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云南山谷名族文化 正文

云南山谷名族文化

2017-04-08 06:34:4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哈尼族文化

哈尼文化艺术绚丽多姿,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谜语等。神话,传说中有叙述万物来历的《创世纪》;有讴歌人类战胜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记》;有反映哈尼族历史迁移的《哈尼祖先过江来》等。诗歌主要有“拉八热”和“阿基估”两类。“拉八热”多在婚丧、节日、祭祀以及其他庄重的场合吟唱,曲调庄重严肃。“阿基估”即山歌,只能在山间田野唱,以爱情为主,男女对唱。

民族简介

哈尼族属于国际性民族,根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哈尼族约185万人。其中,中国哈尼族14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思茅市的江城、普洱、澜沧、景东、镇沅、思茅、墨江等市县,玉溪市的元江、新平、峨山、易门等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勐腊等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双柏县及昆明市的禄劝县。国外哈尼族约42万人,其中缅甸20万,泰国8万、老挝10万、越南4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州)哈尼族人口1952年约为24万,到2003年末为68.6万,占全州总人口的17.1%。红河哈尼族人口约占全世界哈尼族人口的37%、全国哈尼族人口的48%;不仅人口多,而且支系称谓也较为繁杂。哈尼族的族源和早期的迁徙活动,在汉文史籍中少有记录,本民族也没有文字可供探究,因而考证难度较大。但凭借哈尼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口碑古籍以及散见于汉文史籍的零星记载,仍可窥见哈尼族的历史概貌。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文字。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于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三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可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和夷”大约是古羌人南迁的分支。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八世纪,又有部分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在唐人文献里,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南诏”、“大理”政权建立后,其东部的“三十七蛮部”中,“官桂思陀部”、“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地区。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加强对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统治。明代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清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了哈尼族地区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处、落恐、左能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来,土司仍然是这些地区的统治者。

哈尼族的原始说唱艺术哈巴是远古时代保存至今的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原始说唱艺术的“活化石”。哈巴是哈尼历史的产物,生活和劳动的产物,是哈尼族古老的歌。哈巴的题目称为“奴局”,哈巴是一种叙事性较强的无伴奏说唱,哈巴的演唱内容,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十二奴局”,包括天体自然、哈尼历史、历法计算、四时节令、农事活动、商业经济、生老病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几乎包含了哈尼人的整个社会活动。在表现形式上,以吟唱、吟诵为主要表现手段。莫批是专门演唱哈巴的人,由于哈尼族没有文字,哈巴的内容全凭莫批的口传心记在加之各支系的方言土语有差别,因此在流传过程中,几乎每一个莫批都在对它进行着加工,哈巴代代相传,成为哈尼人保存历史的工具。

文化风俗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红河、元阳、绿春等地住的是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少数用瓦。楼房有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和存放粮食,上层堆放瓜菜等杂物。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平面屋顶,间间相连。西双版纳住的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格。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在服装和装饰上区别是否已经结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如果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等野兽,就算订婚了。

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祭祀由巫师“贝玛”主持。用巫术和草药治病。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祭祀象征寨神的“龙巴门”。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区传播过,但信教的人不多,影响不大。新中国成立后,上述宗教活动已逐渐减少。

传统的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和六月节。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节,就是过新年,节期5~6天,多至半月。六月节在红河地区称“苦扎扎”,一般在6月24日前后,节期3~6天。此外,内地和红河地区的哈尼族群众同汉族一样,也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文化象征

梯田被称为巧夺天工的人类艺术。唐代樊绰《蛮书》记载“蛮(哈尼族)治山田(梯田)殊为精好”,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将哈尼梯田列入全国七大田制之一,称为“世外梯田”。哈尼族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万亩如锦似绣的梯田,代表着哈尼族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是哈尼族智慧的结晶。梯田艺术的神韵,是一幅巨大的田园风光画,是哈尼族千百年来改造自然的历史见证。

近万亩梯田沿着哀牢山从山脚一直修到山顶,层层叠叠,埂回沟转,鳞次栉比,连成一片成为让人叹为观止的“天梯”。梯田绣在山梁上,村庄镶嵌在梯田中,一年四季,变化无穷,美不胜收。观那诺云海梯田最佳时间在十一月至次年三月,这期间,千余米的山谷,因红河(元江)低海拔热潮的抬升与哀牢山腰干冷空气的交融,哀牢山云雾缭绕,随风变幻。这时的那诺,就会出现云海梯田奇观,像神仙居住的地方,素有“何必再忆桃花源”的赞誉。“云海梯田满哀牢,茫茫云海绕元江”的奇观在这里一一展现。这时候的那诺,是摄影家的理想去处。因为在这里,你不但可以看到美景,还可以领略到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统一,感受勤劳智慧的哈尼人创造出的农耕文化。

饮食文化

哈尼族以稻米为主要食粮,也吃玉米和荞麦。呈红褐色的米皮富于营养,有益于身体健康。

做米饭,是把新近舂就的米粒,头天夜里用清泉井水浸泡,第二天早晨经淘洗,把生米置于饭甑里生蒸,特蒸气升腾片刻,又把夹生的饭倒出加水稍许搅拌,复蒸至饭粒无核即成熟饭。饭甑销量日增,很受省内外群众欢迎。

哈尼族多利用房屋后和村子附近田边地头的小块空地种植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黄豆、芋头、洋芋、茄子、扁豆、豇豆、南瓜、冬瓜、黄瓜、茴香以及苤菜、韭菜、葱、姜、蒜、芫荽、竦椒等。品种似乎也不少,但每种菜的数量不多,常年食用的蔬菜,还要靠妇女采集野菜。哈尼族山区,水土丰饶,气候温和,各种野菜常年不衰,有蕨菜、甜菜、碧色菜、细芽菜、蘑菇、木耳、香椿、老鸹花、棠梨花、甜笋、苦笋、野山药等。有些野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益于人体,可防治疾病。

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善于用发酵的黄豆渗合豆壳灰制作具有特殊风味的豉,用以佐食,被称为“哈尼豆豉”,用油炒香或在火塘边烤熟,舂碎后拌菜,都很好吃。“哈尼蘸水”用豆豉、姜、蒜、葱、草果、八角、薄荷、胡椒和辣椒等作料调配而成,清香可口。哈尼人不管是日常用餐还是招待宾客,餐桌上都不少了一碗“哈尼蘸水”。

