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楷模刘永坦同志心得体会2021年【一】
“收看了刘永坦院士的事迹,深深被刘永坦院士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精神感动和鼓舞。”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郭大春说,“刘永坦院士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龙江人民的骄傲,更是全省科技战线的骄傲。我们要把向刘永坦院士学习作为_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号召全省科技战线迅速掀起向刘永坦院士学习的热潮,立足岗位,强化使命担当,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招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等工作再上新台阶,为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刘永坦院士一生只做一件事,40年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工作总结范文矢志攻关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省科技厅办公室副主任孙启华说,“作为科技系统的一员,我们要学习、弘扬时代楷模精神,在服务科研工作者上下功夫,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省科技厅机关党委副处长邹颖说,刘永坦院士是杰出科学家代表,我们将以深入开展_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传承科学家精神,用信仰之光引导科研工作者服务龙江创新发展。
在收看了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电视节目后,哈工大党委书记熊四皓说,刘永坦院士饱含着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以身许国、科技报国,淡泊名利、奖掖后学,带领“雷达铁军”践行了“为国造利刃”的铮铮誓言,以卓著功勋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精髓真谛,是哈工大人的标杆、楷模。
哈工大校长韩杰才表示,哈工大将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入党志愿书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科学家精神,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活动中心,20位哈工大电信学院团委学生会成员早早守候在屏幕前收看节目。影片中,一件件事迹、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刘永坦院士作为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与坚守;教室中,学生们坚毅的目光和前所未有的坚定底气,传递着对刘永坦深深的敬意,对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豪情。
“我记得‘坦先生’说过,‘我们怎么才能使国家强大呢?那就是每个人都要按自己的努力去做。作为知识分子,做这些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是对我最大的报酬。’这句话就像一盏明灯点亮我的内心。”哈工大电信学院大二学生王思涵表示,我要以“坦先生”为榜样,心怀理想,不忘初心,用闪光的汗水浇灌激扬的青春梦。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的动人事迹激励的绝不仅是一个团队、一个院系,而是这座“红色工程师摇篮”中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截至目前,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已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各界开展宣讲50余场,覆盖10万余人次,宣讲行程超过8000公里。
“刘永坦院士今年85岁了,可他奋斗的身影却依旧发着光。”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李明泉说,范文大全刘永坦院士科研团队、哈工大永坦班、“永瑞基金”……一个个以老院士名字命名的队伍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弘扬他的精神,继承他的事业,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万灯如火,其光如斗,刘永坦院士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坚持、对科学的坚守,将永远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学习楷模刘永坦同志心得体会2021年【二】
9月26日,《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新书发布会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能够把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付诸现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希望用我们的故事来激励广大学子树立坚定的报国信念,把国家需要作为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领域创造更多利国利民的重器、利器!”发布会现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通过音频发表感言。
新书透过刘永坦的人生经历和科研贡献,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和科技报国之志。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辈子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刘永坦扎根黑龙江60余载,40年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
别的国家已在研制,中国决不能落下
1981年秋天,45岁的刘永坦结束在英国的进修,起程回国。在外学习期间,他对雷达有了全新认识。此刻,他的心中萌生出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新体制雷达有多重要?“雷达相当于人的眼睛,你能看多远才能说保护你的海岸线和海域有多远。”刘永坦介绍,我国海洋国土面积世界排名第九,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但当时能有效监测的范围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比如到岛礁捕鱼、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来,我们都不知道。”
研制新体制雷达有多难?一是高频波段的散射和传播特性与微波波段截然不同,目标探测面临的外部电磁环境远比微波雷达复杂,现有常规雷达理论与技术无法适用。二是国际上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国内技术完全空白,没有任何理论和技术可供借鉴。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曾对此进行过突击性会战攻关,但由于难度太大、国外实行技术封锁等原因,最终未能成功。
研究这项技术,对刘永坦个人和科研团队来说,风险极大,很有可能几十年下来没有任何成果,也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中国决不能落下,这就是我要做的事。”刘永坦内心笃定。
