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 正文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

2017-03-19 05:50:2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和题库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和题库

第一部分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发展观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

1、发展观的基本含义: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当代发展观的基本特征:第一,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更加注重协调发展;第三,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第四,更加注重对外开放。

3、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经济增长论;强调社会变革的发展观;增长极限论;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4、国际上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欧洲模式;东亚模式;苏联模式;拉美模式。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科学评价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1957年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卫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确定了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江泽民又明确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发展的四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发展;第二,发展什么;第三,怎样发展;第四,依靠谁来发展。初步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三、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三个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新格局。

四、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五、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道路属于实践范畴,理论体系属于思想范畴,坚持理论体系是坚持道路的思想前提和方向引导。因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

第三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指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1、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对关系”: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二个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三组利益”: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含义和战略意义:

1、基本含义:就是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综合考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二是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三是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四是使城乡居民待遇逐步趋同。)

2、战略意义:一是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需要;二是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三是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二)统筹区域发展:

1、基本含义:就是要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

2、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做到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既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又要防止地区差距过分悬殊;二是既要调动各地区发展的积极性,又要促使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三是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1)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

(2)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4)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5)构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区域开发格局。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1、基本含义: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相互适应,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2)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保障条件;

(3)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

(4)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表现:

(1)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2)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矛盾突出;

(3)社会管理相对落后;

(4)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落后。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基本含义:就是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2、基本要求:

(1)人的全面发展;

(2)居民福利水平的有效提高;

(3)经济的稳健发展;

(4)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生态的良性循环。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基本含义:就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历史经验:

(1)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2)求发展必须打开国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3、原则:一是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二是兼顾国内结构调整与国际产业转移;三是兼顾“引进来”与“走出去”;四是兼顾扩大对外开放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4、要求:一是立足扩大内需;二是转变对外经济增长方式 ;三是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四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五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四部分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做到“六个必须”。“六个必须”既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原则,也是“十一五”期间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具体要求和工作重点。

(一)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五)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发展。

(六)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都提出了构建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四、完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机制:

1、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

3、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4、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5、深化企业改革;

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

1、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2、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1、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3、是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

4、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6、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七、“十七大”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基本要求:

1、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

篇二: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一】:

时间:2009-3-29 地点:会展中心F3016

学习主题:安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

主持:局长祝国芳

一、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认真领会,全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四个目标,五个原则

三、安监局开展活动的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

每个阶段分两个环节

四、学习实践活动要注重特色,使之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助推器

五、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二】:

时间:2009-3-29 地点:会展中心F3016

学习主题:学习李茂川同志《在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的讲话》 学时:2学时

主持:局长祝国芳

镇江市委常委、我市市委书记李茂川对我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动员,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尊重规律,扬长补短,推进丹阳更好更快发展。

一、统一思想,端正态度

目前有些党员干部,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存在模糊认识,思想顾虑,要切实解决。1、要防止和克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2、要防止和克服畏难怕烦的思想;3、要防止和克服消极应付的态度。

二、紧扣主体,务求实效

紧紧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丹阳新跨越”这一主体,以此作为最大的实践,最重要的实际和最需要取得的实效,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治本之策、化危为机的根本出路,1、目标不见保增长,努力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增强跨越发展的实力;2、力度不见破制约,哪里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破除跨越发展的阻力;3、干劲不减增信心,努力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提升跨越发展的活力。促进科学发展上

水平

三、坚持标准,凝聚民心

突出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的核心:1、引导群众参与;2、接受群众监督;

3、让群众得到实惠。

四、精心组织,有序推进

党委党组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各单位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设立工作机构,党员领导干部按照分工各负其责,认真制定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各阶段工作。1、学习调研到位,推进思想解放;2、分析检查到位,找突出问题;3、整改落实到位,健全体制机制;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三】:

时间:2009-4-3 地点:安监局接待室

学习主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学时:1学时

主持:副局长 周建军

十六大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围绕如何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2003年10月,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之后,胡锦涛等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入阐述,到2004年9月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正式形成。

现在所提的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四】:

时间:2009-4-3 地点:安监局接待室

学习主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学时:1学时

主持:副局长 周建军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三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四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五、六】:

时间:2009-4-3 地点:安监局接待室

学习主题: 从十七大报告中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学时:2学时 主持:副局长 周建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要坚持走“安全发展”的道路。在总结十六大以来教训时,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安全生产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很多,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一、安全生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是以的生命为本。而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障人身不受伤害,财产不受损失,生产不受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抓好安全生产。

二、安全生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目标之一。 “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安全生产的环境,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环境、秩序和质量。

三、安全生产是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是人民最重要的利益。安全生产是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四、安全生产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经济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 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必须通过经济和社会的管理来实现。我们要抓住安全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认真研究破解安全生产难题,探索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的有效途径。促进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社会管理全面进步,民生全面改善。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七】:

时间:2009-4-7 地点:安监局接待室

学习主题: 学习毛泽东论科学发展 学时:1学时 主持:副局长 周建军

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各个时期对发展观的论述,毛泽东同志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思想非常丰富,历史价值非常珍贵。邓小平说:“从许多方面来说, 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 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 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 还是做这件事。”

