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看得见的手读后感 正文 本文移动端:看得见的手读后感

看得见的手读后感

2017-05-07 06:35:3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看得见的手读书笔记

看得见的手读书笔记

一、内容介绍

(一)文章总述

《看得见的手》是美国的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教授撰写的一部关于美国现代企业发展史的巨著。该书通过食品工业、烟草工业、化学工业、橡胶工业、石油工业、机器制造业和肉类加工业的大量史料,论证了现代大型联合工商业的诞生乃是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认为,凡是进行大批量生产和大批量分配相结合,并在产品流程中可以协调的那些工业,必然会产生现代的这种工商企业,因为管理协调的“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现代工商企业的管理体制取代了市场体制协调货物从原料供应,经过生产分配,直至最终消费的整个流程。

钱德勒指出,现代工商企业和企业经理人员是首先在美国产生的。为了阐述现代工商企业及其经理人员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他首先论述了传统的商业企业、生产企业及生产和分配过程。接着他按顺序介绍了美国经济中运输与通讯中的革命和分配与生产中的革命。在书中,钱德勒详细地论述了运输和通讯的革命——铁路运输出现和电报发明使得企业跨州运销商品、扩大市场规模的同时实现,使得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成为了可能。通过现代方式的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结合,促使了制造与销售产品的几乎全部过程一体化于一家企业之内,交易的内部化降低了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这时现代工业企业就形成了。同时,管理这只有形的手协调着从原料的采购到零售店和最终消费者的货物流动。接着,他提出大工业企业产生的方式。制造公司通过自己建立销售与采购公司的纵向结合的政策,或者合并几家企业的横向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导致经营管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于是产生了专职的支薪经理阶层。最后部分,作者采用了个案研究法引用了美国工业组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一步分析了中阶层管理和高阶层管理在完善组织结构、管理程序所采用的方法,企业家式的企业与经理式的企业在管理协调方面的不同之处。

该书分为五个部分,引用了大量的企业史资料,论述了美国现代工商业产生的原因是技术与市场的发展,支薪经理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管理、组织结构区别。下面本文将分别对该书的五个部分作以简单的概述。

(二)全书详细概述

1、传统的生产与分配过程

第一部分分别考察了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商业企业和生产企业的生产与分配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从事商业贸易与生产的企业仍然是传统的单一单位企业,他们依赖市场机制协调商业和生产活动,企业的所有者就是企业的管理者。进入19世纪40年代,商业活动与生产活动都开始走上专业化,出现了执行不同功能的专业化公司,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扮演单一功能的角色。

商业领域,作者分别论述了棉花交易、金融业、运输业等商业活动的专业化格局。以棉花的交易为例,从种植园到制造业之间有一连串的中间人包括棉花代理商、坐商、包商、掮客和佣金代理人,他们非个人化的世界取代了殖民地时代个人化的世界。随着贸易的发展,商业企业在集资与商品运输方面也和其销售与分配一样走向了专业化,并且股份公司在这一时期开始成长起来。这些专业化的企业使商人在处理一系列的产品与职能时,更易于趋于专业化,并能有效地执行其专业化的工作。

在生产领域,作者探讨了大农场、纺织联合工厂的大规模生产形式。农场主和工厂的老板直接都是直接管理他们的财产,采用传统的复式记账的方式记录会计账目,最早的支薪经理即监工则在工厂中监督在厂的操作人员。许多工厂的市场营销、生产和采购通常属于多家企业的不同人控制,没有出现一组高阶层人员负责一家企业的这些活动。由于技术的限制,多数生产过程没有联合于一个企业之内。