坚定的信念源于童年的苦难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苍生蒙难,家国难安。1936年,刘永坦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出生不到一年,就随家人开始10余年的逃难生涯,“那种苦深深印在脑袋里”。取名“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而且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昏暗的菜油灯下,母亲用慈祥的声音诵读诗词,父亲常常告诉他“科学可以救国,可以振兴中华”。这让刘永坦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也让他将“家国”二字融入血液之中。
为了迅速形成我国新体制雷达发展的整体方案,刘永坦带领团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熬出了一份20余万字的对海探测报告。“这20余万字可不是用打印机打出来的,而是团队成员一笔一画手写出来的。光写废的纸摞一起就得有半米多高。”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杨强说。
新体制雷达涉及信号发射、接收、信息提取等各个环节,每一处刘永坦都要求大家必须实现理论技术的创新,在实践中获得检验。所以,团队成员们都称这项研究是“打铁”的活,反复锤炼成千上万次才可以通过。
凭着这股劲头,刘永坦带着团队从零起步,系统突破基础理论问题,创建了新体制探测理论体系,实现了海防预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创新。
九月的山东威海,海风拂面,海边排列整齐的天线阵,是我国对海新体制雷达的主要结构,它可以远距离探测海上目标的位置和方向。
从理论突破到实际应用,刘永坦和他的科研团队用了22年。“科研成果不为国家所用,就像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好看却不中用,这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损失。”他常和团队成员这样说。
1989年,刘永坦带领科研团队在山东威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在设备调试初期,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信号系统杂散干扰太多、背景噪声过大、设备工作不稳定,问题需要一个个去解决。控制、跟踪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时常死机,需要耐心调试。要从几十万行的大型控制程序中找出问题的症结,工作量巨大。试验中的运行状况决定项目能否顺利转入下一阶段的研制。刘老师带着我们工作起来经常顾不上吃饭,饿了,吃口面包,困了,在实验室板凳拼成的床上睡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所所长于长军难忘一起战斗的岁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4月3日,当新体制雷达技术终于使目标出现在屏幕上时,团队所有成员激动得泪流满面。“我们决定出去吃顿好的,庆祝一下,当时雷达站周围特别荒凉,大家步行了近一个小时,才找到一家小饭馆。”于长军说。
因在“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中取得的重大突破,1991年刘永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当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获奖后的刘永坦并没有“见好就收”,他有更大的目标:让新体制雷达走出实验室,应用于海洋,成为国家海防重器。随后10余年里,刘永坦带领团队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开始了更为艰辛的探索。设计——试验——失败——总结——调整——再试验……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他们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2011年,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与国际最先进的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熟悉刘永坦院士的人都了解,他为人低调,把荣誉看得极淡:“我头上的光环都是国家和人民给的,取得的成绩都是学校和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获得的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刘永坦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从教60余年,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在新体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仍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
刘永坦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不服输,绝不向外面的封锁低头,不怕别人卡我们脖子,往前走,自主创新。”谈及团队,他一脸骄傲。
“对科学研究负责,对国家使命负责,让团队始终在高压中倒逼学习、险中生智。用刘永坦先生的话讲,‘一定要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真正的应用’。这也成为哈工大很多科研团队的共同追求。”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李杨说。
在刘永坦的凝聚和引领下,科研团队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几十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
2020年8月3日,他把2018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学校人才培养。“我们这个岁数,所求不多。事业需要接班人,未来还得靠年轻人。”刘永坦说。
面向国家未来远海战略需求,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带领团队规划实施对海远程探测体系化研究,逐步开展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术的自主创新。“‘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历史一再警示我们,没有强大的海防,就没有稳固的国家安全。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必须靠我们的智慧和奋斗拼出来、干出来!人民的需要是最强大的动力,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一定要干好。”
学习楷模刘永坦同志心得体会2021年【三】
9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时代楷模”称号。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校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哈工大师生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学习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的认识、体会和感悟。
