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参考范文 正文 本文移动端:《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参考范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参考范文

2021-11-18 09:44:0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拜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一书,感触颇深,书中的李老师和学生互相之间的爱和尊重深深地打动着我,没有夸夸其谈,有的只是真情实感。以下是本站分享的“《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参考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参考范文【一】

  再次捧起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带给我的依旧是感动,是钦佩。还记得刚拿到书的时候,本想在孩子们午睡时打发一些时间,却被书中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吸引,甚至潸然泪下。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参考范文

  没有夸夸其谈,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言语之间,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的校园生活。“爱”,正是本书的主调。“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老师如是回答。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而这些一般的老师恐怕难以做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李老师!

  书中宁玮的经历让人有一丝遗憾,却又佩服她的善良与勇敢;万同的反反复复让人揪心,最后的结果又让人舒心;程桦、杨嵩、黄金涛、王铜勇于挑战自我,克服了自己的弱势,不仅学业有成,更是锻造出了卓越人格。这些都和李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李老师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成功!

  从李老师的手记里,我们还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生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们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参考范文【二】

  再次捧起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带给我的依旧是感动,是钦佩。书中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吸引,甚至潸然泪下。

  没有夸夸其谈,书中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言语之间,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的校园生活。“爱”,正是本书的主调。“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

  书中所描述的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而这些一般的老师恐怕难以做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

  书中宁玮的经历让人有一丝遗憾,却又佩服她的善良与勇敢;万同的反反复复让人揪心,最后的结果又让人舒心;程桦、杨嵩、黄金涛、王铜勇于挑战自我,克服了自己的弱势,不仅学业有成,更是锻造出了卓越人格。这些都和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成功!

  从书中的手记里,我们还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生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

  书中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们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参考范文【三】

  寒假里,学校发了一本李镇西老师的力作《爱心与教育》,他的著作《爱心与教育》很早就听说过,假期中有幸拜读此著作,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主题,爱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错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 ,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爱学习不贪玩的完美类型。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学生时“向学生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得好:“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可我……实在汗颜。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的乐趣又从何说起,学生的个性该如何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乖巧、有的调皮……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乐中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为什么一直让他们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他们的天性呢?

  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保持一颗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学生的童心,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学生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够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的教育。我们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爱心营造积极健康、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爱心成为照耀学生心灵的阳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想借用李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之:教师工作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职业,不仅是事业,还是我们生命的收获——收获成功的幸福,收获发现的喜悦,收获生命的价值,收获生活的快乐!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参考范文【四】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x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参考范文【五】

  我该成为怎样的教育者?

  ——谈从《爱心与教育》获得的教育启示

  没有料到,我竟然会读到这样一本教育专著。记得今年6月中旬,在一次课题申报指导会上,?部长曾提到x的一位教育家,叫李镇西(当时我是不知道如何写的),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手记整理成册,比如青春期的教育、班主任如何开展工作、怎么转化学困生等。当时,我只想也去读一读这位教育家的专著。没有料到,学校的暑期作业竟然就是他的一本专著。当时,就选了《爱心与教育》,我很好奇,这本专著会不会又是长篇大论、套话连篇。

  直到前两天,我才拿起这本书,一开始,我浏览了一下目录,准备先挑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读,记得先看的是《对“优生”培养的思考》,先谈了“优生”特点的两兼性、“优生”教育不能只注重分数、培养“优生”六大方法,接下来,居然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没往下读,翻回到序言,开始重新阅读。

  阅读序言时,我曾誊抄了这样一段话:

  “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

  这是我们教育者的培养目标,如今在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更是强调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要重视学生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培养。于我而言,正式教学以来,在这些方面的践行上,我还做得不够甚至不妥。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有益的启示。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育反思,从“重塑对学困生的教育认知、如何借力集体教育的东风、我们的中学生需要怎样的心理辅导与德育、朴素却有着力点的价值引领”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反思一:重塑对学困生的教育认知

  在我的求学之路上,我曾是一个旁观者,旁观过一些学困生遭遇到的“教育暴政”与“人格屈辱”。多年后,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当初当老师时,曾告诫过自己切莫成为那样的“施暴者”,已所不欲,也切莫强加于所教的孩子身上。