受到技术、运输的限制,企业仍然是小规模的和个人经营方式,管理上还是传统的方法用传统的工具来扩大生产与经营,产量较小不足以建立低一级的小单位或者雇佣支薪经理。

2、运输与通讯中的革命

铁路与电报的出现引领了运输与通讯中的革命,促使了大量生产与分配成为了可能,是现代大工厂与营销企业的标志。而铁路与电报公司也是美国最早出现的现代商业企业。他们最早雇佣专职经理来管理协调和评估分散于各地的营业单位的工作,并且为随后的一些企业提供了恰当的管理模式。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了这些铁路、电话电报公司是如何筹措资本、如何组织与管理、各个企业间是如何竞争。

铁路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铁路开始发展的繁荣时期。这时期铁

路的运输网的不断扩展,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改革。为了有效运行与管理这个庞大的交通流量,协调分布各地的分支机构,铁路公司雇佣了受过专门训练的支薪职员来管理铁路各项职能活动。建立了管理的层级制,明确了各阶层的权责,还编制了详细的会计账目,宾西法利亚铁路公司所提倡分权的、分设权力机构与职能机构的组织形式,被后来很多企业所采用。二是铁路公司竞争时期。这个阶段铁路公司为了获取更多直达运输量,则通过公司间的结盟建立卡塔尔的合作方式来控制竞争。中层经理和高层经理在合作、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政府反垄断法的出台,复杂的管理工作,高昂的固定成本,使得以卡塔尔来控制竞争方式失败而告终。三是建立庞大自给系统的阶段。合作失败使得很多铁路企业不再相信非正式的联盟,转而建立自己的跨领域的自给系统。为了管理庞大的公司,他们设计出两种管理结构:中央集权化的结构和分权化的管理方式。这两种管理结构对以后的现代工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中提到:在铁路企业发展中,支薪经理开始出现并日益走向专业化,他们对美国铁路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所作的贡献远大于金融家。然而美国铁路的高阶层管理没有摆脱职能性的日常具体经营活动,协调分配整个系统的资源。而只是董事长承担对中层管理的评估与协调,钱德勒把它称为徒具形式。

3、分配和生产中的革命

运输与通讯革命就促使了分配与生产的极大发展。分配方面,大型交易商直接向种植者、制造者、加工者购买商品与货物,并直接卖给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在制造方面,铁路和电报出现使得把制造几乎全部过程集中到一家工厂,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促使大量生产的发生。

在农产品和消费品的销售上,现代的商品经销商直接从农场进行采购并直接销售给加工者。运输与通讯的快速性使得经营消费品的商人成为了自营商,他对经手的货物拥有所有权,不再以佣金的方式出售。他们建立了庞大的采购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营销组织。这样减少了中间商人的环节,降低了贸易的成本。推销员成了公司的主要竞争武器和市场信息的基本来源。19世纪80年代,零售商开始取代了批发商的营销活动。高速的库存周转成为了销售公司关注的重要指标。作者指出,为了保持大量货物的流动以提高库存周转率,需要进行组织创新,要达到此目标必须建立一个由许多专职的支薪经理经营的管理层级系统。

而在工业生产中,大量生产的出现除了组织上的革新外还有技术上的突破。书中谈到:生产率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主要来自于通过能力(一天生产多

少单位)在数量上和速度上的提升,而不是由于工厂或机器设备在规模上的扩大。作者对19世纪50年代以后的生产技术进行全面考察,特别是分析了技术和组织的创新使得企业的通过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的行业,仔细地介绍了现代的科学管理思想。

4、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的结合

把大量的生产过程和大量的分配过程结合于单一的公司之内,现代的工业企业就形成了。他们是把高额的通过能力的经济性与高速度的库存周转和庞大的现金流量的优点加以结合的企业,管理的有形的手开始取代了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协调着从原材料的供应到最终消费者的货物流动。钱德勒指出:现代的工业企业是通过两种方式来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不断发展成为该行业的主要企业。一种是通过内部的扩充而成长。通过建立全国性的销售组织和跨越地区性的采购网络,不断扩大产品的种类来实现企业发展,是纵向的策略的表现。通过协调几个单位的工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来增加利润。另一种是企业间的合并与联合,是横向结合策略的表现。通过控制每个经营单位的价格和产量来维持利润。

