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查与思考5 正文 本文移动端: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查与思考5

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查与思考5

2017-04-27 07:12:2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点击查看更多: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我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我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2008-11-24 02:13:48 来源: 作者: 【大 中 小】 浏览:779次 评论:0条

我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林 跃

生态环境现状

我县是重庆市幅员面积最广的区(县),幅员面积达5173平方公里。境内生态环境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200个生态大县之一,在全市的十个生态大县中位列第二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县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一是立体气候明显,灾害天气频繁;二是水土流失严重,流失水土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59%;三是植被损害、退化现象较为严重,面积达58000亩左右;四是生物多样性受到冲击,少数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五是部分水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六是矿山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破坏总面积达56公顷;七是农村生态环境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

原因分析

造成我县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历史遗留问题。酉阳历史上曾有“松国”之称,后来由于大炼钢铁、乱砍滥伐、毁林垦荒以及掠夺式的经营造成森林资源剧减,从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二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没有形成真正的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共同负责的局面,乡镇、村社没有稳定的环境保护机构和专业人员,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重大经济战略决策中环保部门的有效参与还没有真正落实。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较少。由于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级财力十分有限,难以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上级有关部门的投入也因总量较少,难以满足其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需要。四是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高。对群众的环境保护宣传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乡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致使很多群众的环境保护观念不强,环境保护知识缺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同程度地发生在普通群众的日常行为之中。

对策思考

我县地处三峡库区的源头,分别与湖北、湖南、贵州等接壤,境内的乌江、沅江两大水系都注入长江,因此,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对保护三峡库区的水环境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建议从以下方面来保护和改善酉阳的生态环境:一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各种机制和体制。要通过上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考核,督促相关环保工作机制和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等等。二是加大对酉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一方面是通过考核强化县级财政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上级部门要通过退耕还林等形式加大对我县生态建设的投入,同时由于我县是三峡库区的源头,应将其纳入三峡库区范畴,便于在生态建设、生态补偿等方面争取更多的资金。三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区域合作。我县不但地域面积广,水系十分发达,而且与市内外多个区县接壤。因此与其它省市和区县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将相互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和沟通,要在信息资源、区域资源开发规划、预警机制的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等各方面开展合作,以共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四是要整合部门管理生态的机制和力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应该依法确立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防止因多头管理而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如各种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和日常监管,既有农业部门,也有水利部门和国土部门,这极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五是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违法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一方面要加强环保执法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县地大面广,现有人员难以监管的实际,可设片区环境监察队伍,并应将生态环境的监察纳入其职责范畴。另一方面可实施管罚分离的原则,在环保局还没有直管前将环境监察队伍收归上级环保部门管理,便于其更好地开展环保执法。六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法

律法规宣传和环保知识的普及力度。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法律法规、环保知识等通过各种形式送到田间地头,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绿色创建活动,使群众在创建活动中自觉接受环保法规和知识,并因此成为环保的义务宣传员和传播者。

关于推进生态县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此,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主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03年,省、市相继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决定。2004年12月,县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县的决定。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生态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县实际,就如何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着力营造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县建设是遵循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对于加快推进“两基地一胜地”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仙居作为重要的自然生态区,生态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科学内涵,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理念,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全过程。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县建设的良好工作态势和整体工作合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生态县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以构建循环经济为重要途径,着力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型经济是生态县建设的核心。要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途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生态型经济发展。要尊重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努力构建“企业生产清洁化、园区产业生态化、区域经济循环化”的生态型经济体系。一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以建设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深入实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等产业布局,明确重点产业导向,重点培育林特、粮食、蔬菜、畜牧、淡水渔业等各大产业,合理布局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努力培育农牧结合型、生态产业型、集约发展型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和新型农业业态,建设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等各种模式的农业示范园区。以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推进无公

