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晏几道简介,著名宋代词人_宋词赏析 正文 本文移动端:晏几道简介,著名宋代词人_宋词赏析

晏几道简介,著名宋代词人_宋词赏析

2016-10-17 13:50:1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经典宋词赏析文献检索

经典宋词赏析

摘要:文章剖析了宋词发展的影响。宋词传播方式的变化影响了宋词的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发展。随着宋词的变化,宋词的题材得到了扩大;以及宋词的世俗化,散文化和模糊性的具体说明。从而对宋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经典,宋词,赏析,宋词赏析,经典宋词

中图分类号:I222

时光荏苒,过客倥偬,千百年的吟诵,无数次的唱和,宋词在后人的心中凝练成了绮丽与凄美,哀叹与感伤。

宋代时中国历史上一个国运衰微,政治颓败的时代,不论是心有鸿鹄的志士,腹纳珠玑的俊才,还是眷顾红颜的情种,目睹江河日下,百业凋零,笔下的诗文均难以摆脱时代的烙印,难以洗去备受蹂躏的风尘。所以人们说悲天怜国才是宋词的风骨,感伤凄凉才是宋词的铅华。

1.宋词的发展

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水平和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其中传播媒介对于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传播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已不只是文学的外在物质传输渠道,文学的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受到了作为其传播物质载体的传播媒介的影响和制约。每个历史阶段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面貌和文学生态的不同变化,都和当时传播媒介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

2.宋词的传播兴盛

中国文学的发展从口耳相传的诗经时代开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时间,25个世纪里,传播媒介从古人的筮骨铸器一直发展到了今天把整个世界连接为一个地球村的互联网,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对文学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范围内,中国古代文学都堪称典型和范例,兴起于隋唐极盛于两宋的词,其发生、繁衍过程也必然与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离开了传播活动,也就没有了宋词的兴盛。

3.燕乐的出现

燕乐是一种风格绮艳轻佻的“靡靡之乐”。这种世俗音乐长期流传于宫廷私宴和秦楼楚馆,为歌儿酒使辗转传唱,其声情也随之发生变化,日益趋向歌唱者本身的声情特点,这就是专主艳情,独重女音。词与燕乐相合,无论质或形都体现了燕乐的情调特征。正如沈雄在《古今词话》云:“以旖旎近情之辞,应合管弦冶荡之音,往往极怒极伤极淫而后已。”王炎在《双溪诗余自序》也提出:“长短句宜歌不宜颂,非朱唇皓齿无以发要妙之音”。由此,词的那种以闺音与艳情为主要题材和以清切婉丽为宗的特征开始形成,而且还必须适合女性的演唱,只有“朱唇皓齿”才能充分体现它的声情特色。

4.宋词的世俗化

4.1词意世俗化

由于文人审美情趣的世俗化,俗词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层面的俚俗口语化,深层思想内容方面的鄙俗更是其重要特征。张炎在《词源》中说:“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誊卿、伯可不必论,虽美成亦有所不免。??盖声出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若邻乎郑卫,与缠令何异也。”他认为词表现的内容要符合儒家诗教的伦理规范,不能为风月所使,而要有寄托,有言外之意,若单纯地停留于男女情爱就会与市井趣味无异,变成俗词。沈义父

《乐府指迷》明确提出论词的四标准:“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而在上述所有包含筝意象的词作中,大多都表现男女相思之情,歌妓舞女的容貌、体态、 情感、内心,多不着深刻的比兴,只是将男女之间的情事、心境如实地表现出来,因此多浅露显豁,充满俚俗的市井气息, 与雅词含蓄蕴藉、曲折隐晦的表情方式截然不同。综上所述,含有筝意象的两宋词作,大多以浅俗之语表现了愁肠百转的相思之情,娱宾遣兴的应时之意,祝寿宴乐的欢愉之乐。而筝以其乐器的本质和世俗化的特性,作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意象,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所要抒发的种种情怀,也从乐器意象的入词体现了宋词的俗化。