“刘永坦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是全体哈工大人做人的标杆、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同时也充分证明,中国大地上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面向新百年,哈工大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继承和发扬以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哈工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说,刘永坦院士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也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的典型代表。韩杰才表示,面向新征程,哈工大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科学家精神,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全校上下将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新业绩,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教授李杨是在刘永坦院士的指导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多次作为宣讲团成员面向师生讲授刘永坦院士的事迹,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作为我们身边的榜样,他身上折射出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在打造国之重器、培养杰出人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跨越百年,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将坚守初心,接续奋斗。”李杨说。
“刘永坦院士既是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心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通信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刘爱军表示,作为一线教师和基层党支部书记,一定要传承好刘永坦院士的艰苦奋斗、家国情怀精神,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为威海校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电子工程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于川淼认真观看了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深刻感受到了刘永坦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来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作为哈工大学子,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学习楷模刘永坦同志心得体会2021年【四】
9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时代楷模”称号。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校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哈工大师生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学习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的认识、体会和感悟。
“刘永坦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是全体哈工大人做人的标杆、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同时也充分证明,中国大地上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面向新百年,哈工大将坚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继承和发扬以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哈工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说,刘永坦院士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也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的典型代表。韩杰才表示,面向新征程,紧密地团结党中央周围,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科学家精神,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全校上下将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新业绩,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教授李杨是在刘永坦院士的指导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多次作为宣讲团成员面向师生讲授刘永坦院士的事迹,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作为我们身边的榜样,他身上折射出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在打造国之重器、培养杰出人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跨越百年,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将坚守初心,接续奋斗。”李杨说。
“刘永坦院士既是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心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通信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刘爱军表示,作为一线教师和基层党支部书记,一定要传承好刘永坦院士的艰苦奋斗、家国情怀精神,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为威海校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电子工程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于川淼认真观看了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深刻感受到了刘永坦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来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作为哈工大学子,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学习楷模刘永坦同志心得体会2021年【五】
他,为中国海疆装上“千里眼”、为国家安全保驾护航!他,面对国外的封锁和技术垄断。用十年科研,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随后他将雷达研究转向实际应用,朝海洋进发,解决各个场域的电磁干扰。实现了中国海域监控的全覆盖。航天、航海、能源,这些“千里眼”保障着中国的方方面面。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
“要不受欺负就得强国、靠科学、靠技术才能强国”——刘永坦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南京的书香门第。“永坦”,是家人对他的祝愿,更怀揣着那一代人内心最深的期许。1937年,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爆发,他和家人开始了长达数年的颠沛流离之路。国家蒙难,民何以安?从那时起,他便明白了“家国”的意义。
1953年,十七岁的刘永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大三时,他作为预备师资被派往清华大学深造。返回哈工大后组建了无线电子工程专业。上世纪七十年代,基于传统雷达无线电波直线传输存在的盲区的短板。一些国家开始研制新体制雷达,目标就是越过海平线的层层迷雾,给雷达安上一双火眼金睛。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一个个历史教训,一次次国内外科研实力对比,让刘永坦清醒认识到:没有强大海防,就没有牢固的国家安全。真正的核心技术,任何国家都不会拱手相让,只能靠自己用智慧和奋斗去争取。面对重重质疑,刘永坦内心始终燃着一把火:“国外能做出来,我们就一定能,只是时间和实践的问题!”