害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各类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引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发挥县农产品检测中心的作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要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导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尽快形成“一城四园”的工业发展布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发展污染小、能耗小、效益高的生态环保型、资源节约型产业,坚决禁止引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积极推进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形成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环保的新型工业化格局。三要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要以建设长三角地区旅游休闲胜地为目标,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加快以神仙居为核心的旅游景区建设,结合仙居杨梅发展优势,大力开发生态休闲、观光体验、“农家乐”等生态旅游,并以此促进和带动服务、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第三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三、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为抓手,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污染问题是生态县建设的薄弱环节。必须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一要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要加强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促进各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力度,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的整体质量和生态功能。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的自然资源保护。加强永安溪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采砂整治后续管理工作,严格制砂监管,狠抓石材开采及加工行业的污染治理工作,抓好沿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湿地自然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好产业开发、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河道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小流域治理、河道疏浚清理等手段,提高河道水体质量,全面改善水环境。二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提高区域环境质量。要按照省“811”新三年行动的要求,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加强监察、督查和巡查,努力遏制环境污染。坚持整治和控制相结合、整治和关停严重污染企业相结合、整治和提升产业产品结构相结合的原则,落实污染防治工作措施,不断深化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抓好医药化工、工艺品、进口洋垃圾焚烧冶炼、“三废银”回收冶炼、非法炼油等行业的整治,巩固城南化工区的污染整治工作成果,做好今年的“三废银”行业污染整治工作,确保通过市级“摘帽”验收。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机关单位等公共领域、商业民用等领域的节能工作,落实全县COD和SO2减排总量削减计划,重点抓好医化企业的减排工作,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重视跨区域环保协作,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跨区域转移,防止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发生。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三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要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以村庄整理、旧村改造、下山脱贫、生态移民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强河道水环境整治,开展水土流失和青山白化治理,强化矿山生态恢复,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全面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优化养殖业布局,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加大畜禽污染整治力度,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减少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四、以加快环境设施建设为基础,着力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县建设的前提条件。要重视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加大排污管网建设力度。建立城镇、乡村垃圾分级处理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垃圾减量化产生、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有效模式,重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垃圾处理工程建设。重视城区供水管道改造及部分城区、城郊和集镇的自来水设施建设,切实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废水在线监控和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督促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改进环保治理设施,提高污染处理能力。

五、以生态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增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文化是生态县建设的灵魂。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文化,能促进人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树立资源节约型消费观,培育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一要树立和形成尊重自然、善待生命、节约资源的道德风尚。大力开展社区、农村、企业、机关、学校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确立“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倡导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简朴和谐的生态文化。二要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不断扩展生态文化的内涵。深入挖掘、整理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的整治、保护与恢复工作,以生态文化、生态理念融入地方的文化节日和传统节日,大力发展生态文化节日。三要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营造环境友好型文化氛围。绿色创建活动是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主要载体。要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等系列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节约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的观念,不断改变传统消费方式,形成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营造人人崇尚的文化氛围。

六、以建立健全机制为保障,着力推动生态县建设扎实开展

生态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有关保障机制,保证生态县建设顺利进行。一要建立健全生态县建设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生态县建设领导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经济社会环境决策机制。改进和完善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把生态县建设成效作为考核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完善生态县建设考核制度,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各级干部的实际行动中。二要建立健全生态县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要把生态县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并逐年按一定比例增长,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导向作用,设立生态县建设专项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运用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等运作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生态县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享,促进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三要建立健全生态县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完善科技政策,加快生态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应用环保科技成果,绿色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立足自身,借用外脑,加强生态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为生态县建设提供科技、人才、信息支撑。四要建立健全生态县建设的督查机制。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对生态县建设工作进行督查,使各项工作真正抓出成效。各级政府每年应向同级人大报告生态建设进展情况,接受监督检查,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确保生态县

