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钢的琴观后感 正文

钢的琴观后感

2016-12-20 06:20:01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钢的琴观后感

那是我们已经存在却无法深刻体验的时代

很遗憾,不能像东北人一样在这部电影的带领下完成童年的穿越,耸立的高大烟囱、破败的工厂,无尽蔓延的铁路,这些对从小在江南长大的孩子来说,确实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共鸣。很庆幸,电影中描述的那个时代,我已经活生生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喝水的搪瓷杯、小小的理发店、老式自行车,这些东西我的记忆力全部有,尤其是听到陈桂林女儿玩着超级玛丽时那段音乐,对于80后、90初生的孩子真的再熟悉不过。

有人说,好的电影有三种,一种是向观众生动地展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一种是向观众描绘一个他们非常熟悉的世界,从而让他们获得共鸣;第三种则是带领观众探寻他们以为自己已经很熟悉的世界,却在里面发现了自己不曾发现或者一直忽视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往往就存在于观众的内心世界里。而《钢的琴》属于第三种。

在我的记忆里,有那么段时间,爸爸妈妈在饭桌上会讨论工作的问题,哪家的谁谁谁又下岗了,现在想来,那大致就是电影里描述的时代背景吧。经济体制的改革让时代的步伐在大跨步向前,需要人们去奋力追赶,有些人追上了,比如小菊嫁给了卖假药的,小元跟了妈妈走;有些人或许追不上,比如其他人。大家在改革大潮中分化成三教九流,画地为区的包工头、下岗后不愿低就以致待业的木工、有盗窃前科的锁匠、小作坊的屠宰师傅,还有打麻将都要偷牌的街头混混。虽然都怀一身绝技,但挣扎在现实里,是一样的奔波于生计。友情难遇,爱情多艰,亲情也在现实里纠结。纵然路上有太多振奋人心的发生,见证这些情愫的坚贞,但最后历尽艰难做成的钢琴,并没有改变女儿要随母亲与做假药者离开的结局。那里的人有着改革前的荣耀,曾经那里是重工业基地,但现在拥有的却是改革后的阵痛,穷途末路的悲戚。

那是个怎么样的年代,陈桂林的妻子会跟着做假药的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而引以为傲,在崇尚无产阶级的年代,工人阶级曾是最荣耀的群体,也曾获得铁饭碗、铁工资、免费或低廉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福利,深深地记得汪工说的那句话“没有敢想敢干敢拼的精神,那不是我们工人干的事儿”,钢的琴诞生了,而且奏出了坚强的旋律。然而时代的脚步最终还是将他们抛下了,他们有一身的好手艺,甚至可以造出一架钢琴来,但是他们最终落得的下场是拿不出买一架钢琴的钱来挽回自己的妻子儿女。他们给了那个年代什么,而那个年代又给了他们什么。就像四季的更迭永远都会进行一样,不论多想被大家保留的烟囱还是化为尘土;就像工厂改革不论如何都在继续进行,不论陈桂林多想把女儿留在身边,她还是会选择更好的生活。就像一个坐标系,x轴就是时间,而影片人物那些上蹿下跳的生活,都是y方向上小小的波澜,一切也无法逆转x轴的推移,这种无奈的感觉深入骨髓。结尾的画面,一边是造完钢琴的工人,一边是衣着光鲜的前妻,双方都在听,却好像僵在那儿,背后的对立意味不言而喻。

钢筋水泥、破败工厂这些冰冷高大的东西充斥了那个时代,但也有像藤蔓一样伸到电影各处的亲情。陈桂林用纸为女儿糊了一架不能发声的钢琴,在他跟女儿解释完贝多芬也是听不到音乐之后为女儿弹奏纸琴的时候,内心是有多少身为父亲却不能给女儿带来好生活的无奈、悲凉和愤恨,直到女儿告知他妈妈时常来看她并给她买了新衣服新文具,他心底对自己窝囊却无法改变现实的愤怒和绝望彻底爆发了。他为女儿带着朋友去学校偷钢琴,即使女友几度暗示他在她那里过夜,他还是坚持回去,要给女儿织毛衣,他不惜一切代价集合了所有的主人公为

