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初三托物言志范文5篇
拐杖
太婆离开我已三年之久了,直到现在我仍能想起太婆拄着拐杖送我时的情景。
小时候,因为爸妈去上海务工了,所以我一直寄居在爷爷家。那时我接触最多的人除了爷爷奶奶,便是太婆了。我也爱去太婆家,她那里有好多糖果,包括我最爱的牛奶糖。太婆经常对我说:“宝驹啊,糖吃多了是要长蛀牙的。”每次说完就用拐杖轻轻地在我头上敲两下。那根檀木做的拐杖敲在头上一点儿也不痛,而太婆的劝告我是从未听过的。
曾经为了吃糖,我趁太婆不在家,偷拿了她家的糖果。太婆知晓后,从不打骂我的她却第一次生气了,她眉心紧锁,痛斥道:“我多次告诉你不要偷东西,没想到你……你竟然做出这种事!”我低着头,抿着嘴唇没有说话,静静地等着太婆的惩罚。太婆扬起了她的拐杖,我害怕地闭上了眼,然而拐杖只是轻轻落在我的头上。睁开眼时,太婆已转身拄着拐杖走入昏暗的房子,隐没了身影。当时年幼的自己只是挠了挠头,起身跑出去玩了。这件事也就过去了,太婆没再提起,随后便在记忆深处被尘埃覆盖。
转眼一年时光匆匆从指间流过,来得有意,去得无情。我再次留意到太婆时,才发现她的背更驼了,身子也更瘦了,而她再也离不开那根拐杖了。爸妈把我接走的时候,太婆拄着拐杖走到村口去送我,我望见她那颤巍巍的身体,想起了我曾经给她带来的那些烦恼,风儿拂过,掠起一丝凉意,鼻子不禁发酸。即使内心悲伤却并没有表露,因为我不想让太婆看见我流泪。今日那么憔悴的她,在记忆里似乎无处可寻,平日里她总是表现得那般坚强。太婆站在村口望着我,我也望
着她,直到那道单薄的身影终于消失不见,泪水才不争气地滑落脸颊,滚烫的,湿润的。想起曾经那么多次落泪,总是太婆伸出她那粗糙的手,在我的脸上抹过。她那双手结着很厚的茧,有风雨磨练的痕迹。
九岁那年暑假,我又回到了村子,远远就瞧见了太婆。那时,她年岁已高,手脚不便,生活难以自理,记忆力衰退严重,忘记了很多人,但却仍认得我。她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站在门口,一直往远处张望。“太婆!”我喊了一声,她朝我笑着,待我走到她面前,“来,伸手!”落在我手里的是几颗我儿时最爱吃的奶糖……我临走时,太婆又拄着拐杖到村口送我,还不忘嘱咐我:“别吃太多糖!”我应道:“知道了!”转身,泪湿眼底。
然而,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秋天来得似乎有些迟,至少在记忆中似乎来得很缓,很慢。噩耗传来,太婆去世了。在得知消息后的那夜,我第一次失眠了。
三年后,我去老家祭拜太婆。在爷爷家,看见了太婆生前用过的那根拐杖,上面落满了灰尘。我用布细细擦拭着那根拐杖,将它放在了太婆的遗像前,眼泪不禁簌簌落下,朦胧中仿佛又看见了她那单薄的身影……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二中
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叙写了记忆中慈爱的太婆。文章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太婆的音容笑貌,但是一根檀木拐杖却和盘托出了她对曾孙的关爱和疼惜。这根拐杖串起了全篇的故事,它是太婆教训作者含蓄的嗔怪;它是太婆送别作者时落寞的身影;它是太婆迎接作者时唯一的依靠;它是太婆去世后留给作者的无限的思念……有太婆在的地方,一定就有拐杖的身影,这就难怪作者会睹物思人,多年后再次看到这根拐杖,就会瞬间想起太婆的故事。拐杖本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物,
但是,当它与成长有关,当它与亲情有关,就会令人记忆深刻,就会在寻常的日子倏忽闪现。其实,想起一根拐杖,实则是想念一个人。
【适用文题】难忘的身影; 让我想起了你; 背后的故事……(小引)
我努力读懂了你
盛夏过半,清晨,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还在下,在玻璃窗上滴落成诡异的纹路,幻化成蜿蜒曲折的花纹。我悄悄地用指尖触碰玻璃,回应着它,不觉指尖微凉,不禁推开窗与它们亲近。嗅着风中夹杂着花草的馨香,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愉悦。我收起涣散的目光,低头瞧见屋前栽种的花,在细雨中淋透了身躯,更显得娇嫩,惹人喜爱。
