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正文

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017-03-21 05:42:3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

(1)交叉分类法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不同。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会得到不同的分

类结果,一类物质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树状分类法,各种树状分类法间的交叉现象在所难免,这就是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2.一般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有:

单质Al 氧化物Al2O3 氢氧化物Al(OH)3

盐:包括多元弱酸的酸式盐和弱酸弱碱盐两种情况,如NaHCO3、NH4HCO3、NH4HS、(NH4)2S

等;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等。

特殊情况还有:单质Zn及其形成的ZnO、Zn(OH)2

3.分散系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

(4)

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所以胶体粒子带电。同种胶体

粒子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不易聚大而稳定存在,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

不易下沉或上浮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胶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如Al(OH)3、Fe(OH)3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及土壤,如H2SiO3、As2S3胶体吸附阴离子而带有负电荷;淀粉胶粒不带电。

(5)净化胶体的方法——渗析法

将胶体放入半透膜袋里,再将此袋放入水中,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从而使杂质分子或离子进入水中而除去。

(6)胶体的应用

①用丁达尔现象区别胶体与溶液。但不能区分胶体与浊液,因为浊液中往往有胶体存在。 ②胶体凝聚的应用:制豆腐;墨水不能混用;利用明矾净水;不同血型的人不能相互输血;工业制皂的盐析;解释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原理;土壤的保肥作用。

③胶体电泳现象的应用:在冶金厂、水泥厂、硫酸厂常用高压电对气体作用,除去烟尘。进行血清纸上电泳实验。

④渗析应用:可以进行精制胶体、进行血液透析。

(7)注意

①胶体中的分散质——可以是单个分子或离子或分子集合体

②胶体聚沉后一般情况下都生成沉淀,但有些胶体聚沉后,胶体粒子和分散剂凝聚在一起,成为不流动的冻状物,这类物质叫凝胶。

③电泳现象是由于胶体能带有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能向阳极或阴极移动。而有些胶体如淀粉溶液,胶粒为中性分子,无电泳现象。

④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8)胶体聚沉的方法

①加入可溶性电解质。加入的电解质在分散剂中电离,产生与胶体颗粒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中和了胶粒所带的电荷,消除了胶粒之间的相互斥力,从而凝聚成大的颗粒而沉淀。 ②加入胶粒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原因同上。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Al(OH)3、Fe(OH)3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③加热。加热可以加快胶粒的运动数量,增大了胶粒的碰撞机会而使胶体发生聚沉。

④久置。注意,蛋白质的盐析(在电解质作用下,使大分子化合物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称为盐析)属于胶体的聚沉,是物理变化,而蛋白质的变性(加热、加重金属盐)凝聚则属于化学变化,不属于胶体意义上的聚沉。

(9)胶体的制备

①物理方法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②化学方法

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Fe(OH)3(胶体)+3HCl

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二.离子反应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电解质概念中的或,两种情况任取一即可;非电解质概念中的无论和都,两种情况必须同时满足

无论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阐述的对象都是化合物。因此单质即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因此也即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CO2、氨气、SO3不是电解质,其水溶液虽然能导电,是其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 电离不需要通电,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故溶液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只取决于在相同条件下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浓度和其所带电

34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溶解的那部分能完全电离,故它们属于强电解质

溶液导电性的强弱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导电能力强的溶液不一定是强电解质溶液,强电解质溶液不一定导电能力强

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

(2)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注意要点:①质量与电荷必须要守恒;②原子团不能拆开写;③构成物质的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在书写成离子时为系数;④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强电解质用“=”,弱电解质用“?”;⑤ 多元弱酸的分步电离,分步书写,且第一步电离为主,各步方程式不可叠加;⑥多元弱碱,分步进行,但一步书写到位;⑦多元强酸酸式盐一步书写到位;⑧多元弱酸酸式盐分布写;⑨两性氢氧化物的电离有两种

离子反应方程式中系数处理:方程式两边各物质前的系数含有公约数可以削掉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

