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更多:《红楼梦》知识点整理
篇一:红楼梦刘姥姥分析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她是个逗趣的人,在小说中所占戏份不少,是个很讨人喜爱的老奶奶,可不要小看这个人物,她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由她自然的引出了许多的人和事,那些“花儿”们在她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鲜艳活泼。今在此对这个小人物进行形象分析,以飧读者。
一、刘姥姥其人
(一)、刘姥姥的出场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止下也有三四百余口;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哪一件事自哪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荠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国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 ,到还是个头绪。
就这样刘姥姥出场了,从这个出场可以看出,刘姥姥不是荣国府里的人,只是和荣府里有些“瓜葛”,提到她,是想借她引出贾府的人和事,所以她有“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刘姥姥的年龄
为了进一步了解刘姥姥,我们先从年龄上给她的形象来一个准确的定位。她三进6国府的年龄分别有多大?
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回贾母的问话:“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说:“还大我五岁呢”。可见她一进荣国府时是七十四岁。
贾母八十二岁寿终。刘姥姥听说了,三进荣国府应该已是八十七岁的人啦。
这么大岁数的农村人,能带着板儿、青儿来往于贾府,可见她不是一般的农村老妇,并不是疯傻无知的老奶奶,而是见过世面,身体硬朗,敢于做事,会做事的健康老奶奶。
(三)、刘姥姥家里的情形和年轻时的情形怎么样呢?
小说里介绍说刘姥姥是“积年的寡妇”。可知她无子,且家里早已无人,只剩下她一个人。书中又说到刘姥姥女婿家祖上是京官,刘姥姥还见过王夫人。这些能说明什么呢?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门当户对,因此透过这些信息我们可知道刘姥姥年轻时家里景况非常好,是上的了桌面的富家少妇,是个见过世面的人,而且记忆力非常好。
二、有气魄、有头脑的刘姥姥
刘姥姥是红楼中唯一下层老年妇女形象。作品中她出场不多,笔墨不重,份量不大,但人物形象丰满,特色鲜明,位列群芳之中而毫不逊色。她出身卑微却不自卑,家境贫寒
却不甘贫寒。在家庭生活陷入重大困境,家人懦懦,毫无作为的时候,她直面困难,挺身而出,深入贾府,用自己的阅历和智慧,征服了贾府,玩转了贾家人,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成功,为改善家人的生活和命运做出了重大贡献。她敢闯敢试的大无畏精神和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着实可歌可泣,可敬可钦!
刘姥姥在小说中说的第一句话。狗儿喝闷酒和刘氏争嘴。因此刘姥姥看不过,乃劝道 :“姑爷,别嗔我多嘴。咱们村庄人,哪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的碗,吃多大饭。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你那老家之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呢!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在家跳蹋也不中用。”
刘姥姥这话既得体又中肯,又有激励作用,符合长辈口吻。这话里有话“遍地是钱”怎么去拿?有何高招?为下文做了铺垫。小俩口吵嘴,老人插嘴弄不好,是火上浇油,还要挨顿臭骂。
刘姥姥不光在家里会说,在贾府里那也是滴水不漏,见什么人所什么话。进了贾府向主人问好,不忘下人。贾母让她说说村里的事。她就信口开河编了两个老少皆宜的故事。
第一个是“少女抽柴”的故事。村里下了几天雪,那日起的早,瞧见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到门前来抽柴。这故事多好听,主人翁和大多听数众年龄相仿,又有虚幻、神秘色彩,符合少男少女们的认知特点。那些哥们姐们怎么不爱听呢?以至于贾宝玉着了迷。
