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宋词赏析: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姜夔 正文 本文移动端:宋词赏析: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姜夔

宋词赏析: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姜夔

2016-10-17 12:51:1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点绛唇⑴·丁未冬过吴松作⑵

点绛唇⑴·丁未冬过吴松作⑵

燕雁无心⑶,太湖西畔随云去⑷。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⑸。

第四桥边⑹,拟共天随住⑺。今何许⑻。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⑼。[1] 2注释译文

⑴点绛唇:词牌名。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

⑵丁未: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吴松:一作“吴淞”,即今吴江市,属江苏省。

⑶燕(yān)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燕,北地也。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⑷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⑸商略:商量,酝酿,准备。

⑹第四桥:即“吴江城外之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以泉品居第四”故名(乾隆《苏州府志》)。

⑺天随:晚唐文学家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⑻何许:何处,何时。

⑼参差:不齐貌。

白话译文

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远处的几座孤峰呈现出一派萧瑟愁苦的样子,似乎在酝酿黄昏时的一场大风雨。

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天随子一起隐居。可如今像他这样的人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残柳参差不齐地在寒风中飞舞。[2] [3]

3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年)冬天,姜夔往返于湖州与苏州两地之间,经过吴松(今江苏吴江)时,乃作此词。姜夔平时最心仪于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1] [2]

4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姜夔论诗有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对四者的要求且是“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大”、“血脉欲其贯通”、“韵度欲其飘逸”。虽是论诗之语,移之于词,也甚贴切。从此词可知其所言非虚。

燕雁无心⑶,太湖西畔随云去⑷。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⑸。

第四桥边⑹,拟共天随住⑺。今何许⑻。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⑼。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首句“燕雁无心”,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陆龟蒙咏北雁之诗甚多,如《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京口》:“雁频辞蓟北。”《金陵道》:“北雁行行直。”《雁》:“南北路何长。”白石诗词亦多咏雁,诗如《雁图》、《除夜》,词如《浣溪沙》及此词。可能与他多年居无定所,浪迹江湖的感受及对陆龟蒙的万分心仪有关。劈头写入空中之燕雁,正是暗喻飘泊之人生。点出燕雁随季节而飞之无心,则又喻示自己性情之纯任天然。此亦化用陆龟蒙诗意。陆龟蒙《秋赋有期因寄袭美》:“云似无心水似闲。”《和袭美新秋即事》:“心似孤云任所之,世尘中更有谁知。”下句紧接无心写出:“太湖西畔随云去。”燕雁随着淡淡白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燕雁之远去,暗喻自己飘泊江湖之感。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宋陈郁《藏一话腴》云:白石“襟期洒落,如晋

宋间人。语到意工,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范成大称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张羽《白石道人传》亦曰其“体貌轻盈,望之若神仙中人。”但姜夔与晋宋名士实有不同,晋宋所谓名士实为优游卒岁的贵族,而姜夔一生布衣,又值南宋衰微之际,家国恨、身世愁实非晋宋名士可比。故下文写出忧国伤时之念。太湖西畔一语,意境阔大遥远。太湖包孕吴越,“天水合为一”(陆龟蒙《初入太湖》)。此词意境实与天地同大也。“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此句的数峰之清苦无可奈何反衬人之万千愁苦。从来拟人写山,鲜此奇绝之笔。比之辛稼轩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又是不同的况味。

下片之境,乃词人俯仰今古之境。“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第四桥所在地是陆龟蒙的故乡。《吴郡图经续志》云:“陆龟蒙宅在松江上甫里。”松江即吴江。天随子为陆龟蒙之自号。天随语出《庄子·在宥》“神动而天随”,意即精神之动静皆随顺天然。陆龟蒙本有胸怀济世之志,其《村夜二首》云:“岂无致君术,尧舜不上下。岂无活国力,颇牧齐教化。”可是他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又不第,只好隐逸江湖。姜夔平生亦非无壮志,《昔游》诗云:“徘徊望神州,沉叹英雄寡。”《永遇乐》:“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但他亦举进士而不第,飘泊江湖一生。此陆、姜二人相似之一也。陆龟蒙精于《春秋》,其《甫里先生传》自述:“性野逸无羁检,好读古圣人书,探大籍识大义”,“贞元中,韩晋公尝著《春秋通例》,刻之于石”,“而颠倒漫漶翳塞,无一通者,殆将百年,人不敢指斥疵纇,先生恐疑误后学,乃著书摭而辨之。”姜夔则精于礼乐,曾于南宋庆元三年“进《大乐议》于朝”,时南渡已六七十载,乐典久已亡灭,姜夔对当时乐制包括乐器乐曲歌辞,提出全面批评与建树之构想,“书奏,诏付太常。”(《宋史·乐志六》)以布衣而对传统文化负有高度责任感,此二人又一相同也。正是这种精神气质上的认同感,使姜夔有了“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三高祠》诗),及“三生定是陆天随”(《除夜》诗)之语。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即是这种认同感的体现。