本文在这部分阐述了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企业合并的发展状况。为了维持价格保持利润很多企业在19世纪80年代实行了合并策略,然而由卡塔尔转为成功的合并者只有少数。这些成功企业都是在那些技术和市场能使成本降低的工业。企业实现合并以后,他们又进行了集中化的管理,雇佣了一批经理人员,监督和协调不同经营单位,并实行纵向策略,建立了自己销售和采购组织。这些合并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是支薪经理,使得管理权和所有权进行分离。

作者在总结合并企业的经验时提出,只是在管理上的有形的手在协调经济内部的物质流动方面证明比市场力量更有效时,现代工商企业才成为可行机构。只有他们创立了管理层级制时,合并企业才能具有长期的盈利性。

5、现代工业企业的管理和成长

钱德勒指出:多单位企业能够在其中出现并繁荣发展的那些工业,乃是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被证明是最有力的工业。文中以案例研究的方式,选取了美国工业组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司,详细论述了大的结合公司的建立以及运用其经营组织的方法。其中包括两类企业:企业家式的企业和经理式的企业。

企业家式的企业的特点是通过自己建立自己的销售或采购组织,雇佣许多中层经理。由于这些大工业公司早期都是通过内部来筹措资金,很少利用股票来增加资本,所以他们自己拥有并控制其公司,没有雇佣高阶层的管理者。作者采

用烟草公司、肉类加工公司、机器制造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美国中层经理的起源。这些中层经理创建和改善了扩展市场,建立了新的分配渠道,设计了会计和统计上的新的控制方法。在生产上,改进了连续作业的机器和生产方法。

经理式的企业特点是从经由合并企业发展而来,并且高阶层管理和中阶层管理全部交由专职的支薪主管所掌握。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扩大。管理的集中化促使企业建立了统一的会计制度和统计制度,高层经理开始系统地评估管理人员的绩效,更加注意企业的长期规划。文中以石油工业、橡胶工业、化学工业、机器制造业企业为例,论述了这四个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同特点,以及企业经理的管理方法。其中杜邦公司的会计方法上的创新,奠定了资产会计的基础。通用公司的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为20世纪很多公司所采用。

最后,作者研究了美国现代工商企业在完善其组织结构和管理程序上的途径以及20世纪企业经理人员日益增长的职业特性。

二、基本观点

(一)写作特点及研究方法

钱德勒的《看得见的手》详细论述了美国现代工商企业的起源及其特点,从而揭示了美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变迁过程。其中包括美国企业组织结构变迁、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职业经理人阶层的诞生、经理式资本主义等内容。钱德勒认为,管理协调的“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所谓的市场协调的“看不见的手”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更能增加资本家的竞争能力。

该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大量公司的研究之后,然后总结出了一些普遍适用的管理方法、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独特提出了关于现代工商企业、扩张中的前向一体化与后向一体化、支薪经理等概念,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管理的巨大革命。本文简要介绍了该文中作者的一些主要的观点。

(二) 基本观点

1、管理上有形的手在协调经济内部的经济流动方面,证明比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更为有效之后,现代工商企业才会成为可行的机构,取代传统的小公司。

美国传统的公司是单一单位的企业。在公司内一个或少数所有者是在一个办事处内经营其商店、工厂、银行或运输公司的。通常此种类型的公司只掌管一种经济职能,经营单一的产品系列,且仅在一个地区内经营。在现代公司兴起之前,这种小规模的、由个人拥有和经营的企业的各项活动是由市场和价格机制来协调和控制的。