微溶物在产物中应写分子形式,在反应物中视具体情况定

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酸式盐中“HSO4-”可写成“H”与“SO42-”,但HCO3-、HS-、HSO3-、HPO42-等弱酸

的酸式酸根不能分开写。

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溶于水中后写成离子形式。如强酸,强碱,可溶性盐。虽然易溶于水且易电离,但反应是在干态条件下或浓H2SO4溶液中进行,则也应写成分子形式

离子反应是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时进行的反应,凡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写离子方程式

(3)书写方法(四个步骤):①写出化学方程式;②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

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③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④检查原子和电荷数是否守恒(查)。

(4)改写成离子的物质归纳

①强酸:(HCl、HNO3、H2SO4)强碱:(NaOH、KOH、Ba(OH)2)可溶性盐:(复习课后溶解性表)改写成离子

②难溶,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气体,单质,氧化物等则保留其化学式,不改写成离子。

浓H2SO4作为反应物和固体反应时,浓H2SO4写成化学式

H3PO4中强酸,在写离子方程式时按弱酸处理,写成化学式

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化学反应。

电解质溶液导电强弱的判断方法:离子浓度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

(5)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的五条原则:

①依据物质反应的客观事实.

②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③必须遵守电荷平衡原理.

④氧化还原反应还必须遵守得失电子守恒原理.应注意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转移电子数是否配平.

⑤必须遵循定组成原理(即物质中阴、阳离子组成固定).

2.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所谓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①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和OH-、OH-与Cu2

+等不能大量共存.

-----②强酸中不共存的离子有氢氧根和弱酸的酸根,如:ClO、F、S2、HSO3、AlO2、

-----PO43、HS、H2PO4、CO32、SiO32等。

++++③强碱中不共存的离子有:氢离子和弱碱的阳离子,如:NH4、Fe3、Cu2、Al3、

+----Mg2等以及弱酸的酸式酸根,如:HCO3、HSO3、HPO42、HS等。

++④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NH4与OH-,H与CO32-、HCO3-、S2-、HSO3-、SO32-等不

能大量共存.

++⑤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H与CO32-、S2-、SO32-、F-、ClO-等生成弱酸;OH-与NH4、

+Cu2等生成弱碱;

+⑥H与OH-生成水,这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如Fe3、NO3-、ClO-、MnO4-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2-、

+++I-、Fe2、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注意Fe2与Fe3可以共存;MnO4-与Cl-不能大量共存.

(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①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肯定没有有色离子.常见的有色离子是Cu2、Fe3、Fe2、

MnO4-等.

②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起反应的离子.

③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起反应的离子.

3.从电离的角度看酸碱盐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

碱:凡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离子的化合物

盐:凡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包括酸式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酸,碱,盐在水溶液里会发生电离,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酸,碱,盐电离出的离子之间能否反应,主要看它们电离出的离子能否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如果离子之间相遇不生成沉淀、气体和水,则这两种离子不反应。所以:

①上述化学反应能否发生,主要看它们电离出的离子能否结合生成沉淀、气体和水。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篇二:高一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详解

渗析

利用半透膜把胶体中混有的离子或分子从胶体溶液里分离的操作,叫做渗析。

其原理为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能透过半透膜。

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光学性质)

实验:光束分别通过AgI胶体和CuSO4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从侧面可观察到胶体里

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原因:胶粒直径大小与光的波长相近,胶粒对

光有散射作用;而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太

小,不发生散射。

应用:鉴别溶胶和溶液。

2、布朗运动(动力学性质)

在超显微镜下观察胶体溶液可以看到胶体颗粒不断地作无规则的运动。

原因:溶剂分子不均匀地撞击胶体粒子,使其发生不断改变方向、改变速率的布朗运动。 胶体微粒作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3、电泳现象(电学性质)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 (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叫做电泳

Fe(OH)3胶体向阴极

移动——带正电荷

重要胶粒带电的一般规律: 带正电荷胶粒

金属氢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荷胶粒 金属硫化物(如Sb2S3) 非金属硫化物(如As2S3)

非金属氧化物(如SiO2泥沙)

硅酸盐(土壤和水泥)

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作用,不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这是胶体具有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五、胶体的凝聚

使胶体微粒凝聚成更大的颗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叫胶体的凝聚。 胶体为什么能够稳定存在?