“吃新谷”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长龙宴”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个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共饮同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这种酒宴恰似一条长龙,故称“长龙宴”;因设在街心,人们又称之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个下午就可结束,若是大寨,则按户划分为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做东道主。

按约定的日子,做东的各户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扫干净的街心,一张接一张地摆放好,百来张桌子连成100多米的长龙。午后,经一声招呼,做东的各户人家争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摆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体面,所以许多人家连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献出来。一眼望去,鱼雀、江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20来碗,桌桌飘香,显示出哈尼人辛勤劳作的成果和传统的烹调技巧,展现出哈尼族最长最盛大宴席的风采。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与爱好自愿组合就座。这时锣鼓止息,锣鼓手端锣抬鼓逐桌接受人们敬酒献菜。接着,由一对姑娘代表众人向老奶奶们一一敬酒。妇女先开吃,尔后男人才举杯动筷。一连几个小时的街心酒宴,温馨和谐、喜气洋洋,笑语欢歌不绝于耳。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婚俗文化

哈尼族实行宗族外婚制,同一宗族内一般不联姻。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但一定要履行求婚的礼仪。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互赠定情物后,即将实情告诉父母。男方家长需请能说会道的媒人,带上一瓶米酒、一包草烟,主动到女方家中去求婚。女方父母以接过媒人的敬酒,表示同意儿女的婚事;以不接敬酒表示拒绝。在一般情况下,女方父母决不轻易接受媒人所敬的烟、酒,并找出许多借口(如女儿年幼无知,或父母离不开女儿等),拒绝男方的求婚。有些时候,女方亲友还会赶来给媒人找麻烦,他们会趁媒人不注意时,将媒人带去求婚的烟酒暗藏起来,指责媒人不懂礼节,登门求婚不带礼品。有时,女方亲友会端上大盆、大碗向媒人要酒喝,故意作弄媒人。碰到这种情况,媒人要随机应变,揭露其所耍花招,反唇相讥,使其无言以对。

遭到女方父母的拒绝以后,男方父母和媒人应再次带礼物登门相求。因为女方父母拒绝婚事多数并非真意,只是想借男方登门求婚之机抬高女儿身价,让男方反复恳求,方才应允。因此,媒人要因势利导,讲解双方联姻的好处,对女方父母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释。有时还得展开唇枪舌战,使女方父母无言以对,不得不接下媒人带来的礼物,喝下媒人敬给的酒,把婚事决定下来。再按传统习惯商定婚期,为儿女备办结婚用品,等待举行婚礼。

哈尼族的求婚,一般是三次定夺。经三次求婚不应允者,一定另有原因不便明说,求婚不成将影响男方家族在寨内的威信,并会败坏伙子的声誉。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男女双方又情真意切,姑娘会与伙子暗暗商量,策划一场“抢婚”闹剧。双方把“抢婚”的时间、地点定下来以后,伙子的亲友按计行事,在预先约定的地方暗伏,姑娘如约按时投入罗网,让伙子及其亲朋好友“抢”走。姑娘被“抢”时,要装模作样高声哭喊呼救。旁人深知奥妙,笑而不睬。姑娘被男方“抢”走以后,一般在亲戚朋友家藏匿几天,造成“米成饭、木成舟”的态势,男方再登门求婚。面对此情此景,女方父母再也无法拒绝,只得应允婚事。“抢婚”多是昔日追求婚姻自由的青年,对父母包办婚姻的一种反抗,解放后已不多见。

在商定婚期的时候,姑娘的父母往往一反常态,显得谦虚客气。他们会热情招待媒人,当着媒人和男方亲属的面讲自己女儿的不足,诸如脚不勤手不快呀,不懂礼仪呀、毛手毛脚呀等等。尽讲女儿的不足,不讲女儿的长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把丑话说在前”,不让男方在成婚后挑剔毛病。婚期一经确定,便按自家的经济情况,给女儿准备嫁妆,让女儿高高兴兴地出嫁。

以歌求爱和以物传信

唱歌,是哈尼族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青年男女传情求爱的一种方式。哈尼族村寨地处山区,田地分散。农忙时节,青年男女大多分散在自家的田地里劳作,隔山隔水难以相见。因此,许多男女青年便以歌来交流感情,

甚至以歌声求爱。地里、田里,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山歌:“想吹叶子怕爬树梢/想骑水牛又怕牛角挑/想看一眼阿妹的脸哟/又怕妹用土团敲/想吹树叶就要上树梢/想骑水牛莫怕牛角挑/哥若想与妹相会哟/坡头樱桃林中把妹找。”

哈尼族青年男女,不仅在田头地角用歌传情求爱。夜里还常在称为“底航”的寨场中云集,对唱情歌。月明星稀之夜,寨场上不时传来动人心弦的山歌:“夜幕降临的时候/阿哥的歌声飞进了竹楼/歌声像只无形的木钩/钩在阿妹的心头/阿哥的歌声像股清泉/流进了阿妹干涸的心田。”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男女双方有了感情以后,便开始幽会。幽会的地点有时在姑娘的楼下,有时在伙子的小土房中,姑娘有意与伙子幽会时,会在出工或收工与伙子相遇时,把自己亲手编织的彩穗送到伙子手里。心有灵犀的伙子,吃过夜饭以后便梳洗一番,带上称为“区哩”的竹笛或是称为“当宏”的弦子,到姑娘的竹楼下弹奏。姑娘听到笛声或琴声,便走下竹楼和伙子谈心。

伙子和姑娘在楼下幽会时,姑娘的父母往往会在楼上辱骂,指责伙子没有教养,在夜深人静时来勾引姑娘,并赶猫赶狗,指桑骂槐。对于父母的辱骂,伙子和姑娘都不会在意。他们知道长辈的辱骂仅仅是一种做作。老人们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想抬高女儿的身价,表达父母特别珍爱女儿,不愿女儿出嫁。因此,楼上的骂声,只会引得幽会的男女暗自发笑。伙子约姑娘幽会,大多以鲜花传递信息。伙子采来美丽的鲜花献给爱慕的姑娘,若碰不到姑娘,可托弟妹或其他儿童代为送到姑娘家里。对伙子有意的姑娘,在夜幕降临以后,便会借故出屋,钻进伙子的小房子,在室内谈情。在伙子的小房内幽会,无人干扰,姑娘伙子可相依相拥,饱享初恋的甜蜜。