篇二:看得见的手

《看得见的手》读后感

现代工商企业是指“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管理的多单位企业”。这种企业在1840年的美国还尚未存在,而到了20世纪中期已在美国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一种机构在如此短促的时间里变得如此重要和普及,在世界史上实属罕见。本书作者便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展开了对美国现代工商企业兴起背景的研究,阐述了“管理上的有形的手是如何取代了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并详细考察了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历生产和分配过程变革时期实现改变的一些单位被管理和协调的方式。在作者看来,“现代工商企业乃是为了适应19世纪下半叶美国技术革新的迅猛步伐以及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而在管理机

1铁路公司构方面出现的一种反应”。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兴趣或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三点:○

2科学管理兴起的特定背景;3作者在论述现与经合并变大的工商企业发展历程的相似性;○○

代企业管理和成长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下面我将首先简要描述管理上“有形的手”逐步取代市场“无形的手”的这一过程,然后再对读书过程中印象深刻的地方分别进行阐述。

在美国,直到煤能提供廉价和方便的能源,以及铁路能提供迅速和有规律的全天候运输时为止,管理生产和分配过程的方法和500年前几乎没有任何差别,所有这些过程都是由老板自行管理的小型公司来执行。这些公司是单一单位的企业,只掌管一种经济职能,经营单一的产品系列,其各项活动是由市场和价格机制来协调和控制的。“慢吞吞的生产和货物的流动,使得个人拥有并经营的小企业足以处理生产及分配过程中每一环节上的最高日常活动量”。

新形式的丰富能源(无烟煤)和革命性的运输(铁路)和通讯手段(电报)导致美国工商业现代企业的兴起。最早的现代企业就是为了管理新的铁路公司和电报公司的作业而建立起来的,运输流量的管理协调对在贯穿全境的铁路上高效率运输各种货物以及在电报线路上传递数以千计的信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分配方面新的速度和数量又导致了销售上的革命,商品经销商、经营全系列产品的大批发商以及新的、大量销售的零售商开始协调从生产者至消费者的货品流动,从而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获取更多利润。生产中的革命由于需要进一步技术和组织上的创新所以比销售革命来得稍晚,通过更集约地使用能源或改善工厂设计和管理程序就能实现产量的猛增。当大量销售的商人无法高效率分配制造企业产生的大量产品时,制造商就会向前向后结合,建立起自己的采购和销售网络,从而能够利用管理的手段协调货物从原料供应商经生产和分配过程直到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之间的高额流量。现代工商企业由此诞生,管理上有形的手也就开始取代了市场力量无形的手。

和传统小公司相比,现代多单位企业内的每个单位都有自身的管理办事处,由专职的支薪经理进行管理,每个单位都是作为独立的企业而运转的。因为交易内部化,这些单位的活动是由支薪雇员而非市场机制所控制并协调的。以前,从原料的生产,经由各个生产过程,直到卖给最终消费者,商品和服务的流量要市场来协调和连接,“新企业所做的只是取代了市场的这种协调和连接职能”。但是它们“并没有取代市场而成为决定商品和服务生产的主要力量”,关于商品流量和资源分配的决策仍然依靠对市场需求的估计。

第一个让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铁路公司的发展历程和19世纪90年代那些通过合并而变大的企业的发展历程十分相似。美国铁路在19世纪50年代陷入了所谓了“毁灭性”竞争——以降低运费的方式争取更多运输量,其结果是所有公司都逐渐无法获得日常经营所需的利润(同归于尽)。到了60年代,铁路公司意识到目前争取运输量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可能地提供“直达运输”服务,于是开始采用各种控制竞争的合作方式。首先出现的一种合作称为“非正式联盟”或“领域策略”。有实力的主要干线铁路公司通过投资其竞争者或其支线公司,达成统一的运费协议,从而共同提供直达运输服务,以维持能收回在设备上的投资及利润所必须的运输量。但各公司仍然会以降价的方式争取到更多客户;而在直达运输量下降时,各公司就会选择废除运费协议,导致联盟的解散。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经济的不景