在社会发展问题上, 他的观点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认识发展的基础。毛泽东指出国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认清中国的国情, 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2、制订发展的目标。毛泽东结合当时的中国实际, 认真地制定了适合我国的发展目标。1959 年底1960 年初, 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 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科学文化现代化, 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3、有关发展途径的表述。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实际, 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发展途径, 即走工业化的道路。他认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 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后来,又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家经济的总方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和协调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的思想对于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意义。

4、关于发展战略的思想。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963 年9 月,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讨论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时,毛泽东提出了一个“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 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家经济体系; 第二步, 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八】:

时间:2009-4-7地点:安监局接待室

学习主题: 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 学时:1学时 主持:副局长 周建军

邓小平理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与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道路,并作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

首先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明确提出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其次,在发展的模式上,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在改革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再次在发展战略步骤上,邓小平提出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要想同时同步富裕是不可能办到的,只有让一部分人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发展观的理论是一套完整的理论,邓小平的发展基础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直接来源于毛泽东思想。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之九】:

时间:2009-4-7地点:安监局接待室

学习主题: 学习江泽民论科学发展 学时:1学时 主持:副局长 周建军

篇三: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

准确理解和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和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直接动因:2003年的“非典”

2003年4月,胡锦涛在广东视察,提出“全面发展观”;

2003年6月,胡锦涛在抗击“非典”总结大会上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2003年10月,中共16届3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2. 时代背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表现在,第一,我国已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转变;第二,我国GDP的总量和人均GDP增长迅速,已达到新的水平;第三,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进入完善阶段;第四,02年以加入WTO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化的水平显著提高。

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搞得好,

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可能有一个长时间的高速增长期。搞不好,生态环境恶化,贫富悬殊,失业增加,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这个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

3.现实原因: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目前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另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瓶颈” 和“短板”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就业矛盾比较突出;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

第一,经济增长过分依靠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经济增长方式落后。

2004年我国创造的GDP仅占世界GDP总量的4%,竟消耗了全球48%的水泥、27%的钢铁、35%的铁矿石、20%的铝和铜,经济增长过分依靠资源消耗。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耗大国,石油和电力的第二消费大国。

第二,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城乡收入消费比: 实际差距5—6倍。贫富差距高度不平等。 第三,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第四,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

我国人口正在逼近自然环境承载的极限;耕地持续减少;北京“沙尘暴”的肆虐;98年南方7省的洪涝灾害;03年非典的威胁;04年以来煤荒、电荒、油荒;禽流感;物种入侵;06年1月松花江水污染事件。08年主要事件:南方雪灾;两会召开;胶济出轨;西藏闹事;手足口病;汶川地震;股市崩溃;通货膨胀;奥运举办;神七上天;奶粉事件。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一)发展观的演化

发展是指“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观也就是人们关于对客观事物(万事万物)运动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最基本的观点与看法。发展观的演变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工业)、. 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增长极限理论(发展=经济+自然)、70、80年代的综合发展理论(发展=经济+自然+社会)、80、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等几个认识阶段。科学发展观认为科学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人们关于对事物的内在矛盾、内在本质及其运动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及其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的和科学的观点与看法,就应当指的是人们关于对某一事物种和类的以及对于宇宙发展的

正确的和科学的观点与看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结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①发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②发展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③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首先具有群体性,泛指最广大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动力和创造者。其次,“人”具有具体性,即以人为本要从从现实的人的具体需要出发,指人们各个方面现实的具体的利益。人类的历史活动总是围绕满足自身的需求展开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需求及满足需求的活动成为人的存在方式。把握科学发展观中的“人”,一定要把握人的这种存在方式,关注人民群众各种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权益。第三,“人”具有动态性,最终指向全面发展的人。第四, “人”具有代际性,既体现对当代人利益的关注,也包括对后代人利益的保护。

以人为本的“本”即发展的“本体”、“本原”、“本质”、“根本”等。首先,把“人”作为发展之“本”,突破了发展认识上停留于“物”的表象的局限性。以人为本具有发展的本体论意义,就是指它突破了发展的 “物”的表象,揭示了“人”是发展的价值主体,从而极大

地深化了对发展的认识。凸显了“人”在“物”的现象之上的发展价值定位。其次,把“人”作为发展之“本”,揭示了发展的最初根源和最根本的实体。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中首要的、能动的因素人的因素,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发展之“本”,正是在发展哲学上进一步揭示了生产力的本原,即把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原动力,强调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首要的、能动的因素。第三,把“人”作为发展之“本”,抓住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决定了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动力、面貌、途径和结果。第四,把“人”作为发展之“本”,明确了党、政府推进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木桶”理论。哲学依据:联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哲学依据:系统内各要素相互影响。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哲学依据:联系的观点。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118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
相关文章
  •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

    《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和题库《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和题库第一部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一、发展观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1、发展观的基本含义: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