爱情生活、宫廷生活、美的梦幻和改造自然):浮士德所经历的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悲剧,第一部写知识悲剧和爱情悲剧,第二部写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知识悲剧是对中世纪思想体系的否定,也体现当时思想界对理性的怀疑,反映人类知识在无限面前的困境;爱情悲剧是新兴资产阶级感性与理性的悲剧性冲突,个人“小世界”与社会“大世界”的冲突,浮士德选择后者;政治悲剧概括了歌德本人十年魏玛宫廷生活体验和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经验,否定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把社会改良寄托在开明君主和封建王朝的道路;美的悲剧(古典悲剧)否定了17世纪古典主义者和18世纪下半叶德国一些思想家试图通过古典艺术来改造社会的主张;事业悲剧中,浮士德开始改造自然的创造性事业并得到满足,认为是最美的刹那,喊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随即赌约失败,倒地而死,理想并未实现,这种试图通过劳动来建造人间乐园的思想,实质是19世纪初期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无法实现。最后虽然失败,但最终天帝派“光明圣母”将其灵魂接到天堂。表面上看,荒诞离奇,其实每一阶段都有实际根据和时代精神发展依据,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和德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时期。

  4、人物形象:这两个形象因其深邃的哲理性寓意著称,而不是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浮士德:一个虚构的象征性的形象。他的自强不息,勇于实践的性格体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他的人生经历总结了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的精神探索历程,是永远前进的“人类”的代表。A.浮士德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代表着“肯定”精神和“善”,和当时先进资产阶级思想家不满现状、追求美好理想并付诸行动的思想行为特征,他不断从现实经历中总结教训,否定具体的丑恶事物,批判中世纪的精神束缚、市民社会的保守庸俗、封建王朝的政治腐败等。B.性格充满矛盾,理智与情欲、进步与停滞、上升与沉沦的矛盾,这是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也是歌德眼中至善与至恶矛盾在具体运动中的反映。C.而矛盾的主导方面是浮士德具有的永不满足、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浮士德精神。(在书斋中将“泰初有道”,改译为“泰初有为”,表明他的实践精神,他与魔鬼打赌,走出书斋,投身现实生活,表明去探索人生理想的积极行动。)探索以悲剧告终,浮士德悲剧表明人的追求能力的有限与终极善难以穷尽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思想的局限。

  靡菲斯特:A.“否定”精神和“恶”的代表。他是天帝的至善和浮士德的具体肯定的对立面。也代表了人生的虚无、消极和停滞,认为人的追求毫无价值。也有现实生活中恶徒的形象。B.具有“恶”的复杂性,他的“恶”不等于“坏”,机智灵活、观察敏锐、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讽刺淋漓尽致。C.“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他在作恶过程中,从反面激励浮士德前进,成为推动力,起着“造善”的作用。使浮士德在否定与恶的刺激下和与之斗争中,自强不息。(哲学中所言的真理发展过程是“否定之否定”。)

  《浮士德》的精华在于它的批判精神和辩证精神,浮士德和靡非斯特的辩证关系:两者是肯定精神与否定精神、善与恶、美与丑的辨证统一,共存与生活中、人身上,尖锐对立、互相排斥、互为依存和发展。浮士德肯定人生和现实生活,相信人的智慧力量,认为现实世界大有可为,向往善、追求美,不懈追求,并积极进取。靡菲斯特否定人的智慧力量和现存一切事物,虽然按约满足浮士德各种要求,本意却是阻挠浮士德前进。但他反而成为浮士德前进的对立面和推动力,显示出浮士德精神的崇高伟大。

  5、艺术特点:象征性,人物形象塑造的分身变形手法,多种诗歌艺术体裁。

  教学建议:本章的《浮士德》是教学的重点。亦是教学的难点,课前要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尽量能通读原著。如课堂教学时间允许,可增加《浮士德》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浮士德》——法国革命的德国艺术等内容。

  思考题:

  一、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作家作品?

  三、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作家作品?

  四、 卢梭对欧洲文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五、 狄德罗、莱辛对欧洲文艺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六、 十八世纪德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作家作品?

  七、 怎样理解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

  八、 什么是浮士德精神?试举例说明。

  阅读书目

  《伏尔泰小说集》 傅雷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忏悔录》 卢梭著 黎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浮士德》 歌德著 绿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著 绿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教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883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外国文学教案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