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节日庆典 > 立春日的意义 正文

立春日的意义

2017-01-16 06:37:1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立春诗词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立春,历代诗人给我们留下过许多美好的诗篇,在此2012年立春节令到来之际,我们共同来欣赏它.

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

白居易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立春日宁州行营因赋朔风吹飞雪

李益

边声日夜合,朔风惊复来。龙山不可望,千里一裴回。

捐扇破谁执,素纨轻欲裁。非时妒桃李,自是舞阳台。

立春日游苑迎春

李显(中宗皇帝)

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

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

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上官婉儿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六年立春日人日作

白居易

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

年方吉郑犹为少,家比刘韩未是贫。

乡园节岁应堪重,亲故欢游莫厌频。

试作循潮封眼想,何由得见洛阳春?

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

李峤

早闻年欲至,剪彩学芳辰。缀绿奇能似,裁红巧逼真。

花从箧里发,叶向手中春。不与时光竞,何名天上人。

奉和立春内出彩花树应制

武平一

銮辂青旗下帝台,东郊上苑望春来。

黄莺未解林间啭,红蕊先从殿里开。

画阁条风初变柳,银塘曲水半含苔。

欣逢睿藻光韶律,更促霞觞畏景催。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崔日用

乘时迎气正璇衡,灞浐烟氛向晚清。

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

瑶筐彩燕先呈端,金缕晨鸡未学鸣。

圣泽阳和宜宴乐,年年捧日向东城。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途中立春寄杨郇伯

窦常

浪迹终年客,惊心此地春。风前独去马,泽畔耦耕人。

老大交情重,悲凉外物亲。子云今在宅,应见柳条新。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韦元旦

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苹。

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

李适

金舆翠辇迎嘉节,御苑仙宫待献春。

淑气初衔梅色浅,条风半拂柳墙新。

天杯庆寿齐南岳,圣藻光辉动北辰。

稍觉披香歌吹近,龙骖日暮下城闉。

立春偶成

(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汉宫春立春(词)

(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

看美人头上,

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

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

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

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

篇二:主题的含义

主题的含义

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

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有不同的称谓。①在论说文中叫“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②在一般记叙文中叫“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③在文学作品中叫“主题”或“主题思想”。

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① 在论说文和应用文中主题鲜明。作者可以在标题或行文中把主题开宗明义地点出来,让读者立即把握题旨,一般比较直接、显露,越清楚、明确,越好。

② 在文学作品中主题含蓄。作者往往采用形象描绘的方法来曲折地暗示,让读者通过对人物、情节、场面等的认真揣摩感悟其思想倾向性。

不论哪种文体,都应该“意在笔先”或称作“主题后行”。即作者在下笔之前先明确写作意图,确定写作主旨。而这种“意”,是作者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是具体的人物故事触发的。在构思和行文过程中又不断地根据写作意图对人物故事进行加工、改造、取舍,以主题(观点)统帅材料,组织安排结构,选择适当的表现方法。

忌讳的是“主题先行”和“主题模糊”。

主题先行,即先有意图,后有人物、故事、情节、细节等,从概念和结论出发,填鸭式地去印证主题、图解主题。如“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鼓吹炮制的一些“三突出”的“高大全”式的文艺作品,就是这样一种怪胎。

主题模糊,即作者头脑里只有人物故事,从构思到行文结束一直未形成明确的主题。“以其昏昏”,怎么能“使人昭昭”呢?初学写作的人,尤其不能效仿此法。

二、主题与材料

主题解决文章“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解决文章“言之有据(物)”的问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材料的统帅;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主题的支柱。没有主题,材料就是一盘散沙;没有材料,主题就无所依凭,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1.主题是材料的统帅

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姜斋诗话》)一篇文章从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到语言的运用,标题的拟制,都要服从于和有利于主题表现的需要。

