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赏析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 正文 本文移动端:赏析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

赏析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

2016-10-14 13:37:5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怎样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怎样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是初中生最熟悉的一种文体,而编入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叙事性散文,还是小说,都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支撑。那么,如何分析并把握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文中的人物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

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鲜活无比的,这种生命的活力源于各种生动的描写:外貌描写呈现的是人物的外在形象;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刻画的是人物的内在性格和思想。只要牢牢抓住人物的各种描写,深入分析,揣摩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就定能把握住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例】 ??最后,带着叹赏的舒心,他扔下刮刀,就象一个男士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样,温存关怀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于是,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分析】句中,一个“扔”字传神地刻画出罗丹大功告成后的无比兴奋的心情;而后句中的“披”、“蒙”二字则又生动地再现了罗丹对自己作品的珍爱;最后“又转身要走”表明罗丹工作时的忘我和投入,他完全忘记了站在自己身后的 “我”。由此,罗丹专注于雕塑艺术并力求完美的忘我精神就让我们了然于心了。

二.联系上下文,关注作者的整体运思,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性

格。

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的人物,是作家源自灵魂深处的感情人格化的产物,他们支撑着整个小说的故事和主题。这些文学人物形象之所以能超越不同民族、穿越时间隧道、震撼人们心灵并最终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完全在于作者的精心塑造。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关注作者对作品及人物的整体运思和表现手法,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例】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 (《七根火柴》)

【分析】 对于这段话,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它表现了无名战士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追问:它到底是如何表现出无名战士的这种精神和品质的。恐怕学生就说不太清楚了。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前文中有关无名战士的一段描写: 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这段描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奄奄一息、濒临死亡的人物形象:即使身子半躺在污水中,也没有丝毫的力气来挪动;粘在额角上的头发、顺着脸颊流下的雨水,他都无力去拂一下。要知道,雨水顺着脸颊流下的滋味是极其难受的,就像虫子在脸上爬行。然而,当他看到卢进勇时,却要“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 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无名战士使出最后一点力气做出的这番举动,意在告诉卢进勇:我交给你的是七根火柴,你可要一根不少地如数交给党组织。这样,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不仅跃然纸上,同时也会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脑海和心田。

三.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品读人物的言行表现,感受作品的人物形象。

文学源于生活却又超越了生活,她是生活的集中化、概括化与典型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生活中的典型,他们是我们中的某一类人物的缩影,他们也和常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千万不能把文学和生活决然地割裂,而是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真正走进文学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便于更加感性地认识并把握这些人物形象。

【例】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迫不及待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20年前定下的

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欧·亨利《二十年后》)

【分析】 这是描写通缉犯鲍勃的一个精彩片段。文章借助于人物的动作描写,揭示了人物细腻的内心情感。首先,“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一个“叼”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惯抽烟者。按照常理,等人是最心焦的,男性一般都会用抽烟来打发时间,可他却没有。这只能说明:他怕香烟的微弱火光引起他人的注意。

其次,“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迫不及待地说”。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心底坦荡,根本没有必要去向他人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呆在这儿的原因,而鲍勃却还要迫不及待地说,这只能说明他心虚。所有的这些,都生动地表现了鲍勃作为一名通缉犯,他内心的紧张和恐慌,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所有的这些,如果我们不联系实际,不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就不可能体验到他们内心的细腻情感。

篇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解说】

?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高考《考试说明》中关于评价鉴赏的

重要考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这是近年来在高考试卷中不断得到加强的一个考点,也是与新的教材新的教学内容结合得十分紧密的一个重要考点。

?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它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甚

至可以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象征。它需要读者透过字里行间,进行深层次地挖掘,体味这种形象是否底蕴深厚,是否具体丰满。

?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以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

础,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炼,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与艺术感染力的特点。

? 文章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文章的篇章结构、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

(一)文学形象的“三性”。

? 1.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即生动地描绘出客观事物的特征。

? 2.形象的情感性。也就是说文学形象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有其客观性,但它

是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着个人的褒贬和爱憎,所以它又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因素。

? 3.形象的典型性。任何文学形象都是作者根据生活素材经过集中、概括而创造出

来的,因而它比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有普遍性。

(二)文学作品语言的四大特点。

1.形象化的特点。也就是说文学作品要求作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图景,使读者进入一个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直接地感知或想像出作家所描绘的一切。

? 2.凝炼含蓄的特点。这是指文学作品要用尽可能经济的笔墨去描绘和概括丰富的生

活和思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余地。

? 3.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特点。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总是以生动感人

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总是熔铸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鲜明地表现在作品语言上。