  不过,在这一年多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批改作业时,常常情绪失控,尤其是那些我认为一些学生不该犯的错误,还会在课间把这些学生叫到办公室“教育”一番,有些“屡教不改且较皮”的学生还会与软尺“问个好”。只是,我一直秉持自己定下的原则,就事论事,绝不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及人格否定。而对一些学困生的教育,始终没多少成效,我一直很苦恼。有时甚至宽慰自己“孔子三千门徒,也只有七十二贤……”。

  而当我读完万同这则手记之后,自己重塑了对“学困生”或者说“后进学生”的教育认知。在这之前,我认为:作为教育者,我应该努力让这些“学困生”热爱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若是能出现“黑马”那是更好,但今后也要成为有用之才。这个培养目标应该没有太多毛病,但我的着力点和措施应该是很成问题的。

  第一,我把着力点放在促成他或她在数学这门课上的能力提升上。因而就把教育教学的目标也聚焦在了这个上面。而没有真正地耐下心来,去试着走进这些学生的心灵。没有试着去听听他们求学路上的辛酸与喜乐,没有了解他们为什么学不好数学甚至反感,没有去了解他们平时的关注点、困扰乃至家庭情况。事实上,有的数学学困生,却是“地理小王子”、“生物小丽人”。如果数学启蒙做得不好,对于他们而言,数学肯定是很枯燥乏味的。而我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肯定反而会给他们带去学习的困扰。

  第二,在教育措施上,没有做到必要且有节制的倾斜。必要的倾斜应该是花额外的时间、精力,像李老师那样,先给他们设定他们跳一跳可以达成的小目标。而且,特意为他们单独命制试题,故意漏题,就是想让学困生去体验那种稀有的体验:因成功而喜悦,因努力而自信;所谓有节制的倾斜,过去一年中,我对班上一位学生倾注了过多的心力。在我们很多老师看来,那位学生阳光善良,双商均高,可塑性很大。因此,我便特别关注。经常鼓励,苦口婆心的教育。可能全班同学都会认为我特别关注这个学生。现在想想,应该是适得其反的。一方面,该生的注意力本身就容易分散,而我的过多关注、不切实际的期望(习惯的养成岂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反而可能给他带去困扰;另一方面,对于一步一步地让这类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成就感,我没有落实到切实可行的行动上。

  在书中,李老师谈到“后进学生”们几乎从受教育起就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因此,教师应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而这种“爱”不是故作的特殊的“偏爱”,而是自然而然的和其他学生一样平等的爱。不然,“后进学生”仍然会觉得老师对他是另一种形式的“另眼相看”。其次,这种“爱”不应该仅仅来自老师,还应该来自学生集体,要让“后进学生”感到不但老师没有歧视他,而且同学们也在真诚地尊重他,进而唤起他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化为上进心。在万同这个案例中,我读出了针对学困生教育的复杂性、反复性与长期性。

  所谓复杂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变数实在太多,而且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有的学困生的家庭氛围不利于学习,有的则是受到了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有的则有一些心灵创伤,而且还可能是我们教育者造成的。

  这又让我想到了班上一个特别调皮、各科成绩都不怎么理想的学生。才接手这个班级不久,我就记住了他,他与另外两位同学被我戏称为“三剑客”,因为他们总是扰乱课堂。第一学期,我还挺苦恼的。第二学期,学习了一些教育心理学后,我了解到这类学生其实是在博取关注,内心渴望被接纳。针对这种行为应该采取消退的策略。后来,亲测有效。但真正的转机,在于一次他和某科任老师发生冲突后,他当时很伤心地哭了,因班主任有课,在办公室,待他情绪渐渐平复,我们无意间聊了一节课,我主要听他讲。这孩子也谈得很坦诚,我了解到他家中的一些事情,提到有趣之处,还逗一逗他;谈到他的学习呢,我建议他去试着找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勉励他今后要有事做,有项安身立命的技能,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与能力。我完全没有料到,这次谈话之后,这孩子在数学课上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捣蛋分子了,甚至还成了数学课上的“志愿者”,帮我们调节灯光(如用多媒体时,前面的光线需要调暗)。而我也会当众向他的善举与机智表示感谢。后来的时光里,我们都相处友好。