气,美国铁路公司企图把这种脆弱松散的结盟转变为一种正式的同盟“卡特尔”——通过设有立法部门、执法部门以及裁决部门的中间管理机构来监督运费的执行。然而这个机构最终由于无法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反托拉斯法案)以及由于高昂固定成本压力导致破坏协议而使用过剩能力而失败。在这些合作企图失败之后,铁路公司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跨领域”的自给系统以防御投机商大范围收购铁路造成的威胁。这一行为使得投资银行家逐渐成为铁路公司的主要投资商。为了控制竞相减价和修路,在经历卡特尔失败后银行家开始认为合并是必然结果,于是他们与铁路公司经理在同一地区的几个系统间发展“利益共同体”。在摩根银行的操作下,通过让某一系统购买其临近系统的股票,最终使得美国2/3的铁路被七大财团所控制。而为了应对大托运商要求优惠运价的压力,随着赫伯思法案的制定,运价最终由铁路公司、几个托运上以及商业委员会的谈判所决定。需要指出的是,铁路公司当时建立自给系统的动机并不是为了通过管理的协调来使庞大的企业活动和交易内部化于单一巨型公司之内而使成本有所降低,其动机仅仅是为了应付竞争。

与铁路发展过程极其相似的是第一批通过合并方式而变大的企业(精炼蒸馏工业)。不同于经由内部成长(纵向结合)而变大的厂商,他们技术较为落后且简单,也没有感到向前结合的压力,许多小公司都能采用新型大批量和连续作业的精炼和蒸馏方法。产量的骤增带来了价格的下跌。由于受到价格持续下跌以及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美国制造商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采取最初的合并方式——建立全国性同业公会控制价格和生产,到了80年代,就像铁路的情况一样,这种横向联合由于无法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而难以维持。要对联合的几个公司进行更有效的控制,需要把各成员公司合并成为一个单一的、在法律上予以承认的实体。如果这个实体拥有大部分成员公司的股份,新的综合企业的董事会就能对各成员公司的经营活动建立和保持更有利的控制。虽然控股公司是显而易见的合法形式,但当时成立控股公司需要有州议会的特别法令,于是托拉斯就应运而生。然而它很快就遭到州和联邦法院和州议会的攻击。新泽西州议会很快修改了该州的普通公司法,允许只需填写少数表格呈请备案并支付规定费用后就能成立控股公司。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的通过使得“新泽西控股公司”立即取代了托拉斯使联合企业合法化。在完成了合法地合并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管理上的集中以及向前(销售)向后(采购)的结合。最后,合并的企业就要雇佣一批下层、中层和高层的经理来管理、监督、协调和计划其各个经营单位和整个企业的活动。这种成长途径影响了新企业筹措资本的方式和管理方法。由于在改革和集中化过程中往往需要相当大的资本,新的合并企业为了取得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而出售股票导致了所有权的分散,高层管理人员变成了只拥有少量股份的支薪经理而非以往的主要股东。这使得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现象第一次出现在除了铁路和电报以外的美国工商企业中。

合并后大公司向前向后的结合过程与铁路公司“跨领域”建立自给系统的行为可以说是出于同一目的——通过交易内部化来降低成本并保证供应量。许多大公司经理都认为如果要成功就必须控制竞争,“为了控制竞争就必须与竞争者抗争或售卖之。前者意味着一场毁灭性的价格战和损失大量利润;后者则需要不断增资。”但后来许多公司意识到并不是必须要控制竞争,而是可以将精力转向改善公司内部管理。管理上的协调使“它们拥有从内部产生的、更大得多的资本供应”。建立管理层级制就是为了提高管理协调的功能,从而实现“内

