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称呼语 正文

称呼语

2017-04-13 07:04:5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称呼语的分类

Table 1The classification of address forms

篇二: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关键词:称呼语、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那么我们了解不同于中国的西方文化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就是称呼语。本文主要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下称呼语上的中西文化差异。

【引言】众所周知,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东方国家,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也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称呼语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通过对中西称呼语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当然,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当的称谓,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尴尬。

【中西称呼语差异的几个方面】

(一) 家人之间:家人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一类人群,所以我们先看看家

人称呼上的不同点。

如果我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不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呢?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不敢。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所以中国的小孩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只会叫他们的父母“爸爸”“妈妈”或者是更加尊敬的叫法“父亲”“母亲”。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国外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是“Mom”“Dad”,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与此相通的还有“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姑妈”“姨夫”等,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在国外,比如美国,你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还有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中国人向来崇尚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法则,亲属称谓大都能把身份表明得一览无余,如辈分,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年龄的大小及血亲或姻亲。而在英语里的这些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如sister同为姐妹一词,但是年龄大小却不易区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uncle可指叔、

伯、舅、姑父;cousin则有着更加广泛的含义,可指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

(二) 社交上:跨文化交际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社交,所以社交上的正

确称呼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当我们和朋友相处时,对于那些关系不错的友人们,我们大可以直呼其名,但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我们往往不会这么做。在汉语中,我们大多以“姓+头衔/职位/军衔/学位/职业”这样的模式来称呼别人。比如:孔校长,林辅导员,李少尉,张博士,王医生等等。在英语中,我们采用“Mr.+姓”来称呼男性,用“Miss.+姓”来称呼未婚妇女,用“Mrs.+丈夫的姓”来称呼已婚妇女。在英语中对于职称的称呼也有一定的区别,“职称+姓”用于对法律界军界、政府上层、皇室成员的称呼,如:President Clinton,Prince Charles,Judge Jackson.对于一般的称呼,常见的是 “Dr./Professor+姓”的方式,如:Dr.White,Professor Lee.

(三)谦语和敬语:在这方面,我不得不去赞叹汉语的博大精深,因为

有些汉语用词是英语怎样也表达不了的。

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我们用“您”,而英语只能用“you”,无法区分是您还是你。中国人对自己的谦称用“敝人”,而英语只能用“I/me”,无法读出谦逊的感觉。中国人对于对方父亲、兄长等的尊称为“令尊”“令兄”,而英语只能用“your father”“your

brother”,无法读出更深层次的韵味。中国人称呼“师母”“伯母”“嫂子”显得比较亲近,而英语却只能用“your wife”这种很直白的称呼。虽然英语中没有谦语,但是却有敬语,如对国王或女王可直接用敬语 “Your Majesty”( 陛下、国王、陛下或女王陛下),对亲王则说 “Your Highness”( 殿下),对法官称“Your Honor”(先生或阁下),对红衣主教称 “Your Excellency”( 阁下)。

(三) 昵称:无论中外,我们对自己非常亲近的人都会有更加亲昵的称

呼,但是它们也有所差异。

在汉语中,朋友之间的昵称通常会是“小+姓”,如小李、小王,还有常见的“小/阿+名”,如小东、阿亮。当我们对待恋人或至亲时,我们会用单字称呼,如:东、斌。称呼语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在英语中,有时会用到first name中的一部分作为小名,如他们会把Jerrmy称作Jer。还有我们最常见到的有baby、honey、sweetheart、darling、dear、beloved等。

【小结】世界文化就像是一瓶白酒,存放的时间越长就越富有韵味,其中称呼语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我们在承认礼貌原则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礼貌原则在内涵、方略以及侧重点因文化不同而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不同社会对不同准则的侧重,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之差异所造成的。我们在研究文化交际时,应以辨证关系考虑问题:既要看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又要承认文化之间的共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结果,才能充分解释某一文化中的某种话语现象。正确理解和掌握称呼语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更好的把握世界文化。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自动化1103班 何云 201104134080自动化1103班 杨迪 201104134081自动化卓越班 郑高斌 201104134089自动化1103班 熊宇峰 201104134107

