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 正文 本文移动端: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

2021-10-16 15:17:4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学习中华文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将跟随老师和同事一起严格要求自己,收获更多的成长和磨练。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一】

  我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x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x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x回归顺利,发展平稳。“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二】

  一砖一瓦,

  一亭一阁,

  都是他曾在主宰,

  雕栏玉砌,

  都是他的梦境。

  ——题记

  穿越历史的回廊,多少曾辉煌的盛世顷刻间付诸东流,多少曾经披金戴银的帝王瞬间消逝。

  所以,请别怪秦始皇专政,他只是为了延续更久的不朽的传奇;也别怪曹操多疑,因为有多少帝王是被自己的亲信所杀。而又有多少帝王为我们留下多少次的盛世,但独独有他,为我们留下的是不朽的诗篇。

  出生在帝王之家是他的无奈,从小,他比别人学得更多,也比别人懂得的更多。他一直小心翼翼的渴望被父亲关注又不想锋芒过大。从小,他便被养在了这样勾心斗角的帝王之家。

  登上皇位的他,并没有过多的兴奋,他开始规划政治蓝图,渴望书写华丽的一章,他想像秦始皇嬴政一样一统天下,也想像汉武帝刘彻一样将国家发扬光大,更想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怀有满腔的抱负,跃跃欲试,可不幸就这样发生在他身上。被夺下皇位的他却依旧被养在宫中,承受着更多的耻辱。

  在此后的几年,他没有一天不在悔恨自己的亡国之恨。书写下一章又一章的诗篇:从《相见欢》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到《望江南》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最后再到《虞美人》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没有一天他不在悔恨。最终,他还是选择在这无尽的长廊中留下一个背影。我想把他叫住,也想叫他不要这样消极,却无奈他走的太过匆忙!但也许就是这样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一生。

  或许他不是最精干的帝王,但他也不是最昏庸的;或许他不是最优美的词人,但他也不是最无为的。他的一生,抑制了太多的愿望与抱负,一直都在维持中庸之道,却不曾想过自己表露心迹的词将会成为千古绝唱。

  我愿在这落花无情的皇宫与他畅饮一场,因为他值得。或许,他的命运是悲哀的,就连词句中也与李清照一样流转着悲伤,但他一定是个明君,只因他之后的悔恨与他的努力。

  多少千古风流人物,有的只是过客,有的背负骂名,有的名扬天下。唯有他,追求中庸之道,透过一个背影站在世人的面前。让我高举杯子,为你干杯,李煜!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三】

  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

  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

  《中庸》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如果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遗憾。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是学习国学经典《中庸》的心得体会,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在今年暑假有幸在李校长的引导下欣赏了此书。我的心灵如开启了一条缝隙,智慧的阳光使我顿悟,现将自己的一点点片面的看法写下来,希望各位同仁能不吝赐教,给予包涵。

  《中庸》从字面上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通过读此书,让我认识到了它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作文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道。”是什么?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的寻常,我们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基础的文化,但内层确是在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从大义上讲,我们的工作是帮助许多懵懂的心灵探索真实、正确的生命轨迹。作为教师、长者,我们的确比孩子更深切、更准确的了解了生命,但我们当中又有几个真正的寻到了最本真的道、最准确的道呢?或许,很多人与我一样仍在寻找。有句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这个极具震撼的称谓响彻在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的心头时,我们又是否扪心自问敢不敢承负如此之巨的挑战。