胶粒带电、布朗运动

如何破坏胶体的稳定状态? 要使胶体凝聚成沉淀,就要减少或消除胶体微粒表面吸附的电荷,使之减弱或失去电性排斥力作用,从而使胶粒在运动中碰撞结合成更大的颗粒。

(1)加入电解质

实例:

1.豆浆里加盐卤(MgCl2·6H2O)或石膏(CaSO4·2H2O) ,使之凝聚成豆腐;

2.水泥里加石膏能调节水泥浆的硬化速率;

3.在江河与海的交汇处形成的沙洲。

(2)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带不同电荷的胶体微粒相互吸引发生电性中和,从而在胶粒碰撞时发生凝聚,形成沉淀或凝胶。

实验:将Fe(OH)3胶体溶液与硅酸胶体溶液

现象:形成大量的沉淀.

结论:Fe(OH)3胶粒与H2SiO3胶粒带相反电荷.

实例:①用明矾、氯化铁等净水;②不同种类的墨水混合使用时有沉淀产生,使墨水失效。

(3)加热

温度升高,胶粒的吸附能力减弱,减少了胶粒所吸引的阴离子或阳离子数量,胶粒所带的电荷数减少,胶粒间的斥力作用减弱,使得胶粒在碰撞时容易结合成大颗粒,形成沉淀或凝胶。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HCl、BaSO4、CaCO3等。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H2O、CH3COOH、NH3·H2O等。

本质区别:是否能完全电离。

强弱电解质的对比

电离方程式

1.强电解质的电离:

-NaCl=Na++Cl

NaHSO4=Na++H++SO42

-NaHCO3=Na++HCO3

-Al2(SO4)3=2Al3++3SO42

2.弱电解质的电离:

-CH3COOH CH3COO+H+

-NH3·H2O NH4++OH

-H2O H++OH

归纳小结

? (1)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 (2 ? (3)电解质应是在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的化合物。某些化合物,像SO3、SO2、CO2、

NH3,它们溶于水生成了电解质而导电,但本身是非电解质。

? (4BaSO4、AgCl等虽难溶于水,但溶于

水的部分是__完全电离__的,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 (5)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导电性无必然联系。浓度大小有关。

物质溶解性规律:

1、所有的Na+、K+、NH4+、NO3-形成的盐都易溶于水

(除上述外)

2、OH- :Ba2+易溶,Ca2+微溶,其余不溶

3、Cl-(Br-、I-):AgX不溶,其余溶

4、SO42- : BaSO4不溶、CaSO4、Ag2SO4微溶,其余溶

5、CO32- : MgCO3微溶,其余不溶。

四、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2)看“=”、“”、“↑”、“↓”等符号是否正确。

(3)看物质是否可拆。

(4)看是否漏掉离子反应。

(5)看电荷是否守恒。

(6)看反应物或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五、离子共存问题

? 离子间若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

(2)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

(3)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性离子(如Fe3+、H++NO3-、ClO-、MnO4-等)

与还原性离子(如S2-、I-等)不能大量共存。

? 归纳小结

1、弱酸的酸根离子、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与H+不能大量共存。

如CO32-、SO32-、S2-、PO43-、CH3COO-、ClO-

2、弱碱的金属离子与OH-不能大量共存

如NH4+、Cu2+、Fe2+、Fe3+ 、Mg2+ 等

3、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既不能与H+大量共存,也不能与OH-大量共存

如HCO3-、HS-、HSO3-、HPO42-、H2PO4-

4.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

(1)常见的还原剂

①活泼的金属单质:如Na、Mg、Al、Zn、Fe等。

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

③元素处于低化合价时的氧化物:如CO、SO2等

④元素处于低化合价时的酸:如HCl、H2S等

⑤元素处于低化合价时的盐:如Na2SO3 、FeSO4等

(2)常见的氧化剂

①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Cl2、Br2、O2等

②元素(如Mn、C、N)处于高化合价时的氧化物:如MnO2、CO2、NO2等

③元素(S、N)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等

④元素(Mn、Cl、Fe)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FeCl3等

⑤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5.氧化还原规律

(1)守恒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

即: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应用: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及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2)价态律

