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曹操传有感文本参考【一】
今天,读了《曹操》这本书后,我对曹操这个人又有了新的认识。
以往人们提起曹操,我就会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白脸奸臣,在这里,人们只是看到了曹操阴险、狡诈的一面,却未看到他治国有方的另一面。‘曹操其实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试看,经过多年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于是曹操积极推广“屯田”方针。屯田方针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就是召集百姓,编成组来开荒种地,屯田农民直属国家管理,可以不服摇役,收获时只交给国家四至五成的粮食;“军屯”就是边防将士守边种地,收获的粮食全都上交给国家。由于曹操此举,才使中原农业得以很快的恢复。
此外,曹操的知人善用也是很突出的一个优点。他打破了汉末以来官位世袭的传统,宣布重用那些出身低贱却有专长的人。如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等虽然出身寒门,但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了大将。所以当时自愿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也很多,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矗
曹操的军事才能也是极其突出的。在战争中他常能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如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袁绍想以十万大军的优势兵力,直捣曹操的政治中心x,想一举消灭曹操。当时曹操手下只有两万的兵力,当他得知袁绍要发动总攻时,便同谋士分析当时的形势,利用袁绍优柔寡断、内部意见不统一的弱点,设计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
通过读《曹操》这本书,不仅使我全面地了解了曹操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而且使我增长了许多历史方面的知识。
读曹操传有感文本参考【二】
不是英雄,不解三国,若是英雄怎么不耐得寂寞。林俊杰《曹操》中的一语,正好道破了天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曹操。你胸怀大志,位极人臣,却并非如此的不可一世,其实曹丞相你有自己的寂寞。
少时的曹丞相岁小小年纪,却已天资初露。你才华横溢,放荡不羁,不料遭到了叔父的微语,因此你的父亲开始疏远你,排斥你。曹丞相心有不甘,眉头一皱,便计上心来。你捧腹装病,伏于叔父必经之路,舒服不辨真假,便报于曹父。待曹父来此,你已变得神采奕奕。自此。曹父便不听叔父之语。聪慧的曹丞相毛发未干,已精通借刀杀人之术的精髓。其实你并非存心陷叔父于不义,只是叔父先声逼人,才迫使你痛下毒手。
十七八矣的曹丞相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在官场上已棱角出现,一腔报效汉室的热血。只可惜董卓乱汉,你的一腔热血,只能静静躺在心里,静静地。一日,司徒王允假以贺寿为名与百官商议讨贼之计。蛋白官却唯唯诺诺,徐若寒蝉。眼见此状,忽一人奋起大呼:“大丈夫不杀贼报国,在此商议有何用!”此人脸白眼细,声洪如钟,曹丞相是也!次日,遂挟一七星宝刀潜入董宅,刺杀未成,便假装献刀,聪明的脑袋使你逃过一劫。随即怆惶上马,狼狈而逃,路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而杀之。继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凄怆”二字即可看出曹丞相当时的心情,你杀人,是因为你深知天下不除董卓,苍生有无宁日。在你心中,只有兴汉大业,为了能与董卓继续周旋,为了保全自己继续投身于兴汉大业,伯奢兄,你只能牺牲一下了,杀人是迫不得已啊!
可放眼天下,又有谁明白你的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你视若知己的陈宫,也因为拘泥于杀人而弃你去之,又有谁读透你的“寂寞”!