4.2.语言世俗化

在这些含有筝意象的词作中,所写市井妇女、歌伎之恋情,游子、士子之愁思,不同于其他词作,在于以市井男女之声口出之。近于宋白话的词语,显示出宋词明显的俗化倾向。如晏几道《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又如晁端礼《雨中花·夜行船》: 豆蔻梢头,鸳鸯帐里,扬州一梦初惊。忆当时相见,双眼偏明。南浦绿波,西城杨柳,痛悔多情。望征鞍不见,况是并州,自古高城。几多映月凭肩私语,傍花和泪深盟。争信道、三年虚负,一事无成。瑶 空传好好,秦筝闻说琼琼。此心在了,半边明镜,终遇今生。“好好”“琼琼”都是当时筝艺高超的女子,这样的用语在含有筝意象的作品中层出不穷,而词作中出现的诸如“罗衣著破”“倚”“懒调弦”“鸳鸯帐里”“凭肩私语”等浅俗之语, 在当时更是数不胜数。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宋词的俗化倾向。

4.3.题材世俗化

从题材而论,这些作品往往写饮宴、闺思,祝寿、遣兴。而在这其中,又以咏妓类俗词最为繁多。这类词多用直白俚俗的语言表现直白的情感。两宋咏妓类俗词创作以北宋时期最为兴盛,前期的晏几道,中后期的晁端礼、周邦彦、晁补之等人都有大量的咏妓类俗词。如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沈鱼, 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这是一首写离愁别绪的词作,“此情”者,包括旧日欢聚之情,别后梦寻之情,以及不遇而惆怅之情,等等。然而鱼沉雁杳,欲寄又如何寄?只好借音乐来抒写这“别绪”。所用乐器是秦筝。唐宋时的筝十三弦,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以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弦缓则音低,低音宜于抒发伤别之情。“断肠移破秦筝柱”,“移破”,移遍也。遍移筝柱于低音区,所奏出的尽是断肠之声。至此,词已写完,而情意悠悠不尽。又如秦观《满庭芳》: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底按小秦筝。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这首词追忆扬州旧游的一日生活。在春风吹拂、绿柳掩映的朱门之中,正有人轻按秦筝,声调悠扬,淡笔款款写来,极写词人当日的欢畅,词情达到高潮。“凭阑久”“寂寞” 写美梦醒转,其情如见。进入南宋后,在词坛复雅潮流的影响下,咏妓类俗词创作明显减少,但并未绝迹,前期的蔡伸、张元干、吕渭老、王之道、杨无咎、曾规、袁去华、向搞、石孝友等,中期的赵长卿、辛弃疾、杨炎正、刘过等人,都有咏妓类俗词创作,而且赵长卿、辛弃疾等人咏妓类俗词的数量并不少于北宋诸家。祝寿类俗词创作也以娱乐为主要功能,目的就为娱亲。值寿诞之际,赠予亲人、好友、上司、官僚一首寿词,并当筵配乐歌唱,对寿者而言是一种莫大的祝福与享受,这也是祝寿类俗词创作的主要目的。如晏殊《殢人娇》: 玉树微凉,渐觉银河影转。林叶静、疏红欲遍。朱帘细雨,尚迟留归燕。嘉庆日、多少世人良愿。楚竹惊鸾,秦筝起雁。萦舞袖、急翻罗荐。云回一曲,更轻栊檀板。香炷远、同祝寿期无限。因旨在娱乐,所以寿词少有悲苦之辞,常充满溢美浮夸的话;因旨在娱乐,寿词中也难见作者之志。而这正是其成为千篇一律的俗词的重要原因。

5.宋词的欣赏

5.1古人常用“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语,评价一些意境幽深, 含义丰富的唐宋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越是力求把唐宋词的意义剖析得明晰、精确,反而 越是适得其反,词的韵味全无了。正象庄子曾以浑沌为喻,‘七裘凿而浑沌死。对于唐宋词的欣赏者来说,有时真要保持一种浑然完整的生气,以模糊识别方式去领悟唐宋词艺术意境 的真谛。