第四桥边,其地仍在,天随子,其人则往矣。中间下拟共二字,便将仍在之故地与已往之古人与自己连结起来,泯没了古今时间之界限。这是词人为打破古今局限寻求与古人的精神句诵而采取的特殊笔法。再如刘过《沁园春》之与东坡、乐天、林和靖交游,亦是此一笔法。以上写了自然、人生、历史,笔笔翻出新意结笔更写出现时代,笔力无限。“今何许”三字,语意丰富,涵盖深广。何许有何时、何处、为何、如何等多重含义。故“今何许”包含今是何世、世运至于何处、为何至此、如何面对等意。此是囊括宇宙、人生、历史、时代之一大反诘,是充满哲学反思意味一大反诘。而其中重点,主要在“今”之一字。凭栏怀古,笔力雄劲,气象阔大。古与今上下映照成文,补足“今何许”一大反诘之历史意蕴。应知此地古属吴越,吴越兴亡之殷鉴,曾引起晚唐陆龟蒙之无限感慨:“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吴宫怀古》)亦不能不引起南宋姜夔之无限感慨:“美人台上昔欢娱,今日空台望五湖。残雪未融青草死,苦无麋鹿过姑苏。”(《除夜》)

怀古正是伤今。“残柳参差舞,”柳本纤弱,那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之不已。舞之一字执著有力,苍凉中寓含悲壮,悲壮中透露苍凉。“残柳参差舞”这一自然意象,实际上是南宋衰世的象征,隐然包含着虽已残破仍不甘灭亡的意味。这与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象征唐朝国运的不可挽回有同工之妙。而其作为自然意象之本身,则又补足“今何许”一大反诘之自然意蕴。结笔之意境,实为南宋国运之写照。返观数峰清苦二句,其意蕴

正为结尾之伏笔。在此九年之前,辛稼轩作《摸鱼儿》,结云:“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乃是同一意境。姜夔此词用舞字结穴,蕴含无限苍凉悲壮。 善于提空描写,从虚处着笔,是姜夔词的一大特点。此词将身世之感、家国之恨融为一片,乃南宋爱国词中无价瑰宝。而身世家国皆以自然意象出之,自然意象在词中占优势,又将自然、人生、历史(尚友天随与怀古)、时代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尤其“今何许”之一大反诘,其意义虽着重于今,但其意味实远远超越之,乃是词人面对自然、人生、历史、时代所提出之一哲学反思。全词意境遂亦提升至于哲理高度。“今何许”,真可媲美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首词无限感慨,全在虚处,正是“意愈切而词愈微”,这种写法,易形成自我抒写之形象与所写之意象间接开距离,造成朦胧之美感。此词声情之配合亦极精妙。上片首句首二字燕雁为叠韵,末句三四字黄昏为双声,下片同位句同位字第四又为叠韵,参差又为双声。分毫不爽,自然天成。双声叠韵之回环,妙用在于为此一尺幅短章增添了声情绵绵无尽之致。[1] [2] 名家点评

卓人月《词统》:“商略”二字,诞妙。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短章亦有不可及者,如《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一阕,通首只写眼前景物,至结处云:“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倡,“凭阑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

陈思《白石道人年谱》:案此阕为诚斋以诗送谒石湖,归途所作。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欲雨而待“商略”,“商略”而在“清苦”之“数峰”,乃词人幽渺之思。白石泛舟吴江,见太湖西畔诸峰,阴沉欲雨,以此二句状之。“凭阑”二句其言往事烟消,仅余残柳耶?抑谓古今多少感慨,而垂杨无情,犹是临风学舞耶?清虚秀逸,悠然骚雅遗音。

