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正文 本文移动端: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2017-06-03 05:26:4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2015年9月15日,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一

册语文书中的第六课《最后的姿势》。在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大量的

准备工作,从教学设计到课件制作,从背景音乐到插入图片,甚至对

课堂问题的提问方式,都进行了有效的预设。

这一节课上下来,总体流程比较顺畅,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教学

重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我上的是激情四溢,学生听得是聚精会

神,听课老师频频点头。我之前的努力没有白白付出, 但课后和老

师们一起评课时,才发现有些地方还有不足,有些地方还可以更完美,

真的是体会到: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我将大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整理如下:

一、关于”楼房···真真尘埃腾空而起”这一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这句话是在写地震来临时,楼房马上就要坍塌请况危急到了极点,

但是文字描述总是抽象的,枯燥的,如何唤起学生的体验,如何让学

生感到深受,进入情境?体会当时的情况的危急呢?

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想象,交流来感受文本。但是教学过程

中,我让学士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想象到的画面,没有给学生想象

的时间,使想象变成了“一纸空文”。

如果能给给学生一两分钟时间,闭上眼睛,听我的范读,尤其是那

种配上“吱吱声”的范读,应该可以唤起他们更多的体验,可以更容

易进入情境。

二、拓展交流环节中,如何拓展

在升华主题时,我给孩子们拓展了张米亚老师的故事,故事内容

比较详细、具体。希望学生领悟在那次大地震中,人们体现出来的“大

爱”精神。

但现在转念一想,如果能将张米亚老师的故事用一两句话概括起

来,同时补充上各行各业人士的动人事迹的概述,岂不是能体会我中

华民族的“大爱”精神,课堂效率不会更高吗?

三、开放式、探究式作业

课堂上,我让学生把“搜集地震中的动人事迹”作为课后作业.。

这样设计是合乎常规,也无可厚非的。但在评课时,一位老师提到:

语文作业的不知可不可以更加开放有效?她说,如果将作业改为“谭

老师如此高大的形象,课后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记住他?”会更加调动

孩子的积极性,之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她的这一提话让我眼前一亮。这样的作业形式,直接把语文与其

他学科相结,让语文与生活相结合,真正打开了语文的外延。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难怪人们说:“公开课

是青年教师成长最快的途径”,通过写教学反思,让我的收获变得更

加清晰,更加有条理性。

篇二:最后的姿势 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王月清 六二班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眼含热泪。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 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为了立体的体现人物的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我没有急于去提炼、总结人物的品质,而是让学生去读出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进而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最后的人生意义。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

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他们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势让学生震惊了,他们感动极了。我也感动极了,为那些英雄老师而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感动,

纵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

一、课一开始,我没有让学生观看地震发生后惨不忍睹的一个个场面。这一情景的再现,可以很快的把同学们带回那次地震,使他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在教学中,我虽然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来组织教学,但没有扣住“撑”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谭老师这一撑,撑出了什么?”的课文补白,如果这样去深挖文本的话,人物形象会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篇三: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选入结合时代精神, 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在课的导入上,我利用5.12特大地震的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一下灾难发生时的一些动人场景,同时播放音乐增强效果。但是后来由于对班班通使用不熟悉,音乐没有在学习生字时及时关上,课堂效果不是太好。

接着是整体感知、随文识字环节。我在识字这个环节上设计了三个板块第一个带拼音识字、第二个不带拼音识字、第三个正确的读音。导致在这个识字上花费的时间太长。其中在书写生字“凹”的时候,正确的的笔顺应是横折折,我却说是横竖横,这是知识点的错误、我下次会避免。接着我用生快速浏览,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①文中的什么最使你感动?

②日常生活中的谭老师是怎样的呢?

③作为一名父亲,他是慈爱的;作为一名教师,他是和善的。你还知道关于谭千秋的其他事迹吗?

④谭老师像平常一样,给我们讲课、他讲授的是什么内容?

在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上同学们会对“最后的姿势”有个初步的了解。第二个问题可以得出谭老师生活中是一个平凡的。第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了解更多的谭老师的资料。但是在这个环节的时候我让同学说得太少后来时间剩余太多。第四个问题的设计可以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的谭老师讲述的内容,而他也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他的讲课内容: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视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接着理清文章脉络的环节,我找了一位同学,而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准确,我就没让第二位同学回答,我应该让多找两位同学说说不同的意见。

最后分享学习。在这个环节许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学到了什么,说得非常精彩。本来这个课到此已经结束,可是由于对前两个环节把握不够,时间剩余五分钟,我又临时加一个环节思考文中描写环境的场景。以至于听起来环节比较混乱。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5381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教学反思2015年9月15日,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书中的第六课《最后的姿势》。在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教学设计到课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