5.2宋词欣赏的方法

传统的批评方法,“非此即彼”的批评模式是无能为力的。文艺批评中模糊方法的运用是受到模糊数学的启发。模糊数学理论提醒我们注意到:世间的事物互相区别对立,,’4卜此即彼”有它明晰性的形态;同时事物也有它区别和对立并不绝对清晰、互相交织、渗透、穿插,“亦此亦彼”的模糊形态。模糊数学正是要我们正视事物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用符合模糊特点的数学方法,去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模糊性。这对我们研究唐宋词是很有启发的。我们在欣赏中发现唐宋词中有大量模糊现象,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象外之旨”的现象,过去很少有人从模糊论角度研究。本文力图在这方面做些探讨。

6.宋词的模糊性

唐宋词独特的表情方式,也是形成模糊性的荃因。词体具有兴发感动的特质,特别注重比兴手法,注重意象描绘。读者是通过作品而了解作者的,因此抒情词体的意象就显得特别重要。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文中指出:“情感本来面目各人只可亲领身受而不可接直描写,如须传达给别人知道,须用具体的间接的意象来比拟”,就是说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受了某些方面的感发而形成自己的体验,他要把自己的体验传达给别人,引起别人在感情上的共鸣,“须用具体的间接的意象来比拟”,强调了意象的重要和比兴手法的运用。词中的意象是传达感情的中介和桥梁,正如宋人范烯文在《对床夜话》中说: “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化景物为情思”从实质上说是诗词创作的规律。景物(意象)是具体的,为“实”;感情是抽象的,为“虚”。也就是说,诗人通过具体的意象来传达他内在的抽象感情,用可以直接描写的东西表达不可直接言’ 传的内容。这是就创作者而言。而欣赏者所致力的则是如何将作品中所表现的具体意象,由联想而化成为自己抽象的感情。创作过程由内及外,欣赏过程往】外而内,经过这样一反一复,却不一定回到原来起点上。欣赏者对意象的联想,融会了个人的体验,见仁见智,过程的本身表现了极大的模糊性。

6.1宋词中语义的模糊

语义的模糊是指单字单词本身意义的含混,构成它的不确定性、不精确性,即模糊性。例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乏。“报”字有两义。一是“报答”,太守出猎,百姓倾城而随,表明百姓对长官有好感,太守为了“报答”百姓的随行,亲自射虎,又表现了长官的爱民,一句词表现了作者与百姓之间融洽关系。二是“告知”, “告知”全城百姓,随我出猎,让你们看看射虎的雄姿。这一方面表现了苏轼出猎狂热心情,另一方面也表现太守有出猎能力(词中暗喻有为国报效的能力)o“报”字的这两种意义都是有效的,丰富了表现力。过去解词遇到两义或多义时,习惯于强调解说者的主观意见,追求准确,不能两可,如果从诗词的感情、语言有模糊特点看,这类问题就好处理了。陆游的《钗头风》“东风恶,欢情薄”,“东风”一词的语义极不固定。东风可以使冰雪消融,给万物带来生机,为人间带来幸福,“东风夜放花千树”;如果狂吹猛扫,“雨横风狂二月暮”,也可以摧残花木,造成凄凉。这两种意义不仅不同,而且是互相矛盾互相冲突。诗人以“东风”为喻,显然可以比喻慈母,也可以为恶婆。喻义是模糊的,虽然缀以“恶”字,但恶在那里,又已难知。陆游母亲破坏他美满婚姻,他做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孝子,心情矛盾复杂,又怎能明白表示呢?所以“东风”一语相对立的喻义、都是有效的。这种模糊的表达,岂不丰富了词的情韵吗?

词的结语“莫,莫,莫。”同样,也是模糊的。“莫”字一义为“勿”,做否定词,是“不要”的意思。另外“莫”通“暮”,有“晚” 义。是“不要提起,不要怨恨,不要相思”呢?还是“后悔已晚”呢?更是模棱闪烁,似解非解,这就成倍地增加了词的余韵,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了。