1交易成本降低;○2获得市场和供应来源信息的成本降低;○3有效安部化”所带来的利益:○

4现金流动更为可靠稳定等。 排商品的流量○

第二个收获是了解了规模模式管理下科学管理兴起的历史背景。在美国工业企业处于大量生产时期时,管理之所以出现在金属加工工业是因为“有必要协调并监督原材料在工厂内各专业化车间中的流动”。由于材料的加工处理需要更熟练的技能和更高的精确度,需要利用更复杂的机器,以及更为多样化的原料,金属加工工业的管理显得最为复杂,在组织上的改善需要更多地注意工人动作的设计。初期,制造业者将精力都放在通过技术来提高生产率

上,从而无暇顾及工厂管理方法的改善。工厂日常作业都交给车间的工头负责,他们通过合同的形式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作出规定数量的零件,并对该车间的盈利性和生产率负责。这种“内部承包制”使得工厂老板需要解决的管理工人的问题比较少,车间之间货物的流动都由工头自行处理。70年代的经济萧条造成的需求下降和产能过剩使得制造业者将注意力从技术转移到组织上,由此促进了美国工业界科学化管理的开始。

亨利·梅特卡夫发明了“车间-订单记账制度”(会计凭证制度)来监督流程并改善基本的成本会计:每张被工厂接受的订单都会为之制定相同编码的车间路线单,一套完整的路线单能够提供相应订单人工和材料成本的完整记录。但其缺点在于工头或工人没有兴趣认真填写路线单,而雇佣专门的记录员又会让工头觉得威胁到了他们的地位。利益共享计划和奖金制使该方法得以改进。弗雷德里克·泰勒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利益分配标准,提出了按“有差别的计件单价”支付工资。另外他还提出让车间工人向八个不同的“职能工头”报告,然后工头再向计划部门报告的组织形式。但他并未精确的规定全责,使得责任“在工头和计划部门成员中分散了”。对该种方法的改进是由董事长-工厂经理-车间工头所组成的权力系统,计划部门和职能工头作为经理的僚属存在。哈林顿·埃默森阐明了分设权力机构与职能机构的工厂组织类型,接着亨利·甘特对其加以完善,将所有与零件的制造和装配有关的单位都安置在制造部门(权力机构),而采购、贮藏、装运部门都成为职能机构部门并直接向工厂经理或助理报告,经由这些高级主管和作业单位发生联系。在20世纪初许多工厂都废除了承包制度;采用了利益共享和刺激计划;实行了以车间-订单制度或会计凭证制度为基础的成本会计;进行了工时研究;雇佣了流程管理员、工时测定员、成本管理员和检验员;而且经理的僚属也增加了。

第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作者在描述现代工业企业的管理和成长时所采用的个案研究方法。虽然大工业企业都具有共同的基本性质,但它们的具体特性和活动方式却因不同工业而各异。另一方面,这些工业企业的成长途径也各不相同,不同的成长途径又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组织。因此对现代工业企业最初的组织、经营和持续成长的系统研究非常具有挑战性,需要考虑比先前研究铁路公司和大销售商组织结构时更多的变数。因此,作者先是挑选了结合公司在其中居于支配地位的那些工业组,又从每一工业组中选择一家最大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该企业在长期从事经营活动时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所做出的反应。每家公司的经历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范例,能够说明类似条件下其他公司的经历。

(题外话)我花了很久读完这本书,而读完那一刻是对作者深深地敬畏。作者凭借其清晰而又严谨的思路将美国管理阶层崛起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以一种最易理解的方式展现在读者眼前,并全面完整地论证了管理协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开始取代市场协调。这和读美国教科书的感觉是一样的,再难理解的知识作者也总能用最通俗地语言让你透彻的领悟其中的道理,其良苦用心令人感动。另一方面,作者也并不会以牺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为代价省略那些不重要或者难解释的部分——这往往对读者的理解来说很重要。这让我想起苹果手机的IOS系统,三岁的小孩使用起来似乎也毫不费力。外表的简单往往建立在透彻的研究之上,正如乔布斯所说的“至繁归于至简”。这些相似的地方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最后,我希望自己今后不论演讲还是写作,都要去锻炼带着清晰、严谨、完善的思路把复杂事情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清楚的能力——这同时也能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这些内容。

