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正文 本文移动端: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2016-10-12 14:32:4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

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

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

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诗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10.移步换景: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二.描写角度

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

纸上。

例3: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把酒香拟成花香。

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把人拟成花。

3.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5.借代:

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鞍马”代“客人”。

例4:“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6.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啊你究竟怎样?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苍翠。

7.反问:

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

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8.对比:

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9.双关:

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例2: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10.互文:

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例2: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11.用典:

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12.顶真:

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例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例2:“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13.反复

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4.通感:

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手法。

例:“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来,不知吹笙的人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一道道大门紧锁着无处寻觅,也许是仙境吧,那里长满碧桃,树树全都开满鲜花。

15.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篇二: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

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1. 对比(对照)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诗歌的前两句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华清宫内之暖。

2. 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③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何当”一词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3. 反衬或衬托(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西归绝句①[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反衬或衬托 ) 作用 诗的首句“五年”忆昔日之愁。诗人本在帝都长安任监察御史,由于得罪权贵,元和五年(810)被贬为职位卑微的江陵府(府治在今湖北江陵)士曹参军。人世间的屈辱沉沦,长江边上的风风雨雨,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发出“五年江上损容颜”的慨叹。

次句“春风”露今日之喜。诗人奉召还京,沿唐河,浮汉水,越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溯丹河,水陆兼程,时序又正是春天,更觉喜出望外,心情舒畅。“今日春风到武关”,正是于叙事中衬出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

4.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歌的后两句写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

7.直抒胸臆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间接抒情,委婉含蓄。)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9.托物言志 (象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郑谷 《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译文:

公子王孙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 重阳节人们采撷枝枝菊花插戴于鬓上。 秋晨菊花饱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 但它从不羡慕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

“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 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的品质。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王维《 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译文: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 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

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2.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13.多角度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

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如反问、比兴、象征、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己的复习中及时地查漏补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这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灵活处理 修辞手法

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5.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6.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7.设问

篇三: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歌鉴赏表现手法

一、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二、描写手法主要有:

1. 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 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3. 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 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 使用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 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8. 细节 真实准确传神

9. 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三、修辞手法主要有:

1.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 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 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 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反问 加强语气

7. 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四、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五种描写手法

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 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2.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3.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4.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5.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诗歌的表现手法

1

(1)烘托手法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人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象征手法

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向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3)反衬手法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例如,《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写哀情。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以动衬静,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出山中的宁静。再如,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人”貌似人多,但更能反衬“独酌”的孤独寂寞。又如,欧阳修《踏莎行》中的“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

(4)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等都运用了白描手法。

(5)虚实结合法

这是古人论文章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文艺作品在写到较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例如,《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山,观奇景,见仙人,美不胜收,其乐融融,是虚写;梦醒后的所见和打算是实写。另外,像陈陶的《陇西行》中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句,前一句为实写,后一

2

句为虚写,虚实对照,写出了对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出现的家庭悲剧的深切同情。

(6)借古讽今

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为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又大多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生活在那个时代,心中积郁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实际上是李清照巧借项羽垓下战败、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赞颂他那生为人杰、死亦鬼雄的豪侠气概,用他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江东来辛辣地嘲讽畏惧、怯弱、苟安江南的南宋投降派。

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方面的借鉴。借古是为了讽今,观今鉴古,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和心态。

(7)动静、远近、高低结合

动和静这对矛盾,在诗词中常表现为相反相成、互相转化、对立统一。我国古代山水诗在表现某种山林野趣时,由于一些诗人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常有追求清幽静谧、远避尘俗的癖好。在表现那种清静境界时,往往捕捉某种细微的动态物象或声象来作反衬,更能显出此境之清静;其实,诗中的清静之境乃是诗人恬淡安静的心境的载体,也是诗人刻意追求的那种审美境界。

盛唐山水诗人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刻意追求清幽空寂的审美境界。“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就是这种审美境界。善于调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来突现种种静境,而运用细微的动态物象来表现就是其一。例如,他的《萍池》诗就是这样写的:“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诗中巧借绿萍的开合来反衬萍池的幽静:在那绿萍靡靡的一江清池里,当一叶轻舟荡过之后,满池的绿萍渐渐弥合,而岸边拂荡的垂杨却又轻轻地把弥合的绿萍再度撩拨开了。这满池的绿萍在轻舟与垂杨的拂荡下,一开又一合,一合又一开,萍池显得如此幽静而富有生机,绝非一潭死水。静静的萍池,本是很不好写的,而诗人能写到这般幽美,全仗以动显静的功力。

至于这类以动态物象来突出静境的散句佳话,则常常可在一些诗中见到,诸如“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人扉”(韩愈《山石》),“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清·厉鹗《百字令》)等,历历可见。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是动景,后两句是静景,动静结合,一句一景,生动形象。元散曲家周德清的《塞鸿秋浔阳即景》写道:“长江万里自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声来如线。”此曲写浔阳一带的秋景时,由近写到远,由水写到山,由地写到天,由静写到动,由昼写到夜,高低远近天上地下,通过铺排,生动活泼、形象细腻,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画面。

(8)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

3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绘多为点,如柳宗元的《江雪》:“干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千山无鸟飞行的踪影、万径无人行走的痕迹;后两句为“点”.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独自一人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例如,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先写闺中少妇兴冲冲地登上翠楼欣赏春色,用“喜”铺垫;由一“忽”字过渡,转入因看到杨柳嫩绿之色,想起送别丈夫参军,现还未归,自己是孑然一身,不免产生孤寂落寞之感,又“怨”上心头。先扬后抑,情绪急转直下,悲不自胜。

诗歌的修辞方法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例如:

①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再如,古人在写行役之苦、思乡之恨、怀人之情时,常以月亮传情达意,但又很少直接写月,而常用借喻,如“玉轮、冰轮、银盆、玉环、玉盘”等。

(2)比拟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

①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加点四字通过拟人、拟物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②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下阕)后两句运用拟物手法,把无形的愁苦形象化,表现了离愁的难以排遣,成为千古名句。

(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例如:

①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的音;“泪”字语义双关,明指蜡泪,暗指相思之泪。

4

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

(4)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例如:

①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③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自居易《长恨歌》)本指汉武帝宠幸李夫人一事,这里代指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一事。

(5)夸张

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例如:

①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夸张出奇句。

③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后两句兼用比喻和夸张,承上句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6)对比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例如: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②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之时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其他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

5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8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