6.2举例说明宋词的模糊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灶内在的抽象愁思,通过意象形式的外在表现。它是诗人感情灵智的自然流露,是诗人用心血和生命写成的名句。一个人经历了亡国、亡家的侵害和打击,由此而引起的思想感情,可以有仇恨、愤恨、怨恨、悔恨、愁恨等,而“愁恨”却是最消极的一种态度,但它却是最深沉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内涵是不确定的,具有无限性,它是模糊的。诗人却卓越地用模糊语言以东流江水为喻表现出来。欣赏者读到这一句时,根据个人的体验和联想,深入推敲会发现,首先,李煌的感受是由多种情绪因素构成的一种复杂的感情,他曾经是一国的至尊,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而现在他失去了一切,成为阶下囚,尝受了失去自由的屈辱,有着对往事无限的留恋,也有现实的追梅。他的经历概括了人生中最深刻、最广阔的内容。当他面对着春花秋月的自然和雄栏玉砌的物资世界,对朱颜青春的人生还有着深挚缠绵的留恋,对失掉它们还表示着痛惜和恼悔,这种欲罢难休的矛盾心情,使他的愁情具有无限复杂和沉郁的模糊性质。其次,词人把这种感情传达给读者,采用化虚为实的最有效手段,他借助“江水东流”的意象,来对他愁情不可言传的含义做表达和暗示。于是在欣赏者的心目中,就会产生积极联想,那种愁恨就有如滔滔不断的春江之水那样,浩荡东流。“江”、“水”是非专指性名词,语义不太具体和专一,在构成比喻时,稍加修饰,成为“一江”、“春水”。“一江”,突出了“满”、 “全”的表现性质,“春水”突出了“大”、“广”的特质,“向东流”又表现了永恒不断,它不再具体指向那条江,那道水,具有模糊性,如果太具体、清晰,词句的韵味就不足了,传达的感情就有限了。它的妙处,正表现在它的模糊上。

7.宋词的诗化和散文化

词随着音律的突破就开始走上了另一条发展道路—诗化和散文化。“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

苏轼学习韩愈,“退之以文为诗”,形成“以文为诗”的散文化的特点,如他隐括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写成的《哨遍》,就极像散文诗。苏轼“以文为词”,作词便像写散文一样自由灵便,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或综合运用几种手法,尽情思之所及,流诸笔端,真可谓纵横捭阖。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寓人生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而不露痕迹;如《少年游·十年生死两茫茫》,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运用顶真和赋的手法,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其次,苏轼借鉴了诗歌题序和用典惯常表现手法,融入到词作当中,既突出词情表达的真实性,也流露出士大夫文人以学问为词的倾向。苏词的题序交代了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加强了情感抒发的确定性。这就改变了以往词作普泛化、类型化的情感指向,表明诗人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状态。例如《水调歌头》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小序明确交代了创作缘由,因而词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怀念的对象则无疑是其胞弟苏辙。词中大量用典,当始于苏轼。它使得短小的词作当中包孕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能令词人的抒情言志带有历史的深度,显得越发的厚重浓烈。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词人出猎的场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用昔日孙权射虎的典故来概括,更加凸显出今日太守(作者自指)出猎的飒爽英姿。典故的运用,使得词人感情的抒发更加地含蓄和深沉。若在口头传受的场合,使事用典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以豪放著称的稼轩词,除其词作多慷慨激昂之声外,主要是他的词冲破了从内容到形式的一切束缚,自由地运用多样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走上了雄奇跌宕、豪迈奔放“缘情而言志”的广阔道路,而另成一种独特的风

格。如果说苏词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以诗为词”的话。辛弃疾则是经、史、子、集和民间口语任意驱遣,运用自如,进一步解放词体,“以文为词”,使散文句法.从此进入了词的领地,完全冲破一了当时词人习用的所谓“本色”、“当行” 语言。“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与》),成为回荡干整个词坛上空的最强音。“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茅檐低小》),纯是民间口语.却充满着无限生活情趣。“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末句是史书《三国志》上曹操的原话一字不改地用到词中,生动活泼,如闻其声。总而言之,自从北宋苏轼逐渐摆脱乐妓演唱这一传播渠道以来,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与前代的艳科曲子词截然不同。

虽说悲与怨定成了宋词的风韵之塑,但却不足以展示宋词的深邃与乐观,就像秋风萧瑟,可以吹落枯叶,却无法阻止来年的春意染绿江南。宋词的孕育着们从未熄灭心头的那缕激情,每当国事的兴替,人事的升沉,情爱的离合与心头烈焰相互碰撞时,诞生的新词总会迸射出坚定与昂扬,努力而进取的光辉。