读曹操传有感文本参考【三】
不是英雄,不解三国,若是英雄怎么不耐得寂寞。林俊杰《曹操》中的一语,正好道破了天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曹操。你胸怀大志,位极人臣,却并非如此的不可一世,其实曹丞相你有自己的寂寞。
少时的曹丞相岁小小年纪,却已天资初露。你才华横溢,放荡不羁,不料遭到了叔父的微语,因此你的父亲开始疏远你,排斥你。曹丞相心有不甘,眉头一皱,便计上心来。你捧腹装病,伏于叔父必经之路,舒服不辨真假,便报于曹父。待曹父来此,你已变得神采奕奕。自此。曹父便不听叔父之语。聪慧的曹丞相毛发未干,已精通借刀杀人之术的精髓。其实你并非存心陷叔父于不义,只是叔父先声逼人,才迫使你痛下毒手。
十七八矣的曹丞相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在官场上已棱角出现,一腔报效汉室的热血。只可惜董卓乱汉,你的一腔热血,只能静静躺在心里,静静地。一日,司徒王允假以贺寿为名与百官商议讨贼之计。但百官却唯唯诺诺,徐若寒蝉。眼见此状,忽一人奋起大呼:“大丈夫不杀贼报国,在此商议有何用!”此人脸白眼细,声洪如钟,曹丞相是也!次日,遂挟一七星宝刀潜入董宅,刺杀未成,便假装献刀,聪明的脑袋使你逃过一劫。随即怆惶上马,狼狈而逃,路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而杀之。
继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凄怆”二字即可看出曹丞相当时的心情,你杀人,是因为你深知天下不除董卓,苍生有无宁日。在你心中,只有兴汉大业,为了能与董卓继续周旋,为了保全自己继续投身于兴汉大业,伯奢兄,你只能牺牲一下了,杀人是迫不得已啊!
可放眼天下,又有谁明白你的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你视若知己的陈宫,也因为拘泥于杀人而弃你去之,又有谁读透你的“寂寞”!
“何以解愁,唯有杜康。”正因为你有太多的“寂寞”。才会发出寄酒消愁的感叹,正因为你有太多的“寂寞”,才会养成了多疑的性格,也因此断送了卿卿性命。做贼子要奸,做枭雄要更奸!可你的坚贞却被后人一度误解!
曹操,悲哉!
读曹操传有感文本参考【四】
《曹操传》的作者是张作耀。这本书是我看完《刘邦传》后接着看的。
曹操,姓曹名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之焦(今xx市)人。曹操出身于既具权势又甚富有的家庭,幼年养成放荡不羁的性格。
曹操比起刘邦,运气就逊色许多了。曹操曾经有两次偶然的机会可以实现他统一全国的愿望,但这两次难得的机会,曹操都没有紧紧把握,导致愿望落空,后悔终生。
人人都认为曹操是“奸雄”,这么评价曹操的原因可能是那些人看了一些关于历史的故事书。但是,这些历史故事的内容虽然是大部分是真实的,但并不完全正确,有些可能是靠残缺的《史记》和自己个人的看法编写而成的。俗话说:兵不厌诈。欺诈手段取得胜利虽然算不上是光荣的事,这种做法却常常被大家误认为是卑鄙无耻的。但这种手段也是曹操本身能力的一种,也可以说是谋略。曹操巧妙用兵打胜仗,让很多人羡慕不已,却又技不如人,好比狐狸摘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不好吃,所以不稀罕。诸葛亮不也正像曹操一样吗?什么阴谋诡计都用过。别人却说他雄才大略,而不是卑鄙小人。所以,我并不认为曹操是奸雄。
曹操是靠打黄军起义军“起身”的。那时,曹操虽代表邪恶,事情真相却是曹操是打败黄巾军后,努力收服他们的,也可以是让俘虏选择:“不为座上客,便为阶下囚。”顺我这生逆我者亡,作为一个普通士兵,谁不想活下去,打完仗回家与妻子团聚。这些种种机会让曹操为他自己以后打下江山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曹操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也擅长招贤纳士。
当时,在北方有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在南方有刘备和孙权两个小势力。惊喜的是,袁绍是一个骄傲自满、刚愎自用的人,正被曹操的性格克制,因此,曹操在一次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的军队,并趁热打铁,顺势把袁绍的势力彻底消灭,统一了北方。因绿色作文网wWw.0279.nEt此,曹军虚荣心膨胀,曹操也渐渐骄傲自满起来,开始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导致失去了一批可联合起来共同侵占南方的有力军队。
由于南方是沿海的,渡水打仗是必须的。孙刘联军常年打仗,所以擅长打水战,而曹军不悉水战,所以战斗中大部分战士都晕船,导致战斗力大减,再加上之前曹军大胜袁军,士气大涨,目中无人。最根本原因是曹操为了杜绝曹军晕船的隐患,采用了“铁索连阵”的策略,把几十条大船强行链接在一起。此时孙权的忠臣黄盖一气之下,假装投奔曹操,并送大批可引燃的柴油桶当作献品,适当时机点燃,打算将几十条船一同烧毁了。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黄盖来投奔他多少也报有一点怀疑的心理,可是这次“赤壁之战”中,曹操竟会盲目轻信了一个敌方投奔过来的黄盖。这可能是曹操统一北方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自己天下无敌,无人可敌,对方被自己的60万大军吓得自乱阵脚,军心大乱,所以心生惧意,前来投奔,曹操可能就是抱着这样的思想,一时疏忽大意,放松警惕,让黄盖的“苦肉计”得逞,成功浑水摸鱼。战役的结果是曹军伤亡惨重,最后曹军只能打道回府,回到北方。这场著名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骄兵必败无疑!