  作为敬德修业的君子应谨言慎行、战战兢兢,通常,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容易谨言慎行、小心谨慎。一旦自己独处时,就会丧失警觉心,从而做出不该做的事。却不知,人间私语,天若惊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可自欺欺人啊!我们都见过走钢丝这一杂技,走钢丝就象征我们一路的修行,身下是万丈深渊,每走一步都要胆战心惊,因为稍不留神,必会坠崖身亡,心念稍不注意,也会被外界欲望、名利勾引而堕入地狱之门,人往往忽略一些细节,其实,在最隐微之处更易显现,就如同黑暗之中一点灯火,却是那么清晰明亮。俗语讲:细节决定成败,多少人不注重细节,从而导致人生惨败,与机缘擦肩而过,由于一时疏忽,结果满盘皆输。给人生带来败笔,更甚者带来生命之忧。又有多少人谨小慎微,保全生命,赢得机会,所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英国青年和德国青年走在路上,突然发现地上有一枚硬币,英国人对此不屑一顾,并从钱上跨过去;而德国青年却两眼放光,兴奋异常的捡起来。十年之后,再相遇时,英国青年一事无成,贫穷落魄;而德国青年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从这个故事中可见,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李一冉老师的《中庸》十大智,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生,开启我们的智慧,进而过智慧人生。“智者乐水”篇,让我们明白智者乐,仁者寿,游戏人间三昧,清静无为安详,念念无滞,止于至善。“智者剖析”篇,分析智慧种类,领悟大智之妙,不断提升智慧境界,超越自我,成就永恒。“智者源头”中让我们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正本清源,人性回归,倘若找到生命的源头,就不会走到生命的尽头。“智者不惑”篇则让我们看到人生在世,迷惑丛生,只有明白真理大道,走出人生困境,才能过不惑人生,品人生精华。“知人者智”则是一门处事哲学,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始终立于不败之境地,使我们人际关系和谐,事业辉煌,人生圆满,“明辨是非”篇则能够让我们明辨是非曲直,妙辨不争,恒顺众生,烦恼不生,看破放下,自在解脱。“通权达变”告诉我们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如如不动”“显仁藏智”等都有很多的大智慧,让人受益匪浅。所以,此书不看,一生遗憾,此书一读,智慧涌现。

  教师如果希望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发展,那么,我们只有从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颗真诚干净的心,不为私利,去为孩子描述一个真实生命的形状。有句广告语说得很棒,“和你在一起”,老师每天与纯真的孩子在一起,绝不是发号施令,宣布清规戒律,来管制、约束孩子,而是要让他们感知一种互相尊重的真诚的生活,感受心与心的交融,让他们慢慢理解,真实生活就是平实无华中泛着不息的快乐。

  作为教师,读了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懂得“人类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实现这种和谐之本就在于心灵之间的真诚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享受学习的美与快乐,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好榜样,不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

  《中庸》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护照,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做人一定要做“中庸”之人,我不禁感到,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真是任重而道远啊。因此,我们更应该以德为尊,亦慎其独,完善自我,立好榜样,心心交融,让孩子们更容易地进入生命的正确轨道。最后让我们共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吧!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五】

  今天由我给大家分享我的学习体会,以及我在以往工作中的心路历程。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道德经》,分享学习的感悟,我自己感觉加入讲师团的时间太短,对《道德经》没有很深入的理解,所以我选择了跟大家分享我的《中庸》学习体会,讲的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包涵。

  最初接触《中庸》是在每周四早课上观看视频,觉得里面讲的内容容易理解,能听的明白,后来在转正之后就加入《中庸》学习小组。通过写手抄稿、每日诵读、看译文,加深自己对《中庸》的理解,也让我能更恰当的对待工作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下面我就结合《中庸》第二章的内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想转变。

  《中庸》第二章原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中,就是指合理、适当、协调、恰到好处、不走极端。庸,就是要坚持原则,尊重规律。

  1

  这里有一则小故事:有一只美丽的海鸟,飞到战国时期鲁国京城的郊外,停在一棵树上。京城的人谁也没见过这种鸟,都以为是一种吉祥鸟。鲁国国王看到了,也高兴得不得了。心想:“飞来了神鸟。这可是个好预兆,看来要有大富大贵降到我的头上。”他就叫人把那鸟逮住了。怎么喂养呢?鲁王又想:“神鸟可不能像一般的鸟那样,关在笼子里养着。我一定要让它的生活跟我的一样。否则,让神鸟怪罪下来可不得了。”

  于是,好心的鲁王就吩咐仆人,把那只鸟供养在庙堂里。每天叫人吹乐打鼓给它听,献出最好的美酒请它喝,杀猪宰羊,把最肥最鲜的肉献给它吃。对鸟照顾得够好了,可是那只鸟却一点儿也不领鲁王的情,吓得惊慌失措,在庙堂的顶棚上,一会儿害怕得飞来飞去,一会儿恐惧地躲藏起来。什么美酒啊,肥肉啊,音乐啊,它根本不知道那是鲁王专门献给它的。

  一天,两天,海鸟不吃也不喝。到第三天,那只海鸟就死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外表再美丽的鸟.它的本质仍然是鸟,如果不遵循它的生存法则而将人类的意愿强加给它,最终只能导致它的死亡。而中庸的境界如同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一般,不会违背事物的本来面貌和自身规律。这样做才符合中庸之道,才是不会破坏大自然的无为之道.百姓也同样会安贫乐道,天下也自然太平和乐。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六】