哈尼族村寨内,男女青年都有自己的头领。男青年的头领叫“扎达阿尤”或“扎古阿尤”;女青年的头领叫“眯达阿尤”。如果到外寨去与意中人幽会,应该给该寨的“扎达阿尤”和“眯达阿尤”送点礼物或鲜花,通报一下情况,取得他们的同意和帮助。伙子如果得到“扎达阿尤”的帮助,不仅可以尽快见到心上人,而且“扎达阿尤”还会为他安排小房,让一对情人在小房内无忧无虑地倾诉衷肠。

有趣的迎亲与护亲

哈尼族的婚礼,多在秋收以后、春耕大忙以前举行。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都要杀猪备办酒席,招待亲朋好友。新郎家还要组织一支有歌手和未婚男女青年组成的迎亲队,准备迎娶新娘。

迎亲队员要穿戴一新,提前到新郎家集中,带上米酒、猪肉等礼物,由新郎家一位有威望的亲属带队,前往新娘的住地迎接新娘出门。这天,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梳洗打扮,穿上结婚礼服,藏匿在不易被人发现之地,并有一帮男朋女友暗中保护,作好护亲的准备。

新郎家的迎亲队,出发以后,便要放声高歌,特别是到外寨迎亲时,一出寨门歌手便应首先唱迎亲调。迎亲调的歌词并不固定,可由歌手即兴创作,已整理发表的迎亲歌词有十多首,其中一首的内容是:“猎人杠着猎枪上山去了/猎人心想的是麂子马鹿的肉/种田人拿着镰刀下地去了/种田人心中想的是地里的金谷/我们穿戴一新走出寨子/我们要去摘一朵鲜花/把欢乐与幸福送上新郎家的竹楼。”迎亲队边唱边走,进到新娘居住的村子以后,首先要与女方护亲的歌手对歌。当人们沉浸于歌手动听的歌声中时,迎亲队的青年男女趁护亲者不备,冲上女室,把打扮一新的新娘“抢”下竹楼,迅速“逃离”。新娘被“抢”以后,护亲人员便向迎亲队展开进攻,将米饭团、泥团、土块掷向迎亲人员,甚至会用竹竿木棍追打,使迎亲护亲活动达到高潮。女方的陪娘们则放声恸哭,边哭边唱,一唱女方家庭失去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儿,使家庭失去了欢乐;二唱女友交上了好运,有了一个好丈夫,日子会过得幸福。当迎亲队伍离寨以后,女方的送亲人员,又背上一些礼物去送亲。迎亲、护新活动热烈隆重,极富民族特色。

迎亲队员离村以后,一路还得小心在意,因为过去爱过新娘但仅是单相思的伙子,会在路边设伏。或结绳拦路绊人摔倒,或以泥石偷袭。直到离开了女方寨子的范围,才算进入安全区。进入安全区以后,歌手又开始放声歌唱,逗乐新娘,并以歌声向新娘祝福:“你竖起耳朵听一听/林中的鸟儿在用歌声祝福你/你睁开眼睛瞧一瞧/路边的花儿摇着头在欢迎你/新娘呀你迈开步子快快走/等着你的是欢乐与幸福……”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揭去盖头巾,对站在门前相迎的公婆喊爹、喊娘,即人们所说的认公、认婆。然后才在女室内举行仪式。仪式由寨里的“嘴玛”主持,主要内容是让新郎、新娘分吃一只鸡蛋,诵念一段祝词:“一个鸡蛋只有一个黄,一对夫妻只有一颗心,今天吃下同黄蛋,天长日久不分心”然后还要象征性地分吃一只猪脚或一只鸡,才举行婚宴。

开宴以后,新郎新娘要按先舅父、舅母,继而村内长老的秩序敬酒。并用一种用竹筒煮制的肉敬老人。席间要请歌手“雅悉”演唱,歌手按古规,以唱歌的形式对新娘进行人生教育礼仪教育,同时,还对新婚夫妇进行

赞美、祝福。有些村寨保留着一种象征性合床的习俗。让新郎、新娘在新铺的床上躺上片刻,人们唱些祝贺歌表示祝福,然后再举行婚礼。

新婚夫妇在婚后的第二天,要一起上山砍柴,找些野菜回来,由新娘亲自生火,做一餐饭让公婆品尝。第三天回门去拜见女方父母,让女婿认岳父岳母。婚事到此方为结束。

篇二:民俗文化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 )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国际学术界又以“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而将“Folklore”专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以便区别。

“民俗”既民间风俗。民间——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1、文化遗留物说2、精神文化说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

总之,民俗,既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的集体性:又叫社会性 。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在空间前后左右流动传播 。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变异性指在民俗的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

(四)民俗的类型性:模式性 。

(五)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规范人们日常生活行为。满足人们需求。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 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

四、几个相近概念的比较:

几个相近概念的含义:

风俗:“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习俗;“习”——“数飞也” 礼俗;礼源于俗,俗先于礼 。

几个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

五、民俗的种类

(一)物质民俗

1、农耕民俗 2、畜牧民俗3、渔猎民俗 4、手工业民俗 5、商业民俗6、服饰民俗

7、饮食民俗 8、居住民俗 9、行旅民俗

(二)社会民俗

1、人生礼仪民俗2、岁时节令民俗 3、社会结构民俗 4、游艺民俗

(三)意识民俗:有原始信仰,宗教信仰、禁忌方面等。 原始信仰包括迷信信仰与俗信信仰两个方面。

第二章:服饰民俗文化

一、服饰民俗概说

(一)服饰的起源

(二)服饰的构成:1、首服 2、衣裳3、足衣4、饰物 钗簪、耳环、项链、围巾、斗篷等。

(三)服饰的发展

1、首服:亦称元服。元本指头。历来用于首服的有冕、弁、冠、巾、帻、幞头、帽、风帽、抹额、笠、面衣等。 冠冕类一般适用正式庄重的场合,配相应的礼服或公服。冠起着官阶职别的区分作用,名称常来源于其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巾帽则搭配常服,多与时尚关系密切,往往一种巾帽会蕴含着一段逸事佳话,如,东坡巾、程子巾(程颐、程颢)、山谷巾(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大众津津乐道的同时亦效尤纷纷。