留住女儿而造钢琴??我在努力回想,爸爸小时候如何把我扛在肩头,帮我洗澡,教我用英文数数,吃我碗里吃不完的饭菜,每位爸爸一定都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在孩子眼里,他们不懂,他们只知道谁给我好的我就喜欢谁,就像我爸爸老是会偷偷给我零花钱所以我喜欢爸爸,像小元说的谁给她买钢琴她就跟谁。小孩都懂得谁好就跟谁,更何况是在那个时代呢。当她几乎是以同等地位的大人的口吻问陈桂林说“你是怎么想的”的时候,我真的很想摸摸小元的头告诉她不要这么和你爸爸说话,其实你爸爸比谁都难受,那么多人在努力造钢琴是为了留你在你爸爸的身边,其实你比谁都幸福。

现实正像片中西方乐器不得不演奏民乐“步步高”一样,原本坚持的东西却如被爆破的工厂烟囱,无论努力拯救与否,它都要坍倒,弥漫起挥之不去的烟尘,昔日理想与辉煌只能在歌声里重现。我们正生在了这个国家的这个时代,一切变化都显得太快,周遭的建筑今天和明天或许就有不同。面对过去,我在想,不管是作为国家、电影还是个体,我们是不是该放慢一下脚步,认真一回,思考思考, 看看以前的面孔,现在是什么模样了。

而抛开电影本身的内容,《钢的琴》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但是在院线排片表上场次很少,观众能观赏到的时间周期也很短,男主角的片酬是打着欠条的,女主角还自掏腰包支持影片的拍摄,导演曾经带着剧组住在条件很差的旅馆里,它没有赢得好票房,却赢得了好口碑,电影这东西,票房不是衡量好坏的唯一标准,甚至可能不是公正的标准。看完关于张猛导演的事迹,我想说的是也许我们前半辈子摸索很久都不会知道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以为很多迁就而为的事情就是我们喜欢的东西,遇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的时候也许就像第一次遇到自己的恋人一般心跳加快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所有吧。

篇二:《钢的琴》观后感

《钢的琴》观后感

今天观看影片《钢的琴》,觉得这片子拍得很美。贯穿于其中的音乐美得让人窒息,悠悠扬扬的背景音乐绝对算是一个亮点。

这部电影是以农村为背景的文艺片。里面没有大牌的影视明星也没有华丽的后期制作。有的只是那份令感动的真诚。

这是一个发生在农村穷苦人的故事,讲的很现实,描绘的很艺术,之所以感动我是因为里面的生活和一些发生的事情以及一些事物能再生活中找到,因为自己是个农村人,确实能身临其境地考虑,也深深的唤起自己童年的记忆。

故事的主线很简单,讲的是父亲为了留住女儿召集村上的朋友为女儿造琴的故事,当然里面还穿杂这些写琐事。当时那个时期,当时那个环境,地点,人们是多么地互助与相亲相爱。造琴是个大工程,父亲唤起父老乡亲来帮忙,在那个时候人们多么热情,都愿意放下手上的活来完成一个父亲的愿望,当然也可能是文艺片的过度渲染创造感情,但是在那个时代是有那么多的好心人,这也能想起小时候各家串门的时候,现在也是有的只是少很多了。 其实这电影最让我欣赏的是其中穿插的背景音乐,很高雅的音乐流淌在破旧穷困的乡村间,反而反差出了别样的意蕴。电影在大喜大开心的大场景上加了点淡淡地忧伤,像结束的时候那份音乐带来的伤感恰当地表现了父亲失去女儿和情人、朋友的痛。

电影还有一点看的很开心,造琴的时候里面很多的造琴工具也是令人怀念的,让我想起儿时村上人们造房子所用的工具,亲切~。

造琴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电影以这个主线,估计也是与当下全国的农村自己圆梦的故事相对应吧,很多地方都有农民自造飞机、车潜艇···这代表着每个人心中的梦想,敢不敢实现其实是自己的意愿,只要有心什么梦想都能上实现的。

造钢琴也让自己怀念起小时候爷爷为自己做二胡的事情,虽然不能用不能发声,但是却饱含着浓浓的爱意,这份爱意什么也无法替代。

最后的场景,女儿弹着钢琴,虽然发出的声音不美妙,但在那个时候每个人都陶醉在里面,这完成了每个人的梦想的钢琴总算是做成了,没有像那个烟囱那样倒塌掉,也深深地埋藏着父亲和大家的爱和期望。

烟囱倒塌那一刻人人注视着,社会的进步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也摧毁了人们的那份美好的记忆。

篇三:《钢的琴》观后感

题目:《钢的琴》观后感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摘要:影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它用一种幽默方式讲述着并不幽默的中国故事。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以及当时的人们的价值观的变化。它是真正关于中国老百姓的故事,是被进步的时代抛弃的人用自己的方式为别人付出、实现自身价值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终结,一个新时代开启的故事,是对特定时代结束的告别和怀念。