  另外,班上一位女生,在班上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记得当时接手时,我看她坐在第一排,冷冷清清,无人搭理,课间也时常一个人发呆,偶尔旁边的同桌(一位有些自以为是的、成绩较好的男生)还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于心不忍,记得当时还特意把她叫到办公室宽慰鼓励了一番,还跟那个男生约定不可以轻视对方。或许很久没有老师这么关注过她吧,之后选社团时,她还来了我开设的社团,我呢,也特意让几个女生多主动关心她。只是,慢慢地,我也没有在她身上倾注多少心力。

  只是在疫情期间,无意间看到这姑娘的QQ说说,说实话,蛮刷新我的认知的。她,或许不是我们所认识到的那个样子。直到疫情过后,慢慢听到班上有同学称呼她为“?姐”,甚至包括原来的那位同桌(要知道他可是一位谁都不服的主儿),也听闻班主任说她越来越开朗。

  真正颠覆我认知的是在一次心理课上,那天,为了引导孩子们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我在课上组织了一次名为“商业互吹”的小活动,事先给孩子们提了一个要求,请结合一个实例,真诚地对他或她表达或欣赏或肯定或鼓励。班上的孩子们都很善良,也很踊跃,由于前面同学开的头较好,孩子们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课堂气氛也越发热烈。接着,班上的“数学之光”起来Call到这位“?姐”,他说:“我要为?姐打call,上学期,?姐负责教室后面的绿植养护,花花草草从没缺过水、长得特别茂盛。而这学期,换了???,花花草草经常枯萎到快死了。”“对对对”“就是”……不少同学随即确认。我当场肯定了?姐的用心与“数学之光”的细心。“?老师,?姐的嗓音特别好,比很多声优都厉害”,“对对对”“就是”……学生又是一阵热闹,我便鼓励?姐给我们来一段。记得当时?姐还是蛮腼腆的,不大愿意,在我们的反复请求下,?姐给我们来了一段,不记得唱的内容了,但至今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沉浸体验,有种“惊为天人”的震撼。而那几天,我都在跟身边的同事分享这一见闻。于我而言,之前,我仿佛只是一个独眼龙,只盯着孩子们的学习表现,而往往忽略了他或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鲜活与立体。

  我想,所谓复杂性,就是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他们的天赋、志趣可能也是千差万别的,而我们教育者应该试着以平等友善的姿态去了解他们,探究他们成长到现在这个模样的真实原因,了解他们已有的或者待挖掘的禀赋。而这个过程,或许就有助于走进学生的心灵,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切实有效的。

  所谓反复性与长期性,就是提醒我们“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其实是一个容易急躁、急于求成的人,这些年一直在努力调整,收效仍不显著。现在想想自己批改作业时的莫名烦躁,根本上就是没有认识到这份工作的反复性与长期性。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容忍学生的反复犯错,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力,应该从“这么简单,为啥还不懂,还出错”转变到“这跟孩子们的生活脱节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帮助他们进行抽象或者推理?我还可以怎么调整?”上来。比如,书中谈及的万同就是一个反复的案例,而这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岂止个例,应该是共性,毕竟那种悟性高、一遍就会、错不再犯的学生是极少数。反观自己,我这个成年人不也经常为智商交税、为认知付出代价吗?

  这学期网课结束、返校后不久的一次解题训练课(复习网课期间学习的内容)上。学生练习时,我照常巡视。走到一位女同学旁边,看她没动笔,我以为她故意不想写。但还是很平静地问了一句:“为什么不写呢?”“我写不来”说完有点怯怯地笑了一下。以前有的时候,我内心还是会嘀咕,天啊,这么简单,也学了好多遍了,咋还不会呢?(然后内心飘过无数个感叹号“!”)但那天,我俯下身来,很耐心地跟她讲了,具体什么题,我倒是记不清楚了。但我没有料到这次不经意的讲题,竟然成了一剂催化剂,并发生了奇妙的连锁反应。

  接下来,她先是跟着她几个好姐妹儿身后过来问题。有一次,那位有些哥们儿气质的姐妹儿跟我说:“??不敢过来问题,所以每次都揪着我”,而她只是羞怯地笑笑;课间她见到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冷漠,而是很主动地跟我打招呼,有时还要评价一下我的着装;渐渐地,她敢独自一人来问问题。更关键的是她每天的作业。上学期,这姑娘的数学作业经常敷衍了事,甚至偶尔还有抄袭之嫌。但如今她的作业,却体现出她的做题痕迹,比如抓关键词、选择题错误选项的原因,不会写的还会特意标注等等。而我也会在她每次认真写的作业后做一些切合实际的肯定与勉励,甚至偶尔还会在课上表扬她的认真与用心付出,并相信她会有进步。返校后的半期考试,她确实有所进步。半期后,我也给孩子们布置过一份反思写作,也可以谈对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我没有料到她写的内容竟然有一句“那次?老师给我耐心讲题后,我发现数学好像也没有那么难……”而这对于我的触动却是蛮大的。我没有想到那不过是一次更耐心、更平和、更友善的个别辅导罢了,竟然温暖了她、激励了她,燃起了她的学习自信。