第二个故事是“老年得福,观音送子”。刘姥姥说:“我们村庄上,有个老奶奶,今年九十多了。她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送给她一个孙子,今年十三四岁,生得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爱。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这个故事是专讲给贾母、王夫人听的。用书中的话说“实合了她们的心事。”贾母的孙子不也长的雪团儿一般。可见刘姥姥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急为之,即满足了少年的心,于是乎皆大欢喜。都喜欢听,都也喜欢刘姥姥。
从上可以看出刘姥姥是个有头脑、有气魄的人。
三、会说话、能办事的刘姥姥
刘姥姥一进荣府时,看见大门上“车马一簇一簇的”,就觉得从大门进去不妥。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于是转到角门,用现在的话说要“走后门”。见了门上有几个人,先道了个万福称:“太爷”,只有县官才称太爷,后门仆人却也称得上太爷。这很能讨看们人喜欢。结果年长者就给她指明了正确的路径。
“二进荣国府”和平儿说话:“姑娘好”有说:“家里都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稼忙......”这既讨好主子,也不忘下人。可以说,她说的每句话都套周围的人喜欢,她说的话大家都喜欢听。刘姥姥用较短的时间为年自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上下 关系好,所以她顺利走进贾府深处,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四、刘姥姥是一个勤劳、善良,又有点迷信的农村老妇。
七八十的老人,还在地里“忙活”、“打豆”有了收获及时报恩。.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她追逐物质利益,却不唯利是图,置身经济之中,却不失道义和立场。在贾府败落,不能继续利用,却需帮助的时候,她大义凛然,果断出手,救出了贾家后人,由贾府的救济对象变成了救命恩人,完成了由被救者到施救者的角色转变。形象高大,人格魅力凸
显。。。。。。。。。。。。。。。。。。。。。。。。。。。。。。。。。。。。。。。。。。。。
刘姥姥活在下层,历经沧桑,饱尝磨难。但她勇于挑战自我,改变命运,诠释了常人如何获得成功之道,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贾府败落,凤姐病危,刑老舅、王仁他们不仁,千方百计弄占贾府财物,而刘姥姥却拒绝凤姐给她的金手镯。两相比照,刘姥姥是多么的伟大啊!
她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劳动者,则显的那么朴实与幽默。大观园里人们,都把她当笑话看,总是戏弄她。可她仍然我行我素,不去管别人的想法,而是做自己。我认为刘姥姥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当别人都笑话她时,她并不生气,还逗大家乐,也许她认为能给别人带来欢乐也是一种福气。刘姥姥有着农村人民的乡土气息,老实,朴素,能干。尽管她有些行为的确令人发笑,但在笑声背后,也影射出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现实:穷人与富人的天壤之别!当贾家等富豪之家在欢天酒地时,刘姥姥他们这些穷人正在为吃穿而辛勤劳碌着。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鲜明得人物形象,也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个跳板。
巧姐生病了。刘姥姥说或是遇见什么花神,或撞客着了什么。于是,按《玉匣记》拿了纸送了崇。
凤姐病危,告诉刘姥姥心神不宁见鬼怪样。刘姥姥就赶紧为凤姐祷告,求菩萨保佑,而且很虔诚。
五、刘姥姥在小说《红楼梦》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小说中贾府有多大,有多深,是随着刘姥姥一步步走近贾府、走近大观园,而逐渐明晰的。随着刘姥姥一步步走这是近贾府深处,引出了贾府的丫鬟仆人、公子小姐、夫人太太,还有一个特殊的美女秒玉等等。写活了许多人物。写活的人物当中最重要的是妙玉,我们知道妙玉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头她的身份比较特殊。而且,这个栊翠庵它虽然属于贾府的家庙性质,所以一般的人他平常不大有机会,也不大愿意进这个栊翠庵,因为妙玉这人比较怪,所以讨红梅的时候不是派宝玉去吗。连李纨她们都讨厌妙玉有点怪僻嘛,而这回怎么写到妙玉呢?非常自然,因为是贾母要进院子看看带刘姥姥玩,贾母还亲自导游解说,走得累了,想喝茶,这样很自然地大队人马进了栊翠庵,那么妙玉就成了这一场戏当中的中心人物了。我们看妙玉献茶当中表现出来她的个性,一个,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杯子,给贾母我们看看用的是什么杯子,给其他人用的什么杯子,当然都是珍品,搁到现在拍卖,甭说贾母那个了,贾母那个我估计得几千万。你再看给黛玉和宝钗的,上边还有晋朝人的题字,还有苏东坡用过的笔迹,都是稀世珍宝。但是从这个杯子上能够显示出妙玉