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但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但不一定具有强还原性;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呈现一种性质。

物质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

应用:判断元素或物质有无氧化性、还原性。

(3)强弱律

应用:①比较物质间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②在适宜条件下,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备氧化性弱的物质或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备还原性弱的物质。

(4)转化律

①氧化还原反应中,以元素相邻价态间的转化最容易;

②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的变化遵循:

高价+低价─────→中间价(归中反应)

中间价──────→高价+低价(歧化反应)

③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应用: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

(5)难易律

①越易失电子的物质,失后就越难得电子,越易得电子的物质,得后就越难失电子。(注意:难失电子的物质不一定易得电子,难得电子的物质也不一定易失电子。如稀有气体既难失电子,又难得电子。)

②一种氧化剂同时和几种还原剂相遇时,还原性最强的优先发生反应;

一种还原剂同时和几种氧化剂相遇时,氧化性最强的优先发生反应。

应用:判断物质的稳定性及反应顺序。

篇三: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提纲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提纲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定义: 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 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分散质

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分散剂

(3)分类:

2.胶体

(1)胶体的本质特征: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分析:①属于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

②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同种物质作分散质时,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

系,如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若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 解释

丁达尔现象的原因:胶粒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仅了解: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00nm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 ~100nm,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溶液也发生光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nm,散射极其微弱。所以,光束通过胶体时产生丁达尔效应。而通过溶液则没有。)

(2)净化胶体的方法——渗析

将带有小分子杂质离子的胶体放入半透膜,系紧,将半透膜袋放入热水中,使得杂质离子或分子进入水中。

(3)使胶体聚沉的常见条件:

①加入电解质如:强酸、可溶性强碱、可溶性盐;

②加入带有异种电荷的电解质;

③加热。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离

酸、碱、盐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时,产生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例如,氯化钠固体被加入水中后,水分子的作用减弱了氯化钠晶

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力,使氯化钠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继而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水合,生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我们把这种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二、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2.水溶液中的常见的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注: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性的大小无关,只与电离程度的大小有关。

例如,BaSO4难溶——是强电解质,乙酸易溶——是弱电解质。

三、电离方程式(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1.酸、碱、盐的定义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2.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为离子。

①强酸:HNO3 = H+ + NO3-

HCl = H+ + Cl-

H2SO4 = 2H+ + SO42-

②强碱:NaOH = Na+ + OH-

KOH = K+ + OH-

Ca(OH)2 = Ca 2+ + 2OH-

Ba(OH)2 = Ba 2+ + 2OH-

③大多数盐: NaCl = Na+ + Cl-

NaAc = Na+ + Ac-

K2SO4 = 2K+ + SO42-

NaHCO3 = Na+ + HCO3-

NaHSO4 = Na+ + H+ + SO42-

NaH2PO4 = Na+ + H2PO4-

注: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硫酸是强酸,强酸的酸式盐如硫酸氢钠在水中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为离子

①弱酸:

HClO H+ + ClO-

H+ + CH3COO-

H+ + HCO3-

H+ + HS – CH3

COOH H2CO3

H2

S

②弱碱及极少数盐:不要求

四、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是离子反应。

2.离子反应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改、删、查”四个步骤。

(1)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CuCl2 + AgNO3 === 2AgCl↓ + Cu(NO3)2

(2)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气体、单质、氧化物等仍写成化学式。

Cu2+ + 2Cl- + Ag+ + 2NO3- === 2AgCl↓ + Cu2+ + 2NO3-

(3)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130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梳理一 物质的分类1 分类(1)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不同。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会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一类物质可能有多种不同的...

推荐范文