篇三:讲话中的称呼语

讲话中的称呼语 文/李展 称呼是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在讲话稿中必不可少。恰当得体的称呼既是讲话者良好礼仪形象的展示,也是对与会者的尊重,起到加强沟通、增进友谊、实现最佳讲话效果的作用。 1.讲话中称呼语的种类 称呼一般包括尊称、平称和昵称等。讲话是一种公务活动,因此多使用尊称和平称,有时也针对某一个或某一类对象予以单独称谓。尊称能最大程度地表示出尊敬和礼貌,比如"尊敬的×××市长""尊敬的×××总经理".由于讲话者的身份一般都比较高,为了消除隔阂、拉近关系、显示平等,也常使用平称,比如"同志们""朋友们"等。 2.讲话中称呼语的位置 讲话中称呼语的运用比较灵活,但位置相对固定,一般使用在四个地方。 一是开场,以表现礼仪和礼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称呼形式,在讲话的开头用作开场白。所有讲话在开篇即用称呼语,其文面格式是顶格书写,后用冒号,以起到统领全篇、提示下文的作用。 四是行文涉及,无特殊意义。因提到某个人而对他进行称呼,这种称呼一般在语言叙述中出现,没有特殊意义。 3.讲话中称呼语的使用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场合,面对各国领导人,习近平使用的称呼语是"各位同事".比如,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习近平在开幕式、闭幕式上的致辞均采用这一称呼语。在日常工作中,除了使用"各位同事",有时也会使用"各位同仁",以表达问候和致意。 在一些有重要人物出席的场合,除了泛称,还需要加上对某一个体的称呼。2014年11月9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习近平发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演讲,他在开场白中使用的称呼语是"尊敬的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女士,尊敬的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先生,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对出席开幕式的两位高级别人物单独致敬。在文面格式上, "尊敬的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女士""尊敬的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先生""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三者分别居左顶格,其后都使用冒号。 称呼个体时,如果是多个人,一般按职务高低安排称呼的顺序,主要领导在前,次要领导在后,其后一般加上职务,比如"×××书记""×××处长""×××主任""×××经理"或者"×××女士""×××先生"等,这是一种高地位优先原则的称呼方法。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泛称,比如称呼"老师们、同学们"等。 如果职务相同,可以按照女士优先的原则先称呼女性,"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的称呼语就是按照这一原则排列的。当女士优先原则与高地位优先原则发生冲突时,应采用高地位优先原则。 在很多场合,称呼个体,出于尊敬会把副职领导职务中的"副"字去掉,如,称呼王副市长为"王市长".但在军队中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对副职的称呼一定要带上"副"字,不允许把副职当正职称呼。 有时为了显示亲近、亲切,在与会者都熟悉的情况下,会省略领导的姓,只称呼其名,如称呼张晓庆书记为"晓庆书记"等。有时在讲话过程中的叙述语境下也会使用简称,即以姓氏加职务称谓的第一个字来称呼,如"张处"(张处长)、"刘局"(刘局长)。 称呼语的使用看似小事,但在礼仪场合显得非常重要。称呼错误,可能引发很多负面效应。《廉政瞭望》2014年第4月号曾刊发《官场称呼的真讲究与"穷讲究"》,分析官场中的一些称呼,这对讲话中称呼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刊于《秘书》杂志2015年第5期。) (注:本文来源为《秘书》杂志及微信号"mishuzazhi",任何媒介转载均须注明来源)


称呼语》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71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称呼语
相关文章
  • 称呼语

    称呼语的分类Table1Theclassificationofaddressforms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关键词:称呼语、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论文摘要:随着全球文化的发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