王国维《人间词话》: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1]

篇二: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燕雁无心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 1.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 2.吴松:即今吴县,属江苏省。 3.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4.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5.商略:商量、酝酿。 6.第四桥:即吴松城外的甘泉桥。 7.天随:唐代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8.何许:何处,何时。 [评析] 这首词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 年) 。当时作者住在浙江湖州。这年春天,由杨万里介绍。 前往苏州见范成大。此词作于丁未年秋冬间,自湖州往苏州道经吴淞时。这首词以移情手法 使眼前景物附着作者自身的感时伤事之情。小词清新蕴藉,寓情于景,即兴抒感,表达了怀 念古人和伤时忧世的情怀,也寄寓着自己的身世之感。姜夔一生倾慕晚唐诗人陆龟蒙,陆对 当时的黑暗深恶痛绝, 不赴朝廷征召, 曾在松江隐居, 这是本词抒情的出发点。 上片中用 “清” 、 “苦”二字赋予寒山以感情色彩。下片中的“桥”“柳”等物象,无不是诗人情感之外化。 、 陈廷焯赞云: “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倡, ‘凭栏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 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白雨斋词话》。 ( ) 本词只写眼前景物以寓情思,化实为虚,意在象外, “无穷哀感,全在虚处” 。意象高远,笔 致清峭,气韵生动。 [作者介绍] 姜夔(约 1155-约 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随父宦游汉 阳。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移居湖州,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张 、 范成大交往甚密。终生不第,卒于杭州。工诗,尤以词称。精通音律,曾著《琴瑟考古图》 。 词集中多自度曲,并存有工尺旁谱十七首。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白石道人歌 、 、 曲》等。

篇三:河南省洛阳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洛阳市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A)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卷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中的“无我之境”和

“以物观物”是根据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的说法提出的。叔本华认为,人在直观(直觉)中

与万物无异,所以说“无我”,说“以物观物”,即指写直觉中的境界。直觉中的境界用触景 生情来解释,是比较合适的。

从“无我之境”看,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作者当时的心里比较平静, 没有什么激情, 王国维称这种心境为“物”,这时凭直觉去观察外物,他称为“以物观物”。 这时受到外界景

物的刺激,激起感情.由于这种感情是由外物引起的,好像是从外物那里传过来的, 所以 “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际上,触景生情的“情”还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 所以一接

触到某种景物,又被唤起了。比方陶渊明<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

夕佳,飞鸟相与还。”说“东篱”,说“悠然见南山”,显然有个“我”在,可见“无我之境”还是有

“我”的。人在《归去来兮辞》里把自己的辞官归隐比做“鸟倦飞而知还”,所以看到“飞鸟

相与还”引起了自己的感触,觉得气象很好,是触景生情。

元好问<颍亭留别》:“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诗人急于 想归去,心情并不悠闲。可是他看到寒波淡淡,白鸟悠悠,很悠闲的样子,跟自己的心情并 不相同。诗人于是把悠闲的物态写出来,用来同自己的心情对照,起到反衬的作用。当时 诗人的心情并不悠闲,这种悠闲的感觉是外界的景物唤起来的,所以也是触景生情。这种 情当然也是诗人所本有的,所以能够被外界景物所唤起。

“有我之境”指的是诗人当时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 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所谓“物皆著我之色彩”, 构成缘情写景。像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 秋千去。”这位女子因为她所想念的人在外游荡不归,无法留住,所以在“无计留春住”中感 慨很深,非常悲苦。她把这种感情加到景物上去,把花人格化而去问它,又写花的飘零,来 显示自己的感触。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眷 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作者遭到贬谪,把自己悲苦的心情移到景物上去。,所以他看到的是 孤馆锁闭,又是在春寒袭人的季节,更是冷寂凄切;听到的是杜鹃哀鸣,又是“斜阳暮”的时

候,更显得悲苦。

(摘编自《“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1.下列各项诗句所呈现的“境界”,从“有我?‘无我”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

B.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C.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苏轼<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

D.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以我观物”,以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B.“有我之境”是指诗人因心情悲喜的不同,诗所描写对象的感情色彩也相应不同。