建设的顺利推进。

XX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调研与对策思考[本日:1 本周:1 本月:1 总数:45 ] 整理日期:2008-7-5 9:29:47 为深入了解居巢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我们先后深入银屏、散兵等乡镇和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调研。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存在反差。“重发展、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许多矿山是先开发后规划设计,开发程序倒置,加之企业普遍存在着只开发、不恢复,重开发、轻维护现象,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湿地资源利用过度,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与利用等现象也屡禁不止。

二是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与粗放经营模式存在反差。许多矿山的开采仍处于“初级采掘、变卖原矿”阶段,缺乏精深加工的企业和产品;在旅游开发中,大家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且产业链条不完整,长期停留在过路式观光旅游阶段,难以凝聚人气、财气,不能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益。

三是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与生产经营体制落后存在反差。由于缺少龙头企业以及品牌的带动,过于零散的农产品经营规模只能使当地农产品成为市场上的“小角色”,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且能够长时间贮藏,或反季节销售的很少,产品主要以原料为主,经济效益低下。

四是生态环境优化的发展方向与保护管理体制滞后存在反差。由于对资源保护的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现象,直接影响到对湿地保护、矿山管理等方面的力度和成效。同时,林业生产上“重造轻管”的问题仍突出,那种“春天栽树轰,秋后管理松”的现象十分普遍。

二、措施与对策

(一)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一要规范矿业秩序。严禁非法开采。按照“禁采区内关停、限采区内收缩、开采区内集聚”的要求,取缔在风景旅游规划区内的采矿点,严禁在铁路、重要公路、堤坝两侧近距离开采,对采富弃贫、乱挖滥采、无证开采的要予以打击。实行规模经营。按照“建大矿、建好矿,抓矿前、抓矿后,停小矿、关散矿”的要求,对年开采量在10万吨以下、资源浪费严重、破坏环境的小矿山,逐步进行关闭。对已获得采矿权的,合同期满后,收回采矿权,停止开采;合同期未满的,要采取规费杠杆、安全监督、环境保护等手段限制开采。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遵守“开采法制化,污水要净化,废渣无害化,生态要绿化”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谁开发、谁复垦,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措施;给他人生产、生活造成损失的,应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履行赔偿责任。加快科技进步。全

篇二:生态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分析

生态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分析

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思想,保障甘孜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生态经济第一州”的基石。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全省生态现状、维护全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江流域而言,加强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江河泥沙含量、抑制长江水患,对三峡工程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起到屏障作用。甘孜州也是维护全国生态平衡的组成部分,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和示范效应,对于高海拔、高寒地区脆弱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重建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实施《甘孜藏族自治州生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设甘孜州生态文明的根本措施和必由之路。

一、某某县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健全机构,广泛宣传。某某县提出了深入实施“稳农固本、水电强工、旅游富民、扩容活城、生态宜人”五大战略,努力建设跨越、高效、阳光、和谐某某的奋斗目标,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放思想,凝心聚力,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奋力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深入调研,编制规划。《某某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与国家、四川省、甘孜州和某某县的“十二五”相关发展规划衔接,以生态省、生

态州建设规划为依据,紧密结合某某县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全面评估某某县生态环境现状、预测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确立了生态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制订了生态县建设的主要目标,阐述了生态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的关系,明确了生态产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能力保障五大体系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确立了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工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为《规划》在某某县贯彻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超前谋划,储备项目。一是今年五月,由县发改局牵头,积极配合州级相关部门认真开展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县域项目设置申报工作,经过环保、林业、农牧、水务、交通、国土、住建、文旅广、教育、卫生十部门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梳理某某县生态保护与建设、资源与环境保护、产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其他等六大类中长期项目310个 (其中,生态环境保护类项目62个,涉及资金121075万元),已分别上报州发改局和州环境保护局。二是紧紧抓住某某县编制“8.28”、“8.31”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重大机遇,经实地调研,在地震受灾的子庚、古学、奔都、八日、松麦、曲雅贡等5乡2镇规划上报生态环境修复和农村环境治理项目24个,涉及资金9522.4万元。