  中散为万事,末合为一理 ——读《中庸》有感 儒家学说千年历史,留下来的著作都是精品,在读完《大学》之后,我又有幸拜读了并列为“四书”之一的《中庸》。

  和《大学》一样,《中庸》也出自于《礼记》,在宋代被程朱推崇编注后重新受到重视并成为“四书”之一,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主笔的,身为官方的教科书之一,《中庸》对于教育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

  相比起其他倾向于为政治服务提出措施政策和观念的儒家经典,《中庸》更倾向于描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人性修养,提倡自我教育。

  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发,《中庸》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自我教育。《中庸》对于自我教育疏导有着非常好的启示作用,人们能够自觉的进行自我审查、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希望能够在此作用下,达到儒家学说教育人的目的,能够拥有“仁”的思想理念,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也就是人们常常说到的“天人合一”。

  《中庸》首先肯定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想法,认为“天命之谓性”,希望人们能够按照这种善良的天性进行自我教育,即“率性之谓道”,按照人道的原则去修治自身的道德行为,“修道之谓教”,达到“仁”的境界。不止如此,《中庸》还强调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概念,提出学习者要有“慎独”的精神,即能顾强有力地坚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境界的发展。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七】

  通过近期对《中庸》的学习,认识到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年,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明确的讲解了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详细的叙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那么何以为中庸呢?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心中是平淡的,所以是“中”。但若表现出来而有节制的,叫做“和”。中庸的根本即为和。我想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中和”,社会则井然有序,处处和谐了。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如果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完全做到那就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得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另外《中庸》中讲的最多的就是“诚”,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至诚之人的人品是诚恳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昌”,诚信是做人之道,行事之基,立国之本。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中庸之道更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是因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人的和谐稳定就是要做到身与心的和谐,这就是中庸。

  那么我们校领导提出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实现三个目标,其中“德化于自身”就是要求每位教工要加强自身修养,这是我们每位教工要具有良好积极向上的平衡心态的基石。养心必须修身,修身必须养心,修养并行,平和心态,心态平衡,才是最完美的人生。教师肩负重任“慎独、慎言、慎行”,这对于每位教师尤为重要。我们应该以正心为本,以认真为服务,教师良好的心态不可能与生俱有来,需要后天的艰辛磨炼,积累渊博的科学常识,提升良好的品格修养,有严格的职业道德约束。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做到心中有学生,公正传授文化。要崇尚教育,自觉维护教育尊严,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教工应有的超然与中立,做到对人处事“淡如秋水,和似春风”,坦荡地面对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学生,力争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人民教师更要关注人民,内心怀揣着“为教育事业,为学习服务”的宗旨,既能传授科学,更能造就栋梁,在行为上表现出心甘情愿的积极主动地教育为民情形,与同学建立起平等信赖的关系,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与其形成良性的心理互动,认认真真的践行教育的人文关怀!

  通过此次中庸学习,我深知学习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需要。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汲取精神食粮,丰富自我,才能提高自己,立足学校,提高自己干好工作的能力。我要继续加强对国学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以老院长提出的:清醒与责任,使命和永恒为基础,将全体 “现代人”都要有这样的认知:我们一定要把一批批“现代”学习培养成优秀人才,使他们一个个都成为社会精英,我们就实现了自身的最大价值,也将无愧于此身斯职!另外,我们全体“现代人”还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们在为一项不朽的事业奠基,我们当前的努力将永远存于未来,我们今天的奉献将永载于史册。我们知道,这必是百年之后的结论!并要时刻贯彻这一“认知”和“意识”,为学院的事业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牢记学校的教育神圣职责,加倍努力,尽己所能,以一点一滴做起,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从实际行动来为学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八】

  让我对《中庸》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于丹老师在《文明之旅》栏目中对中庸的精彩讲解。她说:“我们今天太多人把中庸理解成为了平庸,理解为了一种自我保护”。于丹老师说到:中庸的大智慧是中者为不偏,即看一件事情有一个大道,这就是“中”,而于丹老师把“庸”解释为不易即不轻易的舍弃。也就是说,做任何一件事情,秉持自己的原则往远方走,就是所谓的“庸”。如果要概括一下,我觉得对中庸最深刻的领悟四个字:恰到好处;对中庸最充分的把握也可以用四个字:和谐圆融;在现实中,对中庸最好的利用还是四个字:不偏不倚。

  俞敏洪历经三年考取北大,在北大求学四年,历经三年半没有一个美国大学愿意录取他,最后却用心创办了闻名遐迩的新东方。他那种不断在失去中前进的动力其实挺值得我们深思的,微信里好多人有这样的签名是:越努力,越幸运。我其实很认同,这里努力大概就是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其实,也是中庸的一种体现。