主题能否当此重任,得看它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① 正确既要恰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合情合理,符合客观标准,又要充分考虑社会效果和舆论导向,符合政治标准。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② 集中一篇文章应围绕一个中心去写。一文一意,不要多中心;言必及义,不要大而空;片言居要,不要远离题。

③ 深刻能够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挖掘出事物的蕴涵,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或现有的答案上,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开璞见玉”。

2.材料是主题的支柱

章学诚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史通义·文理》)刘大木魁说得更形象:“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施设?”(《论文偶记》卷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前提;写作之际,材料又成为表现主题的支柱。但材料唯一的使命是围绕主题,表现主题。

材料能否完成这一使命,也得对它有所选择,有所要求:

① 真实指生活的本来面貌,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客观事实。即使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中的材料,也必须是“合情合理”的真实,其它文体就更不必说了。

② 典型指最有代表性、最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是“以一当十”重量级的材料。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和鲁迅笔下的阿Q等。

③ 新颖指新发现、新产生、别人尚未接触过的现实材料,或虽非新近发生,但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所用的历史资料。有时即使是俗题材,但若能另辟蹊径,开拓出新意旨来,也能给人以新鲜感与新启发的。

三、 主题与标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标题可以窥视到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通常它们有以下几种关系:

1.有的标题揭示文章的主题,如《反对自由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论说文标题大多如此。

有的标题形象地暗示主题,如《暴风骤雨》、《黄钟与瓦釜》等,文学作品大多如此。

3.有的标题以提问的形式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这类标题各类文章均可见到。

4.有的标题概括文章内容和写作范围,点出主题赖以产生的基础,如《论求知》、《林海雪原》等,这类标题运用广泛。

5.有的标题借题发挥,正话反说,从反面指点文章主题,如《知识就是罪恶》、《人生识自糊涂始》等,这类标题杂文用得较多。

6.有的标题直接参与对主题的提炼和开掘,如《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类标题适合于文学作品。

7.有的标题把物拟人化或把人拟物化,使主题新奇可喜,如《朋友》(指作者爱读的书)、《网虫》(指迷恋上网的人)等,这类标题适用于文学作品和说明性文体。

为了使标题很好地为主题服务,在拟制标题时应注意贴切、简明、醒目,切记不宜太宽、太窄、太长、太俗。一个好的标题,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引人入胜的作用。

四、主题与思路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思路是文章的脉络。主题是文章要达到的目的,思路是到达这个目的的路线。一个主题可以由不同的思路形成,而不同的思路也可表现不同的主题。

五、主题与结构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线索情节、详略主次等应当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安排。《红楼梦》中宝钗讲作画的布局:“如今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如何成画?”这里的“丘壑”就像我们说的主题,即在安排文章结构之前应当心中有数,明确文章的主旨。结构是表现主题的手段,必须围绕主题,受到主题的制约,为主题服务。

六、主题与语言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语言是文章的细胞。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范晔曰:“以意为主,以文传意。”刘勰曰:“铺采扌离文,体物写志。”杜牧曰:“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纷纷然莫其谁,暮散而已。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在他看来,在意与辞之间有个“气”作中介。这个“气”就是命意遣辞、集辞达意的功力。文字功夫的优劣就看表情达意是否完善而精致,语言为兵卫,主题为统帅,切不可“以兵驭帅”。

七、主题的形成

主题的形成可以这样概括:长期积累、一触即发、意随笔生。

作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或者是通过细致深入的调查、采访、阅读获得了大量的材料,逐步形成了一些朦胧的思想,遇一个偶然的契机,如某种事物、某篇文章、某个人、某个场景等的刺激和启迪,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贮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及某种意念闪现出来、明朗起来,同时产生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经过反复分析研究,认识逐步加深,最终发掘了生活中蕴涵的本质意义,于是运笔行文,主题便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成熟。如当代作家周克芹,有一天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村妇女给小女儿头上插一朵鲜花,母女俩黝黑瘦削的脸上同时绽开了喜悦的笑容。这一场面使作家感悟到:“人民是不会绝望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可能遭遇到可怕的灾难、打击、艰难和不幸,而重要的是热爱生活,直面人生。”后来,这种思想与他平时多年积累的大量素材相撞击,人物情节与主题越来越明晰,终于创作出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这部优秀的长篇小说。由此可见,主题的形成,并非凭空而来。