参考文献

[1]何凤奇.唐宋词欣赏与模糊方法[J]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8-29

[2]宋晓瑛.何不于君指上听—从宋词中的筝意向看宋词的俗化[J].牡丹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6

[3]蒋扬帆.宋词的传播形式与宋词的内容风格[J].湖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9-01

[4]木斋.宋词体演变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郁玉英.宋词经典及其经典化研究[J]荆州江学术,2008-10-15

篇二:宋代词人及宋词

宋代词人及宋词

北宋前期

宋代立国之初半个世纪,词并未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兴盛,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四五十年间词作甚少,虽然像王禹偁、寇准、钱惟演、潘阆等人的词作也有较强的可读性,当尚未形成独特的时代风貌,缺乏开拓性和独创性。直到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

一、独辟蹊径:范仲淹 1、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曾于仁宗康定元年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四年的军旅生活,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他是破除宋初浮靡词风的领军者,开宋初文学新气象。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2、词作风格

曾大力推动“庆历新政”和诗文革新运动。他以政治改革的立场上反对西昆体,要求文章内容要反映实际利于教化,情感要激昂,语言要浅白。其词作多表现雄浑大气的风格,语言朴实而而不乏豪迈,意境远大又富有张力。

3、作品赏析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本篇写词人守边生活的亲切体验和悲壮情怀。

上阕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已经相类而情调迥异。下阕抒发兵将同襟怀,边功未就,故里难归。将军的白发、士兵的眼泪体现出报过去门、壮志未酬的悲愤。此篇词意境开阔,格调悲壮,以白描写实的手法描写边塞的景物,从侧面烘托了边境士兵戎马生活的悲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人情与戍边相碰撞,彰显出词人悲悯天下苍生的情怀。一种对人民普世的关怀跃然纸上,胸襟博大,气度不凡,悲壮激昂的词人形象便得到了彰显。

该词给宋代初期充满吟风弄月、男欢女爱的词坛吹了一股清劲的雄风,对以后的词风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二、词的新变:柳永

词至柳七,方开大河。柳永其作婉约柔美,又多直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因而动人。柳永善于写长调,常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内心之感情。

柳永词的出现, 使北宋的词风为之一变, 他在创作中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词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 以其朴素自然的词风, 给婉约派词带来了新的面貌, 还发展了慢词的体制, 对后来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柳永也像古代众书生一样希望通过考取功名,飞黄腾达,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多次科举都未能中第。最终只能自嘲“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来,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柳永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1、艺术特色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 “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 “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当时“凡有井水饮处,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不无关系。

2、作品赏析

昼夜乐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

对满目、乱花狂絮。

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赏析:

这首词,作者回忆了往昔的欢聚之景,由此来抒写相思之愁。文笔细腻。

在词中,作者用了婉约词中惯用的思妇形象,以长调的形式,将主人公思绪写得生动而又曼妙,该词善于铺陈,像一幅画卷一样展开。“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作者从追忆开始叙述,直接写她与情人的初次相会。这是一次大胆的行为,直接却给女主人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她一心认定 “便只合,长相聚”。但事与愿违,初欢即又是永久的分离。乱花狂絮,好时光已经不再,只有寂寞,不知道该对谁说,也只有深深地埋藏自己内心深处。于是整个下片转入抒写自身懊悔的情绪。 “算前言,总轻负”,从这可以看出,女方一直

在责怪自己,是由于她的言而无信,轻易地辜负了他的情意。再讲“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感情总是难以割舍。女主人公又开始想起了男方的好——他不仅举措风流可爱,而且还品貌端正,远非一般浮滑轻薄之徒可比,实是难得的人物。最后“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位妇女悔恨和思念的精神状态。女主人公日日攒眉,只怨自己错过了一段良缘,但又能如何,如今也只能懊恼了。