虽然曹操没有实现统一全国的理想,被许多人唾骂、误解,但我依然十分佩服曹操,深受我的喜爱。别人经常脱口而出: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世界上有很多伟人的艰辛事例被编成优美的小说,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世界不知有多少给比他们付出的努力多的多的人,只是没有得到好的回报!如果那些伟人付出的努力没得到好的成果,谁会知道有这些人的存在,他们也只能成为无名小卒!曹操确实是靠阴谋打胜仗的,但也并不完全如此,赤壁之战就是明战啊!总之,胜利就是靠策略、拳头、实力打出来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读曹操传有感文本参考【五】
一、 本书的架构
(一)本书的引言
引言第一句是“曹操以最奸诈面目示人”,而引言最后一句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改革家”。由此可知,作者是曹操的拥趸,此行是来给曹操平反的。
引言中提到了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等人,可见作者为了撰写此书,做了大量的学习和阅读,为的是让1800年前的那位枭雄离我们能够更近一点,让读者能感受一个有血有肉的阿瞒。
引言所述,曹操(生于155年-卒于220年)生于官宦世家,在二十出头就进入国家基层官场,三十岁前就被任命为高级地方官员。192年即曹操37岁的时候,当上了衮州刺史,刺史这个官俸禄不高,但权力很大。对于曹操这样的家庭和他的能力,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曹操一生中有三大经典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乌恒之战、还有华阴之战。此外,曹操还是一个著名的诗人,这可能和他多情浪漫的性格有关,这一点有点像《天龙八部》里的x国镇南王爷段正淳。说曹操是宠儿,一点也不为过,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渴望报效国家,而最后在文治武功上双获丰收的英雄,可谓寥若晨星。
(二) 本书的目录
本书一共有十一章,个人认为,目录是按照曹操的成长称霸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这样的目的是方便读者阅读。每一章都环环相扣,链接得很紧密。每章的最后一段都会为下一章做一个铺垫和伏笔。其中第四章:内战之道和第十一章:身后之事。这两章都是一个总结和整理,读了让人开阔眼界,大呼过瘾,是本书的惊喜彩蛋。
二、本书的特点
注解丰富、案例齐全。本书有着丰富又详细的注释,作者不偏不倚,让读者在心中形成一套自己的三国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不一样的曹操。注解丰富到什么程度呢?就连人物逝世的时间都有不一样的注释,作者不愧是著名学者,每一个时间点和事件都要斤斤计较,为读者奉献了一部饕餮的历史盛宴。
二、 本书的内容简介
下面我就前六章节的内容来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章:宦官之孙。本章用了很大篇幅写了曹操的族谱。为什么要用如此之多的笔墨来介绍曹操的背景呢?也许这是人物传记的一种写作逻辑吧。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一个人的成功,和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曹操是懂功夫的,具体在第23页反映出来,记载了年轻的曹操闯入一户权贵人家,被家丁发现了,还是能够全身而退。还有第25页,曹操在青年时期接受了优秀的教育,对军事书籍表示了特别的兴趣,还能注释《孙子兵法》,说明了曹操是文武双全的。
