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干部在2022年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推进... 正文 本文移动端:干部在2022年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推进大会上的讲话范文

干部在2022年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推进大会上的讲话范文

08:00 am

干部在2022年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推进大会上的讲话范文

    同志们:
 
  今年是国家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40周年,也是xx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推进大会,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城市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让xx的文明、文化和历史古城在全国更有分量”,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立足新起点,面向现代化,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工作,让名城xx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展现独特魅力和时代风貌。
 
  一、立足历史、当下与未来传承接续,始终坚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的战略方向
 
  xx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与大运河同生共长、见证中华文明繁荣复兴的通史性城市,先人的接续奋斗和不断创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里有格局完整的历史城区,较好保存了历代城市的空间结构以及水系、建筑、城墙、道路等,其中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最有“中国味、文化味、市井味”的历史城区之一。这里有丰富深厚的历史遗存,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4座。这里有璀璨夺目的文化艺术,拥有古琴艺术、雕版印刷技艺、剪纸3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xx弹词、xx清曲等xx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xx画派开一代画风,xx学派博大精深,xx玉雕享有“天下玉、xx工”的盛名。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拥有国家级旅游景区57家,其中5A级景区x家、4A级景区xx家,享有“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的美誉。
 
  历史文化是xx的灵魂底色和精神基因,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多年来,xx始终秉承“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不断深化保护理念,稳步推进古城保护与复兴,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之路。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引领,解放之初xx军管会就颁发了保护古城的“管字第1号令”,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都将古城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并相继编制出台了《xx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xx明清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瘦西湖及xx历史城区周边区域建设高度控制规划》以及四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古城保护规划体系,2017年还颁布实施了xx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xx古城保护条例》。我们始终坚持全面保护,将保护的范围从单体文物建筑、历史街区向整个城区、市域范围不断延伸拓展,不仅保护好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传承利用好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我们始终坚持审慎更新,坚决做到五个“保护”、五个“不”(即保护古城的历史街巷体系、建筑风貌、古宅名园、古城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较好地保留了脉络清晰的古城遗址、风貌完好的历史街区、特色明显的街巷格局和延续至今的民居建筑。我们始终坚持文化为魂,注重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示,精心打造文化博览城、复兴名店老字号、实施名城解读工程等,在传承中全面生动展示城市历史文脉,推动历史文化名城魅力不断彰显。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把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作为根本追求,通过实施“八老”改造、“一水一电一消防”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传统民居修缮工程等,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惠及群众。2006年,xx因古城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成就荣获“联合国人居奖”;2015年,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021年,仁丰里、东关2个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仁丰里保护与活化利用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项目类一等奖。
 
  光荣属于历史,奋斗成就未来。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称赞“xx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并深刻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省委吴政隆书记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强调,要健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加强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在听取xx相关工作情况汇报时指出,xx争创全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示范城市,这件事可以做,值得做,省级层面也愿意支持。省政府许昆林省长在参加省十四次党代会xx团审议时指出,xx要在增强名城特色上展现更大的作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系列决策部署,为我们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主动践行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的重要论述,把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作为我们这代人的光荣使命,接续传递古城xx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精神财富,让其继续滋养后人、泽被后世;我们要深刻领会、主动践行总书记关于“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的重要论述,把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作为传承历史文脉的千年大计,系统保护好xx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延续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我们要深刻领会、主动践行总书记关于“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重要论述,把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作为提升民生福祉的惠民工程,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深刻领会、主动践行总书记关于“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重要论述,把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进一步盘活城市资源、激发城市活力,持续提升xx的城市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我们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造福人民群众的关系,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让xx这座城市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二、着眼古城、老城与新城互补共进,全力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的崭新格局
 