三、诗词一体,以诗为词:苏轼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1、苏词革新

在理论上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苏轼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渗透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提出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达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将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向诗一样可以充分表达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2、作品赏析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读苏轼的词,你会觉得他是个圣人,看苏轼的人,你会觉得,他只是个普通的男人 夜,居然是那么的寂静。也许是在凭栏远眺,也许是在低头浅酌,但苏轼说,他这是在梦里。苏轼的梦很长,但也很短。十年,是他遭受政治迫害,谪居密州的十年;十年,是他和妻子王弗挽手而笑,海誓山盟的十年。如今,他和妻子已经是阴阳相隔无法相见,他仍会有另外一个十年,却再没有那个十年了。“大丈夫只患功名不立,何患无妻”,苏轼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才努力让自己不要想起王弗,但,这可能吗?已故的妻子埋在家乡的土地里,他却离乡别井在他方,这正是“死者凄凉,生者心伤”。人们常说“世界上最痛苦的爱情,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确不知道我爱你”。万里别乡愁肠断,纵使妻子死而复生再还人间,看到这个风霜满面鬓发如霜的“陌生人”,应该也认不出那是曾今意气风发“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的苏轼吧。

那一年,苏轼还家正好看到娇妻在房内梳妆打扮,官场如意,又妻美如玉。本该开怀大笑却为何相顾无言泪千行?苏轼也许会说:梦中迷离,思尽词穷,不知所言。但我会说:苏

轼本希望能在梦中重现昔日的美好,但无奈往昔实在太美好了,与失落的现实格格不入,一看便知是梦,又如何能欢喜起来?

最后,我想苏轼仍会捧起那一杯和着泪水的酒,一饮而尽。

虽然,苏轼后来另觅新欢,但谁能说,他不爱她吗?

北宋中后期 时间:11世纪下半叶,主要是神宗、哲宗、徽宗三朝(1069—1125) 总概:两宋词史上多种风格情调并存的繁荣期,也是名家辈出的创造期。

特点:北宋中后期是词进一步发展和变革的时期,整体上呈现出两种创作倾向和两大创作群体。一种是沿循传统的婉约词风,在词艺上更追高格,被称为大晟词人群,以周邦彦为主帅;一种是变革传统而为豪放,在词境上另辟蹊径,被称为苏门词人群,以黄庭坚、晁补之为代表。虽然分为两大流,但此时期的词风细微处确是“各尽其才力,自成一家”。使后期南宋词,沿革这两个方向分别发展。

一、雅俗并存:黄庭坚:

1、人物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称号:一祖三宗、苏黄、宋代四大家(书法)、秦黄。

2、风格特色:

雅俗并存、兼学苏柳。

3、写作手法:

黄庭坚以诗名世,他的词在北宋词坛也有一定的地位。黄庭坚词有双重的创作倾向和多样化的创作风格。他学习柳词铺叙展衍的行文方式和直率俚俗的语言,直抒胸臆,多以俚俗之语写侧艳之情,摆脱“花间”以来的比兴寄托、蕴藉婉曲,如《沁园春》。黄庭坚是苏门学士,苏轼革新词风对他的影响极大。他继承了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沿着苏轼开拓的方向发展。他也把词视为抒情言志的文学载体,认为词与诗同样是表达“意中事”的言志文学,黄庭坚经常在词中凸显他刚直倔强的个性与旷达脱俗的人格境界。他词雅俗并陈的创作倾向、刚柔兼济的风格,使得历代词评家的意见多有歧异。但值得肯定的是,山谷词在苏轼、辛弃疾之间起着不可忽略的过渡作用。

4、作品赏析

鹧鸪天

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黄ju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词评: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二、隐逸之词:晁补之:

1、人物简介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

2、风格特色

于隐逸中吟咏情性

3、写作手法

晁补之创作的词“神姿高秀,与轼实可肩随”,他把词作为言志遣怀的一种文学样式,内容上尽可能抒写与社会生活广泛联系的胸襟怀抱和经历遭遇,词风上多豪放雄健之作,境界较开阔,意脉较流畅,无论笔力、气象都接近苏轼,如《摸鱼儿·东皋寓居》。当然,晁补之词并非苏词的翻版,它的豪放与苏词的轶尘绝迹、超然象外自是不同,有一股傲兀跌宕之气,其中最有特色的还是以隐逸、迁谪为题材的词,其中抒发贬谪退隐后的复杂心境。

