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党史党课讲稿 正文 本文移动端:党史党课讲稿

党史党课讲稿

2016-11-01 13:57:4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党史党课讲稿

  在绵延的罗霄山脉东麓山脚下,矗立着一座英姿飒爽的勇士塑像。只见这位勇士,背挎大刀、手持钢枪、叉腰而立、全副武装,青春的脸庞上,坚毅的眼神凝视前方!

  这位勇士,15岁参加工农暴动成为赤卫队员和游击队员!

  这位勇士,17岁就正式加入红军,成为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的一员!

  这位勇士,跟随毛主席上井冈山、参加五次反围剿、长征转战2万5千里,九历生死关,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用39年的短暂人生,书写了一曲“忠诚于党、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辉煌壮歌。

  他就是“飞夺泸定桥”的二十二勇士之一,江西宜春人刘梓华。他出生于湘赣交界的袁州区水江镇上洞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逝,由兄嫂带大。小小年纪就出门当雇工,帮助兄嫂维持生计,苦难的童年和艰辛的生活环境,使他从小就养成了意志坚定、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格。他的故事,还得从毛主席领导发动的秋收起义说起。

  1927年9月,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部队转战到了袁州区水江镇,他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很快就成为赤卫队的一员,为真理和理想拿起了刀枪,随后又加入了游击队。

  1929年6月,17岁的刘梓华毅然决定参加红军。告别兄嫂时,他拿着嫂子做的布鞋,身穿两件单衣,步行近百里来到湖南浏阳的文家市,在红四军军部通讯排当战士。尽管他年龄小、身材又瘦小,战斗中却非常灵活勇猛,战友们都亲切地称他“红小鬼”。

  刘梓华一生身经百战,但让他终生难忘的是“飞夺泸定桥”的那次战斗。那是1935年5月,红军强渡天险金沙江后,风驰电掣北上。此时,国民党薛岳部队已经进至金沙江南岸,而前头截击的是国民党刘文辉、刘湘、杨森的部队。

  险情逼人。红军如果不能迅速渡过大渡河,就要被迫向西转入更为艰苦的川康地区。要想迅速过河,必须火速拿下泸定桥。十万火急之下,号称“铁军”的红四团接受了夺取泸定桥的任务。只见泸定桥桥下河水湍流直下,桥上只剩下光溜溜的十三根铁链。此时的刘梓华已经入了党,成为了红四团的一名排长。“我是党员,让我去!”当刘梓华得知所在的二连,要成立一支22人的突击队打先锋时,他第一个请战。在连长廖大珠的带领下,22名勇士冒着密集的弹雨,不顾随时可能掉入大渡河的危险,攀援着冰冷的铁索,一举成功夺取了泸定桥。

  后来有人问他:“当时战情那么险恶、条件那么艰难,是什么让你们取得了夺桥的胜利?”

  刘梓华坚定地说:“党员,就是要在关键时候站出来,即便牺牲了,也必须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回望刘梓华的革命生涯,他九次身负重伤,五次荣立战功,三次死而复生。这样一位革命英雄,却有功不自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解放后,由于长期劳累、身体虚弱,组织安排他休息疗养,可他说,我还能为党再做些工作,婉拒了组织上的安排。直到1951年2月,刘梓华因病去世,走完了短暂而又辉煌的人生。

  英雄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刘梓华和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们把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革命事业。为了纪念刘梓华,在大渡河纪念馆,在他的家乡袁州区水江镇,人们专门为刘梓华修建了雕塑。英雄虽已远去,但精神永存。如今,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

  不忘来时路,走好前行路。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传承红色基因,当好红色传人,在担当实干中践行自己的青春梦想。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党史党课讲稿》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56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党史党课讲稿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