  xx城市发展最大的特色、最深厚的渊源是与运河同生共长。历史上,得益于运河的舟楫之便,城市的繁荣从未中断,历代城池在此叠加交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xx古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xx面对生产发展的需要,紧邻古城、沿运河在城市东南部布局工业,老城应运而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xx确立了“跳出老城建新城”的城市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序转移古城、老城的人口和产业,新城由此形成。古城、老城、新城既一脉相承又差别化发展,这是xx城市的现状和基础。面向未来,我们要明晰定位、靶向发力,挖掘潜力、错位发展,实现古城、老城、新城功能互补、齐头并进。要“让古城兴起来”,突出整体保护、文脉传承和科学利用,让古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要“让老城靓起来”,大力推动城市更新,加快提升城市形象,让更多“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要“让新城强起来”,坚持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加快推动“新产业、新人才、新城市”互动并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会上出台的《xx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总体方案及各专题行动方案》重点聚焦xx平方公里xx古城,是因为这片区域在整个城市当中具有独特地位。古城是大运河文化带xx段最精华的区域。在大运河xx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x段河道、xx个遗产点中,古城范围内就有xx古运河、古邗沟故道2段遗产河道以及瘦西湖、汪鲁门宅、天宁寺行宫遗址、个园、卢氏盐商住宅、盐宗庙6个遗产点。古城是城市发展演变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古城范围内包含汉广陵城、隋江都城、唐xx城、宋xx城和明清xx城遗址,是国内现代城市和古代城市遗址大部重叠的古城址之一,其所叠加的丰富历史信息和城市发展的空间关系,是中国特有的历史城市动态演变、连续发展的典型代表。古城是全市文旅资源最集中的区域。古城内拥有全市唯一一家5A级景区、近一半数量的4A级景区(全市xx个、古城xx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xx处、省级文保单位xx处、市级文保单位xxx处。历史建筑、古典园林众多,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瘦西湖、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晚清第一名园何园等均在古城。古城是xx生活气息最具体验性的区域。x平方公里明清古城中至今仍有居民约x万户、常住人口约xx万人,绝大多数为原住民,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淳朴民风,“小街小巷、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市民市井”的生活气息浓郁。
 
  古城是xx城市的“母体”、文化的源流和市民的精神家园,保护好古城就是守护xx的城市之根、城市之魂。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围绕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精致传统生活体验的xx样板”总体定位,全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的先导段、示范区,塑造精致典雅的生活品质和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探索形成新时代具有全国示范价值和意义的保护更新“xx模式”。其中,明清历史城区要聚焦“盐商文化+精致传统生活区”,以特色的风貌形态、文化遗存、风土人情为保护重点,挖掘展示盐商文化底蕴,营造自在惬意、“最xx”的品质生活。古城遗址核心区要聚焦“唐宋文化+世界人文风景区”,以隋、唐、宋等历代文化遗存遗迹和独特的湖上园林为保护展示重点,展示历史悠久、延绵不断的文明史,把蜀冈—瘦西湖景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古城联动协调区要聚焦“区域联动+文旅功能拓展区”,以环境功能改善提升为重点,通过整合提升文旅资源及配套,串联明清历史城区和古城遗址核心区。
 
  三、坚持战略、策略与行动有机统一,致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的xx特色
 
  历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这座城市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我们要立足xx实际,坚持战略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有机统一,系统谋划、创新推进,全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各类历史文化资源。
 
  一要强化系统思维,积极构建“全时域、全地域、全要素、数字化”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全时域”,就是要在时间维度上再延伸,不仅保护好古代的遗产,还要保护好近现代和当代的重要建设成果,全方位展示xx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全地域”,就是要在空间维度上再拓展,全面树立“大xx”保护理念,不仅要保护好xx平方公里xx古城,也要分级分类保护好全市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传统村落等。“全要素”,就是要在保护内涵上再丰富,不仅要保护好城镇格局、历史地段、街巷街区、单体建筑、古井古树以及工业、农业、灌溉工程等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保护好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要将“数字古城”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用数字化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支撑赋能。在此原则指导下,要全面梳排市域范围内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健全保护对象名录和分布图,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加以系统保护,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保护体系。
 