4、作品赏析

摸鱼儿

东皋寓居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

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简评:通过对东皋景色的赞美,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田园生活及对官场的不满和厌恶。

三、伤心人的伤心词:秦观

1、人物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人常以“秦黄”、“秦柳”、“秦州”著称。

2、风格特色

伤心词 情韵兼胜 融身世于艳情

3、写作手法

秦观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文体上独创采小令之法入慢词,题材上常以传统的男女恋情、离情别绪为主要创作内容,这类词惆怅、感伤的色彩较为浓重。秦观最对词本色的准确把握,本色的体现即集中在“情韵”之上。李清照说“秦词专主情致”(《词论》),“情”和“韵”之胜处即在于秦观词感情的真挚动人、意境的深婉隽永以及言辞的精妙优雅。秦观的词大都抒发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叙写爱情,情思绵长而深挚,绝少纤佻浮薄之语。情感的力度创造出境界的高远,秦观词中如此真挚深沉的情感赋予了作品不同凡响的穿透力,这种魅力来自于作品令人玩味不已的韵致。

篇三:宋词赏析

陆 游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霸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

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

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

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

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的内容加以描述。)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

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远中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

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

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艺术手法2分,具体分析3分)

文天祥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

宿于驿站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本诗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4分)

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

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

现实。

(2)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

本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

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

柔内刚,深挚悲壮。特别是“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

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

苏轼

蝶恋花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

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8.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 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9.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虚写(或

“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2分)

10.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4分)

“点”或“破”(2分);突出了青山的高峻(2分,言之成理即可

晏几道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2分)

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

倒叙;《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2

分,只写“倒叙”“顺叙”,无具体分析,得1分。意思对即可)

(2)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4

分,每首词2分,意思对即可)

(3)简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2分)

反衬。在微雨落花清美的景色中,以燕子双飞来反衬愁人独立,无情之燕犹得双飞,有情之

人反而独立,令人惆怅不已,从而构成了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2分,表现手法1分,表

达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 “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 ②

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1)“嫩色宜相照”一句在词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①以青青春草衬托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②以草色和服色的相映生

辉,巧妙地把写景和写人贯通起来,使全篇内容和谐自然。③突出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

下阕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语句明显不通,扣1分。)

(2)综观全词,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①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了惜春之情。②写少年得志,草怨归迟,表达了对仕途的失

望之情和思归之意。(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意思对即可。语句明显不通,扣1分。)

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

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

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

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4分)

《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

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

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评分标准:本题4分。由重归故居的感受切入,“比”的

手法的运用,两点各2分,能结合词意阐述清楚即可)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

了怎样的意境。(4分)

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

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

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评分标准:本题4分。写法、意境各2分。只要能分清二者在写

法上、表意上的区别即可;写法与意境可合并作答亦可分开作答)

清平乐

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请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2分)

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好在何处?黄词

构思巧妙,说说你的理解。(4分)

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物喻情,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生动而贴切,意蕴丰富,

充分传情。春草一望无际,如同离愁之绵远春草之细密如同离愁之盘曲郁结等。

黄词在构思上新颢、曲折。作品中写春天消逝,作者如失去亲人,各处找寻,把春拟

人化,希望春回与己同住,回到现实,无人知春去处,问询黄鹂,知春已去蔷薇处,暗示夏

季到来,巧妙地表达了春的可爱,要珍惜春天,别让它轻易流逝的情感。

夏日

一、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2分)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2分

(2)词的下片一连写了士大夫消夏乐闲的哪四件生活琐事?在作者笔下,这些事似乎都有一种和韵事格格不入的苦涩味,与上片大异其趣,请简要分析(6分)

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2分,两个1分,四个2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2分)透露着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大意对即可)

二、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4分)

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

(2)试析“燃”字的妙用(3分)

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1分)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1分)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1分)(此处或答烘托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也得1分)

(3)简析划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3分)

要点: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1分)真切地展示了这位少女喜悦、兴奋的心情。(或答: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晏几道简介,著名宋代词人_宋词赏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52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