终于,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带出一支作风过硬、能攻克国际前沿难题的“雷达铁军”。率领团队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的基础上,陆续攻克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技术难题,使我国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领跑”世界,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在2018年度,刘永坦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4岁的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哈工大电子与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在新的时代,要强大我们的国家,要实现中国梦。大家都应该做贡献。——刘永坦
身在北疆,心系海防。刘永坦身上所折射出的铁肩担当的家国情怀和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对科技工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引领和鼓舞,在大家心中,他不仅攀上了科技报国的巅峰,还筑起了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的精神高地。
学习楷模刘永坦同志心得体会2021年【六】
9月26日,《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新书发布会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能够把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付诸现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希望用我们的故事来激励广大学子树立坚定的报国信念,把国家需要作为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领域创造更多利国利民的重器、利器!”发布会现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通过音频发表感言。
新书透过刘永坦的人生经历和科研贡献,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和科技报国之志。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辈子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刘永坦扎根黑龙江60余载,40年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范文参考网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
别的国家已在研制,中国决不能落下
1981年秋天,45岁的刘永坦结束在英国的进修,起程回国。在外学习期间,他对雷达有了全新认识。此刻,他的心中萌生出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新体制雷达有多重要?“雷达相当于人的眼睛,你能看多远才能说保护你的海岸线和海域有多远。”刘永坦介绍,我国海洋国土面积世界排名第九,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但当时能有效监测的范围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比如到岛礁捕鱼、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来,我们都不知道。”
研制新体制雷达有多难?一是高频波段的散射和传播特性与微波波段截然不同,目标探测面临的外部电磁环境远比微波雷达复杂,现有常规雷达理论与技术无法适用。二是国际上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国内技术完全空白,没有任何理论和技术可供借鉴。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曾对此进行过突击性会战攻关,但由于难度太大、国外实行技术封锁等原因,最终未能成功。
研究这项技术,对刘永坦个人和科研团队来说,风险极大,很有可能几十年下来没有任何成果,也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中国决不能落下,这就是我要做的事。”刘永坦内心笃定。
坚定的信念源于童年的苦难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苍生蒙难,家国难安。1936年,刘永坦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出生不到一年,就随家人开始10余年的逃难生涯,“那种苦深深印在脑袋里”。取名“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范文参考网TOP100范文排行而且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昏暗的菜油灯下,母亲用慈祥的声音诵读诗词,父亲常常告诉他“科学可以救国,可以振兴中华”。这让刘永坦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也让他将“家国”二字融入血液之中。
为了迅速形成我国新体制雷达发展的整体方案,刘永坦带领团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熬出了一份20余万字的对海探测报告。“这20余万字可不是用打印机打出来的,而是团队成员一笔一画手写出来的。光写废的纸摞一起就得有半米多高。”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杨强说。
新体制雷达涉及信号发射、接收、信息提取等各个环节,每一处刘永坦都要求大家必须实现理论技术的创新,在实践中获得检验。所以,团队成员们都称这项研究是“打铁”的活,反复锤炼成千上万次才可以通过。
凭着这股劲头,刘永坦带着团队从零起步,系统突破基础理论问题,创建了新体制探测理论体系,实现了海防预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创新。
九月的山东威海,海风拂面,海边排列整齐的天线阵,是我国对海新体制雷达的主要结构,它可以远距离探测海上目标的位置和方向。
从理论突破到实际应用,刘永坦和他的科研团队用了22年。“科研成果不为国家所用,就像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好看却不中用,这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损失。”他常和团队成员这样说。
1989年,刘永坦带领科研团队在山东威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在设备调试初期,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信号系统杂散干扰太多、背景噪声过大、设备工作不稳定,问题需要一个个去解决。控制、跟踪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时常死机,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需要耐心调试。要从几十万行的大型控制程序中找出问题的症结,工作量巨大。试验中的运行状况决定项目能否顺利转入下一阶段的研制。刘老师带着我们工作起来经常顾不上吃饭,饿了,吃口面包,困了,在实验室板凳拼成的床上睡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所所长于长军难忘一起战斗的岁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4月3日,当新体制雷达技术终于使目标出现在屏幕上时,团队所有成员激动得泪流满面。“我们决定出去吃顿好的,庆祝一下,当时雷达站周围特别荒凉,大家步行了近一个小时,才找到一家小饭馆。”于长军说。