(四)强化支撑,落实项目。几年来,我们围绕《规划》确立的八大支撑体系,着力抓好生态农牧业、生态能源业、

文化旅游业、生态移民与异地致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

生态农牧业方面,积极争取并全面落实了国家2007年、2008年、2009三批退牧还草项目,项目总投资267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963.5万元,地方配套712.5万元。建设规模:围栏安装95万亩(其中禁牧39万亩,休牧56万亩),草种补播28.5万亩。整体推进147万亩草原的草畜平衡建设,完成超载减畜5.17万羊单位;实施畜牧品种良种补贴肉牛8000头(冻精16000支),牦牛种公牛75头;实施牧草良种补贴3.9万亩,落实2144户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各项补助资金合计1840.1万元,涉及12个乡、127村、3574户。全县一镇十一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700口,发展酿酒葡萄基地6500亩,某某树椒1200亩。通过退牧还草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等项目的实施,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恢复草原、草地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建立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退牧还草项目的实施,还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高草地产草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促进草畜平衡,提高抗灾救灾能力,有利于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全县的产业结构向多元化的方向调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科技兴牧兴草、科技富民和科技兴国政策的全面落实。

林业三大工程方面,自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通

过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累计新增森林面积327214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14.9%,增加到2012年的22.6%,增加7.7个百分点,公益林建设使森林质量得到了提高,林种、树种结构趋于合理。同时,该县大力开展点播造林,组织全县12个乡镇,127个行政村干部群众在林缘线附近大力开展高山松点播造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林缘线正在由山上向河谷地带移动,通过天保工程的实施,森林生态体系逐渐完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截止2013年底,累计到位退耕还林工程资金11216万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2万亩,退一还二荒山造林0.77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涉及全县12个乡镇,127个行政村,3601户,涉及农牧民21229人,对某某县干部群众脱贫越温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特色核桃产业建设工作,据初步统计,到2013年底某某县核桃折合总面积达到1933.3公顷,大小核桃树达120万株(自2008年至今新发展成片核桃333.3公顷,新建成农户核桃庭园500余个,200余公顷。以点、线、面相结合零星栽植核桃33万株,折合面积533.3公顷)。2013年核桃产量达到700吨,实现销售产值1300万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核桃销售收入达600元,较2006年增加4倍,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一个以核桃为主其它小杂水果为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以下拥风景名胜区、嘎金雪山、金

篇三:家乡生态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家乡生态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刘本元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9级信管,4#306,15077922677)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乡村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生态方面的破坏,很多的原生态的景色由于旅客人数的增多而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现在对于我们每个来说保护家乡原生态的环境是刻不容缓的,我们现在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个人,环境等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我们现在应该合理的把家乡的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与家乡的经济建设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的贯彻国家所制订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生态与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 经济发展

一、家乡的地理位置介绍

巴东位于东经110°04′-110°32′,北纬30°13′-31°28′,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东连兴山、秭归、长阳,南接五峰、鹤峰,西郊建始、四川巫山,北靠神农架林区。总面积3219平方公里,人口48.54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公里150人。土家族占总人口43%。巴石、巴兴公路分别于县城与长江交汇,距三峡工程坝址64公里,沿江东下736公里抵武汉,溯江本进538公里至重庆,经巴石公路200公里达州府恩施。武陵山脉、巫山山脉、大巴山脉余脉盘踞县境,长江、清江分割县地,扼川鄂咽喉、据鄂西门户。

巴东位于长江三峡的中部,山川雄奇秀丽,古迹文物甚多,是长江沿线著名的国际旅游景区神农溪,又名沿渡河,发源于神家架南麓,全长60公里,自北而南在距巫峡2..5公里处的西攘口坡壁注入长江。