  然而,她的数学学习还是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后面的几何学习中,她确实遇到了挺多的困难,但好在更主动,经常来交流、请教,有些时候周考,表现还不错,至少在基础题上。我本以为这次期末考试,她应该也会有所进步。然后,考完后,她就跟我调侃:“?老师,你可能要被我的试卷气到”,而且还鬼魅一笑。查成绩那个下午,看到她的成绩,A卷未及格,既意外又失落。

  读了此书后,我想我应该做更切实的调整,应该更接纳孩子们的反复,更深切地认识到这份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包容力。与此同时,我还应该试着去借力,比如借力班集体。

  反思二:如何借力集体教育的东风?

  读《爱心与教育》,给我最多的感动就源于李老师倾心构建的班集体。比如有同学有生活上的困难,班上的同学会自发地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生病时,会收到同学们的慰问信;在与自己的人性弱点作斗争时,会有“帮助人”,有报喜单;有同学犯错误时,是否给处分,由学生进行民主评议,而且还布置“谁进步最大”这样的主题作文;在班上搞“做班级主人”的主题班会,让班长做“就职演说”,并主持“模拟记者招待会”;在班上读报纸、读小说、读来往信件、读学生的随记;组织“同在一片蓝天下——城乡儿童手拉手爱心活动”……

  说实话,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一些特别了不起又特别用心的创举与尝试。虽然,我还不是一位班主任,其实我也希望有一天我当班主任时,也能够构建一个团结互助、积极友爱的班集体。反思在这一年的教学中,作为科任老师,我仿佛对孩子们要求最多的是“教室要保持干净整洁”,每天上课好像都习惯性地检视一下值日生的工作是否到位。但对于有效促成学习小组的形成、促进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上,我做得不细致,或许还不够科学。尤其是对那些在学习上、人际交往上有些困难的学生,作为教育者,应该试着去借力集体教育的东风。而最关键的,就是要借助全班的智慧,去构建一个团结互助、积极友爱的班集体。如何构建,怎样引导并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舆论,将是今后工作的侧重点之一。

  反思三:我们的中学生需要怎样的心理辅导与德育?

  在书中,李老师谈及他做的调查,发现很多中学生的心声在于“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其实,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我又何尝没有这种体会呢?现在孩子们接受的资讯更加丰富多元。学校、家庭、社会有时宣扬的价值观念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甚至背道而驰。

  先谈心理辅导吧。过去的这一学年,因学校安排,我还负责八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一开始,我还是很不自信的。好在积极去研习、充分准备,课堂上也借助一些有趣有料的视频,整体而言,孩子们的认可度还不错。最感动甚至也最自愈的应该在于给孩子们放《头脑特工队》的前一小段,让孩子们认识Joy、Sadness、Fear、Anger、Disgust这五种最常见的情绪,甚至让孩子们自编自导,通过演话剧的方式去感受自己的情绪。

  然而,渐渐地,有一些同学会通过QQ或书信跟我倾诉自己的一些小秘密、小心思。特别是疫情过后,倾诉量剧增,关键是“危险系数升级”,嫌恶学习,厌倦周遭的人与事,不愿回家,生活的荒芜与无趣(有这种困扰的学生不在少数,他或她或感受不到家人亲友的关爱、或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或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或觉得人生模式的无趣),甚或表示自己想自我了结等等。办公室里,经常有同事在跟一些学生沟通、交流,或者跟家长交流。很多家长表示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何如此冷漠、叛逆。当然,一些孩子也不能理解父母的简单粗暴。

  从李老师的教育手记中,我们看到一些中学生通过随笔、日记、信件跟他倾诉自己的困扰,内容涉及男女同学如何正常交往、性幻想与羞耻感、对自我的否定与怀疑、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现在想想,其实,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也或多或少有这些方面的困扰。当然,一般情况下,老师也不会过多地涉及这些方面的引导与教育。我们那会儿只会闷在心里或者对着自己的日记倾诉。而如今的孩子们,可能会更直接地表达或发泄。可是,我们怎么帮到他们呢?又如何寻求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呢?针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学生,又如何科学引导呢?