  二要秉承创新精神,创造性推动历史文化名城有机更新、活化利用和复兴。坚持保护是基础、更新是手段、利用是关键、复兴是目的,全力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坚持审慎更新。按照“小尺度、绣花式、本土化、渐进式”的更新理念,审慎推进保护利用和有机更新。要坚持“小样先行”,合理划定整修范围、不搞大拆大建,修一块成一块;要坚持“功能必需”,审慎做加法,在不破坏空间格局、街巷肌理、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合理添加必要的功能性设施;要坚持“风貌一致”,整修和新建建筑要在风格、高度、体量、色彩、空间形态上保持与历史建筑的相容性,并有序整治与古城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以此保持历史的原真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方式的延续性,使古城真正留住记忆、留下乡愁。要推进活化利用。一方面,要把空间“让出来”。全面摸清古城的各类遗存家底,结合古城的功能定位、发展需求,抓紧推动作为办公场所使用的历史建筑腾让搬迁,有序推进传统民居人口疏解,不断释放古城空间、优化空间布局。另一方面,要把资源“用起来”。在不影响外观风貌、典型构件、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以闲置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老字号、直管公房为重点,创新解决土地产权等制度,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合理注入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功能提升使用价值,真正让“沉睡资产”苏醒过来、活跃起来,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要全力振兴产业。要把“xx游”的影响做得更大,坚持“古城全域皆旅游”理念,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建设一批文旅重点项目,优化提升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策划打造一批文旅产业地标,不断丰富旅游体验感,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要把“xx工”的标识擦得更亮,依托xx漆器、玉雕等传统技艺,以xxx非遗集聚区为龙头载体,进一步做强国资平台,发展展示销售、文化创意、非遗传习等业态,并引导科创产业在古城集聚,以创新发展推动匠心传承。要把“xx宴”的美名叫得更响,持续放大“世界美食之都”品牌效应,新建或改造一批集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集聚区,再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xx”的消费盛景。要把“xx居”的内涵挖得更深,积极发展便民服务业和传统商贸业,提升康养、育幼、体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满足居民生活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打造“人生只合xx居”时代新体验。
 
  三要保持历史耐心,以工匠精神打造一批不负历史、传承后世的精品经典。要坚持规划引领。在已编制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要高质量编制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传承利用规划,以及古城旅游发展、综合交通、特色风貌、城河水系等专项规划,建立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规划体系。特别是在规划出台后,要迅速开展项目策划、方案设计等工作,将规划内容细化落实到具体区域、具体地块、具体项目上,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要聚焦重点区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全力打造北护城河文化旅游集聚区,推动实施小秦淮河沿线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建成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以唐子城为核心高标准建设xx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时有序推进湾子街、南河下等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加快启动杨总门、埂子街、广陵路、盐阜路等重点地段更新利用和原三和四美等地块建设,确保做一个成一个,打造一批具有xx特色、时代内涵的文旅精品项目。要突出亮点打造。围绕xx特色、项目特点强化包装策划,研究提炼北护城河文化旅游集聚区、小秦淮河沿线等重点区域对外宣传推介的主题、思路,全力打造“记得住、叫得响,有内涵、有特色”的形象定位。结合城市品牌营销强化宣传推介,深化与国内外主流媒体合作,运用一系列新媒体平台,多维度、立体化展示重点区域整体形象,全力提升项目显示度和知名度,打造新的“打卡地”“网红点”,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资本优势、经济优势。
 