因在“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中取得的重大突破,1991年刘永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当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获奖后的刘永坦并没有“见好就收”,他有更大的目标:让新体制雷达走出实验室,应用于海洋,成为国家海防重器。随后10余年里,刘永坦带领团队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开始了更为艰辛的探索。设计——试验——失败——总结——调整——再试验……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他们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2011年,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范文网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与国际最先进的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熟悉刘永坦院士的人都了解,他为人低调,把荣誉看得极淡:“我头上的光环都是党、国家和人民给的,取得的成绩都是学校和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获得的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刘永坦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从教60余年,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在新体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仍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
刘永坦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不服输,绝不向外面的封锁低头,不怕别人卡我们脖子,往前走,自主创新。”谈及团队,他一脸骄傲。
“对科学研究负责,对国家使命负责,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让团队始终在高压中倒逼学习、险中生智。用刘永坦先生的话讲,‘一定要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真正的应用’。这也成为哈工大很多科研团队的共同追求。”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李杨说。
在刘永坦的凝聚和引领下,科研团队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几十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
2020年8月3日,他把2018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学校人才培养。“我们这个岁数,所求不多。事业需要接班人,未来还得靠年轻人。”刘永坦说。
面向国家未来远海战略需求,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带领团队规划实施对海远程探测体系化研究,逐步开展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术的自主创新。“‘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历史一再警示我们,没有强大的海防,就没有稳固的国家安全。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必须靠我们的智慧和奋斗拼出来、范文参考网干出来!党和人民的需要是最强大的动力,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一定要干好。”
学习楷模刘永坦同志心得体会2021年【七】
9月26日,《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新书发布会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能够把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付诸现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希望用我们的故事来激励广大学子树立坚定的报国信念,把国家需要作为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领域创造更多利国利民的重器、利器!”发布会现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通过音频发表感言。
新书透过刘永坦的人生经历和科研贡献,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和科技报国之志。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辈子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刘永坦扎根黑龙江60余载,40年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
别的国家已在研制,中国决不能落下
1981年秋天,45岁的刘永坦结束在英国的进修,起程回国。在外学习期间,他对雷达有了全新认识。此刻,他的心中萌生出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新体制雷达有多重要?“雷达相当于人的眼睛,你能看多远才能说保护你的海岸线和海域有多远。”刘永坦介绍,我国海洋国土面积世界排名第九,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但当时能有效监测的范围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比如到岛礁捕鱼、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来,我们都不知道。”
研制新体制雷达有多难?一是高频波段的散射和传播特性与微波波段截然不同,目标探测面临的外部电磁环境远比微波雷达复杂,现有常规雷达理论与技术无法适用。二是国际上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国内技术完全空白,没有任何理论和技术可供借鉴。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曾对此进行过突击性会战攻关,但由于难度太大、国外实行技术封锁等原因,最终未能成功。
研究这项技术,对刘永坦个人和科研团队来说,风险极大,很有可能几十年下来没有任何成果,也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中国决不能落下,这就是我要做的事。”刘永坦内心笃定。
坚定的信念源于童年的苦难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苍生蒙难,家国难安。1936年,刘永坦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出生不到一年,就随家人开始10余年的逃难生涯,“那种苦深深印在脑袋里”。取名“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而且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昏暗的菜油灯下,母亲用慈祥的声音诵读诗词,父亲常常告诉他“科学可以救国,可以振兴中华”。这让刘永坦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也让他将“家国”二字融入血液之中。
为了迅速形成我国新体制雷达发展的整体方案,刘永坦带领团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熬出了一份20余万字的对海探测报告。“这20余万字可不是用打印机打出来的,而是团队成员一笔一画手写出来的。光写废的纸摞一起就得有半米多高。”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杨强说。
新体制雷达涉及信号发射、接收、信息提取等各个环节,每一处刘永坦都要求大家必须实现理论技术的创新,在实践中获得检验。所以,团队成员们都称这项研究是“打铁”的活,反复锤炼成千上万次才可以通过。
凭着这股劲头,刘永坦带着团队从零起步,系统突破基础理论问题,创建了新体制探测理论体系,实现了海防预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创新。
九月的山东威海,海风拂面,海边排列整齐的天线阵,是我国对海新体制雷达的主要结构,它可以远距离探测海上目标的位置和方向。
从理论突破到实际应用,刘永坦和他的科研团队用了22年。“科研成果不为国家所用,就像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好看却不中用,这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损失。”他常和团队成员这样说。