二、家乡的生态环境的基本介绍

我们大部分人在假期,“乡村游”也许渐渐成为不少城镇居民的首选。他们除了想欣赏新农村美景外,更主要的恐怕是以亲近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为目的。而作为含有众多旅游景点的巴东县就可能成为人们的选择。然而,一圈游下来,尽兴之余,不免心存一丝遗憾:农村白色污染并不鲜见,有的小河边污水横流,养殖场所周围臭气难闻??周围的原生态的景色也因为在人们的开发中失去了原来的本来面貌。旅客们回归自然的本来用意又因为在人们势力的追逐中暗淡失色。

毋庸置疑,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在环境方面上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因为环境的好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如限制引进环评不达标的企业、拆除燃煤锅炉或煤改气、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安装在线监测装置等措施,都让我们的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但据我所观察,在许多的大城市中,相关部门对城镇的环保看得较重,而农村环保问题往往在不经意间被忽视了。然而作为人们在假期度假的圣地却被忽略了,家乡的环境越来越严重的遭到破坏,不管是来自当地的百姓还是来自外来的客人,人们往往只是简简单单的考虑了眼前的基本利益,更本就不想想以后的发展。很多原始的生态环境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又一项来自网上的信息更加的令人担忧:环境保护部的统计表明,我国农村目前尚有3亿人喝不上干净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与此同时,在农村环保设施少得可怜。

我的家乡---巴东县是个广阔的天地,地广人稀、污染源少,成就了舒适的人居环境,退耕还林等措施又让山更绿、水更清。农村环境建设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原因大概也在于此。但是,眼下一些人正是瞄准这一点,使得农村成为污染物的排放所,一些污染企业视农村为“避风港”,逐渐加重了对农村的污染。旅游胜地开发完全不顾自然的承受能力,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效应,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恶劣。

三、面对现状政府和人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现在面对环境的破坏政府人民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去解决这些措施。早在1994 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里,已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重要指导方针。巴东县作为三峡库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该搞好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上游的经济发展,同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用水、农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着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国甚至世界的关注。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依照库区的区情,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1、 统筹规划、综合决策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在进行区域开发、资源开发以及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生态建设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倡导“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2、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

结合工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采取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浓度的措施,加快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进度。通过取缔、关停重污染源,淘汰国家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禁止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县城之内,以防新的污染。同时,还可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并定期公布各控制断面监测结果,严格其目标考核。其次,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库区的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药、化肥和畜禽粪水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0%。控制面源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农药与化肥的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提倡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建设不矛盾。

3、 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新县城

其一,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使城市规划与流域规划相结合,加强上下游全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其二,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单中心同心圆式,向外发散延伸的城市布局形态,使市中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隔越来越远,新鲜空气难以进入,污浊空气排放受阻,不利于空气的自然调节。而采取多中心组团带状结构,把城市分为若干个片区,区间用绿化带隔开,可对减轻城市大气、噪声、热污染等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应配套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合理分布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具有山水特色的新城镇。

4、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巴东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首先,针对巴东县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优选适合环境要求和经济能力的污水处理工艺。县内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坚持大中小微结合,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处理工艺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征、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其次,生活垃圾的治理也

应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规模适度、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选择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并对淹没区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第三,生态建设也要不断增加科技含量,确保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研究生态适应性,做到适地适树适草。各乡镇要依据当地林草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条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设的适宜类型、适宜规模与合理结构和布局,确定科学的林草植被结构及相应的技术支撑措施,并对荒芜区的生态重建进行科技攻关。第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围绕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的重点领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综合性环境监测中心及网络系统。

5、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来消减污染。从而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库区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库区环境污染之所以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未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比如企业的排污费标准太低,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基本上不收费,污染者造成的经济外部性没有通过市场反映在生产成本中,直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所以,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库区控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思路。

6、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地区有针对性的法规和技术规定。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比如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三是要严肃查处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总结

现在,我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生态环境的建设,我们面对现在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要尽自己一份应有的力量。让我们所有的人一起努力去创造属于我们的和谐家园。

参考资料 :巴东县环保网----检测局 2009百度网

湖北科学出版社

点击查看更多: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查与思考5》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958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查与思考5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