关键词:亲情,友情,幽默,艰辛,无产阶级,铁饭碗,改革,底层劳动人民,价值观,颠覆,钢铁柔情,时代,结束,告别,怀念

正文

在电影中,全剧由音乐贯穿始末。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通过小人物幽默与艰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不同的音乐讲述着不同的故事。《钢的琴》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通过小人物幽默与艰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

作为一个北方姑娘,看着影片中那些破败坍塌的厂房,一条条铁轨,一个个重工业工厂,和那几根烟囱,听着乡音,苏联的那些经典歌曲,感觉既熟悉又陌生。陌生是因为,影片讲述的故事是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年代,那个从工人阶级无上光荣到纷纷下岗的“中国特定时代”;熟悉是因为,看过影片,感觉是在讲述自己父母亲年轻的时候的故事。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他们曾经是无上光荣的无产阶级,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在国企单位上班,俗话也叫“铁饭碗”,后来他们变成了失去组织依托的底层劳动人民,成了自谋出路的技术工人。 所以,与其说《钢的琴》是一个

讲述小人物励志故事,倒不如说它是

对于中国一个特定时代结束的告别

和怀念。透过一群卑微的底层工人阶

级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中国社

会民生跌宕起伏的淡定和泰然处之,

看到他们对于中国政治经济风云变

化狂飙突进的无奈。

陈桂林,一个曾经的无上光荣的工人阶级,一个依然有朴素梦想的技术工人,一个失去组织依托的底层劳动人民,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失去老婆的男人,一个有一群“狐朋狗友”的小人物,他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缩影。他集中反映了热情如火的重工业时代中国工人的一些突出特点:技术过硬、踏实勤劳、生活拮据、粗野豪放。这些特点曾经在半个世纪中,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石,也是这些特点在改革浪潮席卷而来之时,让他们一度感到茫然无助和无所适从。他们很现实,几十年甘之如饴地围绕着某个重工业据点,辛劳工作、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他们又很不现实,经常回味着为时代所不容的过去,这却也是他们顽强生存的精神源泉。

影片中,两个烟囱轰然倒塌,预示着苏联代表的集权式社会主义模式的轰然倒下,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质变的阶段,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随之发生了颠覆式的改变。是中国,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造好了钢琴,放弃了女儿,目睹了烟囱被炸掉,然后和另外一个女人结婚,陈桂林又开始了另外一段生活。影片以另外一种淡然而光明的结局,告诉观众,这就是生活,有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曾经代表着社会中坚力量的陈桂林们依然有办法,也必须有办法生活下去。所以,影片又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表现出希望。那就是,陈桂林对于女儿小元的培养。小元的身上肩负着的是工人阶级的希望和梦想,所以“造琴”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约定,成为唤醒他们心中沉睡已久的激情的契机,成为他们捍卫自己尊严,争夺表演舞台的一次奋争。使原本一个关于婚姻解体和子女争夺的寻常故事,变成一群失意的工人绽放激情重振光荣的魔幻舞蹈。他们以一种颠覆常态和逻辑的方式进行了一次重归梦想的集体行动。

钢铁柔情。影片将两个根本不相关的的事物通过争夺女儿的抚养权而糅合在一起。在《钢的琴》里,除了“物态”的钢铁之外,我们似乎还能看到“情态”的钢铁。陈桂林濒临破碎的家庭和充满感情的生活,“钢”的“琴”则直接地将物质与精神做了完美地连接,将坚硬冰冷的钢铁直接变成了灼热如钢水的“”。

这部钢制的钢琴到底代表什么?首先它是陈桂林送给女儿的礼物,代表着一个普通父亲对子女的爱;它是陈桂林和他的一群朋友制造出来的,是一群工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是一件工业产物,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本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它就仿佛是一台时光机器,从那本已远去的年代过来,将这群失意的工人带回他们意气风发的年代,让他们重温当年的辉煌。

影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它用一种幽默方式讲述着并不幽默的中国故事。而且重要的是,它是真正关于中国老百姓的故事,是被进步的时代抛弃的人用自己的方式为别人付出、实现自身价值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终结,一个新时代开启的故事,是对特定时代结束的告别

和怀念。


钢的琴观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080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钢的琴观后感
相关文章
  • 钢的琴观后感

    钢的琴观后感那是我们已经存在却无法深刻体验的时代很遗憾,不能像东北人一样在这部电影的带领下完成童年的穿越,耸立的高大烟囱、破败的工厂,无尽蔓延的铁路,这些对从小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