望得出神时,一旁的奶奶早已端来了一杯热牛奶,那慈爱的目光轻轻地落在我的身上,泛着爱的莹光。她轻轻地将杯子推向我,双手在我的眼前晃了晃:“你啊,从小就喜欢看花,这不,都看出神了!”奶奶调侃着。我嘿嘿一笑:“嗯,又是一个花开的季节嘛,难免有些怀念老屋的花丛。”转过头望向奶奶额前被清风托起的银白碎发,古朴的影片再一次重放……
我仿佛又回到了久违的老屋中,沏一壶茶,微醺间,看到那屋前绮丽的花海,就像一个个少女青涩的笑靥,在我的成长中绽放。那时,奶奶总是在小院中散步,好像永远看不够似的,一直眺望着面前的花丛。而我,好像总是玩不够似的,一直在奶奶栽种的花丛中玩耍,玩得尽兴时,总会折下一朵花,别在发中。我扑到奶奶怀里,故意在她老人家面前炫耀,低着小脑袋,等着她轻柔地爱抚着我的头发,我咯咯地笑着。
回忆着往事,手中托着杯子底,那热气温暖了指尖,模糊了视线。望着奶奶
如今苍老的面容与银白的发丝,心中泛起淡淡的酸楚。猛然明白“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果真时光不等人。但我也不能如此被动地感受着时间的流逝,斟酌一番,我决定画一幅画。虽是依然留不住那指缝间的光阴,但我心中总要有些安慰,来寄逝去的时间……
我晃动着手中的画笔,目光望向窗外的花丛,画纸上依稀出现了花海。奶奶眯缝着双眼,认真地看着我画的画,嘴角那抹淡淡的微笑却怎么也拭不去。“奶奶,来,你帮我一起上色。”我拽着奶奶的胳膊,眼中闪烁着的满是期望,奶奶拗不过我,只好拿着画笔画了几笔,我连忙称赞道:“这才是点睛之笔啊!”望着被柔光镀了金边的画,奶奶苍老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在我眼中那画却像那老屋前的花丛,花海依然绽放,镶嵌着花开的静谧与美好,浮动着爱的芳香,在我的年华中留下了一瓣花。这爱究竟是晕染了画中花,还是晕染了我的年华……
(指导教师:文继娜)
本文荣获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5—2016)初中组二等奖。
温暖,只因有你
温暖是春日里的一抹绿,绿得生机盎然;温暖是夏季里的一湾水,清得澄澈自然;温暖是秋天里的几片叶,彰显着秋日的温度;温暖是黑夜里的几盏昏暗的灯,如阳光般散发着动人的光芒。温暖只因有你。
晚自习结束后,我步行回家。小区大门离家还有一段距离,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静得能听见不知名的鸟的怪叫声。
每每走上这段路,我的心就仿佛变成了电动小马达,跳得飞快,脚下更是丝
毫不敢懈怠,恨不得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回家,还不时如惊弓之鸟般顾盼,仿佛旁边就藏着一个伺机待发的歹徒。
又是这样一个黑夜,正当我“快马加鞭”的时候,一丝微弱的光芒不知从何方照射过来,在地面上留下一条光带。我如获至宝地抬头向上看去,不知谁家阳台上的灯开了,那光芒携带的温暖直射我心。一股暖意如流水般在我身体中流淌,我不由得哼着小曲,身心愉悦,不一会儿就到了家。
一盏,两盏,许多盏……几天后,路旁边的住户们阳台上的灯都纷纷被点亮。那巨大的光束,照得整条路都灯火通明。那一束束光,就像太阳的光芒,照在身上暖洋洋的;那一束束光,描绘出一幅绚丽的画卷,像孩子的笑脸给人温暖和力量。我想,那一盏盏灯,散发的不是光,是温暖。
过了不久,当我问起这个事件的策划者周爷爷时,他笑呵呵地说:“你们几个孩子晚上走夜路,怪让人担心的,我就跟邻居们说了说,灯也开不了十分八分的,也花不了几个钱……”我愕然,突然觉得一股暖意流入心田,好一个温暖的人,好一盏盏温暖的灯。
那一盏盏灯的光芒可能不够强,数量可能不够多,但其中饱含着无尽的温暖。那温暖暖了回家的路,暖了我们的心;那温暖给人鼓舞与力量,让人有拼搏的勇气和毅力。驻足回眸,那温暖依旧在身后;大步向前,前方也有温暖在守候! 其实,那一盏盏灯光投射的长度,无法丈量,正如温暖本身无法丈量;那一盏盏灯带来的感动,无法描绘,正如温暖本身无法描绘;那一盏盏灯带来的力量,不求回报,正如温暖本身就不求回报……
温暖不是什么豪言壮语,温暖是一盏盏灯。
温暖,只因有你。
篇二:托物言志作文的写作
托物言志作文的写作 刘梅菊
前言: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物象本身,而要通过物象的特点,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实现物与态的融合美.