第二章:拱卫皇室。本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47页,袁绍想立刘虞为帝,与董卓控制的傀儡皇帝分庭抗礼。曹操不同意这种做法,很难说这么做不是因为担心袁绍过于强大,应该也有一部分是出于对汉王朝的忠心吧;而曹操在战场上对兄弟有情有义,具体体现在第53页,曹操的盟友在战斗中死亡,曹操未找到他的尸体,找了一个模仿鲍信样子的木人,在木人前举行了丧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袁绍在一天内残忍地杀害了两名烈士(66页),为第三章官渡之战的胜负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官渡之战。本章第一节用了11页的篇幅介绍了麻烦的邻居刘备。刘备的运气很好,好到连郭嘉都建议曹操要优待刘备,不要杀害他(84页,因为刘备当时已具备一定的名声)。在三国中,能和曹操青梅煮酒,笑谈天下英雄的只有刘备了。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但曹操的好色再一次害了他,因他垂涎美色,把张绣的嫂子占为己有,张绣突然发动攻击,导致他的长子、侄子、还有爱将典韦死于这场由他引起的叛乱中,也加剧了第一任夫人丁氏对曹操的怨恨。(339页)。让曹操烦心的不止于此,在官渡之战前,袁绍令陈琳写了一篇优秀的文言文,里边辱骂了曹氏祖宗三代,曹操看完此文后,立马气得吐血晕倒。鄙人认为,官渡之战的这段时间是曹操涅槃重生的过程。原因有两个,其一在于曹操的个人魅力,就连袁绍的谋士都跳槽过来帮他,还有这篇檄文,也起到了激励曹操奋发图强的作用。其二在于袁绍的糊涂用人,派个酒鬼把守粮仓乌巢,岂能不败乎?
第四章:内战之道。本章放眼全球,讲的是战争中的各种因素,用欧洲军团的配备和东汉末年的军队配备做一个比对,在世界范围内查看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接着比对东汉末年各个军种的比例和作用,就连护城壕沟和水,只要有谋略,能够利用好了,也是能够决定胜负的。虽然那个战乱的年代,英雄辈出,但女人和小孩却因战斗力低下,常被当做是可以任意处理的物品。
第五章:在北方的胜利。袁绍的家族在官渡之战后,伤了元气,但最终导致家族灭亡的是家族内部的手足相残,导致袁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了取得华北平原,曹操开始部署他的经典战役乌恒之战,这是一场冒险的战役,因为战线拉得太长了,刘备欲从背后偷袭,可惜刘表一直提防着刘备,故幸运的曹操能够放手一搏。这次战役很像拿破仑进攻沙俄一样,遇到了极端的天气,不同的是,曹操胜利了,这才有了浪漫的《碣石》诗,他仿佛能听到万物的声音。
第六章:赤壁之战。此战决定了三国的雏形,电视里播的是诸葛亮的舌战群儒,本书赞扬的是孙权的魄力。有魄力,是因为有实力。南方的孙吴依靠长江天险,并且他的军队训练有素,在对战来自北方的侵略者时很占优势。在这里顺道一提,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和诸葛亮草船借箭都是虚构的。
还剩下五章,我就不方便再剧透了。希望大家一起来和我细细品读此书。
三、 本书给予我的收获
(一)第85页,曹操与孙策结成了儿女亲家。但那时候的联姻都是带有政治目的,并不是男女双方你情我愿。所以生在战争年代的年轻男女或是出生在帝王家庭的孩子,非常的不幸福。
(二)第122页,官渡之战的夸张性。那场战役在历史上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曹操三大战役的第一战,战争胜利的意义是把北边的敌人肃清了,曹操再也不用受到袁氏的威胁了,可以腾出时间来建设他的帝国了。但历史的真相是,其实双方的兵马相差并没那么大。
(三)当年曹操在长坂坡攻打刘备的时候,刘备带着百姓们一起避难。当时我就在想,行军打战,打得是执行力和战斗力,刘备又要打战,又要带着老百姓,就算是亲民爱民,部队移动缓慢,很快就被曹军追上了。但读了此书后,才知道曹操有过前科,主要体现在第60页,曹操战胜了x的陶谦之后,对彭城、泗水、下邳三县的平民进行了大屠杀。原因是陶谦的手下杀害了曹操的父亲一行。所以现在稍微能理解为什么刘备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带着老百姓了。
(四)曹操在注释《孙子兵法》时强调了:礼不可治兵也。想想古往今来,也是这个道理。中国是礼仪之邦,待人接物是要讲礼貌的。但每家的思想的受众不一样,儒家的思想可不适用于兵家。倘若将帅优柔寡断,纠结个别人的感受,渴望一碗水端平,而贻误战机,造成了将士们牺牲了性命,这个责任由谁来负责?