在戴法上,冠冕类和后来的巾帽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固定头发,一般需要通过笄直接固定在发髻上,另外还要在下巴处结璎,这样就很牢固不易散落了;而巾帽类的戴法则随意多了,一块或软或硬的布、纱,通过各种不同的包扎或折叠方式,缚罩在头上就是了。

男子首服大致可分为冠冕类和巾帽类。具体分类。

(1)冠冕类

A、冕——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首服——礼制和等级的观念

B、弁,弁,读bian,与"变"同音.。弁是最古老的朝服,在古代是仅次于冕服的一种服饰。

C、其它冠:通天冠(高山冠) 委貌冠远游冠缁布冠 小冠獬豸冠 进贤冠鹖冠

D、清代礼冠自成体系。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

(2)巾: 巾帽与常服搭配,多与时尚关系密切。

行过冠礼以后,男子的首服就不一样了,根据《周礼》规定:士以上的尊者可以带冠;普通市民裹一块头巾。后往往将带冠看成是累赘,以扎巾为轻便,于是头巾由庶民服饰一变而成为上流社会的“流行服饰”。

(3)帽子:省称“帽”、“冒”,象形文字,四周象缝缀而成的兜,下部开口,以便覆盖在头顶上,古代戴帽和戴冠不同,戴冠是为了装饰,戴帽是为了御寒。所以在远古时期,帽子大多为北方人民所戴。

2、衣裳:在“民俗服饰的流变”讲

3、足衣: 足衣亦即袜履。赤足同样是失礼的行为,谢罪时常常“免冠跣足”。

4、饰物:古代男女都着,但是后来慢慢以妇女为主。

古代妇女根据身份,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笄、簪、钗、华胜、、花钿、步摇、梳篦、钿花、抹额、臂钏、腕钏、耳饰。

二、民俗服饰的流变

总的说来,阔袖长袍、温文尔雅,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与约束。但是每个朝代各有特点。古代服装分为两大类型,一为分体制,上身为衣,下身为裳。上衣为襦、袄、半臂等,下身为胫衣、裤、裙等。另一是衣裳合二为一制,即深衣、袍、衫、直裰、褶子等。

1、先秦时期:

服原始服饰 : 用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把动物的毛皮缝制成衣服。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制为上衣下裳,下裳为前后两片,衣裳束带。女服与男子基本相同,但是多了一条长过膝的襜(chán,古时称衣裳的前襟,——女子的围裙。)首服,男子扎巾带帽,女子插笄(骨簪);足衣为木底,葛、麻布为面,冬用兽皮的舄(xì)履。

东周(春秋 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深衣交领右衽,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

2、秦汉时期:

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

汉代妇女的襦裙、汉代官吏袍服

十二纹章冕服介绍“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3、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汉服这一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服

南北朝时期裤褶 :裤褶(zhě)的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

4、隋唐时期(共379年)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

唐代大袖衫:

隋唐时代也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 - 圆领衫。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

5、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官服-公服,式样是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

宋代妇女服饰——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裤等服装样式。

宋朝流行一种叫褙(bèi)子的外衣,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宋代妇女服饰,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 “玉环绶”

6、明清服饰:

明代襦裙

明代官吏服饰公服。其制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一至四品,用绯色;明代背子之一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

明代背子之二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明代妇女的又一“时装”——水田衣。明代比甲。

清代文官补服 清代马褂

7、民国时期:近代旗袍 中山装等

三、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一)服饰反映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古代,制造服装的原料主要靠天然或人工培育的动植物。如虎皮帽(东北)鱼皮衣(东北)草鞋(南方)葛藤、苎麻、棉花、蚕丝等。(有些少数民族现在还保存落后的生产力——从服饰上看,原始的纺织技术等)丝绸之路贯通,高级染料流入,衣服的颜色变得鲜艳、宽大、阔袖、开胸衣服琳琅满目??现代化纤、涤卡等化学纤维??样式,夹克、宇宙飞行服等,(韩国面料、纳米技术??)

(二)服饰反映历史传统

传统一旦形成,便成为人们遵守的行为规范,代代传承。如中式长裤,从秦汉的胫衣——裤子,至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旗袍的款式至今也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仍然没有多大的变化。色彩,中国讲究中庸——“中和”,讲究色彩和谐,上身轻色下身重色——稳重端庄,平时黑色、棕、灰色,红黑配——喜庆时,不象非洲一样大红大紫。款式含蓄、沉稳、端庄、大方,如中山装,受西装的影响,立领,口袋、立袖,但是扣子一直到领口,不象西装那样花哨。(花样的领带和大翻领)中山装前襟四袋代表礼、义、廉、耻(四维)。中国传统女装没有哪款象布拉吉一样开放。

(三)服饰反映地理环境

东北:冬衣、帽子,保暖。

西南:潮湿,短衣、裙(傣族)、单裤——木板鞋。(雨天多)

江南:丝织品——天气正合适。

(四)服饰反映宗教信仰

中国有许多由宗教信仰所形成的种种服饰形态的例子。如伊斯兰教民众喜欢穿白色衣服、戴白帽,是因为教义要求他们在室外头部不可以直接对着天空;新疆地区的小花帽??对真主的诚信。四川凉山的彝族以黑虎为图腾,男女老少一身黑衣,男服襟边绣上“虎”字,男子一身黑毡袍,小孩戴虎头帽。又如佩珠——俗称手串(念珠),在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来记数的随身法器,一般以十八颗的念珠最为普遍,连缀时,中间嵌入一颗隔珠,在隔珠的下方会佩有一种编制精美的中国结或美玉、翡翠等挂件而组成“佛头穗”。这种佩珠大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的材料制成,许多非教徒也喜欢佩带——使佛珠成为一种时尚装饰品。(上图装饰品,不是佛珠,是改良的,数字不符)又如水田衣。

(五)服饰反映社会风尚

宋朝初年,政府规定平民、商贾、工匠的衣服一律白、黑两色,到了北宋中期,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追求浮华成为时尚,不仅颜色突破,样式大胆——社会风尚,政府不能硬性规定。