一、关于托物言志?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二、方法及思路点拨
1、 有哪些可以做托物言志的材料
可以是植物,如一株花、一棵草、一棵树……
可以是动物,如鹰、蚂蚁、牛……
可以是一种天文地理现象,如夕阳、春雨……
物象 人 情
2、联想要点:利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示例:
“梅”
特点:百花开罢它独放,不畏风雪不争春.
陆游有诗:咏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所言何志?
人应有不畏风雪不争春的内在人格美.
“莲”特点:出自污泥却高洁优雅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所言何志?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同学们畅所欲言,由什么物寄什么情?
我的思路:向着阳光的葡萄;寂寞梨花;野花海
篇三:怎样写托物言志类的作文
怎样写托物言志类的作文
从小我们就会背诵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那么什么是托物言志呢?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怎样才能写好托物言志的作文呢?其实托物言志类的文章我们也接触过,比如七年级上册的《紫藤萝瀑布》、《贝壳》、《蝉》都是属于这一类,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宗璞笔下的紫藤萝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与蓬勃。作者正是借这开得热闹繁盛的紫藤萝,表现了排遣“这些时一直压在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对那个疯狂的年代既无花又无香,似乎“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的愤懑之情,抒发自己在紫藤萝淡紫的辉煌和淡淡的芳香的感染下,有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产生了虽遭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悟,要去创造生活,“不觉加快了脚步”的美好愿望。作者笔下的紫藤萝花瀑不只是大自然中的景物的写实,而是人生的象征,是人的精神、品格和意志的象征。 《贝壳》作者借助一枚小小的贝壳,演绎出了她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刻体会,耐人寻味。一枚小小的贝壳,却“非常坚硬和精致”,而且很贵重,这是贝壳的鲜明特征,这样精致的居所就是为了海贝那脆弱和卑微的生命。贝壳的这一形态
特征,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人在世上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比海贝更长更多,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从而也能给世间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
《蝉》作者借小小的蝉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要积极地面对,热情投入,以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精彩。
通过回顾《紫藤萝瀑布》、《贝壳》、《蝉》,我们可以发现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即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在运用托物言志写作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托物言志类的文章,“物”是材料,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体物是为了写志,描形是为了传神。写作中既要捕捉住“物”的外在的“形”,更要挖掘出“物”的内在的“神”。
(二)托物言志类的文章,文中之物,不是作者的信手拈来,也非一味刻意搜寻的结果,而是作者的情思感悟与某种外物自身特性的自然契合与沟通。摄取入文的物,无所谓高下优劣,也不论巨细新旧,巍峨的山峰,飘零的树叶,一串脚印,一根火柴,时钟的“滴答”,泉水的“叮咚”,只要是令你心有所动,情有所钟的,都可以由你任意驱谴,把自己对生活的思索和领悟准确形象地揭示出来。
(三)托物言志类文章,“言志”与“托物”不能割裂游离,二者在文中浑然天成,要力避人为附会的斧凿之痕。文中所言之志,应是所托之物固有特征给读者的自然启示,因而,决不能架空游离于物外,随意引申,牵强生发。
(四)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受作者认识水平和审美情趣的制约,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化的色彩。相同的“物”可以表达多样的“志”。
总之,写作托物言志类的文章,“言志”必须思想正确、深刻,情趣健康、高雅,应能给读者以美感的享受,哲理的启示,有益的鞭策。文中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要像水乳般的自然交融,不能简单粘合,不可生硬搅拌。既不要把欲言之志搁置一旁,对物作纯客观的描摹状写,也不要扭曲变形物的固有特征去任意附会图解概念。
