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蒲剧《窦娥冤》观后感3篇 正文 本文移动端:蒲剧《窦娥冤》观后感3篇

蒲剧《窦娥冤》观后感3篇

2019-12-16 14:56:1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蒲剧《窦娥冤》观后感(1)

明镜高悬悬在贪官头顶一把剑

窦娥实冤冤到人民眼中两行泪

  《窦娥冤》——我国著名古典悲剧之一,它不仅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展现着元代戏曲的生命力,同时也在蒲剧这个剧种中展现着其特有的艺术活力。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其实是比较深入人心的,因为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哭诉自己冤枉的时候就用这么一句话——“我比窦娥姐姐还冤啊!”我个人认为:《窦娥冤》从元代开始到现在一直展现着生命活力的原因除了其贴合民众生活之外更重要的应该是窦娥那种在坚定的反抗精神中有着人性光辉的精神实质。

  《窦娥冤》讲述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就是窦娥被冤枉获死刑,但她坚贞不屈不向恶势力妥协,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染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最后誓愿实现,冤屈平反。

  有的同学这么问过我:“窦娥是封建制度下被迫害的一个普通的民妇,为什么你说她贴合民众的生活呢?”的却如此,窦娥是处在封建社会并受到封建官僚和社会流氓的迫害,理论上和我们现在是没有联系的甚至有的人认为他会脱离时代的,因为现在我们的法治社会和当初相比,发生这种情况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现今国家扫黑除恶、打倒黑势力的保护伞的行动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其实本质上还是因为中国人民和领导人有窦娥的这种决心和毅力,始终不后退、不妥协,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去做这件事,所以才能做成这件事。这正是《窦娥冤》在现在依旧闪耀着其生命力光芒的重要依据。对于人民来说,我们看重的就是普通人身上的这一股子劲,这一股子不畏艰难险阻、不惧严刑拷打,实现自己精神自由与内心安定的戏。对于官员来说,这更是一种警醒,不要在权力面前有侥幸心理,要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要始终为人民服务,要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

  我曾有这么一个疑问,明明窦娥的悲剧是贪官污吏和流氓地痞这两者相互勾结而成的,但窦娥却在谴责天地,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天地是公平公正的象征,许多古代清廉刚正的官员也被称为青天,天地也是一个超出世间被人民尊重的存在。但我们窦娥却敢怒目青天,谴责大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在当时可谓大逆不道之言,毕竟皇帝也只能称为天子啊!而窦娥敢质问天地,其实她是在质问封建的社会黑暗,质问浑浊的人心。显然,窦娥的质问有了作用,青天黄土终于被她喊醒,实现了她的三桩誓愿,给她送来了她那平反冤案的父亲。我们都知道,窦娥一个弱女子是不可能喊醒封建的黑暗社会,但她能喊醒观看的人民大众的那股反抗精神,这或许就是作者想要看到的结果吧?

  蒲剧《窦娥冤》将高亢激昂蒲剧唱腔和窦娥的感天动地发誓愿相结合起来,在现场给观众极其强大且直观的冲击力,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在现场观看的我尽管坐的比较靠后,但那声音仍旧穿进了我的耳中。蒲剧《窦娥冤》其实是把悲痛和希望唱给了人们,悲的是窦娥之冤,喜的是沉冤昭雪,一悲一喜中领略戏曲真谛。


蒲剧《窦娥冤》观后感(2)

  从未想到向来不喜欢戏曲里面的咿咿呀呀的我有一天会坐在剧场里欣赏蒲剧《窦娥冤》。一席帘子缓缓拉开之后,是不同的世界。第一次感受到戏曲现场的魅力,乐队在舞台的正下方——乐池,圆弧形的回音壁的设计让声音更加立体。

  我不是第一次接触《窦娥冤》这部戏,但却从未有过如此真切的感受,似乎我通过这场戏,才开始看懂了《窦娥冤》。

  赛卢医诱骗蔡婆婆到荒野,欲谋杀蔡婆婆时,我感受到了人性的阴暗面,为几两银子便杀人灭口;张驴儿和他爹爹碰巧救了蔡婆婆后竟然起了歹意,逼着蔡婆婆和窦娥坐堂招亲,这对当时的妇女来说是何等耻辱的事情,更何况是窦娥这样的贞洁烈女。当时蔡婆婆与窦娥不愿“坐堂招夫”却又无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报恩,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让后来张驴儿调戏窦娥被拒等故事的发展更顺畅。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被张驴儿诬陷后,面官,窦娥女宁玉碎矢志不易,为高堂舍性命含冤入狱。面对猥琐的张驴儿,窦娥不惧面官;在知晓官吏受贿后的坚持;婆母被抓受刑,窦娥心疼婆母被迫认罪时的无奈与坚定。窦娥的悲戚与无奈,戏剧演员在舞台上的张力让我惊喜,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戏剧舞台的魅力。

  断头台上的三桩誓愿:血溅素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看似不可能但确确实实发生了,突出了窦娥的冤情之大。窦娥悲戚有力的话语让台下的人拍手称赞,有的爷爷奶奶们也一起跟着唱了出来。最后窦天章给女儿平反冤情的时候,赛卢医、张驴儿、昏官桃杌三人“狗咬狗”看得台下观众畅快淋漓,拍手叫好。整个剧场气氛燃起来了,这就是现场的魅力,似乎我们就是那戏中的人物,一起经历波折起伏,共存亡。

  通过看戏,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也被发现了:窦天章在知道女儿就是那“毒害公公的恶毒妇人”时,二话不说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女儿玷污了窦家累世的名声。这大概就是传统思想的残忍之处吧。

  看戏之感千千万,写在纸上却始终不如其中之一。山西梆子这门课似乎是我没有想到的,但对我的影响更是我没有想到的。作为山西人,认识并了解山西的戏曲,大概也是对山西爱的表现。


蒲剧《窦娥冤》观后感(3)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观看《窦娥冤》,感觉十分震撼不同于影视剧、磁带,现场观看更能给人一种直观的强烈的视觉效果。演员表演极富张力,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封建妇女形象;剧中多处高调唱腔,震耳欲聋,直击人的内心,使人不自觉地为之而震颤,为之而动容。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作者关汉卿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窦娥这个人物在世界文学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代表。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她的父亲窦天章把“三从四德”当作教条来约束窦娥,窦娥善良、温和、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却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迫害。

  其实,从《窦娥冤》这一悲剧展开来看,元代的黑暗统治也跃然于眼前。元代的统治者是蒙古人,蒙古人将社会上的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对于汉种族人来说是一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且当时蒙古人对于儒者并不是十分重视;而且元代时期理学、心学的盛行,也对于女性的行为举止起到了强烈的束缚作用。所以,无论是对于作者关汉卿还是对于元代女性而言,当时的一种社会环境,永远是压在他们身上的一座大山,故此关汉卿的剧作中永远有一种反抗的精神存在。

  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 -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一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且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最高统治者——皇帝。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极易让人动容。第三折这〔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血泪的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蒲剧《窦娥冤》观后感3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9990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蒲剧《窦娥冤》观后感3篇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