八、主题的提炼

主题提炼就是对初步形成的主题进行加工完善,开掘深化,以期提取“最佳主题”的过程。陈家生主编的《写作》介绍了四种方法,即归纳概括法、追根溯源法、纵横联系法和逆向思维法。

1.归纳概括法,即作者围绕一个问题、一件事情搜集到一大堆材料后,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和综合,得出有关事物的一般性的结论。

有个科研人员先后研制成功了“浅地层剖面仪”、“多波束渔探仪”和“超声波诊断仪”。一位记者发现这三种仪器都具有“看”的功能,于是把它们比喻概括为“三只慧眼”。归纳概括需要这种“异中求同”的慧眼。

2.追根溯源法,即抓住一些异常现象和问题穷追不舍、步步进逼,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古人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

如一位记者有一次注意到新疆邮局里接运包裹的旺季突然不旺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通过认真调查采访,反复思考,弄清了原因是以往新疆副食品紧张,亲友从外地邮寄,如今市场上应有尽有,自然不需要寄了。这一变化表明“政策开了花,经济结了果”,于是写出了《从邮局看变化》的好新闻。

3.纵横联系法,即把写作对象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宏观背景之中,通过古往今来、上下左右的联系对比来探索其独特意义和价值的方法。“纵”指时间,就是事物的现状与其历史的联系;“横”指空间,就是一事物与它的相邻或相关的事物的联系。通过一纵一横的联系比照,事物的个性特征和深层意义就会清晰地突现出来。

如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16枚金牌。与欧美体育强国横比,中国的金牌总数并不多,但如果跟中国以前的情况纵比,23届奥运会前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那么16枚金牌的分量就重了。所以有人写了一篇《“0”的突破》的评论。

4.逆向思维法,即与习惯思维相反的创造性思维法。古人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反其道而行之 ,反其意而用之。”“不拾人牙慧,不人云亦云。”

有一些成语、谚语是古人生活的经验之谈,有时不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结合现实,重新检点,会翻出新意来的。如《响鼓也要重锤敲》、《近墨者未必黑》、《王婆卖瓜,就是要自卖自夸》、《无事做了就会生非》等等,这些标题与主题是一致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吴伯威先生主编的《基础写作教程》介绍提炼主题要从人事景物情理及其相互关系方面去挖掘其“蕴涵”。

1.记人要理解人物的个性,尤其要剖析其内心世界。

2.叙事要理解事的意义,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即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等。

3.写景要理解景的情意作用,即借景抒情、情由景起、景因情异、情景交融等。

4.状物要理解物的特征,要把物的特征和人的特征沟通起来,即“托物言志”或叫做“以物称意”。

5.抒情要理解情的缘由,以及曲折、波动、发展、变化等状况。

6.说理要理解理的关键,从逻辑联系方面开掘。

篇三:贴春联有什么意义

贴春联有什么意义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年是一种凶兽,每到大年30那天它就会来祸害人类。人们发现响动和红色可以吓跑年兽,所以每到年30就会放鞭炮贴红纸,慢慢的年兽就不敢来了,后来人们看到就贴不太好看就在红纸上写上了祝福,慢慢的就变成现在的春联了。 听我爷爷一辈的说 是为了驱赶年兽.为新一年的美好生活做基础.

古代风俗就是在腊月上坟祭祖,而且一般都放在腊月二十号以后。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祭灶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本“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

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二十六

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

宰鸡赶大集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集市”。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花花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

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立春日的意义》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705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立春日的意义
相关文章
  • 立春日的意义

    )立春诗词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