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论语》读后感 正文 本文移动端:《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2019-06-24 16:16:3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点击查看更多: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论语》读后感

  少小时能读到的书报非常有限,每遇精警隽永的话语,会喜悦到心房震颤,从此一唱三叹,长久迴还于心。有限的阅读,却对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中,曾经一次次与《论语》文辞邂逅,每每一见倾心,不禁奉为圭臬。彼时还远没有网络,无从查考出处,又数年,才知其语出孔子。

  《论语》是中国最伟大的圣人孔子的言行录,是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在孔子去世几十年后编订的,凡20篇,每一篇又有若干章,不少章节都仅有寥寥数字。它的最大特色是文字极平实简约却蕴含深厚,既有为学论教的经验、处世为人的教导,又有对治国理政者的规谏和对百姓苍生的大爱,思想境界超拔卓越。

  《论语》向我们呈现的孔子的思想和形象是这样的——

  孔子一生崇尚学习,同时激励他人向学和不断进取,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一个不常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道‘怎么办’了)。孔子幼年失怙,自小贫贱;“吾少也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是他的自画像。面对不幸,孔子不自暴自弃,“不怨天,不尤人”,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通过长期的勤学、自我鞭策和自我修行,终于使自己成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圣人。孔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性情直至人生命运, 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最忧患的事是自己“闻义不能徒”(听到好的道理不能好好去做),他鼓励学生“不耻下问”,强调学无止境。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事业是教育,他首开私学、兴办教育,启智明德,主张“有教无类”,一生“诲人不倦”“循循然善诱人”。孔子强调“举一反三”和学思结合,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学习者首先要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自觉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警示人们珍惜时间,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说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得意门生,这些人一代代开枝散叶,把孔子的教育思想传之后世。

  孔子勤学的主张和自强的精神深深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运用知识武器去改变个人命运和寻求民族自强之路。孔子的教育创举和教育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即“爱人”。孔子认为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其中“惠”指“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一生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满怀济世情怀,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如果太平,我是不会想要改变它的)。孔子给予了统治者们最中肯的建议,曰:“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认为一个治理政事的人,要带头端正、为民做表率,要“为政以德”;认为一个手握权利从事管理的人,自身公正无私、清正廉洁,才能让百姓信服。大道至简,孔子仅用寥寥数字,即道出了管理的精髓。

  出身贫贱,后来又一直颠沛流离,孔子比一般人对于百姓疾苦有着更深的同情,对于民生问题有着更深的理解,他带着门徒游说列国,推行“仁政”主张。春秋战国是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战火连绵,民生凋敝,冷兵器时代,战争极其惨烈,孔子游说列国时,不仅常常风餐露宿,有时甚至是断炊,一路受人误解挖苦,还要时时面对性命之虞,对此他心知肚明,知道“今之从政者殆(危险)而”,但他矢志不渝为天下太平请命,激昂大义,置生死于度外。孔子将民众的利益和个人利益交融一体,为世人垂范;“滔天巨浪方显英雄本色”,他走进黑暗中,却点起明灯,浩气长存于天地间。

  孔子对苍生万有满怀博爱之心:弟子眼中的他,“钓而不网,弋不射宿”;他会耐心地给瞎子乐师“冕”耐心地指引道路;在学生面前,他经常也是一位风趣幽默和蔼的长者;他会跟人开玩笑:“割鸡焉用牛刀”;听了美妙的音乐,会念念不忘,“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重视“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倡导“温、良、恭、俭、让”的个人德行修养,主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循礼而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司其职不越礼,国家才能得到治理。孔子从日常的行为出发,教人修身养性,认为人应该内外兼修,曰:“质胜文则野(野:粗朴),文胜质则史(史:虚有其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内在美;文:外在美)认为文质彬彬、不卑不亢,既有礼又自尊才是真正的君子风度。孔子“席不正,不坐”,但是经过德高望重的尊长面前,却会颔首行礼。

  孔子倡导“仁”讲求“礼”,却决不是一个好好先生,即便在困顿中,也从不改做人的风骨和气节,充满人格魅力和个性风采。曰:“觚不觚,觚哉”(觚却没菱没角,那怎么叫做觚!)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弟子的描述中,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孔子十分了解物质财富对于人的重要性,也不回避普通人对于利禄的追逐之心,但认为人们同时还应当顾及“义”,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于“义”“利”关系的看法,认为对于财富应当取之有道,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可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无论境遇如何变迁,孔子自始至终保持着做人应有的自信庄正的品格,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得意门生,凡有他认为是错误的,他都会直言不讳地指出,对于极端错误的言行,孔子会义正辞严地予以谴责,曰:“是可忍孰不可忍”。阳货弄权术,耍阴谋,孔子不理他,于是阳货送了一只小猪到孔子府上,孔子算好了对方不在家的时间,又抱了小猪给人家送了回去。

  孔子对于人性认识深透,对于处世为人、交友识人之道,有着令人叹服的精辟的见解,给予了后人极富价值的忠告。

  孔子非常看重诚信的做人品格,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底线,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认为做人“行更胜于言”,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与行” 。孔子教导人们如何交友识人,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认为花言巧语、徒具仪文的人,很少有仁的,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教导人们如何独处和自知,曰“不患人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德不孤,必有邻” 。以上每一则,都可以成为受用终身的为人处事法则。

  《论语》中不可避免地也暴露出孔子一些消极落后思想,并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如政治思想上倾向于保守,轻视妇女和底层劳动者等等,但是瑕不掩瑜,《论语》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任何人无法否认的。