C.“有我之境”即由于心情的不同,则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带上了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D.“无我之境”指外物刺激作者原本平静的心而激起感情,这种感情似从外物传来,达 到“物我合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述陶渊明的<饮酒》一例旨在证明“无我之境”中有“我”的观点。

B.引述<颍亭留别》诗是为了阐述“无我之境”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的观点。.C.本文作者对王国维的“‘有我之境,说”的看法基本一致,没有什么不同。

D.本文作者对王国维的“‘无我之境’说”的看法基本一致,没有什么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桂萼,字子实,安仁人。正德六年进士。除丹徒知县。性刚使气;屡忤上官,调青田不 赴。用荐起知武康,复忤上官下吏。嘉靖初,由成安知县迁南京刑部主事。世宗欲尊崇所 生,廷臣力持,已称兴献王为帝,妃为兴国太后,颁诏天下二岁矣,萼乃以二年十一月上疏 日:“今陛下奉祖训入继大统,未尝受孝宗诏为之子也,则陛下非为人后,而为入继之主也 明甚。考兴献帝,母兴国太后,又何疑?臣闻非天子不议礼;天下有道,礼乐自天子出。”帝 大喜,明年正月手批议行。三月,萼复上疏日自古帝王相传统为重嗣为轻故高皇帝法前王 著兄终弟及之训陛下承祖宗大统正遵高皇帝制执政乃无故任己私,背祖训,其为不道,尚 可言哉。夫陛下之孝其亲,不在于皇不皇,惟在于考不考。使考献帝之心可夺,虽加千百 字徽称,何益于孝?陛下遂终其身为无父人类。”疏上。帝益大喜,召赴京,为翰林学士,卒 用其言。萼自是受知特深。六年三月,进礼部右侍郎。其年九月改吏部左侍郎。是月拜 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故事,尚书无兼学士者,自萼始。甫逾月,迁吏部尚书,令密封言 事与辅臣埒。七年正月,手敕加太子太保。《明伦大典》成,加少保兼太子太傅。萼既得 志,日以报怨为事。廷臣莫不畏其凶威。独疏荐建言狱罪邓继曾、季本等,因事贬谪黄国 用、刘秉鉴等,诸人得量移。世亦稍以此贤萼。然王守仁之起也,萼实荐之。已,衔其不附 已,力齮龁。及守仁卒,极言丑诋,夺其世封。给事中孙应奎诋萼最力。帝已疑萼,立夺萼 官,以尚书致仕。明年四月还朝,尽复所夺官,仍参机务。萼初锐意功名,勇任事,不恤物 议,骤被摧抑,气为之慑,不敢复放恣。居住数月,屡引疾,帝辄优旨慰留。十年正月得请 归,卒于家。赠太傅,谥文襄。

【注】世宗:(1507—1566)明朝第十一代皇帝,名朱厚熄。宪宗之孙,武宗朱厚照的堂 弟,兴献王朱祜杌之子。生于安陆州(在今湖北钟祥)。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驾崩,无子,朝 臣议定由朱厚熄进京承继大统,四月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嘉靖。即位不久,就因为给生父 兴献至上尊号一事,与执政大臣发生著名的大礼仪之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萼复上疏日/自古帝王相/传统为重/嗣为轻/故高皇帝法前王/著兄终弟及之训/陛 下承祖宗大统正/遵高皇帝制/

B.萼复上疏日/自古帝王相传/统为重/嗣为轻/故高皇帝法前王/著兄终弟及之训/陛 下承祖宗大统/正遵高皇帝制/

C.萼复上疏日/自古帝王相传/统为重/嗣为轻故/高皇帝法前王/著兄终弟及之训/陛 下承祖宗大统正/遵高皇帝制/

D.萼复上疏日/自古帝王相/传统为重/嗣为轻故/高皇帝法前王/著兄终弟及之训/陛 下承祖宗大统/正遵高皇帝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丹徒知县,“除”旧指卸任某种官职,再新任另一官职的行为,简单说就是“担任”、 “任职”。

B.考兴献帝,“考”是对父亲的尊称,特指已去世的父亲。此处是“以??为父亲”的 意思。

C.手敕加太子太保,“敕”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相似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诏”等。