(六)服饰反映文化交流

中山装——受日本学生装的影响。裤子、旗袍、蜡染、扎染服装——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壮族在解放前在服装上与汉族没有区别。

四、少数民族服饰概述

【一】各民族服饰介绍:(一)东三省朝、满等族服饰: 1、朝鲜族:生活的地点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韩国、朝鲜国服饰相同。过去朝鲜族喜爱穿白衣素服,自称“白衣同胞”,外人称之为“白衣民族”。 2、满族 3、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 皮袍,皮裤,鄂伦春族的狍头帽。 (二)蒙、回、维吾尔族服饰 (三)青藏高原的藏族服饰

(四)川、黔苗彝等服饰 (五)云南傣、白、哈尼等族服饰 (六)南岭南北壮、瑶、黎等族服饰 (七)闽浙惠安女、畲族服饰 (八)高山族服饰:

【二】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1,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涵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

2,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3,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直到本世纪中期仍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生产力水平上,由此而带来的差异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数民族服饰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着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改革的要求,一些传统服饰已经发生变化。

5、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之蕴

(1)色彩代表民族的颜色符号。如广西南丹瑶族男子喜欢穿白色大裆裤,故得名“白裤瑶”;龙胜的瑶族喜欢穿红色绣花衣,被称之为“红瑶”,等等。

(2)明快素雅,秀丽和谐:生活在吉林延边地区的朝鲜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称。男子的传统服装是白色或灰色的衣裤,外套黑或咖啡等色坎肩。妇女平时多穿白衣、黑裙,老年妇女喜着素白衣裙,并习惯白绒布包头。这种颜色倾向,是其民族含蓄、恬静的性格写照。

(3)凝重深沉,庄严朴实 :直到今天,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表现出尚黑的习俗。拉祜族男女服饰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花布缀上各种花边和图案,再嵌上亮丽的银泡。妇女喜欢穿开叉很高的黑长袍,头上裹一条一丈多长的黑头巾,末端长长地垂及腰际,用黑布裹腿;男子也喜头裹黑色头巾。

(4)鲜艳斑斓,对比强烈:少数民族服饰素以绚丽多姿、色彩斑斓享誉中外。鲜明的民族个性,独特的审美情操,都在服饰的色彩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西双版纳是个风景如画的美丽地方,大自然的色彩格外明朗、浓烈。正是多姿多彩的、万紫千红的大自然给傣族人民一些启示,傣族妇女服装在用色上表现得非常大胆,特别是小卜哨(少女),在自然中能够找到的颜色,几乎都被她们用在服饰上装扮自己。喜欢用绯色、粉红、白色、乳白、淡蓝、天蓝、淡黄、或淡绿色、色衣料做成紧身衣,用正红、大紫、墨绿、大橙为主色调的花布、绸、缎做成统裙,用红布、白布或蓝布缠头,束腰则选用青布。傣族人民的用色是独具匠心的,在整体花枝招展的前提下,拦腰来一点素雅,热烈的气氛中,一下就增添了一些深沉与思考。传统的衣、裙不采用同色,妇女们总能将衣裙的颜色搭配得恰到好处,美不胜收。

第三章:饮食民俗文化

一、饮食民俗概述

饮食民俗:食物及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俗尚。

(一)制约饮食民俗的因素:1、从地理环境看:就地取食,因时制菜 2、从历史传统看:重历史、重传统技艺3、从经济上看4、从政治上看 5、从文化交流看6、从宗教信仰看

(二)饮食结构与惯制

饮食结构:指日常生活中的一日三餐的食物搭配,一般由主食、菜肴、饮料组成。 1、主食 2、菜肴 3、饮料 饮食的惯制:一日的餐数、时间、配餐方式等.

1、日常生活食制:2、节日仪礼需要的惯制:节日食俗 、人生礼仪食俗 3、祭祀的饮食惯制 4、饮食禁忌

(三)地方菜系

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江、浙、皖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

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的风味菜),已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地方菜,后称“四大菜系”。

加入浙、闽、湘、徽地方菜成为“八大菜系”, 以后再增京、沪便有“十大菜系”之说。

二、中华茶俗

饮茶的历史与传统:①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②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③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朮中心 ④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茶、茶叶的用途:茶的用途,主要的是作为饮料,而且是色、香、味兼具的绝佳饮料,提神醒脑,清理肠胃。此外,治脚气、消除口臭、护发洗、涤丝质衣物、缓解感冒症状、茶叶枕等。

茶叶的品种和饮茶方式

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类:不发酵茶 半发酵茶 全发酵茶后发酵茶

绿茶 青茶(乌龙茶) 红茶黑茶

茶的礼俗:中国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1、客来敬茶 2、喜庆茶俗 茶趣:斗茶

三、饮酒习俗

酒的起源和发展:中国酒的分类:

1、按酒精含量分:高度酒(51%-67%)中度酒(38%-50%)低度酒(38%以下)

2、按酒的含糖量分:甜型酒(10%以上)半甜型酒(5%-10%)半干型酒(0.5%-5%)干型酒(0.5%以下)

3、按酒的制造方法分:酿造酒、蒸馏酒、配制酒

4、按商品类型分:白酒、黄酒、啤酒、果酒、药酒、乳酒。

作用: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酒也使人沉湎,坠落,伤身败体。 饮酒的习俗: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酒以成欢)、婚姻饮酒习俗、其它饮酒习俗、独特的饮酒方式

第四章 居住民俗文化

一、居住民俗概说

居住民俗:是人类居住方面的行为模式,包括建房、入住、居住的惯例或礼仪,也包括传统民居类型。

建筑的起源:中国民居的发展(中国民居演变图表)

(约公元17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天然崖洞。

(距今约一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半穴居住所。

(约公元前21世纪至约前11世纪)夏代、商代:已开始出现版筑土墙,民居多以土、木材建造房子。

(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221年)西周及春秋战国:出现了最早的四合院建筑形式,木结构成为主要结构形式,建筑出现等级形制。