? 4.具有音乐美的特点。这是指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总是借助语言本身的音韵、节奏、

抑扬顿挫来传达生活的真情实景,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三)文学作品的主要表达技巧。

? 修辞手法。其中要特别重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反语、对比等。 ?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

人称的选择,不同人称的选择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不同描写的各自的特点和妙处。

? 选材剪材。看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

新颖、有力。

? 表现手法。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手法、对比手法、衬托手法以及欲扬先抑法、托物言

志法、借景抒情法等。

? 结构安排。看开头结尾是否匀称;结构是否严密完整;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恰

到好处;是否设置了悬念,制造了波澜;起承转合是否曲折有致。

【解题方略】

应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试题,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从文体特点入手,鉴赏评价文章的结构特点。

记叙类的文章要注意它的六要素是如何具体安排展开的。社科类文章要注意它的论点是怎么(什么方式,什么位置)提出的,论证是怎样(选用什么论据,如何进行论证)展开的。散文要注意它是如何以“形”来展示“神”的。小说是如何来塑造人物形象,丰满人物性格,合理安排情节的。

2.重视各种手法的运用,鉴赏评价文章的表达方式。

?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首先是要辨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次是要根据不同的修辞

手法在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恰如其分地理解其含义和作用。对表达方式的鉴赏要注意这些表达方式是在什么情形下运用的,在具体的语境中有什么作用。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要重点注意联想、想像、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并能结合具体情况作用恰当的分析。

3.从语义和句式的特点入手,鉴赏作品的语言技巧。

? 鉴赏语言运用的技巧,一是要懂得语言的基本含义和用法,二是要了解不同句式的

不同作用,三是要结合文章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体会其用法和意义,进而总结出语言运用的技巧和所呈现的语言风格。

4.从整体阅读入手,把握作品形象,品味蕴含的情感,鉴赏作品风格。

? 很多时候,试题是从综合的角度来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因此,要建立整体阅

读的观念,必要时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思想发展脉络。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形象,品味作品所蕴含的感情,鉴赏作品所表现的风格特点。

小结:

? 1.要以句段为重点,向两端辐射。

? 所有的文章中的句、句群、段落都是阅读理解的重点。它向下可以贯通到短语、词、

语素,向上可以贯通章节、文篇。考试命题也正是牢牢地把握这一点,以句段作为设问的重点。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把住这一关键部分。

? 2.要重视阅读过程,从生疑处求理解。

? 很多学生,看到阅读的答题,总是循问而答,似乎结论才是最重要的。其实不然,

我们要做得出题目,必须是先懂得文章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思维是怎样展开的,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不可能读不懂文章而做得出题目。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的过程,学会展开思维,不断地设问求答,才能把文章理解得透彻。

? 3.把住景、事与情、理的关系,品味作品情感。

? 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写景记事,但写景记事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以写景记事

为依托来寄情寓理。因此,我们在阅读时既要入得文章所写的场景,还要站在高处明了其中的情与理。

? 4.要以言语参与为动力,层层推进求理解。

? 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读者言语的全面参与,与阅读思维相伴随的是全面的言

语活动。阅读中的问题的提出表现在语言的表述上,没有明确的言语表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始终处于一种盲目的境地。因此,设疑、求解、鉴赏等各个环节都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介入其中并将所得加以固定。

整体意识

第一遍(速读):借助信息,整体感知。

通读第一遍时,我们可特别关注一下文章的题目、出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了解文章的话题是什么,写作对象是什么,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 第二遍(精读):圈点勾画,确定答题区域。

然后再看题干,理出各题关系,带着问题去读第二遍,我们可对文章各段的首括句、

小结句、过渡句、关键句,以及重要的关联词或路标性词语等进行圈画,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另外找准题目涉及的问题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认真揣摩上下文意。

第三遍(选读):上下联系,找到答案

这遍阅读时,需要反复琢磨题干,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再选择文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在选择时一定要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另外必须要联系上下文。

文本意识

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就在、都在原文中”的理念。要有瓮中捉鳖的信念。在理解现代文重要词语、重要句子时,要坚持把词语置于其语言环境中去考察;同时要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或稍加修饰的概括的话作答。一套阅读题,词义句义理解以及整合信息这两道题都可以在原文本中找到答案的,即使是赏析题和探究题这两道题目也是要紧扣文本的。 规范意识

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力避文理不通,且书写要工整。答题要有针对性,要针对题目要求答题,不要乱答,答非所问。表达要有呼应性,即题目有几问,你就要有几答,题目问“几个方面”你就要答几个方面;题目问“为什么”,你就要用“因为”“所以”来呼应。 考生答题往往犯不全面的错误。由于阅读老师往往是采点给分。注重答题的全面性。