(五)曹操在187年暂时离开了官场,且曹丕也在这一年诞生于谯县。刚好那一两年的赋闲时间也让曹操未参与王芬意图谋反的计划,避免处在一个尴尬和危险的位置。正好与《易经》第一卦乾卦第一爻:“潜龙勿用”遥相呼应,当然这也反映了曹操高明的政治智慧。
(六)那个战乱的年代,医疗水平并不发达,且战士受伤感染而导致死亡是军中常事。而曹操作为三军主帅,享年65岁,确实是受到了上天的眷顾。如果他和他的孩子曹丕一样40岁就去世的话,那么也不会有后面的传奇了。我认为,曹操的长寿和他的争强好胜、足智多谋的性格有关。所以,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长寿下去,说不定奇迹就发生了,梦想就实现了。
五、阅读本书的意义
细细品读完本书后,对曹操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为什么他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断地去发动战争了,四个字概括:顺势而为。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英雄造时势、时势也成就了英雄。虽然曹操是一个伟大的人,但我认为,如果曹操不那么好色的话,也许我会更喜欢他。此时,曹操若听到我这么说,便会鄙夷地对我说:“汝等不喜欢也无妨,宁要我负天下人、勿要天下人负我。”没错,这就是一代枭雄,曹操是也!
读曹操传有感文本参考【六】
不是英雄,不解三国,若是英雄怎么不耐得寂寞。林俊杰《曹操》中的一语,正好道破了天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曹操。你胸怀大志,位极人臣,却并非如此的不可一世,其实曹丞相你有自己的寂寞。
少时的曹丞相岁小小年纪,却已天资初露。你才华横溢,放荡不羁,不料遭到了叔父的微语,因此你的父亲开始疏远你,排斥你。曹丞相心有不甘,眉头一皱,便计上心来。你捧腹装病,伏于叔父必经之路,舒服不辨真假,便报于曹父。待曹父来此,你已变得神采奕奕。自此。曹父便不听叔父之语。聪慧的曹丞相毛发未干,已精通借刀杀人之术的精髓。其实你并非存心陷叔父于不义,只是叔父先声逼人,才迫使你痛下毒手。
十七八矣的曹丞相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在官场上已棱角出现,一腔报效汉室的热血。只可惜董卓乱汉,你的一腔热血,只能静静躺在心里,静静地。一日,司徒王允假以贺寿为名与百官商议讨贼之计。但百官却唯唯诺诺,徐若寒蝉。眼见此状,忽一人奋起大呼:“大丈夫不杀贼报国,在此商议有何用!”此人脸白眼细,声洪如钟,曹丞相是也!次日,遂挟一七星宝刀潜入董宅,刺杀未成,便假装献刀,聪明的脑袋使你逃过一劫。随即怆惶上马,狼狈而逃,路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而杀之。
继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凄怆”二字即可看出曹丞相当时的心情,你杀人,是因为你深知天下不除董卓,苍生有无宁日。在你心中,只有兴汉大业,为了能与董卓继续周旋,为了保全自己继续投身于兴汉大业,伯奢兄,你只能牺牲一下了,杀人是迫不得已啊!
可放眼天下,又有谁明白你的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你视若知己的陈宫,也因为拘泥于杀人而弃你去之,又有谁读透你的“寂寞”!
“何以解愁,唯有杜康。”正因为你有太多的“寂寞”。才会发出寄酒消愁的感叹,正因为你有太多的“寂寞”,才会养成了多疑的性格,也因此断送了卿卿性命。做贼子要奸,做枭雄要更奸!可你的坚贞却被后人一度误解!
曹操,悲哉!