喜欢谁不喜欢谁,还显示出等级,在贾母她们很多人在场的情况下,贾母用的这个杯子是最高级的,其他人的尽管也都是成窑,小盖盅摆的,那也是珍品,但是跟贾母比要差得多。 第二点,通过贾母喝过的那一杯茶,她喝了一口,然后就给刘姥姥喝,完了你看这么贵重的杯子还有托盘和盖,小盖盅,妙玉就不要了,让道婆放到外头了,准备将来扔掉了。宝玉就让她,说将来赏给刘姥姥吧,可以卖个钱,过日子,妙玉说如果我自己用过的,幸亏我自己没用过这杯子,如果我自己用过,我就是砸碎了也不给她,这个地方就写出妙玉这个洁癖,这种毛病,而且势利,因为妙玉也是出身官宦人家,她看不起刘姥姥这样的一个农村老太太。 第三点通过妙玉献茶反映出妙玉非常微妙的这种潜意识,就是宝玉后进来,妙玉呢把她平常自己喝茶的那个绿玉斗给宝玉喝了,给他用了。妙玉当时十八九岁,她进园子的时候十八岁,一个年轻姑娘,她是被迫出家,带发修行的,在当时严酷的封建礼教和严格的佛门戒律双重束缚下,妙玉渴望爱情,对一个美好的男性的那种爱慕之情,在她的内心深处依然存在,尽管经过这么些年修行,她表面上已经完全能够控制住自己了,但是在不经意间依然能够流露出来。这些地方反映了曹雪芹对于,所谓纯天理灭人欲的那种宋明理教,封建礼教的批判。这些人物由于刘姥姥的原因都先后自然出场,而且在刘姥姥的陪衬下显得更加活泼,那些“花儿”们也更加鲜艳夺目。
结尾: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是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她是一个有气魄、有头脑、会说话、能办事、善表演的,勤劳、善良而又有点迷信的农村老奶奶。她在小说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
篇二:刘姥姥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
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贾史王薛)是指以贾府为首的一个封建官僚集团。他们势力庞大,都名列当时的“护官府”之中。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正因如此,才有“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1] 。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2] ,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3]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1] ,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刘姥姥,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饱经风霜的老婆婆,凤姐女儿巧姐的命运与她密切相关,巧姐判词和《留余庆》曲中均提及刘姥姥。她们家祖上曾与四大家族之王家同姓连宗,因此书中写她进荣国府求见王夫人打秋风。刘姥姥善良淳朴,聪明能干,重情重义,而且有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这个老婆婆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刘姥姥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小心谨慎,打通关节,与贾府建立关系;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凭着她的智慧、幽默,本色演出,带来欢声笑语无限;三进荣国府,刘姥姥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成为《红楼梦》里重要的收场人物。刘姥姥在回目上出现了四次: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41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113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从篇幅上看,第6回、40回、41回三大整回,以及39回后半回、42回前半回、113回前半回、119回后半回,都是浓墨重彩的刘姥姥正传。
刘姥姥进大观园有什么作用呢?