篇三:《中国震撼》读后感

中国崛起的背后

——读《中国震撼》有感

一个大国,从贫穷走向强盛,从任人凌辱到有了世界瞩目的地位,也有了为

强国警惕的力量,“中国震撼”的产生不仅是力量的急剧增长,更是由于它只是

短短几十年发展的结果。在张维为先生撰写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兴

起》一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比较全面的中国崛起的图景。

中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之一,“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尽管批评中国的人总说中国取得了经济上的成

绩,但未能提供大的理念,而张维为先生却说“正是中国的大理念带来了中国戏

剧般的崛起。”

80年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访问写下《中国的问题》时,也用了“文明

国家”这一关键词;一年多前,英国人马丁·雅克在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

中也使用了“文明国家”来描述中国。数千年的文明给今天中国的发展带来了许

多独特而且有利于发展的要素。中国人最重要的素质是超强的学习能力。如果当

时没有闭关锁国,我们可能就不会错过当时工业革命的契机。如今我们实行改革

开放政策,学习各国好的东西,整个国家就逐渐崛起。

在世界上古四大文明当中,唯有中华文明持续了5000年,延续至今,并实

现了现代化。这一文明古国与现代国家相交叠的国家,张维为先生称之为“文明

型国家”,并归纳出其八个特质,即“四超”、“四特”。“四超”指超大型的人口

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超”指的

是超级的“超”。我们有上千年的传统,不能轻易否定,这是客观的存在,是基

因的一部分,可以加以利用或者是加以发挥,或者是有选择的借鉴,不是可以轻

易摆脱的东西。这个“文明型国家”不会照搬西方或者任何的模式。相反,它汲

取各大文明的优点,又可以继续保持自我,同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在四个“超”的特点下,中国形成了自己的四个“特”,包括独特的语言、独特

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中国一直传承的政治合法性的来源本质上是

民心向我,选贤任能。西方政治制度最大的危机是已经没有了人才概念,只要程

序正确,选谁都可以。而在中国,治国的必须是人才。我们把选拔和选举结合了

起来,而西方用的是选举制度。同样,在社会方面,我们没有采取西方的社会与

国家对抗的模式,而是社会和国家大规模互动的模式。这种模式比西方社会更有

凝聚力,更有竞争力。经济方面亦如是。最终的理想模式,一定是和历史传承有

关的,和我们从西方引进的市场经济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看得见的手”和“看

不见的手”交织在一起的一种混合经济。这种大的格局,可能是由“文明型国家”

的基因决定的。混合经济是“中国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尽管还有很多问题,

但大的趋势很难改变。

在《中国震撼》里,作者总结了“中国模式”的八个特点及其背后的八个理

念。八大中国理念是: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

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

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陈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

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对此,我深以为然。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

只有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以往中国各朝代的制度有的曾经辉煌闪耀过,但最终都化为了尘埃。而中国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为执政理念,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任务,?坚定不移的走具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汲取了其它文明的一切长处为我所用而又保持了自身的

长处和优势,通过自己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奋斗,使得中国这只雄鹰再次鲲鹏展翅,

鹰击长空,飞向西方文明难以企及的高度,从而震撼了西方所谓民主国家,震撼

了整个世界。

我们坚信,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将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

变和发展着,在崛起的道路上她可能继续经历着磕磕碰碰,但其崛起的势头已不

可阻挡,其崛起的方向已不可逆转,她必将以其独有的发展模式和成效带给世界

更多的震撼!


看得见的手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536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看得见的手读后感
相关文章
  • 看得见的手读后感

    看得见的手读书笔记看得见的手读书笔记一、内容介绍(一)文章总述《看得见的手》是美国的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教授撰写的一部关于美国现代企业发展史的巨著。该...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