读曹操传有感文本参考【七】
今天终于把《曹操传》看完了,这本书简略地讲述了曹操一生经历的各种事情。看完后一句话,就像许劭评价的一样---“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啊。
最开始知道曹操是在学了他的《观沧海》,后来通过各类电视电影剧本小说又陆陆续续了解了一下,说实话印象很好,对他很是敬佩。
试想在那个乱世纷争的时代,一个人无勇无谋凭什么去争夺天下,去统治天下。然而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他怎么玩弄权术,怎么带兵征战,而是他的为人处事。他对待下属赏罚分明,能够重用贤能之人,知道在战争时期怎么安抚百姓,实行“民屯”“军屯”,官渡之战后大多数战争能取得胜利还由于他能虚心听取下属的建议,并且能用冷静的大脑思考,而且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尤其欣赏他的乐府诗歌,慷慨豪迈,苍凉悲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何其雄心壮志!
《曹操传》虽然没有《三国演义》写的精彩刺激,但是它尊重事实,并且作者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也形象地描绘了曹操的一生,有些地方也是可圈可点的。其中还令我震撼的就是曹操临死前写的那篇遗令,作为一名三军主帅,叱诧风云纵横天下的英雄,临死前并不是告诫自己的儿子如何修身养性,如何磨练自己,如何将自己的基业发展壮大,而是絮絮叨叨,婆婆妈妈的叮嘱自己的儿子要好好对待自己姬妾,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劝自己的姬妾编制席子,鞋子来消磨时光。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只有这时候他才有机会将自己感情脆弱的一面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曹操,不管世人评价他是枭雄也好,英雄也好。在我的心里他就是一个大英雄。
读曹操传有感文本参考【八】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此乃魏太祖曹操的诗。不管什么人都能感到他的壮志豪情,即使垂老暮年,壮志仍在。
在历史上,曹操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更有人说他是“乱世之奸雄”。
犹记当年读《三国演义》,曾问过奶奶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奶奶扶扶眼镜,皱着眉说:“曹操?是那个戏台上的花面奸臣吗?他戴着白脸,肯定是个奸诈小人!”
我茫然地看着奶奶,她的话听起来有些道理。我便没有反驳,心里还很赞同。到了稍大些的时候,眼界不再那么有局限,对曹操的看法不限于善和恶,而是有些模棱两可
一天,无意撞见姐姐在看《细说曹操》,我凑到姐姐跟前,一脸好奇地问,姐,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姐姐合上书,笑着说:“一个能在乱世之中指点天下的人,不是英雄吗?他的智谋远在刘备、孙权之上。诸葛亮出山、步人红尘为的是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可曹操不同。他以天下为己任,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乱世英雄。”姐姐的语气中带着深深的崇拜,后来听说是曹操的诗在姐姐考试失利时激励了她。从此,我对曹操的看法就彻底变了,对他的好感一发不可收拾。
“唉!”合上书,我闭上双眼,叹一口气。《曹操传》这本书是严肃的,从政治到经济到文化,写得比较客观,让我实在不知如何为他定位,从小到大的疑问至今都没有结论。
我双手无力地撑着下巴,闭上眼,回忆这本书的情节,渐渐地,一个人的模样渐渐出现在脑海里。
他面容俊逸,体形纤长,细眼长须。乍一看似精明儒雅的商人,可仔细看却令人隐隐感到一丝压迫。眼神看似温暖无害,可注视良久,却令人感到他的眼神仿佛看透一切,他眼前的一切都无法遁形。
渐渐地这人的面容模糊了……
猛地睁开眼,我望着这本书出神,眼神晦暗不明。闭着眼时,我似乎看见了一个人的一生。
儿时的放荡不羁,少年时代的隐忍不发、能屈能伸,青年时代的杀伐决断、精心布局、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幕又一幕皆在眼前闪过……
鲁迅曾说过,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是的,他至少是一个英雄。虽然他杀戮多,但不可否认,在那个纷乱的年代,谁的手上没有鲜血?战争,从来不是仁慈的代名词。
曹操不是一个好人,但也绝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以他独有的方式推动社会发展,他是一个有宏大志向的人,一个有梦想的英雄,他坚持梦想,不信神邪,在磕磕绊绊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没有人可以否定他的功绩,没有人可以否定他的梦想。
一个有梦想且坚持不懈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值得所有人敬佩。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曹操传有感文本参考》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548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