D.以尚书致仕,古代官吏因能力突出而得到朝廷授予的更高一级的官职,仕途通达叫“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桂萼好耍脾气,多次忤逆上司。他在朝廷调他去青田时没有赴任,在武康知县任上 又因为顶撞上司被关进监狱之中。

B.桂萼两次上书朝廷,支持世宗的行为。他因极力赞同皇帝追尊亲生父母而受到嘉靖 帝赏识,一跃而做了翰林学士。

C.桂萼得势后,朝臣都怕他、恨他。然而他也曾因为上书推荐邓继曾、季本、王守仁等 人做官,而受到人们的称赞。

D.桂萼最初做事不管别人议论,敢说敢做。在皇帝和执政大臣的“统”“嗣”之争中站在 “孝亲”的角度支持世宗.,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萼初锐意功名,勇任事,不恤物议,骤被摧抑,气为之慑,不敢复放恣。(5分)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①

陈亮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②。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 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曾向藁街③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 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注】①陈亮,南宋前期著名爱国词人。虏,指在北方与南宋对峙的金国。②韩愈<送 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后遂以“北群空”喻无人才”。③ 藁街:为汉长安街名,乃为属国使节馆舍所在地。出自《汉书·陈汤传》:“斩郅支首及名王 以下,宜悬头藁街蛮夷邸间。”

8.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本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9.陈亮曾自言其词“平生经济之怀,略一陈矣”。请结合本词分析词人抒发了怎样的爱国情怀。(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回到家后的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 ” 表达了他自斟自饮,惬意览观院中花木的轻松愉悦心情。

(2)王勃《滕王阁序》用“ 水天一色的绚丽而壮阔的秋景,给人一种强烈的动态的立体美感。

(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即使御风雨行的列子也是“犹有所待者也”,而只有像“ 物,才能真正“无所待”。

(4)《陈情表》中,李密陈奏说,若能承恩让自己奉养祖母,使祖母能够寿终,他愿意“ ,无论生死,都要报效朝廷、报效皇上。

(5)自从屈原《九歌》中写下了袅袅兮秋风中“”的鲜明形象,“木叶” 就成了历代诗人的最爱。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3分)

谁先看见村庄

黄建国

她们回来了。她们不久将会看见自己的村庄。几分钟以前,长途汽车“嘎”一声停下, 她们从窗口扔下大包小包,匆匆挤出车门。汽车重新启动,拖一股白烟,拐过沟岔不见了。 一会儿,她们要跨过于涸的沟川,沿着对面那条蜿蜒的小径爬上去,然后,就能看到她们的 村庄了。她们从南方赶回来过年,带着一大堆颜色鲜艳的包裹行李。

她们站在路边四下张望。才五点钟刚过,太阳就已经看不见了,只在西边的沟坡上残 留一一些余晖。沟川里静得很,雾气弥漫,既朦胧又透明,让人觉得恍若幻影神秘莫测。在 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这村庄,沟川,羊肠小道,曾经那么执拗地,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她们遥 远的异乡的梦里出现过。

她们不急于爬沟。她们需要平息一下心情,定一定神。再说,她们后头还要进行一场 比赛,看谁先爬上沟坡,第一个看见村庄。这是她们的约定。

现在,她们走到了沟川的西边,抬头打量那条像被野风吹得弯弯曲曲的灰布带一样的 路。就是它,那么亲切地通向坡顶,通向她们的村庄。

“我不知道为啥一点儿也不激动,”她们中的一个说,“我想我们应谈是激动的呀。你 说这事为啥呀,二亚?”

二亚说:“你鬼迷心窍!我的心扑通扑通乱跳哩。你想想,为了省路费,咱们去年就没 有回来,快两年了啊。我不知道我一走进家门会是啥情景,先叫爷还是先叫妈?” 不叫二亚的姑娘没有应声。她感到领口和袖口那儿有些冷。刚下车的时候,凉风扑 面,怪舒服的;现在,这风突然间又凶又硬,冷飕飕的。内衣好像还沾了汗,贴在身上,风灌

进来,说不出的难受。她左右拧一拧身子,把脖子往下缩了一大截。

“你看你,”二亚说,“到家门口了反倒没个形了。”

“我冷。”她说。

二亚也感到了冷。她伸出去试一试风。她把双手举到面前,翻看自己的手心手背,然 后往手心里呵了一口气儿。

“我不想看见我妈的手裂的口子,”二亚说,“我妈每年冬天两只手都裂成了锯齿,她整 天痛得吸溜吸溜的。”

不叫二亚的姑娘也张开自己的手指看。

“我想哭。”二亚说。她佯装成哭的样子,啊呜了一声,但她马上又嘲笑自己说:“我这 是干吗呀,神经兮兮的。”这时候她担心起另外一些问题来。

“咱们寄的钱,家里会不会没收到?”