  《论语》不愧为一部历久弥新的中华宝典,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世所尊崇;它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中最成功的一部名人传记。《论语》启发荫庇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孔子也受到了世人由衷的景仰和爱戴。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对孔子的评价最为精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赢得后世的极尽赞美之辞:“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二

  印象中最早接触到《论语》中的一句话是:“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早年读书常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知此言说的是交友,后来才知也可延伸到一般的人际交往。圣人短短的两句话,却奠定了本人一生的处世交友观。

  何谓“友直”,即交往正直的人。他们做事讲原则,有正义感、有是非观,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不随波逐流,不唯唯诺诺;在人际交往中不论贵贱,他们能秉持平等尊重原则,尊崇“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的处世法则;他们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常怀悲悯,同时有血性有骨气,敢爱敢恨,能够仗义执言,能够扶弱济贫。

  所谓“友谅”,指交往本真的人,诚实守信不欺骗的人。这种人他们为人朴质自然,心灵笃实干净,对自己忠实守志节,与人处磊落诚实守信。“谅”的反面是“善柔”(善于阿谀奉承的人)、是“便佞”(惯于花言巧语、见风使舵和习于欺骗的之人)。这种人本质卑劣势利、惯于损人利己,却和变色龙一般善于伪饰,当他有求人时,他可以喊人爷,轮到人入他的掌心,他可瞬间把人当蝼蚁不如,辱人贱行,贻笑大方;他们常常一副笑面迎人转身就操刀弄戈,在别人收获成功与幸福时妒火中烧,在别人遇到挫折时幸灾乐祸甚至于落井下石而心安理得。

  徜徉于人群之中,我们总难免会自觉不自觉地去观察与衡量人的品质。诚以为在人类所有值得称颂的德行中,诚实正直、良善本真应为第一。假如一个人,他可以没有其他的美德,上述德行却不可或缺。这种人具有底限意识,处世断事能力求客观公正。世上最可怕的人,我们要远远避之的,恰恰是那种没有底限的人,因为当一个人无底限时,也就可以不择手段了。

  所谓“友多闻”,指要结交见多识广,生活积淀和学识积累深厚的人;结交有独立人格和思想、仁心厚德的人;结交有大智慧、大手笔、大气概的人。

  真正的智者,即便身材矮小,亦能高屋建瓴;即便眼小如豆,也能洞察幽微。他们也如常人,只有一副躯壳,却能够四两拨千斤,呼风唤雨造时势。真正的智者,一定是风轻云淡、举重若轻的优雅的人。他们谙熟人性,也通晓语言艺术。作为登堂入室的人,当他的慧眼关注到你,也能轻松巧妙引领你,跨越一个低层次,迈入一个高的层次,当然,这个前提是,你首先必须充满进步的欲望和良好领悟力。

  世上不知多少莽夫,即便看到那智慧的大河在身边流淌,也常常对它的粼粼波光,视而不见。

  而今已过知天命之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一直在时断时续地读《论语》,在有心无意之间体悟圣人的教诲,而每一次的重新捧读研磨,都会有新的领悟和发现。

  玩味最多的《论语》中的一句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不惑。不忧。不惧。——到底要走过怎样的道路,人们才能臻于这一境界,面对所有的遇,能够安之若素?兴许只有真正到达此境时,人们才会懂得吧!

  时常想,人生存的姿态,与风姿绰约的树木相比,往往不及。常爱看平桥浅渚边、山村野地里,或通衢大道两旁,那些或一簇群生或三两棵并立相拥的白桦。它们白面修身,枝叶扶疏,总是静穆不语。在骀荡的风里、在淅沥的雨中,在丽日晴空下、在如茵碧草上,霜雪扑打过、灰尘覆盖过,鸽哨掠过、溪流绕过……,它们亭亭玉立,娴雅安然,只是站成自己。永远地,枝干高高地向上,轻摇、招展,万千叶片哗啦啦起舞、粼粼闪耀光华,最后在静穆中凋落,光秃的枝干却依然挺立。

  生活的大书,我也一直捧读在手,一直在细嚼慢咽其间的滋味;时时告诫自己,把祖先圣贤的教诲记心头。发现世间万有,在精神上的沟通联结、激荡交融,其实是可以跨越种与群、时与空、内容与形式的。无论是“忧”或“不忧”、还是“惑”与“不惑”,本质上竟然也相互映照联通,“不忧”与“忧”,“惑”与“不惑”虽彼此反其道行之,却都是因由对社会与人生最真切的体验,和对生活与生命最炽热的追寻。也许“忧”“惑”本是通往“不忧”“不惑”的必由之路吧。

  纷繁复杂、世路不平的人间,总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以为只有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和遁于世外的人,才会相信“心中若有桃花源,到处皆为云水间”,也只有苟且度日的人,心中才会真的是一片混沌静水吧。而毫无疑问,唯有勇敢无畏者,才能做到“不惧”;只有羽翼坚韧闪耀的鸟儿,才能搏击长空,见识到世间至美的风景。

  子贡曾问孔子:有无一言而可以一辈子照着做的?孔子回答说“其‘恕’”。如何解读这一个“恕”字?孔子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是历史也是可以宽宥?是不是恶也是可以恕悯?是不是所有灵与肉的痛都可努力去超越?至今不甚了了。

  我将继续我的阅读之旅。在此也衷心祝福每一个有心的读者,能爱上《论语》这部经典,并在这本书中找到“力”与“美”,从今活得坚定热忱而又从容淡定,安闲洒脱如北国的白桦。

点击查看更多: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论语》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9461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论语》读后感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