1989年,刘永坦带领科研团队在山东威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在设备调试初期,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信号系统杂散干扰太多、背景噪声过大、设备工作不稳定,问题需要一个个去解决。控制、跟踪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时常死机,需要耐心调试。要从几十万行的大型控制程序中找出问题的症结,工作量巨大。试验中的运行状况决定项目能否顺利转入下一阶段的研制。刘老师带着我们工作起来经常顾不上吃饭,饿了,吃口面包,困了,在实验室板凳拼成的床上睡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所所长于长军难忘一起战斗的岁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4月3日,当新体制雷达技术终于使目标出现在屏幕上时,团队所有成员激动得泪流满面。“我们决定出去吃顿好的,庆祝一下,当时雷达站周围特别荒凉,大家步行了近一个小时,才找到一家小饭馆。”于长军说。
因在“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中取得的重大突破,1991年刘永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当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获奖后的刘永坦并没有“见好就收”,他有更大的目标:让新体制雷达走出实验室,应用于海洋,成为国家海防重器。随后10余年里,刘永坦带领团队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开始了更为艰辛的探索。设计——试验——失败——总结——调整——再试验……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他们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2011年,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与国际最先进的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熟悉刘永坦院士的人都了解,他为人低调,把荣誉看得极淡:“我头上的光环都是党、国家和人民给的,取得的成绩都是学校和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获得的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刘永坦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从教60余年,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在新体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仍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
刘永坦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不服输,绝不向外面的封锁低头,不怕别人卡我们脖子,往前走,自主创新。”谈及团队,他一脸骄傲。
“对科学研究负责,对国家使命负责,让团队始终在高压中倒逼学习、险中生智。用刘永坦先生的话讲,‘一定要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真正的应用’。这也成为哈工大很多科研团队的共同追求。”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李杨说。
在刘永坦的凝聚和引领下,科研团队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几十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
2020年8月3日,他把2018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学校人才培养。“我们这个岁数,所求不多。事业需要接班人,未来还得靠年轻人。”刘永坦说。
面向国家未来远海战略需求,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带领团队规划实施对海远程探测体系化研究,逐步开展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术的自主创新。“‘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历史一再警示我们,没有强大的海防,就没有稳固的国家安全。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必须靠我们的智慧和奋斗拼出来、干出来!党和人民的需要是最强大的动力,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一定要干好。”
学习楷模刘永坦同志心得体会2021年【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永坦院士扎根龙江60载,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带出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卓越贡献。刘永坦院士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极大激励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大家纷纷表示,刘永坦先生精神坚定了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龙江、建功立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教授李杨是刘永坦院士指导和培养的青年人才,心得体会范文也是刘永坦先进事迹宣讲团成员之一。“作为我们的榜样,他身上所折射出铁肩担当的家国情怀和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在打造国之重器、培养杰出人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不断前进。”李杨说。
多次学习聆听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薛名辉说,从刘永坦院士身上,更深刻地理解了“坚守”的意义。正因为坚守祖国海防,长存报国之心,才能让国之重器屹立于世界;正因为坚守北疆沃土,担当立德树人之任,才能让人才辈出,孕育出作风过硬的“雷达铁军”。
哈尔滨理工大学材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凤鸣说,未来他将带领团队在基础研究中不断追求卓越、聚焦原始创新,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持。“我要像刘永坦先生那样扎根龙江,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力争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我们敬仰先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严谨治学、注重诚信的优良学风,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明华表示,作为一名新能源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要勇于接过接力棒,范文参考网瞄准国家“双碳”目标,为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王柳是东北石油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刚刚步入科研大门的她,时常被刘永坦院士那句“干科研,要静下心来,坐住冷板凳”所激励。“刘永坦院士的科研精神不断鼓舞着‘后浪’向前翻涌。我将以刘院士为榜样,把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东北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皮彦夫教授说:“刘永坦院士真正将科技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刘永坦院士不仅指引他在科研道路上奋勇前进,更给身为党员的他树立了榜样。“刘院士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党员的责任与使命,只有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勇担时代使命,大力攻关技术难题,才能在各个领域不断实现自主创新。”皮彦夫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习楷模刘永坦同志心得体会2021年》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492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