(公元前221至公元236)秦、汉及三国时代:风水之说形成的阶段。汉代楼居风气很盛。

(公元237至589年)魏晋南北朝:住宅有厅堂及庭院回廊,贵族住宅后部多建园林。

(公元589至960年)隋唐五代十国:民居建在里坊的四面高墙内,墙外是大街。有不少三合院及四合院式的民居。 (公元960至1279年)两宋:坐式家具广泛使用,房屋的净空增加。

(公元1279至1644年):元、明代:砖结构的民间住宅比例提高,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同时建筑开始程式化。至今仍有不少这时期的民居留存至今,如安徽民居。

(公元1644至1911年)清代:夯土、琉璃、木工、砖券等技术有很大的发展,但民间住宅在形式上没有很大的突破,在装饰技艺则趋向纤巧精湛。

二、制约居住民俗的因素:

1、居住民俗受地理环境制约2、居住受民族因素制约3、居住受历史因素制约

4、居住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5、居住受文化心理的制约

三、我国民居的主要类型

帐篷型民居干栏式建筑窑洞庭院住宅塞北堡子和客家土楼维吾尔族的“阿以旺”黎族船型屋 庭院住宅——四合院: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无论是宫殿、寺庙、衙署,还是住宅,都属四合院布局。中国建筑采用四合院形式由来已久,近年考古发掘所得的陕西扶风凤雏村的“中国第一四合院”,距今已有3,100多年了。

篇三:云南著名景点介绍

云南著名景点介绍

昆明必游景点有:滇池、石林、翠湖公园、云南民族村、金殿公园、西山森林公园、九乡风景区、圆通山、大观楼、筇竹寺、世界园艺博览园等。

云南著名旅游景点:

昆明 大理 中甸 腾冲 德宏 西双版纳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 滇池西山森林公园 翠湖公园 黑龙潭大观楼公园

石林风景名胜区 云南民族村 金殿名胜区 安宁温泉 阿庐古洞昆明曹溪寺

大理三塔 民族风情园 宾川鸡足山 蝴蝶泉 丽江 长江第一湾景区

丽江古城 玉龙雪山 泸沽湖 木府 玉峰寺 虎跳峡

纳帕海自然保护区 橄榄坝 归化寺 白芒雪山 碧塔海云南第一峰-卡格博峰

白水台 老君山 腾冲火山群 腾冲热海 和顺乡腾冲火山地热风景名胜区

槟榔江风光 大树杜鹃王 景洪 曼飞龙佛塔 古茶王 景真八角亭

建水古城 燕子洞 普者黑 怒江大峡谷 苍山洱海

重要景点介绍: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是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镇,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4′,北纬26°52′。 古城位于县境的中部,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元,盛于明清,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滇游日记》曾写丽江古城中木氏土司宫邸“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城区则“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当时丽江古城已有名。丽江古城曾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丽江古城观赏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登高凭胜,你可看古城形势。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狮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东南,避开了雪山寒气,接引东南暖风,藏风聚气,占尽地利之便。

二、临河就水,你可观古城水情。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临渠,使古城清净而充满生机。

三、走街入院,你可欣赏古城建筑。古城建筑全为古朴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造、粗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居民喜植四时花木,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

四、入市过桥,你可一览古城布局。古城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组织聚散合理,配置得当,再加上石、石桥、木桥、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民风民俗,生发出无穷意趣,使

古城独具魅力。

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耸立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西北的金沙江畔,主峰海拔5596米,山顶终年积雪,12峰岭并排耸立,连绵35公里,宛如玉龙横卧。山中植物种类繁多,依高差和气候呈垂直分布,有“植物宝库” 的美誉。 更值得称道的是玉龙雪山之美不仅仅是它雄奇壮丽、气势磅礴的山体、闪闪皑皑的白雪,更秒的是它随着晨昏阴晴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变化无穷,姿态万千,给人一种百看不厌之感。玉龙雪 山上的景点较多,但主峰由于陡峭难攀,至今还无任何人征服过,国内外与多登山队对此山一直跃跃欲试。 要去玉龙雪山游览,您可在丽江城内的各个汽车站乘车,购票方便,也可在各主要宾馆门前乘坐专线车。 雪山索道票价:大索道每人110元,小索道每人40元。 玉龙雪山位于丽江县城北端15公里处,十三峰由南向北纵向排列,南北绵亘35公里,东西宽12公里,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山上终年积雪,银装素裹。前面的主峰犹如龙首,后面峰峰相连,好似蠕动的龙背,山半腰常常云雾飘缈,远远望去,犹如一条腾空飞舞的银色蛟龙,因而得名玉龙雪山。山上景点较多,但主峰山于陡峭难攀,至今还无任何人征服过,国内外许多登山队对此山跃跃欲试。在丽江城北13公里的玉峰寺内,有一株名扬中外的山茶树。树虽然只有3米左右高,却年开二万余朵山茶花,被誉为“环球第一山茶王”。据传,此树植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从根部可以看出,这是棵一树两品的“合欢树”,两树紧紧相依相偎,盘根错节。树叶呈两种形状,花也分玫瑰色和粉红色两种。花开时节,观者如云。

苍山洱海

苍山位于洱海之西,又称点苍山,因其山色苍翠、山顶点白而得名。苍山属横断山脉云南端余脉,北起上关,南达大理市,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20公里。苍山共有十九峰,这十九峰从北至南的顺序是

:云弄、沧浪、五台、莲花、白云、鹤云、三阳、兰峰、雪人、应乐、观音、中和、龙泉、玉局、马龙、圣应、佛顶、马耳、斜阳。十九峰中,马龙峰最高,海拔4122米。苍山十九峰,两峰夹一溪,一 共十八溪;溪水东流、注入洱海,十八溪由北向南,其排列为:霞移、万花、阳溪、芒涌、锦溪、灵泉、白石、双鸳、隐仙、梅溪、桃溪、中溪、绿玉、龙溪、清碧、莫残、草黄、阳南。苍山景色白 以雪、云、泉、石而著称。云,变幻多姿,独具特色;雪,苍山顶上终年白雪皑皑,是大理“风花雪月”四大名景之最。泉,清澈无污,甘甜可口,四季奔流,叮咚悦耳;石,更是苍山之魂。这种瑰丽的岩石世界各地都有,但以大理的为最美,开发也较早,人们便把它叫做“大理石”。苍山上古树苍天,翠竹满山,云雾缭绕,飞瀑散花。山顶有黑龙潭等高山冰碛湖泊,湖泊周围有冷杉、云杉等珍稀植物和豹、熊、鹿等野生动物。洱海古称叶榆泽。它两头窄,中间宽,略弯曲,形如人的耳朵而得名。洱海北起洱源江尾,南止大理市,长4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24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3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约11。5米, 最深为20米。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内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之胜。湖水清澈碧绿,四周风景如画。洱海主要源于洱源县的黑谷山,北有弥苴河,东南有波罗江,西有苍山十八溪流入,水源比较丰富。西洱河是洱海的唯一出海口,流入漾濞江后又进入澜沧江,最后注入南海。到了洱海,最应该到附近的白族渔村里去看看,因为高原上的渔村本就不多见,50年代著名的电影《五朵金花》就是反映这里的生活。