“不会。”不叫二亚的姑娘说,“咱们回去后翻开本子一笔一笔查对。”

“会不会有人认为咱们不干净?”

“你真能瞎操心。谁干净不干净在脸上会写着字?”

“众人口里有毒哩,硬把白的说成黑的。”

不叫二亚的姑娘有些不耐烦,她哼了一句歌词作为回答:“白天不懂夜的黑。”然后她 说:“我要唱歌。”然后她扭动屁股,怪声怪调地唱起来:“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 “我也唱。”二亚说,“唱完咱们爬坡。”她看见太阳在东沟坡上只剩一点儿蜡烛光的颜 色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她们唱歌。她们的歌声一高一低,在沟川里被凌厉的风 撕扯得七零八落,实在不成什么调子。

“呀,”二亚说,她突然位了声,“我们的脸!”

不叫二亚的姑娘愣着。二亚顿了一下脚:“我是说咱们嘴唇上的口红,还有描的 眼影!”

不叫二亚的姑娘说:“你多漂亮啊。”

二亚说:“我给你说正经的呢。我这个样子怕我妈认不出来,说我是个妖怪。”不叫二 亚的姑娘哑了声。她看着二亚。她们互相看着。她们以前没想到这会是个问题。她们每 天都要化化妆的,包括在拥挤的火车上和颠簸的汽车上。

“一定得擦掉。”二亚说。

她们开始找纸巾。但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和小包,也没有找出一片软一点儿的纸。 她们带的纸巾一路上大手大脚地用光了。她们甚至用纸巾擦火车的茶几和汽车的玻璃, 还擦了几次鞋,惟独没想到最后会用它来清除嘴上的口红。她们低头四处探望,希望能看 见—汪水。但是,没有。沟川是干的。她们盯住自己的衣服,可她们舍不得橘黄色和天蓝 色的外套上不同颜色的斑迹。她们快要恨死自己了。

“我说,咱们吃了它。”她们用唾沫把嘴润湿,拿牙齿啃上唇,再啃下唇,让舌头转了一 圈儿,又转了一圈儿。她们把唾沫吞下去,又呸呸吐出来,沾在手指上擦拭眼影。 不叫二亚的姑娘说:“呀,咱们的口红不高档,吃下去怕会有毒。”

“不管她,”二亚说,“这个不重要。毒不死人。”

她们擦呀,抹呀,脸上已麻麻的,只是不知道此时脸上的样子。她们互相看也看不清, 因为太阳早已熄灭了。她们想着这么一弄她们的脸就很本色了呢。

“呀,天都黑了,”她们说,“咱们快爬吧,看谁先看见村庄。”

黑夜像汹涌的黑水淹没了她们。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主要以语言、动作来描写“她们”的心理,从而刻画出主人公形象。这种刻画人 物的方法和《边城》中描绘翠翠的有些手法基本相同。

B.在描写“她们”约定比赛“谁先看见村庄”的过程中,作者表现了“她们”渴望早点儿 看到自己的家,早点儿回到父亲母亲身边的迫切心情。

C.小说语言朴素,人物简单,情节简单,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平淡的故事蕴含着作 者对生活的深切思考,这正是小说的深度所在。

D.二亚她们怪声怪调唱着不成调儿歌曲的举动,显出她们充满青春活力,她们的歌声 里没有烦忧,只有随心所欲的旋律和青春之美。

E.“她们”和《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女性形象,二者各不相同,但两位作 家借助主人公形象表现的主题却是一样的。

(2)小说描写“她们”每天涂口红,描眼影,现在又急于擦掉的行为各有什么意味?请简要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宋词赏析: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姜夔》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3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