至此,我们应该对托物言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如果想要熟练地掌握这一写法,还要多阅读多训练多体会。下面就立意、选材、语言等方面作些指点。
(一)立意:①通过某种事物描状,表现某类人或某个人的精神品质。②寓社会、世态、人生的某些哲理。a、写此物含彼意;b、明写物暗喻人。③要昭示人、感召人、激励人、鼓舞人生活、思考、斗争、前进。④立意可发散性多元思维,从中选出最佳立意,也可逆向立意。
1、顺向立意:例如
(1)耕牛:描写耕牛紧拉套绳,步履坚定,任劳任怨。人格化地表现默默奉献、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得到的甚少,给予人的很多”的品质的人。
(2)红叶、菊花:描写红叶、菊花霜凌之后叶更红、花更艳、人更爱。拟人化地表现人生经历艰辛苦寒是一种丰富,一种收获,一种精神财富。
(3)夕阳:描写“夕阳无限好”,依然绚丽依然辉煌。象征性地反映老一代老当益壮、甘愿奉献余热于人间的精神。
(4)溪流:描写溪流冲过各种艰难险阻,百折不回,奔向江河。人格化地表现某种永往直前、追求不息的性格。
(5)梯子:描写梯子朴实无华,忍辱负重。形象化地表现为了祖国未来、为了他人甘愿做人梯的奉献精神。
(6)老树:描写老树饱经风雨雷电的考验,历经沧桑岁月,目睹世事变化。人格化地表现承受艰苦生活环境磨炼的年富力强、精神财富富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7)烟雾:描写白雾弥漫,蒙住山峦沟壑,若不明辨,就会迷失方向。象征性地反映生活中有时团团迷雾,遮住真相,掩埋真理。启示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识别方向,尽量少走弯路和错路。
(8)仙人掌:描写仙人掌不择环境,只要有泥土,哪怕再贫瘠的泥土也能生根长大。拟人化地表现旺盛的生命力,鼓励有志青年去老少边穷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开发建设大西北贡献力量。
(9)星空:描写繁星闪烁,星光璀灿。象征祖国群星灿烂,象征性地表现当今时代人才辈出,明星闪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激励青年一代积聚知识、智慧、力量,脱颖而出,辉耀于祖国上空。
(10)无名花:描写无名小花繁盛艳丽,竞相开放,争奇斗娇。一改文学作品歌颂明星、名人、将军、功臣,而拟人化的讴歌不知名不起眼的小民百姓的朴实、正直、敦厚的美德。
2、逆向立意:例如
(1)翠竹:描写翠竹傲寒凌雪,与松梅为“岁寒三友”,高洁而令人钦敬。但反其意而立新意,拟人化地反映那种徒有虚名、内心空虚、华而不实、
(2)牵牛花(藤萝):描写牵牛花(藤萝)枝枝蔓蔓,五彩缤纷,如荫如盖,浓郁茂盛,借助他物攀得远,爬得高。人格化地表现攀附权要,趋炎附势一类依附者形象,启发人们应有独立人格。
(3)芦苇:描写芦苇纤细轻盈,芦花如雪,随风摇曳,为秋色增美增趣。形象化地表现生活中见风使舵,随风摇摆那类人的性格特点,告诫人们做一个立场坚定的人。
(4)鹅卵石:描写鹅卵石在急流中不停滚动碰撞,被波浪涌上沙滩,圆溜、光滑、可爱。形象亿地反映人际关系中那类无爱憎无棱角圆滑光溜的处世哲学。
(5)爆竹:描写爆竹在欢喜庆贺时增加节日气氛,使人欢快喜悦,为庆贺呐喊不惜献身碎骨。形象化地表现那类一发脾气,后果就不堪设想,或因炫耀威力而自取灭亡的脾气暴躁者。警戒人们“忍”字当先,三思而行。
(二)选材:①或取不知名、不起眼的花草木石,人格化地表现普通人的精
神品质。②或取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雨雪雷电,象征性地寄寓某种哲理。③或取用品什物、家具器皿,形象化地反映一种思想感情。④或取家畜、飞禽、走兽,拟人化地蕴含某种思想。
(三)语言:①诗化语言,绘画语言,浓淡相宜,饱含感情,含蓄深刻。②描物状形语言是全文重点,要占多半篇幅,而议论、抒情性的点题语言宜少,适可即止。
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其情景描写、物品描写不再是空洞无物的吟风弄草,风花雪月,而是讲求寓意和含量。咏物时要形象地赋予所咏事物以人的性格特点,或讴歌,或贬斥,都能使人通过所描写的文字感到作者的用意,写此物言彼意,明写物暗喻人。这样坚持练习几次,我们就会悟到其中的奥妙
范文:粉笔
你是石头的儿子,你的情怀属于大地。
你经历了水与火的考验,铸就了表里如一的洁白。你质朴的外表,素洁的装扮,是“天然去雕饰”最好的诠释;你的内心充实丰厚,你的灵魂冰清玉洁,你的腰杆宁折不弯。黑板前,你瘦削的身躯是唯一的伟岸;你的平凡和卑微,默默的演绎出不朽的神奇。
不管下雨,不管刮风,你永远是步履匆匆,眼前总闪动着你辛勤的身影;无论春秋,无论冬夏,你迈出的永远是坚实的步伐,你的身后留下一行行娟秀的文字,你的足迹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有了你,单调变成了丰富;有了你,呆板变成了生动。有了你,空泛才有了具体的形象;有了你,智慧才挥洒出激情和希望。
你留下的是诗,是画,是真,是善。你用人间的真情,滋润着求知若渴的心田;你用无私的爱,谱写出辉煌灿烂的诗篇。
你的轻吟低唱,和着孩子们的欢快,时而嘹亮,时而高亢,掠过山峦,穿过白云,飞向辽阔的蓝天。
你,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换来千万朵盛开的梨花;你,静静的飘洒,将自己化成满天闪烁的繁星。
《运用托物言志的作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604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