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例析写作背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正文 本文移动端:例析写作背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例析写作背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2019-04-10 10:04:5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例析写作背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好文章常常是作者在特殊条件下有感而发的产物,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一段优美雅致的景物描写,是沉醉于大自然美色的真情流露;一个义愤填膺的议论,是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切感悟;一句朴实无华的引述,又是那么别具匠心。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文章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解的方向。因此,在一些特殊课文的教学中,做好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恰如其分地介绍文章写作背景的实用意义。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我特对学生了解作品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如下归类。

  一、运用背景资料,创设情境,与主人公产生共鸣

  如《詹天佑》一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这篇文章的熏陶感染作用,把主人公和我们中华民族所倡导、尊崇的爱国情感贯穿始终。在情境创建上结合背景资料创建阅读话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义的人。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有一个人他被千万中国人所怀念着、敬仰着。”他就是詹天佑,板书“詹天佑”并出示詹天佑的铜像,百年铜像可以改变跟多很多,但詹天佑用生命书写“人”字永远留在了华夏大地!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也会知道这个“人”字指的是京张铁路。在理解“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计划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想争夺这条铁路权,想进步控制我国的北部。”这句话时,我会提出“为什么阻挠呢”通过当时背景的理解帝国主义根本不把中国的主权和尊严放在眼里,持强凌弱,肆意妄为的卑鄙行为。但面对这种形式下詹天佑并不屈服而是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依然接受任务,开始侦测路线。如果仅凭文章本身,孩子们很难和詹天佑沟通,也无法真正意味到那种为难中的奋进和成功中的悲壮。倘若仅仅局限于课文,抓住课文的词句开掘太多的微言大义,学生也很难与文本产生共鸣,即便是对是对“爱国”和“杰出”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也是甚为肤浅的。这时只有对作者生平事迹,对中国当时被瓜分的鲜为人知的史实有所了解,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建构自己心中的詹天佑。

  二、运用背景资料,画龙点睛,让情感有更深层次的升华

  《一夜的工作》 节选自作家何其芳的《回忆周恩来同志》 ,整篇文章简短,但内容具体充实。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总理一夜工作的片段来反映总理一生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品质。“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这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透露着作者写作的真意。如何在教学中也做到画龙点睛呢?为了让学生体会周总理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品质。我会出示课后资料《周总理的一天》“时间:1974年3月26日至27日(此时已身患重病);下午3时起床;下午4时与尼雷尔会谈(五楼);晚7时陪餐;晚10时政治局会议;晨2时半约民航局同志开会;晨7时办公;中午12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下午2时休息。”从这份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周总理这一天仅仅只休息了一天。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我们敬爱的总理不只是作者目睹的这天这样不辞辛苦的工作着而是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在最后情感升华我借用视频资料——周总理住院期间他除了审阅文件外,接见领导人220次、在医院开会20次,出院开会20次,回见外宾30次,外出探望或找人17次,12月20日生病垂危的总理还询问罗长青台湾的情况,可是谈话不到15分钟,总理就昏迷过去,1月7日总理从昏迷中醒来,用微弱的声音对医护人员说“我这里没什么事了,你去照顾其他病人同志把!”这是总理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总理在最后一刻还是在关心国家大事,还是在关心别人。这样的背景资料带入使学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得以升华。

  三、运用背景资料,渗透写法,让文体特征更加丰满

  如《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但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议论文,也是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基础。本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感悟议论文的特点,授课时我会在多处拓展了和文本相关的资料,缩短学生心中的历史间隔和心理距离。例如在理解中心论点中的“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工作”中的“解放”时,我会简介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在理解文中提到张思德为什么只有两句话时我会,补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在学习引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简介了司马迁当时说这话的背景资料,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加深了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其死重于泰山,进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学习“例证”时,补充介绍了张思德的事迹,通过查阅背景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为救战友献出年轻的生命。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

  总之,“欲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课文作者与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不但不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反,适时适当的呈现还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走近作者,走进时代,跨越时空,与文章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更深切地感悟文章内容。对我们学习课文,提升内涵,丰富学识大有裨益。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例析写作背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906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