刘姥姥一进大观园,作为故事的开端;二进大观园,则深入其中,引出贾府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三进大观园,亲眼目睹贾府的衰败。总体而言,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见证了贾府的盛衰,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小说的贯穿线索。是大观园的一个 “全景相机”,,三入大观园,三次实景拍摄,总结了三个重要阶段:故事开始—家族鼎盛—走入衰落。“开始”作为故事的开端,用刘姥姥的眼见给与定格,到家族最鼎盛时期,又让刘姥姥进府,进行了见证。最后的衰落也让刘姥姥进府看看。
一个作用是通过刘姥姥的眼光和活动写出大观园之大、之豪华、之美丽。那时候大观园的所有院子都已经住了人了,因此它就不是一般的观景,这当中还有很多跟大观园内少爷小姐们,那些少奶奶们的活动和交流。这次还到了好几个贾政当初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样就把大观园更加全面地介绍出来了。在参观的过程当中,又是坐船又是行酒令,所以这个活动内容就非常丰富,从而把大观园的豪华美丽表现得非常充分。而且,她看景物的角度和从贾政、宝玉眼里看不一样了。
第二个作用是写活了许多人物。写活的人物当中最重要的是妙玉。我们看妙玉献茶当中表现出来她的个性,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杯子,给贾母用的杯子,给其他人用的杯子,都是珍品。给黛玉和宝钗的,上边还有晋朝人的题字,还有苏东坡用过的笔迹,都是稀世珍宝。贾母喝过的那一杯茶,她喝了一口,然后就给刘姥姥喝,妙玉就不要了,让道婆放到外头,准备扔掉了。宝玉就说赏给刘姥姥吧,可以卖个钱,过日子,妙玉说幸亏我自己没用过这杯子,如果我自己用过,我就是砸碎了也不给她,这个地方就写出妙玉喜洁。通过妙玉献茶反映出妙玉非常微妙的这种潜意识,就是妙玉把她平常自己喝茶的那个绿玉斗给宝玉喝了,给他用了。这些地方反映了曹雪芹对于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那种封建礼教的批判。
第三个作用自然也写出了刘姥姥自己。刘姥姥可以说是个编故事的天才,张嘴就来,而且特别适合听众的需要,用时髦的话说,她就是能够适应听众的审美需求。她编的第一个故事,她说下雪天,听见外边柴堆响,一看是个漂亮的十七八岁小姑娘。她为什么说是个十七八岁的漂亮小姑娘?当时贾母身边好些个小姐少奶奶还有那些漂亮的丫头,不都是十七八岁上下吗?说个十七八岁正好,肯定是讨人喜欢。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刘姥姥只讲了外边听见那个柴堆响,有人好像抽柴。所以贾母就说是不是因为雪天,外边有人路过,抽柴生火取暖。正好这时候外边着火了。刘姥姥可没说个“火”字,刘姥姥要说火字,完了,那底下就没她的活了,就不会讲第二个了。那个火字是贾母说的。所以等火救灭了以后,贾母让她接着讲。刘姥姥接受教训了,不能沾这个火字,要特别小心。这回她编了一个万无一失的故事,说有个九十多岁老太太,本来要绝后了。观音菩萨念她心诚,赐给她一孙子,那孙子十三四岁。你说她编得多好,贾宝玉她看得出来就这一个男孩是贾母最钟爱的,90多岁老太太比七十岁要年长二十多岁呢,老人都愿意听长寿的故事,而且肯定讨人喜欢。所以说,民间艺术家刘姥姥善于根据听众的审美需要,进行即兴创作。
第四个作用,就是为日后贾府败落巧姐被救埋下伏笔。这里边就写到当时王熙凤的女儿,大姐抱着一个大柚子玩(那时候还没取名字呢),见板儿手里拿着一个佛手,然后她就要。丫鬟就哄着板儿把这个佛手给大姐换了柚子,板儿呢已经对佛手玩腻了,玩很久了,他看见那个柚子又圆又香,就换了,好,这里头什么讲究呢?这个好像是冥冥之中缘分是佛手指引的结果,曹雪芹在这儿他是进行了这么一番暗示。所以,让刘姥姥起名,刘姥姥不就说了嘛,取个“巧”字,将来必定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全从这“巧”字上来。而刘姥姥在第四十回中说的两句连句也是值得注意的:“大火烧了毛毛虫(指一场大火(谐音:”祸“)将会把贾府烧得一干二净),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指巧姐本是如花朵享受大户人家的富贵,但是贾府之败使她流落了烟花巷,后来经刘姥姥救助在农村有了个很好的结果),刘姥姥用庄稼人乐观、幽默的本色,来暗示了贾府未来的处境,也体现了雪芹对乡下人一种由衷的赞美。
篇三: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有哭有笑,让人难忘、令人思索的典型人物形象。刘姥姥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结构作用