蝴蝶泉

蝴蝶泉位于苍山云弄峰下,泉水清澈如镜。每年到蝴蝶会时,成千上万的蝴蝶从四面八方飞来,在泉边漫天飞舞。蝶大如巴掌,小如铜钱,无数蝴蝶还钩足连须,首尾相衔,一串串地从大合欢树上垂挂至水面。五彩斑斓,蔚为奇观。蝴蝶泉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蝴蝶泉叫无底潭,潭边住着父女二人,女儿叫雯姑,聪明美丽如一朵金花。雯姑长大后和猎手霞郎定下终身,后来雯姑被地主抢走,霞郎打猎回来后拼死将他救出。不料 官兵追来,二人走投无路,双双跳进了无底潭,顿时,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待雨过天晴,潭中飞出一对美丽无比的大彩蝶,后面还跟着无数的小蝴蝶。那一天是农历4月15日。从此,每年的这一天, 无数美丽的蝴蝶就会聚集在这里,讲述这动人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有名的“蝴蝶会”。

西双版纳

地球上,北纬21度10分-22度40分,东经99度55分-101度50分是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所在地。热带雨林和以傣族为主的多民族风情使地处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成为一块既神奇又独特的土地。那里森林密布,深山重重,生长着珍贵奇特的动物植物,吸引着千百万的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西双版纳是名誉中外的国家级旅游风光区。憨厚、爽朗、性野和宽容是雨林和丛山深谷的气质,它弥漫于林间和山谷中,隐伏在山峦和空气里,乃至于人的五脏六腑。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也得到它的滋润,他们的脸上、身体中、灵魂里都透射出这种特别的精神气质。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的最南端,与老挝、缅甸两国接壤,总面积19700平方公里。境内最高点为猛海县东北桦竹梁子,海拔为2430米;最低点在猛腊县澜沧江与南腊河交汇处,海拔477米。河流均属澜沧江水系,主要有罗梭江、南腊河、小黑江、流沙河、南果河等。西双版纳是地球上北回归线沙漠地带上唯一的一片绿洲,被动植物专家称为“物种基因库”和“植物王国 *** 上的绿宝石”。据统计,州内有植物约500O种,约占全国的1/6,珍稀植物341种,经济植物565种,药用植物1074种,动物资源有鸟类427种,分别占全国和全省总数33.8%和52.1%;兽类67种,分别占全国和全省总数的16%和26.5%;两栖动物47种。爬行动物68种;鱼类100种;昆虫1437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99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20种。

腾冲火山地热风景名胜区

腾冲火山地热风景名胜区位于滇西腾冲县境内,距昆明700公里,乘客车两天到达。景区内有中外驰名的热海,以及来凤山、火山湖、火山群、云峰山5个风景片区,主要景点90多个,游览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主要特点是以火山地热为主,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稀有动植物为辅。腾冲是火山地热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大树杜鹃王和云南茶花的故乡,气候宜人,到处是青山绿水,具有较高的科学考察、

旅游疗养价值。

风景区重要旅游景点:腾冲 腾冲火山群腾冲热海 和顺乡 槟榔江风光 大树杜鹃王

云南旅游景点简介云南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因位于云岭以南得名,又因古为滇国,故简称“滇”。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僳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基诺、水、布依、独龙族等少数民族。云南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和美丽,众多的民族和绚丽的民族风情为云南旅游的一大特色,主要旅游景观有滇池、苍山洱海、大理风花雪月、丽江古城、梅里雪山、腾冲热气

田、石林、泸沽湖、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

昆明滇池风景区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又称“昆明湖”,是一个狭长的弯月般的湖泊。滇池海拔1800多米,湖水面积仅次于巢湖。滇池沿岸青山绿水,风光十分秀美,是昆明市的主要旅游景观,沿湖有西山、云南民俗 文化村、大观园等著名景点。

西山是昆明西郊华亭、太华、罗汉等山的总称,山势绵延起伏,每年春天是西山旅游的最佳季节。主要景点有:龙门、华亭寺、太华寺等。其中龙门是人们对西山公园中“三清阁”和“龙门石窟”的习惯总称。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1781年至1853年,前后历时72年。石窟沿悬崖绝壁凿成,结构布局优美,刻工精细,室内的魁星、文昌、关圣皆就石岩凿成,巧夺天工。龙门海拔2180米,垂直高度300多米,距滇池水面414米,是昆明最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游客游览龙门上仰危崖扑顶,下视五百里滇池,天水一色,只见白帆点点,令人心旷神怡。大观楼位于昆明市西南的滇池岸边,兴建于1696年。此处景色秀逸多姿,吸引不少文人雅士选胜登临,清乾隆年间寒士孙髯,傲然写下脍炙人口的180字长联,成为云南古今第一长联。上联描写滇池风光,下联写出云南历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堪称千古佳作。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市西郊的洱海之滨,三塔呈品字排列,实属世之罕见。三塔中的大塔又名千寻塔,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砖塔,共有16层,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分立在大塔两侧的南、北两小塔,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丽江古城

丽江位于云南西北部,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纳西古城建于宋朝末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曾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丽江古城街巷众多,从玉龙雪山上流下的涓涓溪水从古城大街小巷流过,使得古城十分洁净。古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丽江纳西族古代壁画