? 一是考试没有字数的限制,可以多答一些。依据答题的赋分,分点作答,4分往往

要答两点,6分往往要答3点以上。同时做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要设①②③④等序数号来回答,这样明白、清晰,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 二是注重“作用”,要从两面加以回答,即要有内容上的作用,还要有形式上效果。

尤其注意语言修辞的作用。

高考现代文阅读方法

一条原则:忠实于原文,读透原文

两个观念:整体观念 联系观念

三个步骤:一读文章二读题干 三结合原文

? 答题方法:

1.问啥答啥

2.原句移用

3.关键句、中心词组合

4.综合分析,条分缕述

篇三:鉴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

A、诗歌鉴赏

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作为大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大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

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3、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

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5、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6、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7、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三、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文学是时代的风雨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风。了解作者的人生遭遇,了解作家的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运用想象,填补诗中描述的空白,是理解和鉴赏作品的基础。如学习屈原的《离骚》,首先要了解屈原的其人其事。他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颇得怀王信任,在战国七雄纷争割据的局面下,他希望楚国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为此他主张联齐抗秦、举贤授能和革新政治以求振兴楚国,但却受到楚国内部亲秦的旧贵族集团的诽谤和迫害,被怀王贬逐和流放,直到秦兵入境,国家将亡,他悲愤投汨罗江自沉。可见他的一生是在长期忧伤和放逐中度过的。在这基础上阅读《离骚》,就明了他自述身世、志向和遭受奸佞打击的用意了,对他虽受谗人的陷害但追求“美政”九死不悔的志向的理解也有了张本。

四、要能理解并解释课文中的诗句。诗歌语言的特点是精练、浓缩,富有跳跃性。要结合上下语境准确把握词义、句意。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理解这两句诗时,要做到能懂得“羁鸟”“旧林”“池鱼”“故渊”的意思;要懂得“故”与“旧”是互文;要懂得这两句

诗承前叙述诗人误入官场“尘网”,就如“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于是思恋“旧林”、“故渊”,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表达他急切思归田园的心情;要懂得诗人以“羁鸟”“池鱼”作比,贴切形象,既与前面的“尘网”呼应,又为后文的“樊笼”伏笔。

五、要善抓“题眼”“诗眼”。“题眼”就是一首诗的题旨。“诗眼”就是一首诗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抓住了“题眼”“诗眼”,就是找到了理解和鉴赏诗歌的钥匙。如《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一句反映了屈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表现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节操。“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反映他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思想。赏读这些语句,就能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旨意。

六、要合理补充形象。诗歌具有概括性,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但这种补充不要抛开作品的形象而随心所欲,要以作品所提供的的艺术形象为基础作合理的想象。比如在赏析《白马篇》时,既必须理解诗人运用铺叙的手法,描写少年勇猛轻捷的英雄形象。更必须展开想象的羽翼,通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想象这位游侠少年精彩的射技。“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想象身手敏捷的动作画面。

七.要体物入情,能动地思索作品的思想意义。鉴赏诗歌,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社会场景中去,同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感情。如在赏析《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时,就应当从刘兰芝与焦母、阿兄之间的矛盾冲突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从兰芝与仲卿的情感世界中去体察人物心理变化和思想冲突的轨迹。反之,缺乏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真切体验,是很难在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础上,体会出丰富的意蕴的。

八.要准确理解诗歌的意境。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会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鉴赏时要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结合方式即即景述怀、直述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诗的主旨。比如《秦风·无衣》中通过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在重章复唱中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九.要能体会诗歌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客观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诗中比、兴手法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从比的角度来说,要明了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四种形式及作用。如《离骚》中屈原“依诗制骚,讽兼比兴”,他以鸾凤、香草比拟忠贞,以恶兽、臭物比拟奸佞,以饮食芳洁比拟品质高尚,以车马迷途比拟惆怅失意。从兴的角度来说,兴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触物起兴,如《氓》的三、四章,用自然现象来对照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二是托物起兴,如《孔雀东南飞》开头两句。以孔雀失偶起兴,增加了诗歌的悲剧气氛。

总之,我们鉴赏古典诗词要注意以下切入点:

第一就是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

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语言美。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也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诗歌欣赏的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中国古代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具体鉴赏方法:

一、表达方式

诗歌表达方式共有四种:

1、记叙

说明: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

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

说明: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赏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

说明: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例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方法

诗歌修辞方法共有十种:

1、比喻

说明: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赏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赏析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0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赏析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