刘姥姥这个人物本身有故事情节,有性格,在小说中又起着重要的结构作用。有了她,小说中的很多人物、事件才得以连缀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小说用刘姥姥引出故事,推进情节,提示结局,前后以一贯之。一进荣国府作为故事的开端;二进荣国府,则深入荣国府的许多角落,引出了贾府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三进荣国府,一是搭救巧姐,以报当年接济之恩;二是亲眼目睹贾府的彻底败落。作为结构人物,如果说冷子兴主要从外围、从远距离对贾府进行概括介绍的话,那么刘姥姥则从内里、从近处对贾府进行透视和详察,小说因此而深入细腻地展示了贾府的生活情景,形象的表现了贾府贵族生活的享乐和奢侈,既写出了贾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又预示着贾家将走向腐朽没落的结局。
第二、对其它人物的显现作用
刘姥姥对刻画其它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的显现作用。在刘姥姥三次进荣国府的场面中,贾府上上下下的人们,都纷纷露面登场。这些人物当中,有贾府的主子们,如贾母、凤姐、宝玉,还有黛玉和宝钗;也有贾府的丫头们,如平儿和鸳鸯。甚至还有栊翠庵的妙玉等等,涉及面广。
宝玉是红尘中的俗人,妙玉是佛门中的修行人,两人关系暧昧、微妙。栊翠庵品茶这场戏,因为有了刘姥姥的介入,我们看到了两人对“佛”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有了区别,最终走向不同的归宿。
宝玉是有佛缘的,但他并不敬佛拜佛,而是领略了佛的真谛,如佛的慈悲、平等、
无我、无常思想,这些精髓融入了他的性情和言语行动之中。宝玉是善良的、慈悲的,如栊翠庵品茶这一细节当中,刘姥姥本是一个乡间老妪,在妙玉看来是俗不可耐的,所以刘姥姥吃过的杯子,她嫌脏了,不让收回来。宝玉却可怜刘姥姥,“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撩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了那贫婆了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说使得吗?”宝玉是积善行德的,他努力地一件件去做好事,而且不以善小而不为。
妙玉虽是出家人,却怪僻、孤洁,自称“畸人”、“槛外人”,不合时宜。如贾母等人离开栊翠庵时,妙玉“也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把门闭了”,而且还要用清水冲地,显示了对权门贵族和世俗之人的蔑视。佛门讲究平等、慈悲,妙玉则完全没有领悟
宝玉由红尘走向空门,妙玉由佛门走向红尘,这不同的人生轨迹昭示了两种意思,性格的发展历程,通过刘姥姥这个小人物的介入而显现,使我们知道,这“入世”与“出世”也不过是种形式而已,修身而在于修心。
第三、象征作用
刘姥姥是一种象征,象征一种田园生活,一种自给自足的平民世界,安顿浮躁灵魂的最终归宿。她二进贾府时回答鸳鸯酒令时所说的,便有着一种象征意义。例如:“是个庄稼人”,大观园唱诵和主张的主题之一就是追求劳动人民的田园生活。又如:“大火烧了毛毛虫”,贾雨村把以贾府代表的旧社会机体比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大火烧了毛毛虫,象征僵而未死的“百足之虫”的必然灭亡; “一个萝卜一头蒜”,这些东西都是一般平民生活中常食之物,以此表示作者弃权贵而褒平民安康生活的思想;鸳鸯行酒令说:“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回答:“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象征大观园像朵花,最后的果实就是“大倭瓜”,它所体现、所象征的是劳动人民的田园生活。酒令看似闲散游戏,实际上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第四、“双赢”作用
刘姥姥进荣国府受到主子们、丫头们上上下下的欢迎,满园的秋色也因为刘姥姥的到来分外灿烂。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点:一是贾母年事已高,生活空虚,“正要个积古老人说话”,刘姥姥的到来使她感受到一种遥远的真挚的情感;二是不知稼秸,生活在五彩缤纷的迷幻世界中的贾府小姐从刘姥姥身上感受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乐趣;三是刘姥姥丰厚的生活阅历和处世经验是她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窘况,施展良好交际口才的生活基石。
如果说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纯粹是为了攀亲打秋风的话,则她第二次进贾府是正式的走亲戚。她与贾府主子们的关系也由生硬拘谨发展到熟悉自然,贾母还专门设宴招待她,刘姥姥在几个细节中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值得称道的。一是戴花,二是小丑表演,三是行酒令。“戴花”是一出非常能测试刘姥姥心理素质的戏。