  我把自己感触较深的几个地方在这里和各位老师分享一下。

  一、中庸告诫我们的第一点是做任何事情需要持中

  中庸开篇提到“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是说人生来所具有的自然禀赋,遵循天赋之性、合乎自然之理,逐步养成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的正道。发扬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节,以之影响、熏陶和感化周围的民众,提高众人的道德境界,就是教化。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于丹老师将道理解为生命本体的轨迹,我们的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学生基本的道德,基础文化,但内层却是在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从大义上讲,我们的工作是帮助许多懵懂的心灵探索真实、正确的生命轨迹。

  作为教师,我们的确比他们更深切、更准确地了解生命,有句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当这个极具震撼的称谓响彻在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的心头时,我有时在想: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承负得起如此之巨的挑战?除此之外,我觉得中庸里边提倡的持中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平常心。“万事如意”,这四个字虽然只是个美好的愿望,但又能有多少人是尽如人意的,与其想要事事如意,不如做好眼前的事让眼前的事情如意。一生看起来可做的事情很多,但真正能抓住的却很少,一生或一段时间做好一件事,只要认真做好了,其实也是中庸想要告诉我们的。

  看过《士兵突击》的人可能都记得那位空军少校吴哲,这位高科技奇才在老A的作训队里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平常心,平常心”。在近乎残酷的训练中,吴哲坚持下来了,也品尝到了成功的甘美滋味。但如果不是有一颗在困难、挫折和不如意时能够淡然处之的平常心,如果不是有一颗临危不惧的信心和耐心,他在近乎残酷的训练中怎么能结出美好的果实呢?其实,职场也如此,我们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需要一颗包容、善解、永不言败的上进心,在不如意时才能坚持而不放弃。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只要努力了,一定会有相应的回报。

  二、中庸告诫我们的第二点是做任何事情需要仁爱

  生活中,可能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教师对学生关爱,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亲密无间的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有时费尽心思的想把事情做好,却适得起反。很多时候,可能我们觉得生活是平淡的,是重复单一的。往往人在这个时候就会觉得无聊而难受,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激情。为什么会这样呢?

  中庸所提倡的仁爱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对于《中庸》中所提倡的仁爱,其实对我们的教益很大,让我们知道只要施爱,同样会得到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对我就很有启迪作用。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同学,于是立即将其制止,随后责令那个男生到他办公室来。陶行知先生简单了解了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接着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的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给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又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了,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陶行知先生对于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不是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抓住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发现学生的亮点,采取赏识的策略,使学生自己认识到了错误。其实很多时候,只要你认真去体会,换个角度来想,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同时也能为我们的生活增加色彩。

  三、中庸告诫我们的第三点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诚信

  另外《中庸》中讲的最多的是“诚”,《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其实现实也是这样的。有句话说,只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把诚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倘若人自身表达的思想是忠诚,对待别人的态度是宽恕,那么虽有过失,也不会太多。

  宋朝著名词人晏殊,参加殿试时年纪很小,他一拿到题目,说:我十天前已经做过这个题目了,而且文章草稿还保留着,请皇上换别的题目吧。宋真宗特别喜欢晏殊的诚实。后来也因为他诚实的做人之道,而越来越受到皇上的重用,直到官拜宰相。曾国藩说:“勤能医治懒惰,慎能医治骄傲。”在这两个字的前面,必须有诚来立足根本。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享受学习的美与快乐。“以诚字为根本,以勤字为实用”,大概也是中庸要告诉我们的。总的来讲,我把中庸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对于人际关系而言,中庸是和;

  对于说话而言,中庸是把握好分寸;

  对于成败而言,中庸是胜不骄败不馁;

  对于伦理道德而言,中庸是善;

  与人发生争执时,中庸就是各让一步;

  看待一个人时,中庸就是看到缺点更要看到优点;

  对于教师而言,中庸就是育人与育才的最佳结合;

  对于学生而言,中庸就是学习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对于人生而言,中庸就是在理性和现实中找到平衡点。

  总之,中庸告诉我们更多的可能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在当今这个充满压力的社会,很多人会抱怨社会的不公,其实真正该做的是反思我们自己。以上是我对《中庸》的理解。结合自身实际,回顾自己近年的工作经历,我感觉确实应借鉴国学思想的精华,提升我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以更加平和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职业,以更加真诚宽阔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使我们更好地做人与处世,同样也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模板》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5083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