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诗酒情缘
中国是酒的故乡,更是诗的国度,酒与诗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岁月的流逝中,酒与诗不断交织融汇,相互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中国文学史由此而形成别具一格的诗酒文化,诗人与酒的复杂而深厚的情缘,诗与酒的完美结合,吟酒诗独特的艺术特色都是这种诗酒文化的集中体现。
古代诗人因饮酒沉醉创作了许多优秀佳作,而直接以酒入诗的则更难以计数,晋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连雨独饮》、《止酒》、《述酒》,梁范云有《当对酒》、《对酒》,庚信有《对酒歌》等酒诗十四首。唐代则多得无法计算,题中出现“酒”字的咏酒作品就有不少著名诗人,如王绩、李娇、储光羲、柳宗元、高适、孟郊、韦应物、杜甫、贾至、戴叔伦、韩愈、元棋、白居易、李贺、陆龟蒙、皮日休等二十余人,而酒仙李白更是独树一帜,明朝周履和曾统计过有七十五首之多,而宋朝以酒为主题,题中有“酒”字的诗人也有苏舜钦、苏轼、苏辙、黄庭坚、辛弃疾、陆游等人。酒诗所表现的内容极为丰富,无论是一年四季,风花雪月,自朝至暮,友情、爱情等等都有酒诗描写。古人早晨饮酒称为“卯酒”,白居易有诗描绘:“爱向卯时谋洽乐”;隔日饮酒称为“扶兴酒”,宋人周必大诗有“伤多莫厌扶兴酒”和之;中餐饮酒称为“午酒”,宋罗大经又有诗“午酒三杯万事通”。饮酒者喜欢夜饮,陆游即有诗云“灯暗但倾浇闷酒”,酒催人眠,苏轼便有“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一人独饮时,李白写下《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陆游《双头莲》也有“清愁自醉”。聚会群饮,则黄庭坚的“四座欢欣观酒德”,就是鲜明写照;歌舞伴酒,孙兴宪词云“妙对绮笙歌绿酒”。
春日不可不饮,李白说:“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夏日也少不了酒,明诗人朱权便写有“不如来饮酒,高卧北窗凉”;秋日重阳赏菊不饮酒更不像话,韦应物说“风光若此人不醉,参差辜负东篱花”;冬季喝酒更有道理,黄庭坚说:“苦寒无处避,惟欲酒中藏”。酒与风是“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李白);酒与花是“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苏轼);酒与雪是“春雪朝倾暖寒酒”(白居易);酒与月是“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李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而表现爱情的则有“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细重。”(李清照《离情》);表达友情的有“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赠孟浩然》), “两人对酌山花开”,“我醉欲眠君且去”(李白);甚至哀悼亡友的诗也离不开酒,如“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还应酿老春”,“沾酒与何人?”(李白);表现壮心不已的“白玉一杯酒”,“秉烛唯须饮”(李白),“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表达忧国之心的“吴王宫里醉西施”(李白),诸如此类的诗还有许多,酒诗表现的内容可谓方方面面,无孔不入。
以酒入诗,酒的特殊意象可以产生特殊的审美意识,使许多诗作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信手拈来,比比皆是。如果说诗人以酒抒发情感是一种物质寄托,那么,以诗寄托情感则是一种精神的抒发。当作为物质的酒融人精神的诗中,情感的表现就显得极为独特玄妙,所焕发出的意象有着其它事物无法替代的特殊效果,所产生的意境丰富而奇妙,语言灵活变幻,美不可言。
浓烈的酒汇人细腻的诗中,犹如一汪清泉有了酒香,沁人心肺。仅从李白的名作《将进酒》就可品出其中味,诗人在诗中尽情挥洒感情,狂放之情,愤激之情,奔涌跌宕,大起大落,气象不凡,情极悲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有大河奔流之气势,亦有曲折,参差错综,节奏富于变化。诗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但愿长醉不复醒”,“惟有饮者留其名”, “径须沽取对君酌”,“呼儿将出换美酒”。诗里处处有酒的影子,恰似一首酒歌,但这些“酒言醉语”却用得自然贴切,灵活多变,毫无重复堆砌之感。整首诗产生的意境也是丰富而富于动感的,既有恢宏的气势,又有细软柔和之处,有水、有月、有天、有屋、有人、有畜,构成一个丰富的空间;有饮酒、有吟唱、有烹羊宰牛,又有侍童陪酒,构成一幅富有情趣的狂欢图;有动也有静,有黄河之水奔流之动,有“朝如青丝暮成雪”之光阴流逝的隐动;有夜空皎月之静,有长醉不醒之静,使人能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悲有欢,有得意,有寂寞;其意象可以伸展至无限空间,又可聚焦于饮者一人之身,给读者极大的思维伸缩空间,产生无边的想象。
全诗就如一个醉眼中的世界,似醉非醉,朦胧一片,却又分明清楚无比。酒是全诗的主导之物,可以说,没有酒人诗,这首诗就没有光彩,甚至不成其为诗,更不会成传诵千古的名作。此类佳作,绝不仅此一首,李白的其它一些诗,李清照的诗词等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这种特色。由此可以看出,酒的确能使诗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独特的审美享受。诗中有酒,酒中有诗,使诗人能尽情描绘诗情酒意的全景图画,形成独具特色的诗酒文化现象,使人、酒、诗三者得以完美的结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古代的诗酒情缘》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6184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