秋爽斋设宴这场戏中,刘姥姥与凤姐、鸳鸯组成绝妙搭档,配合默契地演出了一场小品。待贾母这边说“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鼓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愣,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贾府整个儿一片欢天喜地,喜气洋洋。
刘姥姥的成功交际可谓做到了已欲达而达人。一般来说,穷人或地位低的人是很难与富人或地位高的人平等相处的,不同阶级之间的这种格格不入,本是由于在一定的阶级差别下的文化差异造成的,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并非不能沟通。如果不是社会动荡,双方势如水火,则心态的不平和便是双方沟通的障碍。刘姥姥虽是俗人,却没有这高低贵贱的俗心俗态,贫而不贱,本色做人,坦荡行事。比如,鸳鸯行酒令向刘姥姥道歉,刘姥姥说:“姑娘说哪里话?咱们哄老太太开个心,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真是明白人说明白话。刘姥姥既为人间的女儿女婿要来生活必须的银子,又为天堂的贵人们带去他们所缺乏的世俗欢乐,也就是达到了时尚的所谓“双
赢”。由此看来,刘姥姥与贾府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满足的关系,谈不上谁愚弄了谁。
第五、镜子作用
刘姥姥到了贾府主要的表演是少见多怪,常出憨相:“……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只有点头砸嘴念佛而已。”大观园中的人们就只欣赏她这一点,刘姥姥因此而被一些读者认为是丑角,也就在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不少很出色的故事。
几乎她每一回动作,每一次语言,都引起人们的轰然笑声。这些小故事有其共同的意义,即作者从她处处外行,种种可笑,反映出贾府的处处豪贵,种种奢侈,而人间竟有如此悬殊的生活境界和大不相同的生活规律。
二进荣国府时,究竟是夫人小姐们戏弄刘姥姥,还是刘姥姥戏弄了贾家人?我的看法是后者。王熙凤要刘姥姥为自己女儿巧姐取个名字,说要靠靠老人家的福。这是作者预先安排的,以便将来荣国府溃败,巧姐被卖而去投靠她。到那时,只有一个刘姥姥是有义气敢担当的。到那时,刘姥姥的面貌就一点不滑稽了。再说走时,刘姥姥带了一大堆的东西,可以说是满载而归,这样一个善良且世故的老人你能说她不聪明吗?你能用嘲笑的眼光看她吗?这也足见作者既写出了刘姥姥自觉扮丑角为人帮闲凑趣的一面,也指出刘姥姥平日生活中本非丑角的一面。人们对她先是嘲笑,而终于同情,为什么?因为作者要人们理解刘姥姥本质是善良的。
大概是作者出生贵胄,享惯荣华,后来又受尽贫困无援之苦,既知深锁朱门生活的空虚,也深知一切小人物的哀愁。于是使读者从刘姥姥的眼中看到了富贵豪门
之奢侈浪费,饱暖无聊,不自知惭愧,反以穷人开心。试看贾府那些有权有势的管家奶奶们,有谁能像刘姥姥这样心地善良?曹雪芹让这个角色粉墨登场,看似游戏文字,实是意味深长。曹公大笔一挥,在《红楼梦》的精致画面中扫过的这粗糙而遒劲的一笔,与那些精雕细琢、娇生惯养的什么宝们、玉们、钗们和凤们相比,恰如一块横空飞来的山野之石,毛里毛糙,却结结实实,有棱有角。当那些宝们、玉们都已灰飞烟灭,只有这块石头万古长青,贾府的一缕香火得靠刘姥姥来守护。作者用这样一个乡村老妇人和那么多城市贵妇人对比,刘姥姥就成了贾府的一面镜子。
第六、视点作用
刘姥姥的视点是来自现实生活的。对于世界、对于人生,刘姥姥始终着眼于“色”,立足于一种物质的功利观。她以一种实用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万物的,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们成日家和树林子作街坊,困了枕着他睡,乏了靠着他坐,荒年间饿了还吃他。”在她二进贾府时,开口念佛、闭口念佛,但她最不了解的恰恰是佛,因此才会把贾府的“省亲别墅”牌坊当作大雄宝殿来磕拜,以致闹了个大笑话。当她接受贾府的馈赠而“念了几千声佛”时,我们也就领会了,她所谓的佛,是那些能给她带来生活实利的“活佛”,而不是那些让那些让她弃绝尘世生活的“死佛”。
综合以上六种作用,足见刘姥姥在《红楼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刘姥姥与整个画面格格不入,但正反衬出贾府这深深庭院的幽暗、沉闷,从而唤醒了读者的眼光,正如散漫粗砺的民间历史总是跟正统的历史调皮捣蛋一样。作为一名读者,我们应该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她。
点击查看更多:《红楼梦》知识点整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743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