纳西族古代壁画分布于丽江县城及其附近的10多处佛寺和道观的内壁上,现存较好的为城北5公里白沙村的大宝积殿、琉璃殿、大定阁和大觉宫等处。是明初至清初约350年内当地土司木氏请画工陆续绘的。内容多为宗教题材,有袒胸跣足的印度式佛像,有端庄垂拱的道教神佛。这些壁画大部分出自汉、藏、白、纳西等族画工之手,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玉峰寺“万朵山茶”

玉峰寺山茶,俗称万朵山茶,在丽江县城北的玉峰寺,寺内有万朵山茶,相传植于明朝永乐年间。寺中的“茶树王”原是两棵并立的山茶,后来主干合而为一。而今,多出许多分枝,形成一堵3米多高、4米多宽的花墙。每年2?4月,山茶花迎着争相怒放,先后要开10多批,总共上万朵;艳丽无比,在玉龙雪山的映衬下,特别壮观美丽。

黑龙潭

黑龙潭位于丽江城北的象山脚下,潭面宽阔,碧水盈盈,玉龙雪山倒映其中,景色清秀。清乾隆二年纳西人在此建玉泉龙王庙,UGG boots,故又叫“玉泉”。潭中建有得月楼。潭北有清云阁,又名五凤楼,为三 重檐多角木结构建筑,高17米,像五只凤凰亭亭玉立。

虎跳峡风景区

虎跳峡风景区位于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之间,峡谷长约20公里,江面最窄处30米,江滩至两岸峰顶高差3000多米,相传猛虎能一跃而过,故而得名虎跳峡。两岸崖壁陡峭,怪石嶙峋,江水在峡谷中越7道坎,过18险滩,涌起千堆雪,响彻万壑雷,狂奔怒吼而下,流奔东海。从丽江乘旅游专线车前往。

泸沽湖

泸沽湖风景区位于云南和四川的交界处,为典型的高山湖泊。泸沽湖以摩梭人古风民俗吸引着中外游人,当地保存着母系氏族生活方式和走婚的婚俗,十分奇特。同时泸沽湖风光也十分迷人,在蓝蓝的湖水中,白云青山倒映其中,湖畔泊着细长的独木舟;湖畔错落着一些圆木搭成的木楞房;湖的四周山峦上,覆曾着翠绿的丛林和艳丽的杜鹃花。

石林AAAAA 级景区 .石林风景名胜区范围宽,石林集中。其象生石之多,景观价值之高,举世罕见。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4年2月13日,石林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2007年5月8日,昆明市石林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石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云南省继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的第三个世界遗产。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是国家“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一颗明珠,地处迪庆香格里拉腹心地带。是一片人间少有的完美保留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净土,素有“高山大花园”、

“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县城。中甸共有著名旅游景点24个,是一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富集区域,是国家八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不必到西藏就可领略藏族风情”。迪庆不仅有西藏高原雪山峡谷的风貌和藏族风情,还可领略到内蒙古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般的壮丽景色。 位于云南迪庆,海拔3280米的香格里拉,将可让来自低海拔国家和地区的人士,更舒服自在地观赏大自然美景和领略民族风情,而不必担心发生“高山反应”。 皑皑雪山、广阔无垠的草原、鲜红的莨菪花、神秘的喇嘛寺院……这个老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香格里拉,自古就是藏民族最理想的“如意宝地”,藏族民歌唱道:“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结塘,人间最殊胜的净土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

滇池. 位于昆明城及周围地区。景区包括昆明城、滇池及附近众多的公园、名胜古迹,总面积770平方公里。昆明历史悠久,远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滇池周围地区就有人居住。自元代以来,昆明就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文会萃,古迹众多,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坝是云南省第二大坝子,总面积763.6平方公里,平畴沃野,物产富饶,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她位于东经102度10’~103度4’,北纬24度23’~26度22\'之间,海拔1891米,气候四季如春,舒适宜人,故又名“春城”,是驰名世界的全天候旅游胜境,也是云南旅游的中枢和集散地。为迎接1999“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的举办,云南省、昆明市政府正投入数十亿元巨资对昆明的道路、城建、园林等进行改造,城北将增加许多优美的园林和景点。交通、邮电通信等,也会更加便捷。滇池位于昆明城西南,又叫昆明湖,古称滇南泽,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水系是全国13个重点保护水系之一。现在滇池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总面积300平方公里,湖岸线长163.2公里,最大水深10.4米,平均水深4.4米。南盘江、宝象河等20多条河流注入滇池,出水口在海口,流入螳螂川、普渡河又汇入金沙江。

丽江.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 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州景洪、勐腊、勐海3县境内。总面积2420.2平方公里,它的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种群,以及整个森林生态都是无价之宝,是世界上惟一保存完好、连片大面积的热带森林,深受国内外瞩目。地处云南南端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当今我国高纬度、高海拔地带保存最完整的热带雨林,具有全球绝无仅有的植物垂直分布“倒置”现象。

洱海.大理的自然风光,最具特色的就是由山、水相依相伴所组成的各种景观。而这里所说的水,指的就是洱海。来大理旅游,无论如何都应该到洱海边去看看。洱海古称“叶榆水”,也叫“西洱河”、“昆弥川”,是由西洱河塌陷形成的高原湖泊,外形如同耳朵,虽面积没有滇池大,但由于水位深,蓄水量却比滇池大。苍山洱海,山水相依,北起洱源县江尾乡,南止大理下关,海拔1972米,南北长41.5公里,面积约251平方公里,因为湖的形状酷似人耳,故名洱海。在洱海最南端的团山有一座洱海公园,是观赏苍山洱海景色的好处所。从空中往下看,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洱海共有3岛、4洲、5湖、9曲。洱海属断层陷落湖泊,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很高,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作“群山间的无瑕美玉”。传说在海底生长着一棵硕大无比的玉白菜,这碧波莹莹的湖水,就是一滴滴从玉白菜的心底沁涌出来的玉液。

大理.大理地方文化灿烂,民族风情浓郁。大理作为数百年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滇西大城的地位,文人名流荟集,史籍文献甚丰。加之,在当地占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文化素养历来较高。因此,明、清以来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历代以来人才辈出。


云南山谷名族文化》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294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云南山谷名族文化
相关文章
  • 云南山谷名族文化

    哈尼族文化哈尼文化艺术绚丽多姿,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谜语等。神话,传说中有叙述万物来历的《创世纪》;有讴歌人类战胜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