  再谈德育,这一点我的体会还很肤浅。前段时间在德育办办公室看到主任在教育一个学生,后来午间跟他的班主任随聊,惊闻这孩子可以在家中用开水泼自己的母亲,疫情期间用他妈妈的手机充钱玩游戏等等。

  读这本书,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恐怕就是杨守丰的事迹啦。随着来往信件的不断展开,鲜活而丰满的人格形象跃然纸上,她有一颗与人为善的高尚心灵、有洞察世事人心的大彻大悟、有与孱弱身体极不相称的坚强意志与乐观豁达。她有一个普通而伟大的灵魂,她在别人心中树起了巍巍丰碑,她应该被称作英雄。与此同时,无论是宁小燕,还是冯珉娟,都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吐露自己对周遭不良风气的不屑与愤懑。读到这里,其实我也很在意,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们去追寻“真善美”?那句“切不可对生活有一种冷漠的俯视感”也冲击着我的认知。事实上,在阅读中,我似乎也在回看自己。无论是高中、大学,还是工作后,其实很多事情都曾困扰我,也为此付出过认知上的代价,也多次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如今,我依然在摸索、在调适,同时也在慢慢接纳自己。

  如今,面对孩子们,我们又该给予什么样的德育呢?比如,假如今后我的学生里,也有一位特别暴力、缺乏爱心与良知的学生,我该怎么引导?假如我的学生追星追到无法自拔的程度,又该如何引导?假如我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又怎么办?假如学生就是故意唱反调,又怎么办?假如学生盲目幻想,又不愿意表露,不敢求助,无法正常学习、生活,又怎么办?假如学校的德育评比流于形式,学生群体乃至家长不认同,又怎么办?

  反思四:朴素却有着力点的价值引领应该是什么?

  读《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尾声,带给我的感动莫过于那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李老师给孩子们关于“爱”的见面礼,引导孩子们发现身边的美,捕捉幸福,切实去感受父母之爱,给他人提供利索能力的帮助与支持,学会感动,学会感恩。

  记得大概八年前,有人曾问过我的人生理想,我曾回答到:“做一个更让自己喜欢的自己,同时,给他人带去积极的影响”。记得当时,那人笑了笑,“希望再过十年,你还能这么想”。如今,我依然这么想,依然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虽然这些年为自己的智商和认知买过很多单,也经历了一些变故与挑战,也悔恨过自己的幼稚、无知与人性。今天,我依然有这个想法。在从事教育工作中,我也要求自己,尽力给孩子们带去积极的影响。

  而这本《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七,开宗明义地提出“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在现实中,也有一些教育者在尝试做传递幸福感的教育。他们都是了不起的践行者。有时候,沉下心来,仔细思量,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无论是去年x部分青年的种种表现,还是今年疫情期间的“最美逆行者”、各类岗位上人们的尽职尽责,乃至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迅速达成的全民共识,都给了我很深的触动。记得上学期有一次课上,涉及“我今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比如当电竞运动员、当医生、当游戏开发者、当探险家、开公司当CEO等,也有诸如“我想成为一个让人难忘的人”、“我想成为一个不让自己后悔的人”等等,记得那时,我曾肯定过孩子们的各种想法,也建议到“首先,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尽量成为一个不给社会添乱的人。比如开车不抢红灯不超速,不当键盘侠,不违法乱纪……”疫情返校后不久,孩子们在谈感受时,也提示孩子们,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不仅需要“最美逆行者”,也需要连轴转的产业工人;不仅需要科研人员,也需要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不仅需要冲锋在前的战士,也需要默默守护大后方的民众。

  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有一定的价值,都可能有能力给他人带去幸福与温暖。而这一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虽然朴素,但却有抓手,有着力点。把这句话作为价值引领,或许更实用。这一点,在之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也要去尝试落实,引导孩子们从小事着手,试着换位思考,试着从一些小事中获得感动,借助小事表达自己的感激与支持。

  终于写完自己的读后感,知而后行!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参考范文【六】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参考范文【七】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x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参考范文【八】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x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参考范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555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