  四要突出为民宗旨,积极打造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的舒心生活。聚焦古城发展中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塑亮点,把更多的温暖体现到每个细节、每个角落,让人们在古城“诗意栖居”、幸福生活。要持续营造品质化人居环境。有序实施老旧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传统民居修缮和拆违拆乱专项整治行动、老街小巷整治工程等。通过植绿补绿、文化渲染等措施,加快布局、打造一批群众家门口的特色公共活动空间。系统梳理古城河道水系的历史演变和发展需求,以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为重点,全力改善水质水环境、提升滨水空间品质,展现“小桥流水、城水相依”的独特魅力和持久活力。要不断完善基础性城市功能。持续推进“一水一电一消防”为主的古城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稳步实施雨污分流、天然气安装、强弱电杆线整治,以及消防安全、救护通道、公共厕所、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等,全力补齐古城基础设施短板。要大力提升人性化公共服务。在逐步疏解古城内行政、教育、医疗功能的同时,全力补齐社区公共服务短板,重点加强体育健身、物流快递、便民服务和停车等设施网点的规划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服务站服务水平,全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加强古城交通组织,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加快确立“公交+慢行”的优先主体地位,让人们可以深度宜然地体验古城、感受古城。要全面加强精细化社会治理。持续深化基层网格化治理,提升网格员实战能力,真正将古城微网格打造成“超敏锐神经末梢”,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最快速度解决问题”,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围绕“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目标,探索推进城市管理服务“进网”“上线”,用科技赋能古城运转,不断提升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推动政府、市场与群众合力共建,建立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的体制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支持、居民参与、专家支撑”的总体思路,有效整合各方力量,着力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高效有力的工作机制。
 
  一要有效发挥政府作用。要加强组织推进。调整成立市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政策措施、听取项目进展、协调矛盾问题;成立专家委员会,为古城保护更新提供人才、理论、技术等方面支撑。建立市区两级工程项目建设指挥部,负责牵头实施年度计划和具体项目的规划建设、招商运营等工作。要强化政策保障。重点在行政审批、用地保障、产权办理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因地制宜落实建筑退让、建筑密度、消防技术规范,推进用地性质兼容转换,对产权进行“容缺”登记等措施,打通工作中的难点、堵点。要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根据项目性质分类建立资金筹措机制,并积极向上对接争取,全力推动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有序实施。要健全考核问效。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体系,设置个性化考核指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加强日常巡查、定期检查和邀请第三方机构评估等方式,强化全方位全过程监管,确保各项工作按照规范和序时实施推进。
 
  二要充分调动市场力量。要鼓励支持国企担当。鼓励城控集团、运河文投集团、扬子江集团和广陵区文旅集团、景区旅发集团等市区两级国有平台,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以市场化方式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的经营性项目、半公益性项目建设。要广泛引导社会参与。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学习借鉴兄弟城市传统民居“认养”模式、深化拓展广陵区仁丰里“收储租”改造更新模式等,鼓励社会资本以直接投资、特许经营、与政府合作运维、成立古城发展基金等形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工作。要积极寻求金融支撑。立足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全面加强与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沟通对接,邀请其深度参与融资方案研究等工作,积极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全面提高项目推进效率,真正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三要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一方面,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聚焦保护规划编制、更新计划制定和具体项目实施,持续发挥好“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社区“小板凳议事会”等平台作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鼓励群众全流程参与。对于群众支持认可的,要迅速推动抓好落实;对于群众有不同意见的,要及时吸收调整完善;对于群众暂时不理解的,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尽最大努力争取群众认可、获得群众支持。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群众参与共建。通过深化完善民居修缮政策,提高补贴标准、提供技术服务等措施,引导居民按照传统风貌自我更新、自我修缮;通过持续开展“萤火点亮古城”“我家大门常打开”“最美画境”等活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造园”和改善古城环境行动;通过扶持壮大文保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保护更新工作监管等,最大程度激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的民间力量,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保护更新工作格局。
 
  同志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永远只有进行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传承、坚守奋斗。我们要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城市负责的态度,全力书写好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的“xx答卷”,用实际行动把“好地方”xx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干部在2022年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推进大会上的讲话范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075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
公文驿站 公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